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400016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74KB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docx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正确读写济南、镶上、宽敞、澄清等词语,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激发自身对祖国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活动教学法、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说: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
”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画面。
(多媒体出示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看大自然赐给了济南什么样绝美的景致,竟那样令作者心醉神迷,写出这样的评价。
课件展示图片和板书标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读书,并设计相关问题:
1.师生同读:
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形似字。
教师出示整理好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
2.生生自读讨论:
作者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济南冬天的总特征是什么?
3.分组讨论:
围绕着总特点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
教师引导学生:
说清楚文章结构脉络。
赞誉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的词语是“温晴”。
第一部分(1段)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三)深入研读
1.第一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1)文章开头,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感知作者的情感,互相交流预习中查找到的资料。
(3)第二部分具体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地方进行了对比的方法:
北平的寒,济南的暖;伦敦的暗,济南的明;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教师点拨: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誉为人民艺术家。
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其中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
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仅发自肺腑的抒情道: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
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3)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响晴”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几个画面: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济南冬天的水。
2.第二环节语言品读
语言是情感思想的载体。
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
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子,再细细体会句中词语的意味。
(1)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
为什么?
(2)我认为是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它妙在。
教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1)语言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生动贴切。
举例: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同时,将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可爱、慈善,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重点分析:
被风儿吹动;害了羞。
(四)拓展延伸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
(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2.说说自己家乡冬天的特征,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3.《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
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出理由。
(五)小结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体会表达效果。
2.小写作《校园的冬天》,400字左右,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
五、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济南冬天特有的迷人景色。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描写景色的方法(情景交融)。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热爱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审美能力。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四、情景导入
同学们,十月的秋天凉爽怡人,这是风高云淡、果实飘香的南方的季节。
而今天呢?
我们将组织一次超时空的北国之旅。
我们知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北方的冬天白雪飘飞、寒风凛冽。
严寒几乎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而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响晴的。
他作为我们的导游,带着我们北上济南城,会让我们领略怎样的冬天?
(板书课文题目与作者)
五、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
3.整体感知
①播放朗读录音,圈点生字词,整体把握,理出文章脉络(若条件不允许,则分两个小组齐读课文,相互纠正错误读音。
老师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②疏通生字词,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展示“字词练习”:
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镶();响()晴
肌()肤;绿萍()
水藻();贮藏()
澄()清
六、师生共赏
齐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老师再作引导与补充。
(1)本文的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你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对比的吗?
运用这一组对比的目的又是什么?
(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情的特点)
板书:
(3)本文段中,出现了多少次“像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2次。
文中原句强调了“像我”这个短语,作为插入语出现在句子中,就着重指出了“我”独特的感受。
(4)本文段中,“响晴”,“响亮”分别是什么意思?
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响晴”指天空晴朗无云;“响亮”指非常明亮,这两个“响”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可解释为“很”,“非常”。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无风,无雾而“温晴”的特点。
(5)老师补充:
“温晴”贯串全文的主线。
下文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色便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作者之所以拿这三个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老舍25岁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其生活6年,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领教了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
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两相比较,老舍不禁发自肺腑抒情道,“济南真算个宝地”(板书:
体现赞美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
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七、师生共赏:
随机抽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创新训练】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
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
现在请你们细细默读、品味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简单勾勒出济南冬天的样子,也就是让老师看一看在你脑海中阳光下的济南城是怎样的?
要求:
同学们根据第二自然段,边默读边勾勒出阳光下的济南城,花时2分钟(提示:
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的全景等)。
老师抽样欣赏学生的作品,适当评价。
出示教具,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小黑板上的勾勒图)。
【品味语言】
(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使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小山的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点口儿,写出小山围住济南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低声细语的"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
当小山将济南城围拢,中间低,四周高,作者便把这种形状联想成“小摇篮”,济南城便像婴儿一样,在小山围成的小摇篮里酣睡。
冬天的凛冽寒风被阻挡在外,使得济南冬天的气候变得与众不同,它是温暖响晴的。
加上小山们那一句安静低声、温存体贴的抚慰——“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样便十分形象、生动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
(4)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呢?
有近代人为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通常是指人的神态,慈祥、谦逊。
老舍用“慈善”形容济南的冬天,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无比亲切之感。
像小摇篮一样的小山保护人们免受寒冬冰冻之苦,而是创造了如春天一样温暖、响晴的生存环境。
如此安全而舒适,使人们不由得对济南的冬天产生喜爱和感激之情。
我们都领略过“寒冬”的淫威。
然而,这里的冬天并非一副严酷的面孔,而是那样的笑容可掬,如长辈般的“慈善”可亲,怎不叫人喜爱并由衷赞美它呢?
八、课堂回顾与总结: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这几个角度来写,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
因此,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本文情景交融,语言准确,生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九、拓展延伸:
①你生活的城市里,冬天是个什么样子的?
请你练练笔,把心中最深的感受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注意: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②抄写、注音和解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附录: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
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
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
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及反革命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
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
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是写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济南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济南的冬天试讲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
(学生畅所欲言:
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
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
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
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
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
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
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
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
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 冬天 试讲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