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docx
- 文档编号:26399908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9.59KB
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docx
《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
2019-2020年高三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语文
命题马宗义校对吕甜芳
第Ⅰ卷
一、选择题(完成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镌(juān)刻粗犷(kuàng)量(liàng)体裁衣 卷帙(zhì)浩繁
B.埋(mán)怨载(zài)体暴殄(tiǎn)天物 戛(jiá)然而止
C.宝藏(zàng)晕(yūn)车 恪(kè)守不渝 称心如意(chèng)
D.熨(yùn)帖熟稔(rěn)相形见绌(chù) 徇(xùn)私枉法
2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殒身不恤良晨好景江山如画斐然成章
B.不容置喙精益求精居心叵测惊涛骇浪
C.觥筹交错沧海一粟刻舟求剑完璧归赵
D.博闻强识因噎废食壮志难酬暴风骤雨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年二月,上海一名高中学生到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一名保安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B.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一番议论后,没有了下文,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个明确的“说法”。
C.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D.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组委会在特意把奖杯送到袁隆平海南的水稻实验基地后,这位闻名世界的“中国水稻杂交之父”就在田地里接过了“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奖杯。
B.国产大片的稳定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
C.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
D.大量注入的外资,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税收的增加,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排列是 ()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
①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伤”
②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
③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暴露他人信息
④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
⑤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
A.②①③④⑤B.②④⑤③①C.④⑤②①③D.④③⑤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
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
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
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
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
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6.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
“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
“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
【注释】韩、范、富、欧阳: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
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
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
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
师从、学习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
“吾得其为人。
”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2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谨庠序之教,,。
(《孟子》)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庄子》)
(4)。
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林逋《山园小梅》)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贺圣朝①
五代·无名氏
白露点,晓星明灭,秋风落叶。
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
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
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残月。
[注]①贺圣朝:
词牌名。
(1)“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有什么作用?
(4分)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
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
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
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
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
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
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
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
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
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
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
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
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
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
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
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
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
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
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
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
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
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
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
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
“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
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15.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
(4分)
16.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6分)
17.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8.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
(6分 )
六、(13分)
19.下面是“插花艺术”的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四个重要词语。
(不超过8个字)(4分)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致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20.仿照下面的句子,任选话题,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另写一组句子(5分)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广。
感动,如明净耀眼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21.请根据下面一幅漫画内容,说说自己对漫画作者创作意图的领悟。
(60字以内)(4分)
七、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
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
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座位号:
天水市一中2011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答题卡
总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2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
(2)
(3)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谨庠序之教,,。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置杯焉则胶,。
(4)。
独上高楼,。
(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14.(7分)。
(1)(4分)
(2)(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15.(4分)
16.(6分)
17.(6分)
(1)
(2)
18.(6分)__
六、(13分)
19.(4分)
20.(5分)
21.(60字以内)(4分)
七、按要求作文。
(60分)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B2A3A4.D5C6C7.A8.C
9.C【解析】“酬”这里的意思是“实现”。
10.B【解析】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⑤⑥句是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1.B【解析】“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四、(24分)
12.
(1)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2)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达到)太平的心愿(意图),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
(3)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14.
(1)前朝宫阙故址上一片残垣断壁,荒草枯黄,凄冷的雾霭笼罩其上。
这是一幅衰飒凄冷的画面,概括一切往古历史的归宿,为下阕表现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铺垫。
(2)下阙写长安古道上,愚庸之徒仍然耽于利禄、沉溺功名,不惜“改变容颜,消磨古今”,但“陇头残月”并没有因为人世的任何努力而改变,这是一种对人生悲剧意义的体悟和思考。
15.借此表现出黄河铁桥在家乡兰州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2分)同时也可以看出兰州人的质朴性格以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分)
16.离家“几十年”终于回到了家乡,感受家乡云天,亲切无比;(2分)筏客子唱的都是家乡独有的风物人情,过往的岁月、漂泊的经历、重回故乡的现实使他在歌声中终于难以抑制内心的悲喜之情,流下了热泪。
(4分)
17.
(1)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相比,兰州看似让人“逼仄”的两山,有稳妥内心的佳处”;(2分)静立的山,悠长的水,都能够抚慰(或“启迪”)人的心灵。
(1分)
(2)“兰州”的名字,给这座经历了千年的岁月洗礼、历史悠久、风物独特、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蕴含丰富的城市,增添了柔美、芬芳的气息。
(3分)(只答“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给1分),
18①黄河养育了我的祖辈和父母;②外形美丽、历史悠久、作用巨大的黄河铁桥颇富传奇色彩③黄河上特有的风物(羊皮筏子)及河流的悠长和开阔均能慰藉人的心灵(让人观赏美景、在河边嬉戏)(每点2分,6分);
19.剪切、加工、配置、再现。
20略
21上树是猴子的天质,游泳是鸭子的天质。
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讽刺批评那些对不尊重孩子实际,对孩子教育一味追求好高骛远的家长们。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
“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我说:
“(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
“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
“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
“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
唉!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来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流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高 第一次 模拟 考试题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