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docx
- 文档编号:26398847
- 上传时间:2023-06-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8.65KB
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docx
《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4讲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24讲
一、选择题
1.(2016·临汾)下表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增长率(依据龚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该表反映出
( A )
区域
收入
消费水平
农村
17.6(家庭收入)
8.9%
城市
8.0%(职工货币工资)
4.5%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
C.废除农业税增加了农民收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解析] 从图表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居民,体现出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农村和城市收入和消费的年增长率,不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比,故无法体现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城市,故B项错误;废除农业税是在2006年,故C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材料时间体现不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故D项错误。
2.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C )
A.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时间为1983年,允许私人个体户从事客货运输、贩运等措施,可以活跃商品市场,便利商品运输,C项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商品流通领域,与生产率提高没有关系,故排除A项;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改革开放后一直都存在,排除B项;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B )
A.农村承包制在城市改革中全面推行
B.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D.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解析] 从材料信息“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个阶段属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故选B;从材料“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说明A项“全面推行”是错误;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D项“全面接轨”不符合这一时期史实,排除。
4.(2016·岳阳)王石的万科公司、柳传志的联想公司、张瑞敏的海尔公司,它们都诞生在1984年前后。
这一年想在制造业和科技界有所作为的人还有大学刚毕业的李东生、段永平、史玉柱等一干人。
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C )
A.邓小平南巡讲话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公平竞争
C.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公众的创新精神
D.国家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进度的加快
[解析] 南巡讲话出现在1992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是出现于1992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表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创业激情高涨,进取心勃发,主要原因应该是国内创业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政策的宽松,C项既属于内因,也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D项属于外因,故D项错误。
5.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
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
这说明( A )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解析] 材料反映工业结构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说明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乡镇企业、国有工业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故B、C两项不正确;材料只讲到工业类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D项不正确。
6.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
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确立
[解析] A项明显错误,对于近代的被迫开放,虽然失去了很多的权利,但是开阔了眼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C项错误,一边倒型开放建立了重工业的主导,农轻重比例失调;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建国初期,因此D项错误。
故选B。
7.(2016·南昌)“当美国以高新技术作为制造业的主力时,中国则得意于东莞小工厂里密集劳作生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
如果说,19世纪中国制造业第一的神话,是由易碎的瓷器和易霉的丝绸堆垒起来的话,那么,今天中国所谓制造业第一,背负的是‘世界工厂’的压力。
中国又被扔到了十字路口。
”该作者意图说明
( D )
A.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
B.中美制造业差距明显
C.中美制造业具有互补性
D.中国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当今中国制造业存在缺陷、中美制造业差距明显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作者本质意图,故A、B两项错误;中美制造业具有互补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合理利用资源、各产业部门协调,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必然,故D项正确。
8.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D )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开放浦东是对外开放的步骤,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技术和资金,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包产到户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简政放权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加入世贸,市场的规模扩大,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正确。
9.(2016·安徽示范高中)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这主要说明
( A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解析] 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取消票证只是在深圳,不能得出搞活国内市场经济的结论,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深圳一地,且我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后,故D项错误。
10.(2016·南京师大附中)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
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黄石、武汉、岳阳、重庆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
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
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D.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题干中“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这句话可知,其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的说法夸大了其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标志着我国开放体系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11.(2016·沈阳)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
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D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是广东和福建,故B项错误;C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题干材料强调“先后”“3次”给予浦东特权,这体现了先行先试的特点,故D项正确。
12.(2016·青岛)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
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C.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D.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在1953年“一化三改”中提出的,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与我国的户口制度关系不密切,故B项错误;1958年我国限制人口进入城镇,主要是因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激增,所以加以限制,近年城市发展加快,所以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又放宽对城市户口的限制,故C项正确;政府政策的鼓励引导不能涵盖材料中户口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材料二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
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
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
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商务周刊》,2008年4月17日,
《改革开放30年:
得到的、失去的、梦想的》
材料三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过,“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3)结合中国1978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合理)
[答案]
(1)逐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
(2)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支持;先行者的成功。
(3)揭示一:
答案1:
认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不会滋生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
答案2:
认为现代化过程只会滋生着动乱,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一半分。
答案3:
肯定“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则滋生着动乱”的观点,能分别论述,并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给满分。
提示二:
只有论点或只有史实不给分;做到了史论结合,但不符合其他要求,要适当扣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
第
(1)问从表格中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改革主要内容即可解答,需要比较强的概括能力。
第
(2)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据材料二”的要求,只要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即可。
第(3)问需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即可。
14.(2016·黄山)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外贸易的参与方面。
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
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干预经济。
你对材料的观点是否同意,请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史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政府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论证:
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中国“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
示例二:
观点:
政府的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论证:
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干预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示例三:
观点:
政府对经济要适当干预。
论证:
结合以上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进行论证。
(论据要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史知识,如果不全面,可适当扣分。
)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亮明观点,是同意、不同意还是折中,接着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史知识加以论证,在这个环节注意按照题目要求,古代近代现代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即可,不要在某一段冗言赘述。
按照题目要求,本题其实很简单,古代就是以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分水岭,之前积极为主,之后消极为主,近代就抓政府在民族工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政策,现代分析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带来的后果即可。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24讲第1课时
1.(2015·海南·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 C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解析] 题目中“1956年……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现象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故本题应选C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分别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形式加强管理,故A项的表述错误;市场经济建立于改革开放以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B项;D项的表述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故排除。
2.(2015·广东·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
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D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解析] 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是1953年开展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由“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一家庭式的生产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起源,故本题选D项。
3.(2016·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解析] B、C两项与历史事实不符,D项内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B、C、D三项均排除;从题干信息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的多种农作物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与中共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在这一体制下,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故A项符合题意。
4.(2016·德州)1980年,中共中央“75号文件”指出,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
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据此判断当时
( C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展开
B.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
C.经济改革仍然面临着较大阻力
D.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
[解析] 根据“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经济政策难以落实到地方,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实行,“75号文件”特别强调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反映出仍有部分人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有疑虑,这些表明改革仍然面临着阻力,故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了“姓社姓资”思想束缚,故D项错误。
5.(2016·海口)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A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解析] 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农业和轻工业,并非只涉及到两者,故B项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
6.(2016·湖南联考)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
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
理论界的这一言论
( B )
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解析]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在国家干预经济崩溃后权力下放到省,治标不治本,不能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缓慢,形势严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政府干预、制定经济计划的政策已经彻底破产,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24讲第2课时
1.(2015·天津·8)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C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目的是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本题选C。
2.(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 C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解析] 1979年和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密切,但不能体现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提及的法规来看都是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可知这些文件不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现对外开放的可信程度以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法律发展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
3.(2015·天津·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
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解析] 题中所述“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应该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应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所以符合题意的应该是A项,当时的苏俄、中国都实行了开放政策;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
4.(2015·新课标Ⅱ·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 D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搞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4讲 高考 历史 复习 检测 必修 第四 单元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 道路 探索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