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 文档编号:26381605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04MB
《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
《《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滚动检测卷》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精练检测八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滚动检测八 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 )
A.1处B.2处C.3处D.4处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3.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C.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4.(2017·云南师大附中月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5.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图乙中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7.(2017·武汉调研)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段=bc段;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b处,a、c处可在同一时刻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借助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兴奋从d到e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c处,肌肉和e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8.(2016·天津模拟)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①理论上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②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③注射受体蛋白来增加受体数量,可以缓解该病症状 ④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9.下列对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结构,种类多、含量极微
B.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10.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11.如图是某人在摄食后及运动过程中血糖平衡的调节示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摄食后l小时内,分泌物甲增多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B.分泌物乙中主要含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C.2~2.5小时分泌物乙增多,它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葡萄糖大量的氧化分解
D.从图中可看出,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协同作用的结果
12.如图为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器官A除分泌激素a外,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
B.器官B分泌的激素b浓度高时,对器官A和C均有抑制作用
C.器官C分泌的激素c浓度高时,对器官A有抑制作用
D.器官C还可分泌生长激素与激素b的关系为协同作用
13.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原因是肝糖原分解,则b→c时段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1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C.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15.(2016·福州期末)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下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
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
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
D.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
16.(2016·青岛一模)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BV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EBV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C.在T细胞和EBV的共同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破坏被EBV侵染的细胞
17.(2017·株洲质检)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18.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枝条生根的情况如图甲,图乙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顶芽和根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B.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C.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图乙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甲则不能
19.某课题组以南瓜为实验材料,应用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相关研究。
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合成缺陷型
B.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
C.正常南瓜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比赤霉素高
D.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可以协同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
20.甲、乙、丙及NAA等植物激素或植物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皆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
B.乙、丙最可能代表赤霉素和生长素
C.NAA引起染色体变异形成无子果实
D.甲、乙之间具有拮抗作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1.(13分)下图1表示某动物在寒冷环境中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A、B、C代表激素,图2表示激素分泌与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环境中,血液中含量增加的激素有__________(填字母),除此之外还应该有________________(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图1中激素C是________________。
(2)A、B激素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在应对寒冷的生理调节中,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图中酶激活的细胞代谢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机体也会通过立毛肌收缩和________________,使产热量增加。
(4)图2靶细胞表面的a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
与神经调节相比,写出激素调节生理活动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2016·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入学考试)图甲为横放的植株,图乙和图丙为横放后1~4处生长素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生长素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图丁为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______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__________,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图甲幼苗横放后,1、2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________(填“乙”或“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丁曲线分析,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丁曲线及激素作用分析,细胞分裂素先增加,赤霉素后增加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3分)下图是人体内部分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调节;当兴奋传至突触后膜时,该处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Y代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泌增强,其分泌活动与图中调节途径__________密切相关。
(3)人在青春期时,体内性激素维持在较高水平,原因是图中X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增多;维持激素含量相对稳定的机制是____________。
(4)若图中的M代表血糖,在调节途径三中Z代表的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激素的作用下参与血糖调节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4.(12分)根据豆类种子的自然生长特性及国内外在芽菜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合理、合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提高种子利用价值,提高豆芽产出率,改善感官品质,而不影响人们的食用健康安全,但过度滥用,则会适得其反。
(1)常用于豆芽生产的6苄基腺嘌呤,具有抑制植物叶内叶绿素、核酸、蛋白质的分解,保绿防老,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等多种效能。
该物质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植物激素类似物。
(2)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实验一)、乙烯利(实验二)分别处理刚开始发芽的大豆芽,三天后观察到的胚轴生长情况依次如下图甲、乙(“-”表示未用激素处理,“+”表示用相应的激素处理,“+”越多激素浓度越高)。
①在植物体内,果实发育所需生长素主要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一是探究生长素促进胚轴伸长的最适浓度的预实验,则在正式实验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计不用生长素的空白对照组。
实验一所示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②已知生长素能影响乙烯合成,通过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出较高浓度的生长素能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乙烯的合成。
(3)植物激素进入人体内并不能起调节作用,因为动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不同的,如动物的生长激素是蛋白质类,而常见的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
但若使用不当,植物激素或其类似物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过多的乙烯利会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是分解乙酰胆碱的酶。
在上图丙中,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序号),过多的乙烯利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填“持续兴奋”“不能兴奋”或“不受影响”)。
答案精析
1.C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同时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相互渗透,故图中有3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即①④⑤。
]
2.C [肺泡直接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过敏反应中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是异常的体液免疫;人体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使其pH处于7.35~7.45之间,不会因为酸性物质进入血浆而发生剧烈变化;非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等低级中枢。
]
3.C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其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机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外界环境的变化及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其理化性质的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但可反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否正常。
]
4.D [仅产生痛觉未涉及效应器,不属于反射;非条件反射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5.B [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错误;由于Ⅲ处位于传入神经纤维上,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B正确;由于Ⅱ处位于传出神经上,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则该过程不可以称为反射,C错误;若刺激Ⅰ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Ⅲ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
6.A [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图示信息表明,Ca2+进入可“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释放递质,故D正确。
]
7.B [由图甲可知,刺激b处可引起a、c处膜电位变化,但由于bc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c处后变化,A错误;①为突触后膜,②为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②中,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d是突触后膜,图乙中e为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小体,兴奋不会由d传到e,C错误;刺激c处,兴奋不会传到e,因而e内的线粒体活动不会明显加强,D错误。
]
8.D [兴奋由神经到肌肉突触后膜,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后者可引发肌肉收缩;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可以通过注射的方法增加受体数量。
]
9.B [激素只能起调节作用,不是细胞的组成结构物质,A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正确;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特定的靶细胞起作用,C错误;人体内的激素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
10.C [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到红细胞的分化,使红细胞数目增多,增加运氧能力,改善缺氧,C错误。
]
11.A [据图可知,分泌物甲、乙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摄食后1小时内,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A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B错误;在2~2.5小时内,分泌物乙增多是为了升高血糖,而葡萄糖氧化分解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C错误;分泌物甲和分泌物乙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
12.B [激素b可作用于器官A、C,故为甲状腺激素,进一步推断器官A为垂体,器官B为甲状腺,器官C为下丘脑,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13.A [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的分解,则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了作用;如果X表示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该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如果X表示CO2,c→d时段CO2浓度增大,表明呼吸作用增强;如果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这样的调节模式。
]
14.A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
15.C [由于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的抗体,所以甲组小鼠存活;免疫血清中的抗体可与甲组小鼠体内的外毒素结合,外毒素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给乙组小鼠注射类毒素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二次免疫中抗原作用于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
]
16.D [EBV可被吞噬细胞识别,但是不能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EBV可以刺激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不能与该病毒结合;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少数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免疫产生的效应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并与之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
17.D [皮肤构成了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烧伤导致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因此易引起感染;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以避免免疫排异反应,这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机体对异体皮肤的排异反应是细胞免疫的结果,与抗体无直接关系。
]
18.A [图甲表明当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时,生根的数量大于5,说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A正确;因为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顶芽,B错误;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图乙和图甲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
19.A [激素对南瓜突变体作用后,南瓜突变体茎没有明显改变,说明不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A错误;由图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正常南瓜茎的生长,生长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两重性,B正确;对比柱状图,可得正常南瓜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比赤霉素高,C正确;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即可以协同促进正常南瓜茎的伸长,D正确。
]
20.C [由图分析,甲能促进种子休眠,判断甲为脱落酸;乙能促进生长、抑制种子休眠,最可能是赤霉素;丙能促进生长、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判断丙为生长素;脱落酸、生长素和赤霉素都不是蛋白质,为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A、B正确。
NAA通过促进子房发育而形成无子果实,C错误。
脱落酸和赤霉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D正确。
]
21.
(1)A、B、C 肾上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2)促进、抑制 (3)几乎全身各细胞(包括垂体、下丘脑) 呼吸作用 骨骼肌战栗 (4)糖蛋白 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写出两个即可)
解析
(1)寒冷时参与调节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图中所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寒冷时血液中三种激素均有所增加。
(2)A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垂体活动。
(3)若图2中分泌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其靶细胞应是几乎全身各细胞(甲状腺激素直接作用)包括垂体(反馈调节)和下丘脑(反馈调节),图中酶激活的代谢是呼吸作用,结合图1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还有骨骼肌战栗。
(4)图2中a是糖蛋白。
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缓慢、作用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
22.
(1)主动运输 分布不均
(2)乙 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3)脱落酸 衰老和脱落
(4)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先分裂,后伸长生长
解析
(1)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向形态学下端移动,通常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单方向刺激后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进而出现弯曲生长。
(2)根据试题分析,植物横放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升高,但是根对于生长素比较敏感,较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根的生长,1、2处起始浓度变化为图乙对应的曲线,图乙中C对应的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浓度要低的原因是根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3)从图丁曲线分析,脱落酸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这种激素对果实的作用效果是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3.
(1)神经 化学信号→电信号
(2)甲状腺 肾上腺 一、二 (3)垂体 促性腺激素 反馈调节
(4)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肝脏
24.
(1)细胞分裂素
(2)①发育中的种子 不需要 不能 ②促进
(3)吲哚乙酸 ④ 持续兴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元滚动检测卷 单元 滚动 检测 高考 生物 人教版 全国 通用 精练 生命 活动 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