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docx
- 文档编号:26371961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0.90KB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docx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RevisedbyPetrelat2021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1.化学基本原理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及滴定
*配合平衡及配合滴定
3.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
4.元素化学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
考试的基本题型
判断题、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
第一章热化学重点内容:
状态及状态函数
计算
注意点:
1、热力学标准状态:
在pθ(101325Pa)压力下,理想气体、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1mol×L-1浓度的溶液。
2、理解时,最稳定单质是指:
C(石墨),Cl2(g),Br2(l),I2(s)等。
3、
1)盖斯定律:
热化学方程相加减,相应的也相加减。
例1、298.15K时由于Na(g)Cl-(g)→NaCl(s)的=-770.8kJ·mol-1,则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
(×)
解:
标准摩尔反应焓定义:
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焓变。
本题中Na(g)Cl-(g)不是最稳定单质。
例2、反应Na2O(s)I2(g)->2NaI(s)O2(g)的为(C)
(A)2(NaI,s)-(Na2O,s)
(B)(NaI,s)-(Na2O,s)-(I2,g)
(C)2(NaI,s)-(Na2O,s)-(I2,g)
(D)(NaI,s)-(Na2O,s)
例3、已知
Zn(s)O2(g)=ZnO(s)1=-351.5kJ?
mol-1
(1)
Hg(l)O2(g)=HgO(s)2=-90.8kJ?
mol-1
(2)
Zn(s)HgO(s)=ZnO(s)Hg(l)(3)
的3为=-260.7kJ?
mol-1
解:
∵(3)=
(1)-
(2)
∴3=1-2
=-351.590.8
=-260.7kJ?
mol-1
第二章化学平衡重点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
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注意
1)各种条件下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3)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
根据平衡常数计算c平(p平)或α。
2、多重平衡规则:
温度不变时
化学反应式相加,相应平衡常数相乘
化学反应式相减,相应平衡常数相除
正反应与负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方程式前系数乘2,平衡常数取平方。
注意:
和盖斯定律应用的关系式不要搞混。
3、化学平衡移动
1)浓度:
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向移动。
2)压力:
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同,则增加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方向移动。
3)温度:
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反应向放热方向移动
例1、升高温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
例2、可使任何反应达到平衡时增加产率的措施是(C)
(A)升温(B)加压
(C)增加反应物浓度(D)加催化剂
例3、有助于反应3O2(g)→2O3(g)△Hθ>0正向进行的条件是(B)
(A)高温和低压(B)高压和高温
(C)低温和低压(D)低温和高压
例4、下列哪种变化将导致下列平衡向左移动(D)
2X(g)Y(g)=2Z(g)=45kJ·mol-1
(A)增加X的浓度(B)增加总压力
(C)降低Z的浓度(D)降低温度
例5、对于反应2CO(g)O2(g)=2CO2(g),=-569kJ·mol-1,提高CO的理论转化率的措施(D)
(A)提高温度
(B)使用催化剂
(C)充惰性气体以提高总压力
(D)增加O2的浓度
例6、500K时,反应SO2(g)O2(g)=SO3(g)的Kθ=50,在同温下,反应2SO3(g)=2SO2(g)O2(g)的Kθ必等于(D)
(A)100(B)2′10-2
(C)2500(D)4′10-4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重点内容:
*平均反应速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催化剂
*质量作用定律和基元反应
例1、对于基元反应A2B→C,其速率方程式v=kc(A)c(B)2。
(V)
例2、反应2A2B→C,其速率方程式v=kc(A)[c(B)]2,则对A而言,反应级数为(C)
(A)4(B)3(C)1(D)2
例3、反应AB→C,其速率方程式v=k[c(A)]3/2[c(B)]2,则对A而言,反应级数和总反应级数分别为(C)
(A)1,2(B)2,2(C)1.5,2(D)1.5,3.5
第四章酸碱平衡重点内容:
*酸碱质子理论
*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及有关计算
1).稀释定律
2).弱酸(弱碱)溶液中pH值的近似计算
*理解pH值的意义,并进行有关计算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1.酸碱质子理论
质子理论的酸、碱定义,共轭酸碱对、两性物质的定义。
酸碱强弱不仅取决于酸碱本身释放质子和接受质子的能力,同时也取决于溶剂接受和释放质子的能力。
2.弱酸、弱碱的离解平衡及有关计算
水的质子自递常数
酸的离解常数
碱的离解常数
共轭酸碱对间离解常数的转化
3.理解pH值的意义,并进行有关计算
pH=-lg[H]
一元弱酸(碱)溶液pH值近似计算
当解离度c/Ki≥500
电离度α与K的关系--稀释定律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例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HCO3-是酸。
(×)
例2、按酸碱质子理论,Na2HPO4是(D)
(A)中性物质(B)酸性物质
(C)碱性物质(D)两性物质
例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SO42-是碱,其共轭酸是HSO4-,HPO42-是两性,它的共轭酸是H2PO4-,共轭碱是PO43-。
例4、NaH2PO4-Na2HPO4混合溶液是缓冲溶液。
(V)
例5、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其pH值基本不变。
(V)
例6、将缓冲溶液无限稀释,其pH值基本不变。
(×)
例7、能作为缓冲溶液的,通常是(B)
(A)弱酸弱碱盐溶液
(B)弱酸(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
(C)强酸与弱酸混合溶液
(D)弱碱和强碱的混合溶液
例8、为配制pH=5.0的缓冲溶液,下列溶液中可选的是(C)
(已知KaHAc=1.75×10-5,KbNH3·H2O=1.8×10-5)
(A)HClNaOH(B)HAcH2O
(C)HAcNaAc(D)NH3·H2ONH4Cl
例9、影响NH3·H2O-NH4Cl缓冲系统pH值的主要因素是(B)
(A)NH3·H2O的浓度
(B)NH3·H2O-NH4Cl的浓度比和NH3·H2O的标准离解常数
(C)NH4Cl的浓度
(D)NH3·H2O的解离度
例10、用HAc(K=1.75×10-5)和NaAc溶液配制pH=4.50的缓冲溶液,cHAc/cNaAc=(C)
(A)1.55(B)0.089(C)1.8(D)0.89
例11、浓度为0.010mol·L-1的一元弱碱(Kb=1.0×10-8)溶液的pH=(C)
(A)8.70(B)8.85(C)9.00(D)10.50
例12、在氨水中加入NH4Cl,使NH3·H2O的解离度变__小___,pH值_变小_;如果在氨水中加入NaOH,则会使NH3·H2O的解离度变__变小__,pH值变__变大__。
例13、已知K(NH3·H2O)=1.8×10-5,50mL0.20mol·L-1NH3·H2O与50mL0.10mol·L-1NH4Cl混合后溶液的pH=__9.56__。
在该溶液中加入很少量NaOH溶液,其pH值将__不变__。
第五章酸碱滴定重点内容:
*滴定曲线:
突跃和化学计量点
*滴定条件:
*滴定终点判断─指示剂法:
指示原理、变色范围、常见指示剂、选择原则
*定量计算
例1、当弱酸的(C)方可准确滴定。
(A)cKa≤10-8(B)c/Ka≥105
(C)cKa≥10-7(D)cKa≥10-8
例2、若要满足滴定条件,弱酸的离解常数K和其浓度c的乘积必须大于(C)
(A)10-9(B)10-7
(C)10-8(D)102
例3、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为pH=(B)
(A)Ka±1(B)pKa±1
(C)lgKa±1(D)pKa±10
例4、强碱滴定弱酸的化学计量点为中性。
(×)
例5、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A)
(A)0.1mol·L-1HF(pKa=3.18)
(B)0.1mol·L-1HCN(pKa=9.21)
(C)0.1mol·L-1NaAc[pKa(HAc)=4.74]
(D)0.1mol·L-1NH4Cl[pKb(NH3)=4.75]
例6、酸碱滴定曲线描述了随着标准溶液的加入溶液中的pH变化情况。
以滴定曲线为依据选择指示剂时,被选择的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部分或全部落入突跃范围内。
例7、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3.1~4.4,当溶液的pH小于这个范围的下限时,指示剂呈现红色,当溶液的pH大于这个范围的上限时则呈现黄色,当溶液的pH处在这个范围之内时,指示剂呈现橙
色。
例8、用无水碳酸钠测定盐酸溶液得浓度,若称取0.1325g无水Na2CO3,滴定所消耗的盐酸体积25.00ml,求盐酸溶液(HCl)的准确浓度。
(MNa2CO3=106g/mol)。
Na2CO32HCl=NaClCO2H2O
例9、滴定0.6300g某纯有机二元酸用去NaOH液(0.3030mol·L-1)38.00mL,并又用了HCl液(0.2250mol·L-1)4.00mL回滴定(此时有机酸完全被中和),计算有机酸的分子量。
H2A2NaOH=Na2AH2O
HCl
NaClH2O
第六章沉淀平衡重点内容:
溶度积常数
与溶解度s的关系
规则
1、若Q>反应逆向进行,生成沉淀
2、若Q=反应达到平衡
3、若Q<反应正向进行,沉淀溶解
规则应用
a)沉淀生成
b)分步沉淀
c)沉淀溶解
d)沉淀转化
例1、Ag2CrO4的标准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
(Ag2CrO4)=4[Ag]2·[CrO42-]。
(×)
例2、只能比较同种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V)
例3、欲使溶液中某离子沉淀完全,加入的沉淀剂越多越好。
(×)
例4、溶度积规则适用于难溶电解质,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V)
例5、已知298K时,MgF2的溶解度是1.17′10-3
mol·L-1,则MgF2的标准溶度积常数为(A)
(A)6.41′10-9(B)4.00′10-9
(C)1.60′10-9(D)3.20′10-12
例6、已知(AgCl)=1.8′10-10,欲使含2.0′10-4
mol·L-1Ag溶液产生AgCl沉淀,所需c(Cl-)为(A)。
(A)9.0′10-7mol·L-1(B)3.6′10-14mol·L-1
(C)9.0′10-6mol·L-1(D)3.6′10-6mol·L-1
例7、Ag2S的溶度积的表示式为(D)
(A)=c(Ag)c(S2-)
(B)=c(Ag)c(S2-)2
(C)=2c(Ag)c(S2-)
(D)=c(Ag)2c(S2-)
例8、根据溶度积规则,沉淀溶解的必要条件是Q<,沉淀产生的必要条件是Q>。
例9、将0.10mol·L-1CaCl2溶液与等体积的0.10mol·
L-1NH3·H2O和0.10mol·L-1NH4Cl溶液混合。
通过计算判断有无Ca(OH)2沉淀生成。
(已知(Ca(OH)2)=5.5′10-6,(NH3·H2O)=1.8′10-5)
解:
思路:
判断有无沉淀
[Ca2]已知求[OH-]->NH3-NH4Cl缓冲液
NH3H2O<=====>NH4OH-
[开始]0.050.050
[变化]-xxx
[平衡](0.05-x)(0.05x)x
∴Q=[Ca2][OH-]2=0.05×(1.80×10-5)2
=1.62×10-11
=5.5′10-6
∴此刻无Ca(OH)2沉淀生成
例10、已知=1.8′10-11,=1.8′10-5。
将0.020mol·L-1MgCl2溶液与6.00mol·L-1NH3·H2O等体积混合。
通过计算回答有无沉淀产生
解:
∴Q=[Mg2][OH-]2=0.01×(7.3×10-3)2
=5.3×10-7
∴此刻有Mg(OH)2沉淀生成
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重点内容:
*氧化还原基本概念、方程式配平
*原电池组成
*电极电势及其计算
*电极电势的应用
1.原电池:
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
电对
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法
原电池的正负极
原电池的电动势
2.电极电势及其计算:
3.电极电势的应用
1)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相对强弱,决定原电
池的正、负极,并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
3)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次序
5)元素电势图
例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两个电对的电极电势相差越大,反应就进行得越快。
(×)
例2、因为电对Ni22e=Ni的φ为-0.23V,故2Ni24e=2Ni的φ为-0.46V。
(×)
例3、由金的电势图Au3AuAu可知,Au在溶液中不能存在。
(V)
例4、MnO2H2O2OH-=MnO42-H2OH,此方程式配平正确。
(×)
例5、氧化数有正负之分,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V)
例6、已知φθ(Fe3/Fe2)=0.77V,φθ(Fe2/Fe)
=-0.44V,则(Fe3/Fe)的值为(A)
(A)-0.037V(B)0.55V
(C)0.40V(D)1.65V
例7、一原电池:
(-)PtH2(100kPa)H(1.0mol·L-1)Cl-(0.1mol·L-1)Hg2Cl2(s)Hg(),它的电池反应为(A)
(A)Hg2Cl2H2=2Hg2Cl-2H
(B)2Hg2Cl-2H=H2Hg2Cl2
(C)Hg22H2=2Hg2H
(D)2Hg2H=Hg22H2
例8、将下列自发进行的反应,Fe2(c1)Ag(c2)=Fe3(c3)Ag组成一原电池,其电池符号为(C)
(A)(-)Fe3(c3)Fe2(c1)Ag(c2)Ag();
(B)(-)PtFe3(c3)Fe2(c1)Ag(c2)Ag();
(C)(-)PtFe2(c1),Fe3(c3)Ag(c2)Ag();
(D)(-)Pt?
Fe3(c3),Fe2(c1)Ag(c2),Ag()
例9、
已知:
Fe3e=Fe2=0.77V
Cu22e=Cu=0.34V
Fe22e=Fe=-0.44V
Al33e=Al=-1.66V
则最强的还原剂是(D)
(A)Al3(B)Fe2
(C)Fe(D)Al
例10、用Nernst方程式j=
,计算MnO4-/Mn2的电极电势j,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温度应为298K
(B)Mn2浓度增大则j减小
(C)H浓度的变化对j无影响
(D)MnO4-浓度增大,则j增大
解:
MnO4-8H5e=Mn24H2O
例11、已知298K时
MnO4-8H5e=Mn24H2O=1.49V
SO42-4H2e=H2SO3H2O=-0.20V
(1)MnO4-在酸性溶液中把H2SO3氧化成SO42-,配平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4-5H2SO3=2Mn23H2O5SO42-4H;
(2)标准态时的电池符号(-)PtH2SO3,H2SO4,MnO4-,Mn2,HPt();
(3)Eθ=__1.69V_。
例12、由反应FeHClFeCl2H2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_2H2eH2_;负极的电极反应为_Fe22eFe_。
被氧化的物质是_Fe_,被还原的物质是__HCl__。
例13、若将反应Sn22Fe3=2Fe2Sn4组成原电池,其正极电对是_Fe3/Fe2_;电池电动势与正、负极电极电势的关系式是E=。
第八章原子结构重点内容:
*四个量子数概念、物理意义、取值范围、相互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和电子填充三原则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与周期、族的关系、与元素的分区的关系
例1、填充合理的量子数:
n≥__3~7____,l=2,m=0,ms=;
n=3,l=1,m=__1,0,-1____,ms=。
例2、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5个电子,该元素的化学符号为__Mn___;在周期表中处于第__四__周期,第__VIIB____族,属于__d__区元素。
(核外电子在24~30个的要掌握)
第九章分子结构重点内容:
*化学键:
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共价键理论:
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间力和氢键:
F色、F诱、F取、氢键
共价键理论:
共价键成键本质
共价键特点
杂化轨道理论:
类型杂化轨道夹角分子构型实例
Sp21200直线CO2
sp231800平面三角形BF3
sp34109.50正四面体CH4
sp3不等性:
NH3:
1对孤对电子,三角锥形
H2O:
2对孤对电子,角形
分子间力
类型
极性-极性
极性-非极性
非极性-非极性
力的名称
F取
取向力
F诱
诱导力
F色
色散力
力的本主
静电引力
静电引力
静电引力
出现场合
极性分子间
极性分子间
极性-非极性
一切分子间
例1、I2的CCl4溶液中,分子间主要存在的作用力是色散力。
(×)
例2、H2O分子中O原子的成键杂化轨道应是(D)
(A)sp(B)sp2
(C)sp3d(D)sp3不等性
例3、分子间的取向力存在于(C)
(A)非极性分子间
(B)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间
(C)极性分子间
(D)任何分子间
例4、下列各组分子中,只存在色散力的是(A)
(A)I2和CCl4(B)NH3和H2O
(C)I2和H2O(D)HCl和HF
例5、下列分子中几何构型为三角形的是(B)
(A)ClF3(B)BF3
(C)NH3(D)PCl3
例6、下列分子中,其形状不呈直线形的是(C)
(A)CO(B)CO2
(C)H2O(D)HCl
例7、BCl3分子中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等性sp2,分子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型,分子有无极性无。
例8、分子间力可分为_色散力__、___诱导力__和_取向力__,其本质都是_静电__作用。
例9、HI分子间的作用力有色散力__、_诱导力__和_取向力__,其中主要的作用力是色散力。
例10、CH4分子为正四面体型分子,其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分子有无极性无。
例11、根据杂化轨道理论,NH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型,其中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不等性sp3杂化。
第十章配位化合物
*基本概念:
定义、组成、命名原则
*化学键理论
*配合物稳定性Kq稳Kq不稳
*Kq稳应用
判断反应方向
计算离子浓度
多重平衡
例1、配合物形成体是指接受配体孤对电子的原子或离子,即中心原子或离子。
(√)
例2、配合物中,提供孤对电子与形成体形成配位键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位体或配体。
(√)
例3、配合物的配体中与形成体直接相连成键的原子称为配位原子。
(√)
例4、配位数就等于中心离子的配位体的数目。
(√)
例5、配合物K[Ag(CN)2]的配位体是_CN-__;配位原子是__C__;配位数是__2__;命名为__二氰合银(I)酸钾___。
例6、配合物[Zn(NH3)4]SO4的配位体是_NH3_;配位原子是_N___;配位数是__4___;命名为___硫酸四氨合铜(II)__。
第十一章配合滴定法
*EDTA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
*配合滴定的指示剂-金属指示剂
*配合滴定条件
只考虑酸效应
滴定时酸度的控制
pHminpHmax
由滴定误差决定由水解Ksp决定
常用指示剂
指示剂名称
终点变色
最佳使用pH范围
特征
铬黑T
(EBT,BT)
酒红色~兰
9-10.5
Fe3,Al3,Ti4,Co2
等封闭
二甲酚橙
(XO)
紫红色~黄
<6.3
Fe3,Al3,Ti4,Ni2
等封闭
例1、EDTA的七种形式中,只有Y4-能与金属离子直接配合。
(√)
例2、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的稳定性要差一些。
(√)
例3、铬黑T指示剂在pH=8~11范围使用,其目的是为减少干扰离子的影响。
(×)
例4、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配位比是(A)
(A)1:
1(B)2:
1(C)1:
3(D)1:
2
例5、以EDTA滴定Zn2,选用(B)作指示剂。
(A)酚酞(B)二甲酚橙(C)二苯胺磺酸钠(D)淀粉
例6、配合滴定中,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是(A)
(A)金属指示剂配合物易溶于水(B)本身是氧化剂(C)必须加入配合掩蔽剂(D)必须加热
例7、铬黑T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它与金属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基础 化学 复习 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