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6363814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44KB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ocx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稿件来源: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课题组|发布日期:
2012-07-11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工资增长较快,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增强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趋动力,合理调整分配格局,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与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会给国内企业生产经营带来成本上升压力,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实行低成本竞争战略的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影响更大,甚至对部分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的《企业工资增长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课题研究,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与最低工资年递增13%以上的目标任务,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企业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持续较快上升条件下对我国各类企业的成本利润及竞争力水平带来的不同影响,并就积极稳妥地增加职工工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企业竞争力一般是指企业占有市场、获取利润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适度的工资增长对企业形成与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水平是有利的;但工资增长如果超越一定限度,也会逐步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达在人工成本水平提升速度与劳动生产率提升速度的相对关系方面,也与企业原有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程度密切相关。
在人工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与利润关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上升与劳动生产率水平上升之间的三种情况出现的结果是不同的。
一是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上升速度等于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增长直接带来对每个职工可分配价值的增加,这一增加部分可以将人工成本所增加的部分全部消化吸收,使企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如劳动分配率水平)保持不变。
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工资增长不会对企业利润产生挤压作用,不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上升速度慢于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劳动生产率增长所带来的每个职工可分配价值增长部分,不仅可以将人工成本所增加的部分全部消化吸收,还可以使企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降低,从而给企业利润增长留出更大的空间,也给企业灵活确定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价格留出更大空间,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增强企业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三是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上升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增长部分不能将人工成本增加部分全部消化吸收,而且企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会有所上升,那些不能被劳动生产率增长消化吸收的人工成本增量将对企业总成本上升产生推动作用,从而挤占企业的利润增长空间,在企业不能及时采取提高管理水平、压缩经营成本、改进技术等手段进一步消化吸收已经增加的成本时,工资的增长对企业的竞争力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只有出现上述第三种工资增长情形时,工资增长才会真正降低企业利润水平,削弱企业的竞争能力。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还取决于企业原有人工成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状况。
假如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持续快于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这是任何企业都难以长期承受的,也是我们希望避免的。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多数企业还不具备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实力,还必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人工成本水平相对较低的竞争优势,以赢得持续发展与逐步超越的时间与空间。
因此,我们应当防止人工成本水平过快上升对各类企业竞争力可能造成的损伤。
特别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节能减排标准提高、土地价格或租金提高等因素交互影响下,导致企业人工成本以外的其他成本费用同时大幅增加,如果工资过速增长与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相互叠加作用,必将严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工资增长是伴随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一种正常状态,对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与人力资本素质有关键作用。
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与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一方面工资会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大量小微企业)的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的上升有可能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这就需要企业相应调整生产经营方式与分配格局,需要企业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减轻因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上升对企业盈利水平与竞争力造成的冲击,同时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改进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我国各类型企业在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较快提升条件下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差异较大。
总体而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要好于第二产业;工业企业要好于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工业企业内部的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要好于制造业;大中型企业要好于小微企业;国有企业要好于非国有企业;资源型企业要好于非资源型企业;上游产业企业要好于下游产业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要好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企业要好于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企业。
如果今后货币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增速在12%-15%之间,多数工业企业基本能够适应,对于在资源、市场与政策占用方面有明显优势的企业还保有更大的工资增长空间。
但是,按照同等速度增加员工工资,对于很多小微工业企业,以及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企业就会出现成本上升与盈利下降的困难局面。
在各类企业对工资增长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各不相同的情况下,不可能“齐步走”,但也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使低工资行业企业与大量小微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能够更快一些,从而逐步缩小行业之间与各收入群体之间的工资差距。
3.要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促进工资增长,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各类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鉴于我国很多产业的生产率水平与综合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今后相当长的发展期内,我国这类产业企业还需要在促进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继续保持相对人工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以弥补其他方面(特别是劳动生产率绝对水平方面)的劣势。
值得重视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产业还保持着低成本竞争优势;但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多数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大明显。
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提高人力资源资源素质与生产率水平,提高产业的增加值率与产品的附加值,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局面。
(二)政策建议
1.明确我国“十二五”期间工资增长调控目标,积极稳妥地引导各地区与各类企业的工资增长。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货币工资水平增长调控目标适宜在12%-15%之间选择确定。
如居民消费物价水平上升可控制在3%左右的幅度,我国实际工资水平增长的调控目标适宜定位于9%-12%之间。
这样的定位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最低工资年均提高13%的目标是可以衔接的,可在着力提高低工资群体工资收入的同时保证职工工资的普遍增长。
2.实行分类调控。
重点“提低”,采用积极灵活的方式按既定目标调增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应加强对高收入行业企业工资水平与工资增长速度的调控。
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应以年递增13%为原则依据,再具体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与居民消费物价水平变动情况在五年期间灵活安排。
积极推动各地区通过行业集体协商在按区域发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基础上制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
为逐步缩小行业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应加强对这类行业企业工资水平的调控措施,为其他行业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创造较好条件,提供更大空间。
特别是对国有高收入企业,要从严控制其工资水平与工资增长幅度,加强工资总额管理,同时也要从严监管其产品与服务价格。
3.修订《集体合同规定》与《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颁布《企业工资条例》,积极推进集体协商,健全工资决定机制与增长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坚持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对等原则,增加集体协商的强制性规定。
针对大量对工资增长承受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港澳台资企业开展协商难的问题,在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同时,拓宽集体协商的渠道。
还可着手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调解与裁决机制。
4.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提高企业的工资增长支付能力,减轻人工成本水平上升压力。
可将目前的增值税与营业税起征点由每月5000元提高至10000元以上,争取在几年后提高至20000元。
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口加工企业,可规定企业应将国家给予的出口退税额的一定比例(如50%)纳入企业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对于政府应给予扶持的公益性行业企业,已实行税收减免仍不足以维持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时,可由财政部门根据当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给予专项补贴。
可适当降低小微企业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比例。
专门针对为职工全部缴纳五项社会保险的小微企业降低企业缴费率,或规定在其全额缴纳后给予一定的返还,专门用于增加职工工资。
利用国家定向收取的“资源税”与中央企业增加的上缴利润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调剂基金”,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补充与调剂。
5.政府部门与企业应重视企业人工成本之外其他成本费用变动因素对工资增长的制约作用,避免各种因素交互影响的叠加效应对企业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
6.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值率,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实施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生产操作创新,为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创造更好条件。
7.加强执法监察,依法保障劳资双方权益,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确保职工工资正常增长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工资增长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企业类型复杂,行业众多,同样在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增长速度较快情况下,有的企业容易承受,对其竞争力或生存发展能力不会带来实际损害;有的企业则难以承受,其竞争力或生存发展能力会受到较大削弱,会因此导致利润大幅降低甚至亏损、破产。
(一)对我国三次产业成本压力与生存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年递增17.1%,第二产业年递增12.1%,第三产业年递增15.8%。
第一产业最快,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慢。
其原因在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与就业人数增长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6年至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年递增速度分别为,第一产业12.6%,第二产业16.5%,第三产业18.2%。
但就业结构的变动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此不同。
同期,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分别为,第一产业年递减3.8%,第二产业年递增3.9%,第三产业年递增2.1%。
第一产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就业人数的持续减少使其劳动生产率增长很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最快,也带动劳动生产率以较快速度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速度仍然最快,尽管经济规模随着持续的工业化进程迅速扩大,但其劳动生产率的上升速度在三大产业中是最慢的,而且反映出它对于人工成本水平上升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三次产业发展与就业格局的变动趋势还将持续,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也会继续保持下去。
因此,如果今后一段时期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速度在12%左右,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凭借自身劳动生产率的继续增长势头,还是有可能将人工成本绝对水平的上升因素全部加以消化吸收。
但如果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速度达到15%,在第一与第三产业保持原有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的情况下,对其生存发展状态在总体上还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可能对第二产业范围内的部分企业带来较大的人工成本与总成本上升压力,在其劳动生产率上升速度难以消化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将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迫使这类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企业收益分配格局。
如果我国今后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速度达到20%,则三次产业均难以依靠劳动生产率增长消化吸收人工成本水平上升因素,一般企业很难承受相对人工成本水平逐年上升与利润缩减的较大压力。
(二)对我国全部工业企业成本与利润水平的影响分析
1.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至2008年间,工业企业人工成本水平上升较快,但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工业企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整体处于下降状态,但内部行业差异明显。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企业人工成本水平绝对值以年递增17.7%的较高速度增长,同期劳动生产率的年递增速度却是以年递增30.32%的更高速度增长。
在这两个因素的交互影响下,工业企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不但没有增加,而是年递减9.7%。
因此,从我国工业企业整体上说,这一时期工资与人工成本水平的增长并未成为加大企业总成本的诱因,也未削弱企业盈利水平与竞争力水平。
2.假定企业保持原有劳动生产率增速,今后一段时期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按不同速度递增,对各类企业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异。
假定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企业的货币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速度是12%,且劳动生产率按照原有速度继续提升,可以发现工业内部细分行业中除其他采矿业不能消化人工成本水平上升因素外,其他行业企业都可以凭借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顺利消化人工成本水平上升因素,绝大部分行业的相对人工成本水平还将处于逐步下降状态,并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水平。
假定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企业的货币工资及人工成本年递增速度是15%,大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可以消化吸收人工成本上涨因素,造成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上升的幅度较小。
假定今后一段时期工业企业的货币工资及人工成本年递增速度是20%,则仅有一些采矿业企业、个别制造业企业与燃气生产供应业企业可能完全消化吸收人工成本上涨因素,而绝大多数行业企业则将因为无法完全消化吸收而导致相对人工成本逐步上升,从而不同程度地削弱企业竞争力。
假定人工成本增速为15%,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工业企业人工成本利润率不仅不会下降,还会上升13.32%。
(三)对小微工业企业成本与利润水平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占据多数。
由于小微企业的工资与人工成本水平明显低于大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企业。
1.尽管近期小微企业人工成本增速低于全部工业企业增速,但许多小微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人工成本上升幅度已经超过其劳动生产率上升能够消化吸收的范围,相对人工成本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状态。
2004年至2008年期间,我国全部工业企业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17.7%,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年递增速度只有11.56%,比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6.14个百分点。
期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递增速度只有10.78%,仅相当于全部工业企业平均增速的1/3强。
但是,这期间小微企业人工成本水平年递增速度每年都超过劳动生产率年递增速度0.78个百分点。
这说明,近几年,尽管小微企业职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增速相对较慢,但企业自身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人工成本水平上升的压力,对企业盈利与竞争力水平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假定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保持原有状态,今后一段时期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按不同速度递增,对各行业小微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异。
假定小微企业今后劳动生产率水平按照2004年至2008年增长速度继续增长,其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增速分别按照12%、15%、20%不同速度增长,那么,今后小微企业的相对人工成本水平的年递增幅度分别是1.1%、3.8%、8.3%。
可以发现,即使小微工业企业按照12%的速度提高货币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单独依靠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是难以消化吸收的,由此导致相对人工成本上升与盈利能力降低是不可避免的。
3.如果今后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增速为15%,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利润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四)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成本与利润的影响分析
在沿海地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大量港澳台资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从事出口加工生产,利润微薄,对成本费用的变动极为敏感,对人工成本上升的承受力较差,如“珠三角”台资加工制造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在3%以下,且有逐年下降趋势,一旦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大幅上升,凭借劳动生产率增长又难以消化,部分企业将无利可图,产生向内地其他区域或海外低成本区域转移的打算。
但综合各种相关因素分析,我国真正吸引外资的大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有人工成本上升一个因素并不会导致这类企业大量撤资。
(五)对工业以外行业企业成本与利润水平的影响分析
1.假定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保持原有状态,今后一段时期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按不同速度递增,住宿业、批发业与建筑业相对人工成本上升幅度较大。
2.如果今后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增速控制在15%,对这几个行业企业盈利水平的负面影响较大,但除建筑业外,其他行业企业的人工成本利润率水平依然较高。
即使是餐饮业、住宿业、零售业这类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其人工成本利润率也很可观。
如果这些行业企业的工资及人工成本水平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尽管这些企业还有一定的利润率下降空间,但下降幅度的确较大,对行内小型企业的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会带来较大冲击。
工资增长对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分析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尽管近年来上升速度较快,但从绝对水平看,仍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与一些同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并不高。
1.我国制造业的绝对工资水平在国际上较低。
2010年,我国制造业小时工资按制度工时折算是14.7元,美国制造业小时工资是23.26美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相当于153.98元人民币,美国制造业小时工资是我国的10倍。
与一些同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也不是很高。
2003年泰国制造业月工资(相当于1286元人民币)比中国(1041元人民币)略高,2006年墨西哥制造业月工资(相当于2963元人民币)是中国当年数据的2倍。
据美国2011年初发布的《中国制造业就业与薪酬成本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工人收入比以前提高很多,但2008年平均小时人工薪酬成本仅仅为1.36美元,远低于一些东亚邻国或地区,相当于日本(27.80美元)的1/20、韩国的(16.27美元)的1/12、台湾(8.68美元)的1/6,与菲律宾(1.68美元)、印度(1.17美元)基本相当。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小时薪酬成本相当于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1/25左右,欧洲各国(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挪威、瑞典、瑞士)的1/32左右,甚至更低。
2.我国制造业工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近期保持较快上升速度。
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年均增长13%,而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为4%左右,韩国、墨西哥年均增长为6%左右。
2002年到2008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工资成本增长了139%,年递增长速度为16%,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些高通胀国家除外)。
(二)我国制造业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与其他国家的比较分析
尽管我国制造行业工资增长速度较快,但从相对工资水平及相对人工成本水平两个方面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行业企业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行业企业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或不相上下,但也有一些行业企业已不具有相对水平较低的优势。
同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劳动分配率水平较低,具备低成本竞争优势。
我国2005年制造业劳动分配率只有16.4%,比美国(1995年)、日本(2001年)的水平低15个百分点,比韩国(2001年)的水平也要6个百分点。
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虽然目前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国内企业的劳动分配率较低,说明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要小于我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与这些国家的差距。
正是由于劳动分配率较低,使我国制造业具备了相对人工成本比较优势,以相对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优势弥补了绝对生产率水平偏低的劣势,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有利于国际市场竞争的相对效率优势。
(三)我国制造业部分行业以全部劳动报酬计算的劳动分配率与部分国家比较
尽管我国制造业劳动分配率整体较低,但是按细分行业,可能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我国绝大多数行业劳动分配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但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虽然多数行业仍具备低成本竞争优势,但并不是很明显,我国的食品饮料烟草、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汽车、造船行业企业的劳动分配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行业的,但纺织服装、木材家具、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的劳动分配率虽远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课题组成员:
刘学民、狄煌、肖婷婷、贾东岚、钱诚)
劳动分配率是企业人工成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值是由折旧、税收净额、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等四部分组成。
其计算公式为:
劳动分配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它是集中反映企业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人工成本相对水平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
劳动分配率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中有多少比例用于支付人工成本,它反映分配关系与人工成本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
同一企业在不同年度劳动分配率比较,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劳动分配率的比较,说明人工成本相对水平的高低。
劳动分配率指标一般只能在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分析比较,或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资 增长 企业竞争力 影响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