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docx
- 文档编号:26362568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55KB
最新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docx
《最新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
导语: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著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欢迎阅读。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第一篇】:
浅谈对奥尔夫音乐的认识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世界著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
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大学时就一直对奥尔夫音乐很感兴趣,上学期我参加了关于奥尔夫音乐课程的培训,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自己对此也有了一些感悟,在这里我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是根本。
首先,老师需要营造轻松的氛围,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带领幼儿走进快乐的音乐王国。
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放式的,它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
活动中的音乐《长耳人》(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很简单,由两个音乐元素组成,低音像是一只蚊子飞舞的声音,而高音则像一头驴嘶鸣的声音,只听音乐会比较枯燥、刺耳。
活动中我创设了有趣的情景游戏“驴和蚊子”、“驴的嗝声”、“驴与魔法师”,整个活动设计以情境贯穿,虽然是感受同一段音乐,但孩子们丝毫不会乏味,依旧十分投入地“闻乐起舞”,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习”。
活动中看似十分自由、毫无拘束,其实是将常规要求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中,更多的时候是孩子自律,他们知道只有遵守活动秩序才能玩到好玩的游戏。
二、多种感官感受音乐是重点。
音乐的获得是在幼儿的亲身参与、体验中自然获得的,这个活动加入了游戏、做声势律动、演奏乐器、绘画图谱等多种形式,通过听、看、学、演、画等多种感官体验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的音高与音色。
在乐器演奏环节,幼儿先听音乐并感受乐器的声音及演奏方式,将乐器与音乐性质相匹配,共同选出低音时演奏沙锤(蚊子飞),高音时演奏响板(拍打蚊子);然后观看老师的示范表演;最后孩子尝试分组演奏乐器进行合作表演。
幼儿在无形中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对音乐有了更好的理解,孩子们始终保持着这种热情并且对音乐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三、培养创造能力是灵魂。
在不受约束的自由探索中,很容易唤醒和萌生孩子的创造意识和思维,我们要充分相信孩子,从引导者变成合作伙伴,将活动的主动权给孩子。
如“驴小弟与魔法师”的表演环节,孩子们会摆出千姿百态的角色造型,充分展现了孩子的独创性。
在自由创作图谱环节,孩子用波浪线、螺旋线、虚线等表示平滑的低音,用向上的直线、尖角、闪电符号表示尖锐的高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形式,我都尊重并肯定了他们的想法。
实践证明,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放手让孩子去想、去做,得到的效果将是你想不到的。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第二篇】:
浅析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理解与实践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
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
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
例如:
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
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
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
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
节奏练习主要包括:
(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
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
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
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
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
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
(1)反应训练。
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
(2)体操训练。
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
(3)动作训练。
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
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
(5)动作游戏。
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
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
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
如:
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
“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
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
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
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
这样逐步深化的教学,是极大地受到了奥尔夫教学的启发。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奥尔夫教育思想,我的启发很大。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
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
奥尔夫说:
“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
”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
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
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
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
如:
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退(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
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
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铃鼓、响板、鼓等。
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
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
我认为:
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
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
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第三篇】:
音乐教育随笔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富有创意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一、善于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
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表现。
而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象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表达心的中情感。
我经常采用课堂音乐教学多样化,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即兴创作
最需要动脑筋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是每一位教师最直接的研究课题,是体现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无需动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静”字。
而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要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
怎样让儿童真正动起来,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着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
奥尔夫的教育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独创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儿童在成长、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糙、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的探索精神,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奥尔夫说过,原本性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式,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和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
即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部分。
他称此为他的“音乐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本部分。
”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第四篇】:
心中的奥尔夫
有幸参加了第三界“奥尔夫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师资全国巡回培训”,在四天的活动中,我初步地认识了什么是奥尔夫,也深深地被她的魅力打动了。
这是国外的东西,我们要学什么呢?
参加各位教授组织的教学活动时,我有很多强烈的感受,那些总是渴望、却被遗忘了很久的东西,又都回来了。
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怕,不好意思自由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动作,因为台下有那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
“不要这样看着我们,这样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愚蠢!
”幽默的一句话,让台上台下一下子轻松起来,台上的表演也活跃起来,多了洒脱,多了新的东西,多了自信。
奥尔夫,是自信。
不管是打击乐活动,还是唱歌、舞蹈活动,在一个大的框架下,总有一大片空间是属于活动的参与者。
你可以自由地去选择节奏,选择打节奏的动作组合,选择乐器,还可以自己去编舞蹈的动作,选择和谁合作……奥尔夫,是自主地创作。
在一个集体的舞蹈中,自由表现的时候,会有分组的活动,每组要想出几种不一样的动作,依次来表现。
那么,这几种动作哪里来呢?
按什么样的顺序呢?
这就需要每人想一个,大家一起商量,最后确定用哪几个动作,先表演哪一个。
因此,奥尔夫,是协作。
参与的人不一样,对作品的理解会有所异同,表达的方式也更是多姿多彩。
比如,一个舞蹈活动,参与者会通过模仿、练习,熟悉音乐的旋律、结构,学会了共同的、大家都一样的动作,那还有一部分是需要自己去想象、表现的。
当这些事情做完之后,一个新的作品就会诞生,当然,这个作品可能不是很好的,不是很专业的,不是惊世骇俗的,然而,却是独特的。
因为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是参与者学习、理解、演绎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动作、节奏、思维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所以说,奥尔夫,是过程。
能自己表达自己的东西,参与的人当然会很有兴趣。
在教育活动中,每一次都是新鲜的,都是有一定挑战性的。
参与的人,如果要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就一定要集中经历,积极地调动各种感官:
视觉、听觉、触觉及想象、记忆、思维等等。
所以,在奥尔夫的艺术活动中,参与者是全身心投入的,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那么对于教师应该做什么呢?
除了对音乐的驾驭之外,创造更加重要。
就像意大利专家Andrea教授所讲的:
教师必须学会创作更多的东西才能引导孩子去创作。
这次培训,虽然只是了解了一下,却也收获很多,感觉思路开阔了起来。
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迷茫:
自己如何去进行实践操作?
如何为自己的孩子去选择适合的音乐?
找到有效的办法?
我想应该继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领略其实实在在的内涵,大胆地去实践。
奥尔夫音乐中班教师随笔【第五篇】:
奥尔夫音乐随笔
奥尔夫音乐《小小鸡蛋把门开》,它是一首童谣,旋律生动活泼、歌曲的内容通俗易懂、富有诙谐情趣,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而且它的歌词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易记,生动的描写了黄茸茸、胖乎乎的小鸡出壳的情景。
小鸡这样的可爱的小动物经常会出现在孩子们的各种活动中,小班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像小鸡这样可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分为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把目标定位为:
1、童谣学习《小小鸡蛋把门开》;2、能够用单响筒来演奏童谣的固定节奏;第二个课时我把目标定位为:
帮助幼儿熟悉音乐《小鸡之舞》,能跟随音乐进行模仿小鸡破壳过程,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第一个课时的教学时,我运用了PPT课件图片帮助孩子理解小鸡从鸡蛋变黄茸茸、胖乎乎的小鸡的过程,从而引出童谣《小小鸡蛋把门开》的学习,在节奏的练习中我首先是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身体乐器来打节奏,孩子们熟悉后我会告诉孩子:
”小鸡长得很可爱,刚出生的小小鸡很小,小眼睛到处看,到处找妈妈,胖乎乎的身体走起路来非常的慢。
”这时老师会请孩子边唱着好听的童谣边走路,(这时老师会给予固定的拍子,稳定孩子的节奏)孩子们就都能边念童谣边做动作了。
在用乐器演奏固定拍子时,我告诉孩子:
”小鸡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乐器宝宝--单响筒(老师交给孩子正确使用单响筒的方法),单响筒会发出跟小鸡一样清脆的声音哦,拿起单响筒跟着小鸡唱歌吧。
因为有前面的身体乐器的练习做铺垫,孩子们第二次就能很好的演奏童谣的固定节奏了,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第一个课时的目标还是完成得很好的。
在第二个课时,学习音乐律动《小鸡之舞》时,我首先是给小朋友讲解小鸡的成长故事,讲解中我会引导孩子们帮助动物朋友小鸡想出破蛋而出的好办法,许多孩子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了自己的办法,有的孩子说:
”用头这样、用脚这样、用嘴巴敲、用翅膀打等等。
”一下子活动中的气氛就热闹起来了,从孩子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因为孩子们的词汇量还不多,所以表达时语言还不完整、不够准确,孩子们说完后,这时我会和孩子一起总结:
”小鸡是怎么把鸡蛋打开的吗?
它会用什么办法呢?
”哦,原来小鸡的身体很厉害,可以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想办法哦,小手握紧变成小锤子捶打蛋壳,用脚踢,用头顶、还会用尖尖的嘴巴啄,太厉害了,快快快,快来变成一个大鸡蛋,看谁能破蛋而出,变成一只可爱的小鸡,这时老师放音乐《小鸡之舞》让孩子熟悉音乐,一起听着音乐跟着老师来表演小鸡破蛋而出的情景。
孩子们熟悉律动后,老师将幼儿分成两组,用一块大布进行游戏,一半幼儿在大布下当小鸡,模仿小鸡出壳的动作,另一半幼儿在外用手按住布,音乐结束,将布抛向空中,小鸡跳出壳了,特别是这一游戏环节把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在活动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反复的重复了两次游戏后,还会听到许多孩子在说:
”慧慧再来一次吧!
”真正的培养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就这样孩子们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获得了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掌握了节奏。
像今天这样《小鸡之舞》的律动活动能不仅能帮助孩子感受音乐的节奏,而且还能提高辨音的能力,更好的发挥相象力,创造力,这些都是离不开律动的,这时幼儿的感受对认识表达音乐起着重要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奥尔夫 音乐 中班 教师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