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docx
- 文档编号:26352602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4.60KB
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docx
《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
题 目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指导教师xx
学生姓名xxx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从秦可卿之死看《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
《红楼梦》走上了我国古典文学悲剧艺术的巅峰舞台,其根源在于填充在作者心灵强烈和明确的悲剧意识,而这一创作线条中的悲剧意识是作者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美好事物的毁灭和苦痛的挣扎后深埋在作者心间的。
因此,《红楼梦》作为悲剧文学展现的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悲观写照。
作者的悲剧是红楼梦中众女儿悲剧的集大成,是“情”之毁灭的悲剧。
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兼宝钗之温婉与黛玉之灵秀于一身,她也是宝玉对情爱的引导者,同时在她身上也寄予了曹雪芹对“情”的理解与态度,即“悦色”与“爱情”融为一体,两者缺一不可,她生命的结束揭露了《红楼梦》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红楼梦;秦可卿;情;悲剧主题
FromthedeathoftheQinKeqingtoseetragicspiritof“ADreamofRedMansions”
Abstract
“ADreamofRedMansions”hasbecomeChina’sancienttragedyliteratureandartasaculmination,thefundamentalreasonliesintheauthorheartsfullofastronganddearsenseofthetragedy,whichfillsthespacebetweenthelinesisasenseofthetragedyintheauthorhashadmanygoodthingstothedestructionpersonallyfeelthepainoflifestruggling,androotedinthemindsoftheauthors,therefore,ADreamofRedMansionsshownbythetragicthemeistheauthor’sattitudetowardlifetragedyView.
Thetragedyistheauthorofmanychamberdaughtegstragedyisthe“intelligence”todestroythetragedy.QinKeqingasADreamofRedMansions”programmaticfigures,andBaoChaiandDalyuininabeauty,istheonly”informed”peopleofJiaBaoyu.Butalsoembodytheauthorof”Love”bytheunderstandingandattitude.”Intelligence”toinclude”Obscene”and”love”,onewithouttheotheristo”flyintheointment,”sherevealstheoutcomeofthe“ADreamofRedMansions”tragedycauses.
Keywords:
ADreamofRedMansions,QinKeqing,intelligence,tragictheme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
绪论1
1隔帘花影”般的秦可卿2
1.1秦可卿其人2
1.1.1“影子”香菱2
1.1.2“兼美”钗黛2
2“宿孽因情”的生存环境4
2.1非比寻常的生存状态4
2.1.1秦可卿在贾府4
2.1.2秦可卿之死4
2.2“宿孽总因情”5
3秦可卿之死与《红楼梦》的悲剧结局6
3.1“好”与“了”6
3.2《红楼梦》的悲剧6
结论7
参考文献8
致谢9
绪论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作为一门显学活跃在文人的学术领域。
虽然,这部虚构了朝代和地点的杰作以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为幌子引导了全书的起源,但它也揭示出了在清王朝统治之下的贵族的生活。
无论是整个社会的制度、婚丧祭祀的礼仪,还是饮食药膳、舟车行轿。
“十年辛苦不寻常”,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它独特的艺术语言魅力,成为了跨越时空古今无数人心中的至宝。
《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小说却极其罕有的引发了一门独立的学术性探究学科——红学。
伴随着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的问世,形成了文学评论、探轶学、索引、考证等数门研究流派。
也衍生出了“脂学”、“曹学”、“探轶学”、“版本学”四大分支学科。
从清代开始,众学者便对《红楼梦》的种种众说纷纭,有学者曾提出“张侯家事说”、“和坤家事说”等。
辛亥革命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对《红楼梦》的研究牵强附会,使“红学”偏离了研究的轨道,成为了政治的附庸。
1921年,胡适先生创作的《红楼梦考证》又将学者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推向了另一个新时代,这对红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后,周汝昌、俞平伯等人将红学研究推上新的高度,成为了红学研究史上一道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在红学的研究史上,秦可卿这个人物始终作为一个迷,被大家所探究。
从脂砚斋先生对秦可卿以批注的形式研究之初开始,到刘心武先生对秦可卿生活的经历探寻出她本自出于皇家为止。
无论是秦可卿被赞美的“兼美”气质,她在整个贾府的地位,还是关于出身的不解之谜。
秦可卿虽然是红学家研究的一个宠儿,但是由于她过早的在《红楼梦》中结束她短暂的一生,在红学界关于她的总结性著作却寥寥无几。
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名字至今仍是红学家口中的高频名词。
本文将以秦可卿她短暂的一生作为“窗口”,透析整个贾府繁荣的背后所蕴含的腐朽以及必然走向衰败的历史趋势。
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悲剧的理解并不断拓宽《红楼梦》的研究领域。
1隔帘花影”般的秦可卿
1.1秦可卿其人
秦可卿在现存的前八十回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被认定为在金陵十二钗中唯一的一位“有始有终”的人物。
从她初次在第五回中出现到第十三回突兀的死去,在整部小说的重要情节演绎之前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悲惨的一生,隐没在读者的视野领域。
但是,印刻在她身上的是是非非,却在读者眼里罩上了一层如“隔帘花影”般的迷雾。
《红楼梦》第八回中曹雪芹曾简要介绍了秦可卿所谓的“身世”,秦可卿乳名可儿,是营缮郎秦业年轻时因与儿女情分上无缘从养生堂抱来的弃婴。
长大后长的风流袅娜,因秦家与贾家有些许关系,所以结了亲家,成为了贾蓉的妻子。
后有弟弟秦钟,其年纪与贾宝玉相仿。
简要的来看,关于秦可卿的一生仿佛并不繁琐,小说中对于她的描绘多半是采用了悲悯和赞誉的笔法,可见曹雪芹就是要把她塑造为一个具有完美姿态和尊贵身份的女性形象。
1.1.1“影子”香菱
《红楼梦》中成功的完成了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塑造,不过在对某些重要人物的塑造上,则采取了同一种“正副对照”的表现手法,以对比突出人物的命运和性情,这便是所谓的“影子说”。
比较典型的“晴有黛风”、“袭乃钗副”,说的就是袭人和晴雯分别是宝钗与黛玉的影子,是宝钗与黛玉的另一种存在。
黛玉的通灵之美与宝钗的礼教之美是两种美丽女性的极致代表,作者的影子笔法对于描写这两位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她们各自在贾宝玉心中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被誉为兼有薛林之美的秦可卿固然也有如此的一位影子式的人物对应着存在,她便是香菱。
[1]
对于秦可卿,曹雪芹特意塑造了一个人物作为她的影子生存在大观园中。
首先,香菱从一出场就被认为相貌与“东府的蓉大奶奶”相似。
其次,香菱拥有着和秦可卿差不多的身世,秦可卿是养生堂的弃婴而香菱则是幼年被拐卖的甄英莲。
再次,她们虽然都拥有着可怜的身世却有着不凡的见识与眼光,秦可卿最后对王熙凤的托梦和香菱因为品行终成为正室成了她们最好的印证。
虽然秦可卿和香菱有着相似的才貌与身世,但是香菱最后的结局却弥补了秦可卿香消玉殒的缺失。
她或多或少的弥补了秦可卿生命中结局的缺憾。
1.1.2“兼美”钗黛
宝钗和黛玉是作者塑造的两个绝代佳人,她们表现出两种完全不能相融却魅力无限的气质,黛玉是一种超脱的通灵美,宝钗则是一种现实古典的雍容美。
两人在性格上也大相径庭,黛玉内敛孤傲,在感情上是敏感而脆弱的;宝钗则知书达理,晓得圆滑世故,长于鉴貌辨色,潜藏了自己的锋芒和功利心。
从性格上看,黛玉代表的是“情”,而宝钗体现的则是一个“理”,这两种性格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审美取向,事实上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
可是,在“金陵十二钗册”里她们却是合在一起记录的,人们也渐渐习惯把两人捆绑在一起比较。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梦曲第二支《终身误》这样唱道。
[2]可见钗黛在作者心里其实不分高下。
宝玉之所以意属黛玉是基于二人在价值观上的贴合与性情脾气上的靠拢。
即对仕途官场与功名利禄的不屑与厌恶。
宝钗虽然比肩黛玉,但正是因为她经常挂在嘴边的“经济仕途”而与其产生灵魂的差距,但这也没有致使宝玉对她疏远,反而产生了心里的畏敬。
《终身误》一曲虽然明确的写出了宝玉婚后对“木石前盟”的念念不忘,但后面两句则显然也承认了“金玉良缘”亦不失一桩美事,唯有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反过来,假设宝玉最终如愿以偿,只怕也会被曹雪芹感叹为“美中不足”。
因此,曹雪芹认为,如果钗黛合一,那就是兼美的完人。
秦可卿就是一个才情美貌俱全而性格又互补宝黛,将通灵与礼制合二为一的完人。
她“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她拥有着“绛珠仙草”一样高贵的身份,是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的妹妹。
她的艳丽妩媚光彩照人比肩宝钗,风流袅娜聪慧灵秀又及黛玉。
曹雪芹笔下,秦可卿的身份、相貌、品格、性情都暗示了秦可卿兼具了钗黛二人之长。
在性格上,秦可卿心性甚高聪明不凡,遇事喜欢日夜反复度量,这一点恰如黛玉“心比西子胜三分”;同时她又左右逢源,圆滑处世,深得宁荣二府上下老小的喜爱,比肩宝钗。
贾母曾赞誉秦氏为“重孙媳妇第一人”,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人,就连目中无人的王熙凤也主动地对她表现出友好与亲昵。
所以,秦可卿始终作为一个兼有宝黛之长的完美女性而存在。
2“宿孽因情”的生存环境
2.1非比寻常的生存状态
秦可卿虽贵为“蓉大奶奶”,但这不是借力于她的花容月貌。
紫鹃说得好:
“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五房六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
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后头了。
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要是娘家无人无势的,就只有凭人去欺负罢了”。
秦氏便面临着她的“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其娘家家世不相称的问题。
秦业官不过营缮郎,年事已高,且“官囊羞涩,为秦钟筹办二十四两柬修还得东拼西凑”,秦钟入贾府义学后,只因“不甚宽裕”,还得贾府“助他些衣履等物”,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这就是她的娘家的现状。
那么秦可卿真是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只能从书中为数不多的语言中探寻。
2.1.1秦可卿在贾府
秦氏身世寒微,如何能够在封建等级体制森严的宁荣二府中应付自如,高低逢源,这一点作者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记,而那些对秦可卿的赞誉之词多半亦是出自旁人之口,只有秦氏“临终托梦”一节给我们留下了她做事高超,不同凡响的线索。
秦可卿临终之夜,托梦给凤姐筹划贾氏一族的将来,劝她早作打算。
王熙凤是以泼辣精明见长于众人的持家能人,但是在这一片段中,秦可卿的预言不但准确地道出了贾府正当鼎盛时期而将面临的祸福,还高瞻远瞩的指点出了使家族“永保无虞”的好计策,连身为长辈的王熙凤也不得不十分严肃畏敬的向秦氏求教。
就此看来,秦氏不只在相貌品行上赶超宝黛,谋略眼光更胜凤姐一筹。
也正因为作者对秦可卿奇特的塑造与定位,使人产生疑惑:
以秦氏的微寒出身,拥有着她高人一等的容貌性情倒也罢了,然而这些不同寻常的深谋远虑与举目千里的能力,又是从何得来的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优雅高贵的女性,曹雪芹恰恰又把一些见不得光的男女混乱不堪之事安插在了她的生活中。
甚至,这样的事成了一个合家上下皆知的公开的秘密。
宁国府里的老奴焦大曾经对深夜被派送秦钟回家的差事不满,借着酒醉骂道“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其中“爬灰”一词便是指族长贾珍与其儿媳秦可卿的苟且淫乱之事。
书中接着也描写了众小厮听后的慌乱反应[3]。
2.1.2秦可卿之死
后面秦氏的死因也令学者理不出头绪,根据作者描述秦可卿是死于一种“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的奇怪疾病。
她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但却在全书的最开始突兀的谢了幕,这又激发了所有人探寻她死因的兴趣。
唯有脂砚斋的一条批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
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4]逗露出其被掩盖真正原因。
作者在文中既言其是病丧,偏偏又被留下了“淫丧”的蛛丝马迹,这让所有人都无法将这一人物形象定论。
古人云“万恶淫为首”,所以秦可卿那些“擅风情,秉月貌”的秘事便被深深地刻上了罪魁祸首的烙印。
一面是在容貌、脾性、德行、远略等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女子,一面又卷进了成为因淫荡、混乱而导致“家事消亡”的罪魁祸首的漩涡,作者将这亦正亦邪的两个极端形象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矛盾的秦氏。
如果仅仅从人物形象这一角度分析,秦可卿的过早谢幕让她的形象非但鲜明甚至染上了混乱的使人困惑的色彩。
2.2“宿孽总因情”
《红楼梦》以两条线索并行展开叙事,一条是宝玉与以宝黛为首的众女孩之间丰富错杂的情感生活,另一条是贾府大起大落的兴衰。
这两条线索互相交错进行,相互映衬,最终都指向了同样的结局,即大观园内众女儿红颜薄命,命运多舛。
然而宝玉则看破了情缘,斩断了情丝。
贾府在“家亡人散各奔腾”[5]的跌落之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
然而,这一句“宿孽总因情”,显然是把贾府衰落的原因都归咎于“情”这个字上。
作者一方面把大观园中的爱情故事用细腻的笔调展示得凄美婉转,另一方面又把情写成影响了一个显赫家族荣枯主要因素。
[6]这体现了作者在对“情”认知上矛盾的态度。
贾家的没落与“情”相关是一定的,但致使贾氏一族衰亡的直接原因却不是秦可卿。
虽然秦可卿是从情天情海中幻化出的情身,并且在“红楼梦曲”中关于秦可卿的判词也道出了“宿孽总因情”,然而却没有足够的信息可以支撑秦氏与贾府的衰亡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然而秦可卿与贾家衰亡这一结局必然是分不开的。
秦可卿作为“情”的化身,本来应该是以美好存在的,但她与公公的乱伦关系却证明了“情”的危险性。
[7]作者侧面警示了人们这种混乱的情感如果任其发展就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秦可卿作为情感的化身,她身上带有的危险性包括既她带给人的美好享受,也包括情本身掺杂的淫乱。
秦可卿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合体,她的感情也代表了贾宝玉的感情,当然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在大观园中,众女人情感的幻灭是不同的。
林黛玉在于“情不情”,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薛宝钗在于“无情”,她即使面对宝玉依然用理性约束自己;贾宝玉在于“情情”,他沉溺于情感而不可自拔。
然而,作为“情”之化身的秦可卿,则在于“滥情”。
她的死已然可以说明了作者对“情”的态度,即情可亲,情亦可轻。
3秦可卿之死与《红楼梦》的悲剧结局
3.1“好”与“了”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悲剧艺术之巅峰,透过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悲剧色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心头强烈而明晰的悲剧意识。
曹雪芹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他所遭受的沉重打击和在思想上的顿悟都造就了他对悲剧的认知。
虽然书中描绘的红楼众儿女俊美飘逸的形象和凄美动人的感情生活数百年来打动着无数的读者,但不能否认的是《红楼梦》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始终具有着极大的颓丧的一面,但是书中却有大量的文字表明了作者悲剧的人生观及生命的幻灭感。
出现在第一回的“好了歌”就是作者对悲剧人生痛切的感受和透彻的了悟所凝结成的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
[8]它总结了人生的四大欲望:
功名、金钱、妻室和子女,但是,人们为这些辛苦劳碌了一生,往往也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就算是一时的得到,也终会失去,即得到之日也便是彻底失去之时。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9]
3.2《红楼梦》的悲剧
贾府就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
作者在书中打造了一个象征整个社会的污浊与淫乱的“金笼子”——宁国府,而代表了作者对“情”的理想的秦可卿就生活在其中,导致秦可卿之死的正是作为宁国府家长的贾珍。
她的死象征了作者对“情”的理想的破灭,
秦可卿之死固然与其自身的出身、地位、性格逃不开关系,但是造成这一悲剧更多的是社会的悲剧。
从时代背景上看,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她们可以说不存在任何的社会地位。
压迫女性的不是男性,而是整个社会的制度。
封建婚姻讲求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都是造成了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而像秦可卿这样与传统的情爱观相悖的,必然会被扼杀。
这也象征了在那个年代以秦可卿为代表的大胆创新的爱情观终会被以贾珍为代表的迂腐封建的礼教所扼杀。
[10]
“情”自身本应当是美好的,只有在失去理性的桎梏时才会造成危害。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11]虽然贾府衰落的原因都出现在秦可卿的判词及“红楼梦曲”中,但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却是宁国府及其当家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制度,是他们不加约束的淫乱和无耻导致了家族由盛转衰。
因此,秦可卿之死的悲剧意义在于控诉以宁国府为代表的肮脏无序的社会,展现了作者对以“色空”为基础所建造社会的思想观念。
结论
贾府作为“钟鸣鼎食”“诗簪礼缨”的封建大家族。
从政治上说,它“星辉辅弼”——勋业有光可昭日月。
[12]从思想上说,它“慎终追远”——而今黎庶仍念荣宁。
因此,这最后的命运计数“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悲惨结局,当然反映出封建专制制度的外强中干,因此贾府的衰败正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在清朝进入没落阶段。
然而这种没落毕竟还没有灭亡,在它濒临灭亡之际,统治者仍作垂死挣扎,以最后的疯狂掩饰心中的恐慌。
通过对秦氏悲剧命运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的地主阶级的统治之下社会已经腐朽到极点,而贾府只是外兴内衰,用糜烂的生活掩饰精神的空虚、灵魂的腐朽。
它像如老树一般拼命的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但其自身的渣滓仍然每天都努力的吞噬着这腐朽的躯干,直到这棵参天大树完全倒塌。
贾府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细胞”的代表,它的崩裂显露了当时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已逐渐走向灭亡。
秦氏的悲剧虽然来自于她自身的脾气秉性、身世与社会地位,但是贾珍性格的淫乱,贾府环境的黑暗也加速了她的死亡。
尝鼎一脔,秦可卿的悲剧绝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贾府的衰败的象征和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群体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9
[2]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1975,2
[3]熊六良.秦可卿性格内涵论.云梦学刊[J].2003,(5):
21
[4]罗盘.台湾红学论文选.[M].2011,7
[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2001,9
[6]刘履芬.红楼梦刘履芬批语辑录.[M].1987,10
[7]丁广惠.秦可卿是什么人.红楼梦研究集刊[J].1981,(6):
12
[8]徐凤仪.红楼梦偶得.[M].2011,1
[9]木村.红楼梦读后记.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M].2014,2
[10]徐乃为.大旨谈情红楼梦的情恋世界.[M].2014,9[11]张向伟.秦可卿入梦原因浅析.安徽文学(文教研究)[J].2007,(6):
12
[12]杜秋云.红楼梦主题管窥识破梦幻跳出迷津[J].卫生职业教育.2014,(7):
9
致谢
本文终于顺利完成了,想要感谢的人很多。
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导师杨老师,能在百忙之中引导并修改我的论文,本文的写作从选题、提纲、初稿修改、二稿以及最后的定稿,均得到了老师的悉心的指导。
本文致力于导师的辛苦与精力,她不仅仅是拥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教学作风,她身上率马以骥的崇高品格更加使我终生受益。
其次,我要感谢在龙财的四年里遇到的全部老师,我们收获的知识与能量皆来自于你们的谆谆教导。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母校黑龙江财经学院给予我四年快乐又充实的时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楼梦 秦可卿 悲剧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