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docx
- 文档编号:26352509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73.17KB
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docx
《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应学生用书p36
1.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氮——地球上生物体的__基本成分__;
氧——一切生物维持__生命活动__所必需的物质;
CO2——绿色植物进行__光合作用__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__保温__作用;
O3——吸收大量太阳__紫外线__,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__成云致雨__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的原料。
(3)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促进水汽凝结,产生“阳伞效应”。
2.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
(1)__二氧化碳__含量增加。
(2)氟氯烃含量增加―→__臭氧__总量减少。
3.垂直分层:
__对流层__,__平流层__,__高层大气__。
对应学生用书p36
一、大气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特征的差异,大气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个层次。
其主要特征列表如下:
大气分层
高度
气温垂直变化
规律
原因
空气运动
天气现象
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
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影响,而靠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平流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约每升高100米,温度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复杂多变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二、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1.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
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快冷却,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续表)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平流
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空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
逆温
由于夜晚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晚
锋面
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3.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浓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使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增加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例题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回答
(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C)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D)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
A.日出前后B.正午
C.日落前后D.午夜
[解析]
(1)由“云是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水汽随气流上升,温度下降,凝结形成”可知,云的形成和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
而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状,A错误、C正确;条带状与鱼鳞状并非上下分布,而应呈水平层状,故B、D不正确。
(2)积云的形成受下垫面强烈影响空气对流气流上升等导致,故下垫面空气对流越强烈导致积云出现频率越高。
空气对流上升则需要更强的热量,近地面水汽受热蒸发上升。
四地中寒温带针叶林地带所处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接下来为温带落叶林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热带雨林地带地处热带地区,纬度最低,气温高,全年气温变化小,故四地中最易产生对流的应为地处热带的热带雨林地带,D正确,A、B、C错。
(3)根据材料结合设问中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可以知道此问的意思就是水汽凝结时的高度应最低,而水汽凝结也就是水汽液化,气温变低时才可以由气态转化为液态。
设问中给出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根据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规律来判断,下垫面气温越高,其水汽凝结时的高度也应越高。
所以只要找出选项中相同条件下下垫面气温最低的就行。
一天中气温最低多为日出前后,故此时间段积云的高底低值最低,A正确。
考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对应学生用书p37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选择性吸收: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__红外线__,臭氧吸收__紫外线__。
(2)反射:
云层和较大尘埃反射太阳光。
(3)散射:
波长较短的__蓝__色光易被散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__地面辐射__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__地面辐射__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的地区,__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__不同。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__太阳辐射__比例也不同。
(3)气象因素:
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对应学生用书p37
1.大气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受热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Ⅰ
太阳暖
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Ⅱ
大地暖
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Ⅲ
大气还
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秸秆燃烧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地区:
→
→
→
②内陆地区:
→
↓
←
③湿润内陆盆地:
→
→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例1 (2019·江苏)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
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AD)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BC)
A.①增大B.②增大
C.③减小D.④减小
[解析]
(1)三峡库区的云海是由水面上大气上升,气温降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
结合选项中大气运动方向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故选AD。
(2)大气中的云层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中的云层还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图2中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
故选BC。
例2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读图完成
(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B)
A.①B.②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C)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D)
A.吉林省B.河北省
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昼夜温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所以选②。
(2)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3)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点三 气温与等温线
对应学生用书p39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
__纬线__平行
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__低纬__向两极__递减__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__低纬__凸出,海洋上则向__高纬__凸出;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__低__,夏季大陆比海洋__高__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同纬度
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__高纬__凸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__低纬__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__低__,平原的气温较
__高__
地形(地势高低)
寒流经过气温
__低__,暖流经过气温__高__
洋流
对应学生用书p39
一、气温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成分及大气物质多少)——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3)地面状况(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反射率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4)人类活动——排放CO2、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成分和下垫面。
2.气温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冬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夏天最高值出现在15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滞后地温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有一个传输过程)。
气温日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
①纬度:
高纬度日较差小,低纬度日较差大;②天气:
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小;③云量:
多云日较差小,少云日较差大;④地形:
凸地(脊地)日较差小于凹地(谷地),高原大于平原,山顶小于山麓;⑤下垫面:
海洋日较差小,陆地日较差大。
(2)气温的年变化
最热月陆地7月,海洋8月,最冷月陆地1月,海洋2月。
气温年较差要受到以下因子的影响:
①纬度:
高纬度年较差大,低纬度年较差小;②距海远近:
近海年较差小,远海年较差大;③海拔高度与地形:
高海拔比低海拔年较差小,凸地比凹地年较差小;④云和降水:
多雨年年较差小,少雨年年较差大。
3.焚风效应与盆地效应
(1)焚风效应
最早在阿尔卑斯山的北坡谷地,人们发现这里常出现干热气流,在其影响下气温会增加10℃左右。
冬季能造成雪崩,春季则积雪融化,温暖季节促进农作物早熟,强烈时可使植物枯萎,甚至引起火灾。
原因是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水汽已凝结成降水,到背风坡下沉时发生绝热增温变得高温干燥。
此现象称作“焚风效应”,也称“干热风”。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
(2)盆地效应
在地表的盆地内部,温暖炎热时期,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高中低的地形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寒冷时期则因冷空气不易进入,表现为比较温暖。
若是底部面积不大的洼地,在寒冷季节的夜间,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若盆地封闭性不强,则因其位置和开口方向,阻挡或汇集的气流性质的不同,产生增温或降温的不同反应。
例如:
西伯利亚向北开口的盆地易汇集冷空气而成为北半球的寒冷中心;我国的华南地区向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霜少见,成为种植热带作物的基地,正是因为这些盆地北面山地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南下,而南来暖湿气流却容易汇集盆地内部。
此类现象统称为“盆地效应”。
二、等温线的判读和应用
1.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
m、n为纬度,m>n、t1>t2>t3>t4)。
2.等温线图的应用
(1)根据重要的等温线判断气候类型:
最冷月15℃和0℃等温线分别是热带与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区的分界线。
(2)根据等温线数值的变化特点判断南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大为北半球。
(3)根据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月份及海陆位置。
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北半球向高纬、南半球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南(北半球向低纬、南半球向高纬)凸出,是7月,如下图中的乙图,反之是1月,如下图中的甲图。
(4)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
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
(5)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地形类型。
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为山地。
如下图,甲图为盆地,乙图为山地。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甲图)。
②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如乙图)。
③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如丙图)。
(7)根据海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洋流性质及流向。
沿海海域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海域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海区,有暖流经过,如下图中的甲图,反之则有寒流经过,如下图中的乙图。
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
例1 (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下图所示。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毕节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故选A。
例2 (2018·江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
图甲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图乙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__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__。
(2)7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__,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地形__。
[解析]
(1)结合上图可以很容易判断,夏季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南坡,冬季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大于北坡。
(2)关中地区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为秦岭山脉,关中平原地势较低;且夏季盛行东南风,关中地区处于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所以气温较高。
晋陕边界为黄河,黄河河谷地区由于海拔较低,散热慢,气温较高,所以24℃等温线向北凸出,其影响因素为地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导学 届名师导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三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名师 高考 地理 一轮 复习 讲义 第三 大气 受热 过程 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