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docx
- 文档编号:26349358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36KB
《思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docx
《《思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想录》读后感范文5篇
《思想录》读后感优秀范文一
虽然目前仅读了他的几篇文章,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的敬佩之情!
这是一个怎样天才的人物啊,只活了___岁,但却是集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这些头衔于一身的伟大人物!
我现在___岁,他的文章似乎已将我的整个人生看透。
他的观点都是我所经历的生活的一个总结。
一个又一个的相同点,一次又一次的共鸣,让我突然怀疑,我的生活是这么的普通,以至于连他——一个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经历的人都如此了解!
在他的眼前,我是一个透明的人。
其中的一段很好的表达了此刻我激动的心情:
“当一篇很自然的文章描写出一种情感或作用的时候,我们便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我们所读到的那个真理。
我们往往因此而感动得要去热爱那个使我们感受到它的人,因为他显示给我们的并不是他自己的东西,而是我们自身的东西。
”是的,我现在非常感动,也非常热爱这位令我感受到自身东西的人——帕斯卡尔。
他的思想是如此的锐利,深刻。
在第一篇《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种品质可以在没有另一种品质的情况下存在,智力可能是强大而狭隘的,也可能是全面而脆弱的。
”或许我的理解不够深,但由此我想到了两种人——专才和全才,相信大家听到这里也会发现这两种人和所形容的智力有着很大的相似点。
“习惯于凭感觉下判断的人不理解推理的过程,因为他们往往看一眼就理解,并不习惯于追求原理,反之,习惯于根据原理推断的人不明白感觉上的事情,因为他们寻求原理,却没有一眼看透的能力。
”的确,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凭借主观认识去判断身边的事物,而不会用追求原理这种需要拐弯思考的“麻烦”方式去看待问题。
这就是数理思维和直观思维——数学家和思维直观的人的区别。
他在谈论雄辩时,形容得也让人感叹其准确。
“真正的雄辩轻视修辞。
”这句话应该就是想体现雄辩所用的理由真实得不需要修辞来证明其正确性。
然而当我看到这句话是,我再次疑惑什么是雄辩:
“雄辩是以甜言蜜语说服人,而不是以权思想录读后感___字威;它是暴君,而不是国王。
”据布伦士维格的解释说,国王是合法的,而暴君是非法的;说服力的权威是合法的,但雄辩的甜言蜜语却足以败坏人的意志。
虽然他的解释说明了帕斯卡尔是在强调雄辩的强大力量,但我开始怀疑,雄辩所用的理论其真实性。
是人们用花言巧语将自己的思维“强加”于别人的心中吗?
“我们必须把自己放在听者的位置上,在自己内心中检验讲话的委婉,以检查两者之间是否相符合,以及我们是否有把握使得听众完全信服于我们的讲话。
”这样看来我的理解似乎是对的又似乎是错的。
错在不是“花言巧语”,也不是“强加”。
只能说帕斯卡尔对雄辩的理解太过深刻,以至于我无法根本理解其真正含义。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他也有独到的见解。
《说服的理由》讲诉的就是如何去说服别人是最有效的,他总结到:
“当我们想要有效地纠正别人并指明他犯了错误时,我们必须注意他是从哪方面观察事物的,因为在那方面他可能就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承认他那方面的正确,然而,也要向他指出他在另一方面所犯的错误。
他会满足于这样的做法,因为他看到自己并没有错,只是没能全面地看问题而已。
”这里体现的就是对个人虚荣心的满足。
每个人都不会喜欢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也正是这一点,人们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那样,自己的错误不在是个“秘密”,而是公开的“情报”。
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自己发现的理由说服,而不太容易被别人脑袋里想出来的理由说服。
”因此,说服别人发现、承认自己的错误,特别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说,那是难上加难。
而帕斯卡尔提出的方法,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承认对方只正确的,只是在某一小方面没有思考严密罢了。
等于说告诉对方,你本质是聪明的,只是犯了个小小的错误。
相信任谁听了都会很高兴,那么接受错误也变得简单了。
当然,我觉得若要实现这一点,对那位提出对方错误的人要求也十分的高,首先就要“注意对方思考问题的角度”,并有心情去慢慢地开导对方,相信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
也正是如此,这样成功的情况很少出现。
从这些看来,其实哲学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深奥,它仅仅是对一个人一生经验的总结,对一个社会常态的客观认识罢了。
是其在原有的基础上,用更准确的语言去形容它,用更深层次的理解去看待它,仅此而已。
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有些片面,但哲学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逐步逐步地去认识。
相信在有了更多人生经验后,我对帕斯卡尔文章的理解会有全新的改变。
《思想录》读后感优秀范文二
人,这个矛盾的高级动物认识帕斯卡,自然是从中学时代学过的“帕斯卡定律”开始。
在读“顺应自然”系列丛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第一感觉是:
咦,这不是一个物理学家么?
怎么还是社会人文方面的专家?
读完书以后的感觉是:
自然科学的基础便是哲学、社会科学。
西方的笛卡尔、牛顿等大名鼎鼎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狂热的哲学分子,如果不能成为哲学家的话。
《思想录》记录了帕斯卡的哲学思想、社会科学的认知:
人是崇高的,也是可悲的;在无限大与无限小之间,人的存在便是一种悖论;在无穷大的空间、永恒的寂寞中,作为人的作者也感到了无比的恐惧;而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人看到了虚无,在承受痛苦的磨难时人得到了锤炼;触及人,就像触及风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音律是什么?
人既尊重自己,又鄙视自己……人啊,你这个矛盾的高级动物。
因为思想,你与动物有所区别;也因为思想,你将自己与别人隔开,认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
与蒙田一样久病缠身,也和蒙田一样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条件下积极地思考。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而作者的思想充满了二律背反,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于是,上帝存在是不可思议的,上帝不存在也是不可思议的;灵魂和肉体同在,以及我们没有灵魂;世界是被创造的,以及它不是被创造的;有原罪,没有原罪。
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他将蒙田的《随笔集》和拉罗时福柯的《箴言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特别是蒙田的思想几乎是批判地吸收了:
这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全书读起来不是十分流畅,但是俯下身来,总是能发现作者的智慧……
《思想录》读后感优秀范文三
人类对于信仰的追求,并不是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就具有的,它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成之后,群体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与自然界进行逐步斗争中形成的。
人类作为有思想的动物,在遭遇到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为了克服困难,改造自然,树立信心,建立期望,常以天为最高的神灵而建立起鼓舞人类自身斗志和信念的至高无尚的神。
因此,宗教总是属于人类精神世界层面需要的对象。
然而,自从有了宗教以来就有了争议,有无神论与有神论之间的争论。
有神论者可以拿出一次又一次神的预言被证实来证明神的存在。
而无神论者总认为那只是谶语,是偶然被应验的巧合,他们认为人类社会中有无数的预言家,当预言失败时,人们只是当作是一次玩笑。
然而,当巧合实现了的预言,他们就会利用这样一次不平常的预言,进行大肆的宣扬与渲染。
从而让人们相信神灵确实是存在的。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精神依附于肉体之上,肉体为精神实现创造需要。
肉体的追求只能是低层次的,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通过肉体而达到精神层面的追求。
人类精神的空虚比肉体的饥饿要可怕的多。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再去争论神灵是否存在已经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是否建立了一种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追求会引导你的肉体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服务与奉献。
正如:
在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神甫对冉阿让说的那样:
“您向我保证过要当个诚实的人。
我买下了您的灵魂。
我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了仁慈的上帝了。
”从此以后,冉阿让在精神上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好善乐施,以德报怨,始终如一地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按照的旨意为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自己的仁爱之手,奉献着慈爱之心而不断努力。
神甫的功绩就在于使冉阿让从肮脏的肉体需要中转变为对纯洁的精神世界追求的再造过程。
信仰的作用就是使我们不能做一个肉体虽然依存,精神却已经死去的人。
帕斯卡尔认为:
“上帝不能被证实,也不能用科学性证伪,于是上帝不存在。
一切不能获得证实的皆不存在。
”这一观点并不具有说服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到目前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一小部份而已,人类要证实自然界一切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不能将尚未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事物认知,通过理性的思维宣布其不存在。
人类正是因为有敏感的心灵存在,才可以通过心性逻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一切。
理性逻辑是有限的,严密的和刻板的,心性逻辑则是无限的,感应式的。
因此,在对待宗教信仰和对神的认识过程中,无法实现理性的逻辑推理,只能通过人的心智去感受神的存在。
这种感受的过程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存在通过细微感觉,在某个瞬间得到顿悟。
心性逻辑与理性逻辑有着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心灵感觉认识过程形成的结果是可逆性的。
而理性逻辑推理过程形成的结果则是必然的,且是不易变化的实在。
理性逻辑和心性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两种有效方法。
理性逻辑让人类更加的严谨,心性逻辑让人类更具创意。
对于帕斯卡尔在本书中反复论证的人是无限大和无限小的主题,我赞同帕斯卡尔观点,人作为物质的肉体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是极其渺小的,人本身也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的。
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却是无限大的,大到可以对整个宇宙进行认识。
人是这个宇宙中最神奇的动物,因为他是有思维的动物,这种思维可以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形成差异,没有同时存在两个人有一模一样的思维,但是思维相同又可能是形成高度的统一群体。
在对待某一个事物的认识上,就有可能出现无限大数量思维一致的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思维和认知,这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神奇之处。
人的精神也存在着可变的思维精神和固化的榜样精神,可变思维精神也就是当人的精神仍然依附于肉体的状况之下,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是可变性与延伸性的相结合,这种思维是及其活跃的。
它能够通过感观和心灵认识对世界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当然,另外一种精神是肉体已经死亡后精神层面的思维方法与观点依然被人类所采用。
这种精神只要宇宙中人类存在一天,个人精神思维方式就会永不停止的传承下去。
《思想录》读后感优秀范文四
帕斯卡尔的思想是很狂野的,他用理性的思维去反对科学。
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家,他对数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的造诣是很少有人能够与其匹敌的。
读他的《思想录》就如在田野散步一样,到处都有值得回味和欣赏的东西。
因此对他的内容不免产生一些零碎的想法。
“没必要去嘲笑那些因地位显赫,身居要职而赢得尊敬的人,因为人们所爱的只不过是附着在这些人身上的一些品质而已。
”的确,我们对于自己的信任与欣赏能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力量,并且这样还能够过上轻松愉快的生活。
但是,人,又为何称其为人呢?
人区别于其他的动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他具有思想以及由于他的思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
如果我们从人的头脑中把人所特有的思想抽离出来,并进而使其丧失能够表现其品质的特质,那么这个人还能称其为人么?
如果说,我们只要爱这种品质,那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就都是空想家了。
因为我们只要爱那种没有任何依着物的而且可以平空想象的游离于世界空间的优秀的品质就可以生活了,这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假设他有,那么这种生活又能够持续多久?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对于伟人,爱戴的不仅仅是他的品质,而且也还爱护他的肉体。
要不如果有人对其进行肉体上的残害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保护?
因为肉体与品质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品质和肉体是相濡以沫的兄弟,我们不能说肉体是多么的珍贵无比,也不能说品质是多么的至高无上。
所以,我们如果爱一个人,那就爱他的全部吧,优秀的品质,以生俱来的肉体。
“科学的虚妄——有关外物的科学不会在我痛苦的时候安慰我在道德方面的愚昧无知的;然而有关德行的科学却永远可以安慰我对外界科学的愚昧无知。
”科学与道德,这天平两端的砝码,到底谁能够平衡我心中的痛苦。
当我认为在自然科学这方面所知甚少时,我是那么的不自信与自卑。
当我在社会经济方面所晓不多,黯然无助的时候,我显得又是多么的忧伤。
因此,我寻找着道德……
《思想录》读后感优秀范文五
近读湖北人民出版社帕斯卡尔〈思想录〉第二十五章: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感受颇深。
帕斯卡尔,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录〉、《培根人生论》、《蒙田随笔集》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
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的思想的规定。
我们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吞没了我,有无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大凡统治者,都喜欢他的臣民统一到自己的思想之下,自然,不喜欢有思想的人了。
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谈何尊严。
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这大概就是读书人为什么把自己的观点、思想,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原因所在吧。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西方有句谚语:
人以思考,上帝就发笑了。
恕我愚钝,至今说不好上帝为什么发笑?
上帝是嘲笑人类无知,是笑人类进步了(欣慰人类成长了,开始反省思考了),还是上帝对人类不负责任?
但人类不可能不思考,“我思故我在”。
不思考的人可能连上帝为什么笑都会不知道,更不用说去聆听上帝,皈依上帝。
幼稚的思考是成熟的前奏,幼稚的思考总比不思考要好得多!
时下,一切都是快节奏,什么都讲究速度,火车在提速,飞机在提速……连爱情都成为快餐。
也许有人会说,哪里有时间思考呀?
!
诚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条件,办许多事情都已经程式化了,不需要人们思考。
然而,我不能想象人如果不思考,没有思想,那就和一桩木头,一块顽石,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人是万物之灵,人和世间万物的区别也在于人有思想。
人的尊贵就在于有思想,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
我认为,当下人必须慢半拍,才能有时间思考,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乃至思想。
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慢不来,尽可能的慢下来,慢慢来,思考啊!
《恐龙》教学反思范文一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
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
但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
如果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恐龙有个大概的印象呢?
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
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关于书中各种恐龙的视频,并和同组老师制作了《恐龙》的课件。
竭力再现史前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程中我先带学生学习两种恐龙,然后给学生发的设计表格,让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剩下___种恐龙,上台汇报。
但是效果却不好
原因如下1、学生第一次学说明文,对说明方法不了解,但是我再讲了两种之后,就放手了,学生自学起来很吃力,因此失去了积极性。
2、我用了一个固定的表格形式让他们按此汇报,限制了孩子的思维,然他们失去了自主性。
看起来我在放手,但还是让他们按我的思路来走。
3、对抽象的说明方法强调太多,本只要他们了解就行,我却要求他们掌握,结果超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课堂上发言的人很少。
4、因为教学环节的问题,让课堂时间不够用,课没有讲完。
下课后,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评课,让我找到了解决方法,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应该有所改变,比如:
可以跟着学生的兴趣走,问学生你对那个感兴趣,让学生说,抓住几个指导,剩下的让他们自己找特点,认识___种恐龙后,统一让他们找说明方法,一带而过就行,不用浪费太长时间。
这样相信会节省一部分时间,课堂各环节时间会安排更合理。
经过这一课,让我又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收获,也意识到自身经验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磨练,在磨练中进步。
《恐龙》教学反思范文二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文章层次清楚,语言浅显。
在课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自主收集恐龙的图片、玩具模型及文字资料。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期待,激发兴趣,积累相关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恐龙?
这些恐龙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接着以雷龙为例,让学生找出描写雷龙特点的句子,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雷龙身体非常庞大的特点写具体的,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它的特点读出来。
小结刚才学习的方法以后,让学生循着这样的思路自学其它恐龙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能准确地总结出说明方法。
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让学生做小小解说员,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通过查资料、交流的方式,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让学生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踊跃发言,答案丰富多彩,极大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总之,这堂课我作了精心的准备,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不足,过程还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应精练些。
《恐龙》教学反思范文三
要利用课内的知识激发学生课外的学习。
”语文的学习资源应该说是最广泛的,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觉得课内的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利用课堂,利用课内的知识来激发学生探索课外更广阔的天地。
前面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生活、灭绝的录象一定能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推想高潮。
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放手让学生通过浏览“恐龙之最”、“恐龙之谜”,为学生提供“中华恐龙园”、“恐龙博物馆”、“恐龙世界”的超级链接,搜集资料,以自己的观点,猜测一下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时间不够,布置学生找出更多的资料来充实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我也了解到有很多的学生对此也抱有极大的热情,家里有图书,也有光盘,还有模型,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在课后开展了一次“恐龙知识展览”,发动学生去做一些材料的收集。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去收集这样那样的资料,在交流中,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听得也很认真。
交流完后,学生似乎还是意犹未尽,还在相互交流,看呀,说的!
我想我最初的目的达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想录 思想 读后感 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