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34711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4.81KB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题是“百折不挠”。
课文《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经过精确、细致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力;《诺贝尔》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阐述了滴水穿石给予人们的启示。
作文6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练习6安排了“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等五个板块的练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能复述课文《天火之谜》。
2、学会文中31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3、认真观察画面,展开丰富合理想象,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4、了解有关飞行器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航天知识的兴趣。
教学安排
课题
课时数
时间安排
备注
19、天火之谜
2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
21、诺贝尔
2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2
习作六
3
练习六
3
第五六单元复习及练习
2
总课时
课题
19、天火之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题导读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
说一说。
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
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
天火之谜
4、导读:
“天火”指什么?
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
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学困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集中识读,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劈开爆炸毙伤冷嘲热讽
揭开拴住钥匙颠簸
(2)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生字表中生字,看清每个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
2、师示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领
3、学生练习,强调要在临写上下工夫。
○师巡视,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总课时
课题
19、天火之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复述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读
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导读:
富兰克林是怎样解开“天火之谜”的?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弄明白这件事情来龙去脉。
二、指导朗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
(2)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
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过渡: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二、学习第二段。
1、简介富兰克林。
2、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
自由读3--4节
思考:
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
(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3、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4、讨论交流
(1)早就观察比较:
“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2)大胆推测: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
(3)冷嘲热讽: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什么意思?
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5)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6)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5、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6、同学们现在你对雷电有怎样的认识了呢?
过渡:
富兰克林成功的实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引出第5节。
朗读课文,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
震惊世界)
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2、过渡:
“天火之谜”揭开了,富兰克林并没有就此止步,继而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暴就不那么可怕了。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简介“避雷针”的作用。
四、总结课文,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4、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总课时
课题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通顺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通顺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集中识读。
浙江谈迁博览群书抄写锁挣扎诞生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
(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
(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读后评议。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写字
1、指导观察生字表中生字,看清每个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
2、师示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领。
3、学生练习,强调要在临写上下工夫。
○师巡视,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四、作业
1、课堂作业:
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总课时
课题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重点、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读
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能谈谈你对谈迁初步的认识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进一步去了解谈迁这个人。
二、指导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默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②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③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⑤指导朗读
过渡:
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这是何等的伟大啊!
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
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
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朗读课文第二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
思考:
A、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B、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②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③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全班讨论、交流。
A、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
理解:
家徒四壁。
B、“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
)“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C、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
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④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⑤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
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
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
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
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名垂青史”什么意思?
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过渡: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3、朗读课文第三段。
①齐读四自然段。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解。
(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
③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质疑: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三、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从中你收到什么教育?
四、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诞生 名垂青史
总课时
课题
21、诺贝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
他是什么人?
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自读要求: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通顺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和不理解的字词;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学生按自读要求自读课文,师巡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集中识读。
瑞典摩逝世机械铁锤砸石头装置
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铁锤”的“锤”。
(2)指名读课文。
要求:
正确、通顺、流利。
○师适时泛读难读的句子。
(3)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
(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
(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指导写字
1、再次识读生字词。
2、指导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间架结构、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各部件的比例,想一想各种笔画的书写要领。
3、师重点范写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
○师巡导,即使纠正写字姿势。
总课时
课题
21、诺贝尔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诺贝尔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导读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诺贝尔的主要业绩。
师相机板书:
发明炸药设立诺贝尔奖
导读:
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
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二、指导阅读课文
A、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
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
(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
2、默读,思考:
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
3、朗读第1-2小节。
★过渡:
诺贝尔为何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B、学习课文第二段(3—9小节)。
1、齐读第3小节。
师:
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
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
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
(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
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
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
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
②自由练习有声有色地朗读第8—9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
四、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热爱人类
21、诺贝尔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总课时
课题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1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名胜古迹,它们有的供人观赏美景,有的使人增长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说的是一处奇异景观还会让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你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有趣。
2、书课题(指名读题、齐读)
3、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滴水为什么能穿石?
滴水是怎样穿石的?
滴水穿石给我们什么启示?
)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集中识读。
本草纲目自谋生计小贩迷恋专利权自勉
(2)出示二类生字词,指名认读。
安徽日雕月琢碳给予
(先自读,再开火车读,最后齐读。
)
(3)出示词语,指名读。
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
(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
然后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5)说说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滴水穿石的故事?
(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课文除了写水滴的故事外,还写了人的故事,找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写了哪几个人的故事?
(学生快速默看后回答)
2、课文可分几部分?
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后归纳:
一(1-2)讲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
二(3-4)从正反两反面说明这一观点。
三(5)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3、读好“滴水穿石”的故事。
4、指导读好科学家的故事。
5、指导读好启示。
四、写字指导
1、再次认读生字词。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表中生字,注意间架结构及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和比例。
3、重点指导“谋”“贩”“勉”的书写要点。
4、学生练习书写。
○师巡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后第2题)。
2、读熟课文。
总课时
课题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教学本课用2课时, 此教案为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重点、难点
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精神。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讨论交流)
2、美好的理想对于大家来说是多么重要啊,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呢?
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内容。
(一)品读第一部分,“滴水穿石”的现象。
1、观察插图:
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设疑:
这块石头正中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呢?
3、自由朗读这段话,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
谈谈体会。
4、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击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
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抓词体会,注重学生阅读的引导。
)
5、用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语文 第六 单元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