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docx
- 文档编号:2634203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08.22KB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docx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
第1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春秋后期鲁国“履亩而税”产生的最深刻社会影响是
A、巩固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有利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增加了周天子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春秋后期鲁国“初税亩”和齐国“相地而衰征”的共同影响是()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战国时期,魏国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作为赏赐的标准;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奖赏)选练之士(优秀官兵)”。
两个变法()
A、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确立起封君察举选官惯例
C、使军功爵禄制逐步形成
D、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路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20世纪初开始,勾践成为国民党宣传中的常见形象。
国民党教育部批准的《市民千字课》一书强调勾践遭受的耻辱以及克己、耐心的性格,两年内该书发行超过三百万册。
儿童文学、戏剧剧本、海报标语、商业广告也引介勾践。
三十年代后期,多忽视他所受的屈辱,而强调吴越战争和勾践为复国做的努力。
1960年代,吴晗等学者通过报纸、杂志宣传“自力更生”的勾践形象。
1960—1961年,演出团体纷纷以“卧薪尝胆”为主题进行演出,其中戏剧超过百部。
1990年代以来,常将“夫差”作为反面例子警示领导干部,不能忘记人民和国家利益。
同时用勾践激励那些境况不佳的企业负责人,不要放弃希望;告诫求职者不要坚持一开始就要得到完美的岗位,鼓励他们挑战艰苦的工作。
——保罗·柯文《勾践故事在20世纪中国:
跨文化视角》
材料中20世纪中国国内对勾践的评价有何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和末期对勾践评价的侧重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指导思想进行改革。
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
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
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
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
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
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
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
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
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
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管仲向齐桓公说:
“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
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
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
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
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
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
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
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一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问眸]
材料:
在晋文公即位之前,晋国内乱频繁发生,国内阶级矛盾积累已久。
韩原之战战败后,晋国通过大量征收军赋来弥补耗费的军力,导致赋税十分沉重。
很多人民被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非常尖锐,晋国迫切需要减轻奴隶债务和腹水来缓解社会矛盾。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开始按军功大小奖助人们土地、奴隶和官职,改变了传统“不劳而获”世卿世禄制的分封标准,给晋文公推行新的世卿世禄制打开了缺口,晋文公即位后,总结了惠、怀二君丧失民心的教训,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笼络人心,确立了以“贤、能、德、义”为标准的分封原则,提拔了许多贤能义德之士,形成了新的世卿世禄制。
此外,晋文公还确立了“贤、能”的用人标准,他将才华横溢的先轸升为中军元帅,还规定异姓宗族“掌其远官”。
——摘编自《晋国改革与社会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晋文公世卿世禄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
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
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
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
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摘编自《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
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
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
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
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春秋末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秦汉按编户征收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
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赋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明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清雍正初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折成银两征收,正式废除人丁税。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税种和赋税演变的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赋税改革的意义。
【答案】: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知识点练习五 精选 岳麓版 高中历史 选修 历史上 重大 改革 回眸 春秋战国 时期 变法 运动 知识点 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