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34页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634042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7.47KB
宏观经济学复习34页文档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复习34页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复习34页文档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复习34页文档资料
《宏观经济学》
复习集
第十二章
一:
基本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用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算GDP。
公式:
GDP=C+I+G+(X-M)
3.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含义):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
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间接税。
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
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
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是:
y=C+S+T.
C+I+G=y=C十S+T.
公式两边消去C,把G移到右边,就得到:
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
这样,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公式表示:
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
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于是:
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
I+G+(X-M)=S+T+Kr.
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
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
这样,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
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经济达到均衡。
归纳: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4.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也称货币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GDP平减指数):
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二:
计算题----379页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
(1)不计入。
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2)不计入。
不是该期的实际生产活动。
(3)不计入。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4)不计入。
同(3)。
12.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
书本、面包和菜豆。
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1998年
1999年
数量价格
数量价格
书本
面包
菜豆(千克)
10010美元
2001美元
5000.5美元
11010美元
2001.5美元450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
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
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计算这段时间的通货膨胀率;
答案:
(1)1998年名义GDP=10×100+1×200+0.5×500=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0×10+1.5×200+1×450=1850美元
(3)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10×110+1×200+0.5×450=1525美元
实际GDP变化率:
(1525-1450)/1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为10×100+1.5×200+1×500=1800美元实际GDP变化率:
(1850-1800)/1800=2.78%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
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及价格水平,所以这话不完整。
(6)1998年GDP折算指数:
(1450/1450)×100=100
1999年GDP折算指数:
(1850/1525)×100=121.31
通货膨胀率:
л=(121.31-100)/100=21.31%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
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4800
总投资
800
净投资
300
消费
3000
政府购买
960
政府预算盈余
30
试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
(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
(1)NDP=4800-(800-300)=4300(亿美元)
(2)净出口=GDP-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4800-800-3000-960=40(亿美元)
(3)960+3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GDP-折旧-税收=4800-500-990=3310(亿美元)
(5)S=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亿美元)
14.假设GDP为5000万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万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200万美元,消费为3800万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万美元。
计算
(1)储蓄;
(2)投资;(3)政府支出。
答: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万,即SP=300万
政府储蓄=预算盈余(或赤字)=-200万
根据储蓄—投资恒等式:
I=SP+Sg+(M-X)
I=300-200+100=200万
又GDP=C+I+G+(X-M)
G=5000-200-3800-(-100)=1100万
第十三章
一.基本概念:
1.凯恩斯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c=a+by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2)储蓄函数:
s=-a+(1-b)y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一部分。
既然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
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
*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但APS大于MPS,则APS和MPS都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增,但APS小于MPS。
*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边际消费倾向(MPC):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MPC=dc/dy
平均消费倾向(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C/y。
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MPS=ds/dy
平均储蓄倾向(APS):
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占的比率。
2.解其他消费函数---389页
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3)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3.乘数理论:
1)投资乘数
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发生变动,均衡国民收入就会发生改变。
乘数理论反映了这种影响的程度。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投资乘数效应的变动机制是,增加一单位投资,经济中将增加等量的投资需求,从而使得投资品增加相同的数额。
投资品供给增加使得经济中的总收入增加相同数额,收入的增加又导致家庭增加消费,其数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的倍数。
消费需求增加又如同投资需求增加一样引起连锁反应,直到经济再次处于均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自主投资增加1个单位,那么根据均衡收入决定的条件,均衡国民收入将增加
倍。
如果投资增加
,则均衡国民收入增加量为:
或
这一结论被称为投资乘数定理,
被称为投资乘数。
如所示。
投资乘数的推导
乘数定理不仅可以正向起作用,同样地,投资减少也会引起收入按同样的倍数减少。
需要注意,乘数定理的结论其成立的条件: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第二,在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资本品和劳动力;第三,利息率不变。
2)其他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其数值也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公式: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公式:
政府转移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公式: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入变动的比率。
其数额恰好等于1。
公式:
二:
计算题(两部门和三部门的各种乘数计算)---408页:
13.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收T=250。
(单位均为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解
(1)可支配收入yd=y-t+tr=y-250+62.5=y-187.5
y=c+i+g=100+0.8(y-187.5)+50+200=200+0.8y
y=1000(10亿美元)
(2)kI=1/(1-β)=1/(1-0.8)=5,kg=1/(1-β)=5,
kt=-β/(1-β)=-0.8/0.2=-4,ktr=β/(1-β)=0.8/0.2=4,
kb=kg-kt=1。
14.在上题中,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
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
增加200单位国民收入,需增加政府购买200/5=40(10亿美元)
需减少税收200/4=50(10亿美元)
需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200*1=200(10亿美元)
15.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d,净税收即总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金额tn=50,投资i=60,政府购买性支出g=50,净出口即出口减进口以后的余额为nx=50-0.05y,求:
(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3)投资乘数;(4)投资从60增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5)当净出口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解答:
(1)可支配收入:
yd=y-tn=y-50
消费:
c=30+0.8(y-50)
=30+0.8y-40
=0.8y-10
均衡收入:
y=c+i+g+nx
=0.8y-10+60+50+50-0.05y
=0.75y+150
解得y=
=600,即均衡收入为600。
(2)净出口余额:
nx=50-0.05y=50-0.05×600=20
(3)投资乘数ki=
=4。
(4)投资从60增加到70时,有
y=c+i+g+nx
=0.8y-10+70+50+50-0.05y
=0.75y+160
解得y=
=640,即均衡收入为640。
净出口余额:
nx=50-0.05y=50-0.05×640=50-32=18
(5)净出口函数从nx=50-0.05y变为nx=40-0.05y时的均衡收入:
y=c+i+g+nx
=0.8y-10+60+50+40-0.05y
=0.75y+140
解得y=
=560,即均衡收入为560。
净出口余额:
nx=40-0.05y=40-0.05×560=40-28=12
第十四章
一:
基本概念
1.自主投资:
即使利率r为零时也有的投资量,称为自主投资。
2.IS曲线:
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而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3.流动性偏好(对货币的需求)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4.货币的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
货币的谨慎动机或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事先持有的一定数量货币。
货币的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力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5.流动偏好陷阱:
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成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6.狭义的货币供给量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
在狭义的货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
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7.当m给定时,m=ky-hr的公式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图形就被成为LM曲线。
此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8.LM曲线的三个区域的划分极其特点。
二:
计算题----438页
12.假定:
(a)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5r;
(b)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c)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亿美元)-10r。
(1)求(a)、(b)、(c)的IS曲线;
(2)比较(a)和(b),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b)和(c),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答:
(1)根据y=c+s,得到s=y-c=y-(50+0.8y)=-50+0.2y,再根据均衡条件i=s,可得100-5r=-50+0.2y,解得(a)的IS曲线为y=750-25r;同理可解得(b)的IS曲线为y=750-50r,(c)的IS曲线为y=600-40r。
(2)比较(a)和(b),我们可以发现(b)的投资函数中的投资对利率更敏感,表现在IS曲线上就是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
(3)比较(b)和(c),当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从0.8变为0.75)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大了,即(c)的IS曲线更陡峭一些。
1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
(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相比,有何不同?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
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答:
(1)由于货币需求为L=0.2y-5r,所以当r=10,y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10亿美元、13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同理,当r=8,y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20亿美元、140亿美元和160亿美元;当r=6,y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量分别为130亿美元、150亿美元和170亿美元。
如图14—2所示。
图14—2
(2)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即L=MS,由L=0.2y-5r,MS=m=M/P=150/1=150,联立这两个方程得0.2y-5r=150,即
y=750+25r
可见,货币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为
y=1000,r=10
y=950,r=8
y=900,r=6
(3)LM曲线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即预防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
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y和利率r的关系的图形被称为LM曲线。
也就是说,LM曲线上的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根据
(2)的y=750+25r,就可以得到LM曲线,如图14—3所示。
图14—3
(4)货币供给为200美元,则LM′曲线为0.2y-5r=200,即y=1000+25r。
这条LM′曲线与(3)中得到的这条LM曲线相比,平行向右移动了250个单位。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100亿美元,则货币需求L=0.2y-5r=0.2×1100-5×10=220-50=170(亿美元),而货币供给MS=200(亿美元),由于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实现新的平衡。
14.假定名义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大时,LM曲线斜率如何变化;
(4)若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答案:
(1)由L=M/P,因此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P即r=-M/Ph+(K/h)y
其斜率为:
K/h
(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20/10=0.02
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2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10/10=0.01
(3)由于LM曲线斜率为K/h,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h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4)若K=0.2,h=0,则LM曲线为0.2y=M/P,即y=5M/P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x的直线,h=0表明货币与利率的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
15.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
(1)由y=c+i可知IS曲线为
y=100+0.8y+150-6r=0.8y+250-6r
y=1250-30r
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可得LM曲线为0.2y-4r=150
y=750+20r
(2)当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LM方程而得,即
y=1250-30r,y=750+20r
两式联立得y=950,r=10。
第十五章
一:
基本概念
1.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凯恩斯主义极端:
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失效,这种情况被成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3.货币幻觉:
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4.古典主义极端:
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有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古典主义极端:
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极端。
古典主义极端在一下三种情况下发生:
(1)当水平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古典区域并存时;
(2)当正常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古典区域并存时;(3)当水平的IS曲线与LM曲线中的中间区域并存时。
5.。
分析IS曲线、LM曲线的斜率变化对于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影响。
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主要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在分析财政政策效果时,比方说分析一项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时,如果增加一笔政府支出会使利率上升很多(这在LM曲线斜率大时就会这样),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会使私人部门投资下降很多(这在IS曲线斜率小就会是这样),则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就大,从而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较小,反之则反是。
可见,通过分析IS和LM曲线的斜率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财政政策效果的决定因素:
IS曲线斜率较小时(原因如投资对利率较敏感,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复习 34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