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docx
- 文档编号:2633045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88KB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docx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练
专题 课外文言文
(一)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②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①媪(ǎo):
年老的妇女。
②卒:
完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逢老媪方磨铁杵 方:
正
(2)欲作针 欲:
想要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
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会成功。
【参考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
“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于是回去完成了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二)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曰:
“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⑤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
“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jù):
古代的一种麻鞋。
②缟(gǎo):
古代的一种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lǚ):
穿。
④跣(xiǎn):
光脚。
⑤冠:
帽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鲁人身善织屦 善:
擅长
(2)而越人被发 被:
通“披”,披散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
3.从“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这句话中,你看出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示例一:
鲁人不墨守成规,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有闯劲儿,发现机会就不会轻易放弃。
示例二:
鲁人做事不依据客观实际,只凭自己主观看法莽撞从事,固执己见,不听劝阻。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
“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受穷的。
”鲁国人问:
“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
“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
“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三)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①。
尝与其父奢②言兵事,奢不能难③,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④,而括易言之。
使赵⑤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
赵括既代廉颇⑥,悉更约束⑦,易置⑧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⑨,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注释】 ①以天下莫能当:
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
②奢:
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③难:
驳倒。
④兵,死地也:
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死地,生死存亡之地。
⑤赵:
赵国。
⑥廉颇:
赵国良将。
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
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
⑦悉更约束:
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约束:
规矩。
⑧易置:
撤换。
⑨纵奇兵:
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⑩坑:
活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尝:
曾经
(2)佯败走,而绝其粮道 绝:
断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3.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示例:
①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②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③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参考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他。
(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不能够驳倒他,但是并不赞美他。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此中的原因,赵奢说:
“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而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被攻破的人肯定是赵括本身。
”……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退却,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
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的士兵投降了秦军,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四)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释】 ①牖(yǒu):
窗户。
②施(yì):
延伸。
③还(xuán):
掉转,通“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施尾于堂 于:
在,到
(2)弃而还走 走:
逃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由此看来,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
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参考译文】
叶公(子高)喜欢龙,钩刀上雕刻着龙,凿子上雕刻着龙,凡是屋室刻花纹的地方都雕上了龙。
这时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样喜欢它,就降到叶公家,把头伸进窗户来探看,尾巴延伸在厅堂上。
叶公看见真龙,转身丢下它就跑,丧魂失魄,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
(五)画蛇添足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④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①祠:
祭祀。
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
门客。
③卮(zhī):
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④固:
本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
拿起
(2)乃左手持卮 乃:
于是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示例: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人祭祀,(祭祀完了以后)赏给门客一壶酒。
门客们相互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不够,一个人喝有剩余。
我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他把壶中的酒喝了。
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酒。
(六)水滴石穿
张乖崖为崇阳①令,一吏自库②中出,视其鬓旁巾③下有一钱,诘④之,乃库中钱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
“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
”乖崖援笔判曰: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 ①崇阳:
古县名。
②库:
钱库。
③巾:
头巾。
④诘:
责问。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乖崖为崇阳令 令:
县令
(2)乃库中钱也 乃:
是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
一文钱哪里值得说,你怎么能杖打我呢
3.请就文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
本意为坚持做一件事,终会成功。
文中的指损公肥私、日积月累,就会将国库偷空。
【参考译文】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个官员从钱库出来,张乖崖看见他的鬓角头巾下藏有一枚铜钱,就责问他,(说他身上藏着的钱)是从钱库中拿出来的。
张乖崖就命令下属用棍棒责罚,那个官员很生气地说:
“一文钱哪里值得说,你怎么能杖打我呢你就算能打我,也不能杀了我。
”张乖崖提笔评判道:
“一天一文钱,一千日就是一千钱了。
用绳子不断锯木头,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滴石头,石头也会穿。
”(他)亲自拿着剑跑下台阶,将那个官员斩首了。
(七)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②多!
”臣曰: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御者③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 ①持其驾:
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用:
资用,即路费。
③御者:
驾驭车马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欲:
想要
(2)君之楚 之:
到,往
(3)将奚为北面 奚:
为什么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3.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示例: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参考译文】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
“我的马好!
”我说:
“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他说:
“我的路费多!
”我说:
“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他说:
“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好!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八)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①,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
俄而匮③焉,将限④狙之食。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⑤之曰:
“与若芧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
俄而曰:
“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注释】 ①狙(jū):
猴子。
②口:
口粮。
③匮:
缺乏。
④限:
减少。
⑤诳:
欺骗,瞒哄。
⑥芧(xù):
橡粟,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损其家口 损:
减少
(2)与若芧 若:
你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
过了不久,食物匮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物。
3.你从本文中收获了什么道理
示例:
要善于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人,很喜欢猴,养了一大群。
他能懂得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够了解他的心思。
他(宁可)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过了不久,食物匮乏,他将要减少猴子的食物。
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瞒哄猴子:
“(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
“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趴在地上很高兴。
(九)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 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执竿入城 执:
拿
(2)遂依而截之 遂:
于是,就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3.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字)
示例: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
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
“我并不是圣人,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十)杨氏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④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⑤家禽。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 ①聪惠:
聪明,有智慧。
惠,通“慧”。
②孔君平:
孔坦,字君平,东晋会稽郡山阴县人,官至侍中、廷尉。
③诣(yì):
拜访。
④设:
摆放。
⑤夫子:
对长辈或年高者的敬称。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甚聪惠 甚:
很,十分
(2)此是君家果 此:
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访他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请结合原文内容,谈谈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非常聪明、有礼。
可以从他机敏的应答、九岁就能帮父亲招呼客人的行为中看出。
4.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神童”的故事,至少写出两个。
示例:
孔融让梨,甘罗十二岁拜相。
【参考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访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子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
(十一)吴起①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 ①吴起: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令人求故人 求:
寻找
(2)宜其能服三军欤 服:
使……信服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3.你从吴起的为人处世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我们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参考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
老朋友说:
“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
”吴起说:
“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
”(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难道不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吗要想使军队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十二)推 敲
《刘公嘉话》云: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韩立马良久 良:
很
(2)遂于驴上吟哦 于:
在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没决定下来,于是在驴背上吟诵,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
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文章不厌百回改;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参考译文】
《刘公嘉话》记载: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没有定下来,于是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
左右的侍从将贾岛推拥着带到韩愈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
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
“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都不舍得离开。
(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十三)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谓晏子曰:
“吾至死不及夫子①矣!
”晏子曰:
“婴闻之,为者常②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
常为而不置③,常行而不休者,故④难及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杂下》)
【注释】 ①夫子:
先生,对尊长的敬称。
②常:
常常,表示容易。
③置:
弃置,放弃。
④故:
通“胡”,何,什么。
1.翻译下列句子。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坚持做的人容易成功,坚持走的人就容易到达。
(2)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坚持而不放弃,经常前进而不休止,有什么赶不上(我)的呢
2.这则小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最终就会得到成功。
【参考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
“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
”晏子说:
“我听说,坚持做的人容易成功,坚持走的人容易到达。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
经常实践却不放弃,经常行进却不停下的人,你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十四)苏洵读书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
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宋史·苏洵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悉焚常所为文 悉:
全、都
(2)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至:
到达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3.苏洵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示例:
苏洵读书很勤奋刻苦,尽管苏洵读书很晚也能学识渊博,这启示我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只要想学习,就为时不晚。
【参考译文】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
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
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
(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之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十五)
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
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
“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
“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 ①吕蒙正:
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
官名,副宰相。
③朝士:
中央官员。
④同列:
同僚。
⑤量:
气量。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不喜计人过 过:
过失、过错
(2)蒙正遂止之 止:
制止、阻止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3.与要追究“朝士”的“同列”相比,吕蒙正的“量”体现在哪里
阻止同僚,并用“不问之何损”开导说服同僚。
【参考译文】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
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
“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
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
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
吕蒙正说: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
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16.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1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2”王曰:
“弃3之。
”曰:
“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
“已之。
”曰:
“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释】1.比:
等到。
2.如之何:
对他怎么办3.弃:
抛弃,此指绝交。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
“(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却到楚国去游历。
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
“和他绝交。
”孟子说:
“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
“罢免他。
”孟子说:
“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了。
一、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两处)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之楚游者2.则冻馁其妻子3.已之
17.孔孟论学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1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4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5,吾往也!
”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6也。
”
【注释】1.志:
立志。
2.耳顺:
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3.逾矩:
超过规矩.法度;逾:
超过。
矩:
规矩,法度。
4.覆:
倾倒。
5.进:
前进。
6.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翻译】孔子说:
“我十五岁幵始有志于学问;到二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己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
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
孔子说:
“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而没有完成,如果要停下来,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
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刚倒下一筐土,如果要继续往上堆,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
孟子说:
“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武成》,只取其中的两三片竹简罢了。
仁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极为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把舂米用的木棒都漂起来了呢。
”
一、为划线句子断句。
(限三处)
二、解释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2.譬如平地3.以至仁
18.勉学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1,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2,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
皆终成大儒,此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课外 文言文 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