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632377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7
- 大小:111.57KB
论文.docx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
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们愈来愈明确创造能力的重要,创新教育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
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以下几点:
一、运用各学科的优点,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增设了“综合、探索”领域。
该领域中特别要求教师要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研讨和探索。
因此,结合其他课程,设计一些综合性课程,作为美术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是很有意义的。
如在上第四册《热闹的池塘》之前,我把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让孩子们相想池塘里会有哪些动物?
它们在干什么?
为什么会这么热闹?
然后布置他们在家里为这课编一个小故事,在上这课时,我让他们把自己编的故事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这样一来,孩子的思维开阔了,头脑中可以创作的题材更多了,绘画起来容易,自信心也得到满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下来,有《池塘音乐会》、《蚊子的末日》、《青蛙教练》、《三八妇女节》……真是应有尽有,看到孩子们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画,我不禁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叫好。
二、激发无限的想象,成就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孩子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第三册《碎纸贴画》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看空白的彩色卡纸,激发他们想象。
面对什么都没贴的卡纸,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卡纸颜色不一样,都是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红色的卡纸像玫瑰、黄色的像落叶、绿色的像地毯、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不经意中孩子们的观察力得以显露。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几张碎纸片,在大组间进行接力游戏贴画,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上来贴。
这时孩子都是自由的、开放的,过程是“无序”的,贴出来的结果当然“杂乱无章”。
在解读集体“创作”时,孩子们都能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从一幅幅贴画中看出许多东西:
动物的、植物的、动态的、静态的、生活的、幻想的,谁都不愿模仿“别人的声音”。
有的甚至从整体入手,把他们组贴的一些没有联系的碎纸片想象成一盒巧克力、一个宇宙、一个马戏团、一幅秋景图、天女散花……孩子们随意地贴了几片碎纸,却能引起大家不同的想象,这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件激动人心的事。
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已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展露无余。
三、在动脑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册《彩石脸谱》一课,要求学生利用卵石自然的形状与橡皮泥结合起来制作出一个脸谱。
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欣赏完教材范图和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的“有趣”的脸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动手,他们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表现手法,做出了有自己个性的脸谱来。
这一课给孩子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在孩子们动手制作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从多角度思考,寻找答案和方法。
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创新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们放开思考,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们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
在上第六册《形的联想》一课,我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问大家:
这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
有的说是电视机、饼干、门;有的说是书、磁砖、雪糕,引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不可支。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延续创造思维
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每个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作业的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
对作业的评价既是对本次作业的总结,也是下次创作的延续,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让学生得到创作的快乐,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延续。
总之,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大的创意空间,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螺城红联小学张丽芬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
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
小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在阅读中得到乐趣。
如教学《瀑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听一段瀑布的录音,尔后问:
“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想想这声音像什么?
”有的学生回答:
“哗哗的流水声,就像大海中起伏的波浪。
”有的说:
“像洪水从山上直泻下来的声音。
”这时,老师引导:
“瀑布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巨大的声音?
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请同学们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2、3两节。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起探究瀑布伟大景观的欲望,为了解瀑布的景观打下了思维定势。
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如身临其境。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如果教师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学生只要能把教师的知识记住就行,这样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学得死,知识面窄。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教学《鸟的天堂》群鸟齐飞、齐鸣这一部分时,我是这样组织的:
“你们喜欢写鸟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这时,有的学生回答:
“我喜欢‘我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更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这句话,使我想象此时此境,鸟儿飞得很快,看不到鸟儿的具体形态和数目,只能听见它的声音,看见他们的影子掠过,我觉得这样写非常好。
”有的说:
“我喜欢‘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头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通翅膀。
’这说明各种颜色的鸟很多,从来都没见过。
”另一个接着说:
“我也喜欢这句,从‘叫、飞、扑’这几个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我觉得鸟生活得很快乐。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敢于想象。
如《穷人》一课,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
如果不写“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这一段,文章一开头就写桑娜发现邻居寡妇死去,把两个孩子抱回抚养如何?
这时,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大胆想象,这样既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相互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要看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读报,勤动笔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
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
“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
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我”的内心邱少云的外表这两个重点片段的教学。
在学习“我”的内心这一片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敌人采用“火力警戒”后,我闻到什么?
看见什么?
我想了些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想?
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我”当时的内心的焦急、矛盾、难受、痛苦。
从“我”的一系列内心活动中,了解邱少云的处境的危险。
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后回答:
在这生死关头,只有21岁年轻的邱少云的表现怎样?
为什么他能这样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从邱少云的外表去了解其内心活动——他当时想的只是战友,战斗的全局,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宁可牺牲自己。
通过教学,邱少云的光辉形象在学生中深深扎下了根,不仅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任何的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
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同学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
数学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点”
螺城东关小学林惠萍
前段时间听到一节评课,说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三点,一是导入新课这一突破点,要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学过程中能否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
三是练习的创设是否体现新颖、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
听了之后,很有同感。
下面仅就这三点,谈谈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例子。
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教与学的起点。
选择好导课“突破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教师铺垫转化为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如我在上《年月日》这课时,先投影“生日快乐”多媒体画面,播放优美的旋律,以充沛的感情亲切地说:
“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
”就让我们同唱《生日快乐》的歌,共享快乐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
这样,就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天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也指出: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如我在教学“比较
、
、
、
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自行尝试设计解题方案,再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伙伴的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在相互切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般同学按常规的方法思考,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部分思维活跃的同学会抓住同分母的两个数先比较大小,再抓住同分子的比较大小。
因为
>
,
>
,
>
,所以这四个数从大到小的排列是:
>
>
>
。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
请小组的四位同学相互分工一下,测量出每个圆片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同学负责把相应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所提的数据,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发现了它们的商都是3.1n。
也就是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这样,通过同学自己探索从而发现规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探索、再发现的过程。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最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
不仅要设计好基本题和变式题,还要注意设计好思考问题,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
语文课上,学生的声音多了
螺城北关小学陈肖红
《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上,学生的声音多了。
一、读书声
《课程标准》指出: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情感。
”、“要重视语言积累”。
要达到此目标,朗读训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这是因为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能达到增强语感,积累语言的效果。
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去朗读课文,努力营造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
例如第一字段的学生处于阅读的起始阶段,阅读能力差,注意力较难集中,这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借助色彩鲜明的贴画或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进行朗读;老师也可通过精心设置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充分肯定、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朗读;或采用分角色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或师生共读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从而避免了机械诵读,培养朗读兴趣。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整堂课中就会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会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在朗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学好语文,会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琅琅读书声”。
二、质疑声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的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同时,质疑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必定能促使学生质疑的“放纵”,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也会油然而生。
举个例子,学生对《草船借箭》、《穷人》等课文的教材就发出挑战了,提出了:
明明是“诈”箭,何以说是“借”箭?
西蒙明明死得“无奈”,为何却说死得“宁静”。
生的这些疑问正是阅读理解的精华所在。
课堂上,学生“为什么”的声音多了,不但避免了以前教师问学生答的弊病,而且也让学生在质疑中参与了课堂活动、参与了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了语文。
三、交流、讨论声
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应该创新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老师切不可加以遏止,而是要珍视学生,对他们这种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而当学生禁锢自己的时候,教师一定不要责怪学生,而要反省自己,因为这时问题可能出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反思自身的做法,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而不是苛求学生,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前常听老师们说低年级的课堂会比较活跃,而抱怨高年级的课堂比较沉闷,试问,老师们可曾反思过其原因吗?
其实,不管哪个学段的学生,他们都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有的苦于没有机会讲,因为教师代讲了,有的不敢讲,因为怕讲错了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笑话;有的却是不想讲,因为即使讲得再好了不会得到肯定。
只要老师意识到这点,改变一下自己的做法,相信课堂上学生的声音会多起来的。
请看、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时的认真劲儿,争论问题时的那种“穷追猛打枪”势头,请教问题时的那种“打破沙锅问到底”态势,这些常常让我始料未及。
课堂上,“我知道”、“我有个建议”、“我的想法”的声音尤如一曲美妙的乐曲。
是的,因为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他们想说了,也爱说了。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上我应听到学生的欢呼声、惊叹声、惋惜声……学生的声音是好听的,让这好听的声音伴随着学生,伴随着老师,让学生在这好听的声音中学习语文,让快乐语文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略谈小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桥中心小学张志锋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
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
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陶行知说:
“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新力,而使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高峰。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宽松民主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我提倡六个可以:
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
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如教学《两上铁球同时着地》一文,当学生学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时,有的同学问:
“老师,鸡毛和石头哪个重?
”有的问:
“纸张和石头同时掉下来,也是石头先着地”“还有棉花!
”“还有树叶……”学生争论开了。
这时有个同学说:
“照伽利略说的,应该是鸡毛和石头同时着地,那为什么每次我看到的都是石头先着地?
伽利略是不是错?
”另一个同学争辩道:
“伽利略没有错,他的实验不是早就证明了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趁机点拨:
“铁球和鸡毛确实不一样,他们注意到鸡毛怎样落下来的吗?
”那个提问题的同学兴奋地说:
“伽利略没错,鸡毛被风吹,所以落得慢了。
”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的发言,无不闪耀着创造性的火花。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
”亚里士多德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种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
你们能否帮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可以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
这些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
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
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
句子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
“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这片肉,情况会怎样?
”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
有的说:
“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
”有的说:
“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
“你这是胡说!
”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
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
“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
”学生发言十分热烈。
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
“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狐狸的奸计;有的认为:
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
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
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
关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思考
东桥埔殊小学陈志平
初次尝试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了解到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
基于此,我在实践中总是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也经历着数学过程,体验着数学思想,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听数学,说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实践活动课”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实践活动的自主性
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生应经历一个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比如讲“分类”一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商店切题,让学生谈一谈在商店购物都看到了什么,那里的东西是如何摆放的,学生回答都是把同一种商品放在一起,从而引出分类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面前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并给自己组的“柜台”命名。
任务明确后,至于学生在操作时如何分工,如何将物品进行分类,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通过“分类”的具体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处理分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走“弯路”,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有益的,因为是学生自己尝试的结果,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