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docx
- 文档编号:2632377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6.28KB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开展
〔知识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理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既包括有马恩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开展,推进的新的阶段,并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详细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开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把握概念的几个要点:
①马恩创立的三个组成部分,并且是不可分割;②列宁的开展;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些是针对如今西方一些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的。
④出现选择题的可能性大。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理论根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
大机器消费大大推动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例如,182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产量一半,当时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消费率进步了20倍。
●消费力的开展,一方面确立和稳固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内在矛盾开展和激化,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从部分开展到全国性的,如英国1825年就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消费过剩危机。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在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开展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激化;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自觉的政治斗争,19世纪中叶的三次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作为社会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阶级需要自己的系统理论指导,作为自己斗争的理论根底。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和他们本人的社会理论根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除了时代的需要和提供的客观根底,还有马恩本人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理论,即他们主观的努力。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在理论中不断开展
●马克思主义创立以?
共产党宣言?
为标志,1848年。
这是马克思为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党纲。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展由自由竞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成功的历史条件,列宁指导了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罗斯获得成功,理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继承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三代指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和中国详细理论相结合,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并且在这些理论成果的理论中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在推进社会主义开展进程中获得了宏大成就和珍贵经历。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一部分实际上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也是根本特征,掌握这个知识点可以加深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用以区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阶级性〔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工人阶级。
——列宁语〕〔举例〕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根底。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阶级性和理论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他的科学性一致〔批判冲突论〕。
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致力于实现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表现。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络实际。
实事求是,在理论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②是人类认识开展规律的详细表达;
③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品格是理论性、科学性、阶级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①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内涵: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进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
②马恩提醒人类社会开展的一般规律的根底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和取而代之更为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并且提出共产主义开展的阶段论思想。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理论
〔知识点1〕哲学根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由恩格斯概括和表述的: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在哲学理论中有许多问题,但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贯穿哲学所有问题的主脉,决定着对其它问题的认识和答复。
2.哲学根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谁产生谁、谁决定谁等。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用我们的表象和概念或者说我们的思想能不能正确的反映现实。
〔知识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以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内容的不同答复来划分的。
对第一方面问题的根本态度,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恩格斯指出:
“但凡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但凡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那么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
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无论答复世界的本原〔本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只要是强调一个本原的都是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或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的根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把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看成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其荒唐之处在于必然导致“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其荒唐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成认“宗教创世说〞。
●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的共同点和区别〔特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一般的共同的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即在物质和精神的互相关系中,坚持物质第一性。
三个历史形态的唯物主义立场是一致的。
同时,也是由于共同的根本立场,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根底。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无神论,但是无神论并不必然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的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详细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他们直接从感性的生活中认识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同朴素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和缺乏科学的根据和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想性的缺陷。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根据,但是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互相联络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他们的缺陷是:
机械性,即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开展和历史的过程;不彻底性,既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认识贯彻到对社会认识领域,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科学理论观的根底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以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答复来划分的。
●成认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可知论,相反那么是不可知论。
“是否成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
●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开展史上的根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的问题。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这是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又总是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联络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根本的观察问题和考虑问题的方法。
由于答复的问题不同,因此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不总是必然联络在一起的,只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坚持唯物主义根本立场,同时坚持辩证法,而机械唯物主义那么是形而上学的。
相反近代唯心主义那么把辩证法在理论上大大开展了。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①联络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络、互相制约的;形而上学那么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络的。
②开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开展变化的,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过程;形而上学那么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假如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或场所上的变更。
没有质的飞跃。
③是否成认矛盾是对立的焦点和本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是事物开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那么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外力推动的结果。
是否成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本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知识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个伟大变革,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理论观为根底,正确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知识点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范畴,它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这个范畴是由列宁表述的。
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如何把握这个物质观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于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独立性,而意识对物质却具有依赖性。
说明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2〕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对物质存在的高度抽象。
〔3〕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却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即物质存在是可知的。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不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知识点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物质开展的产物
自然界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才能,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尔的,而是必然的、符合规律的。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或三个阶段:
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响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理论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劳动和交往形成了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此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展抽象的反映。
人类对周围世界所反映的东西,已经是被人所意识到了的东西,即到达自我意识。
为了强调人类对周围世界反映的有意识性,所以把人类的反映形式叫做意识。
●坚持这一正确原理,就能做到既批判了否认意识客观内容的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抹煞意识形式主观性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物;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历、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意识说成是脱离人和社会的“客观精神〞,人和人类社会反而由它派生和支配。
这都是根本错误的。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客观唯心主义的荒唐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成认“宗教创世说〞。
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时间、超空间的“客观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本质上这里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③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看作可以分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看作是一种物质,从而取消了哲学根本问题,最终仍是堕入唯心论。
〔知识点6〕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1.物质和运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存在不是直接的,而总是以一定的运动形式存在和被人认识,例如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的存在和被认识。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两层含义。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
设想有分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动和静止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久的、无条件的因此是绝对的。
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根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挪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1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2物质的详细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成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成认相对静止,但不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3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狡辩论。
芝诺的两个悖论
1.阿基里斯永远赶不上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健步如飞,能日行千里〕,然而芝诺却断言阿基里斯赶不上乌龟。
2.“飞矢不动〞任何事物在刹那间都只能占有和自身相等的空间,飞矢在飞行中占有的只不过是无数个静止的点,把无数点加起来仍然是静止。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开展、稳定的关系。
〔举例:
如今市场上的油价问题〕
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①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他们的不可分割性同时说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没有分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没有分开物质运动的“纯粹〞的时间和空间。
②时空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作为整个物质世界的时刻是无限的;详细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此是绝对的;而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详细特性是相对的。
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络,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知识点7〕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但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社会理论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社会物质消费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不懂得社会的物质性。
2.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理论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它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知识点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为了您更好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下内容请仔细阅读: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
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运动观,深化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久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根底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底,也是我们从事一实在际工作的立足点。
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改造的惟一的现实世界,那么,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条件下,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决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相貌去认识世界,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总而言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概括起来就是: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人的理论活动依赖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理论活动;我们通过理论活动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理论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点9〕理论的本质含义、根本特征和根本形式
1.理论的本质含义
理论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含义有二:
一是理论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客观性〕,具有直接现实性〔感性〕的特点,这是理论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对理论范畴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
理论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理论,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
德漠克里特认为,美德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且与完成事业的技术才能和纯熟程度相联络,政治活动是人的主动性的最高形式,它给人的生命以伟大意义和光芒。
亚里士多德在其?
伦理学?
、?
诗学?
、?
政治学?
等著作中,广泛、深化地讨论了属于理论活动的政治活动和道德行为,并且阐述了理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
理论是一种实验、科学理论。
罗吉尔·培根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进展实验。
他所说的实验包括对于事物的感性的观察和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实验。
弗兰西斯·培根也把理论理解为实验,并进一步指出,关于自然本质的知识不能由感官直接观察得来,而是通过人们作用于自然事物的实验活动获得的。
可见,他们把实验看成是扩大科学知识的源泉,一切科学知识的发现,都是来自实验的结果。
理论是一种精神活动。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他主张“知〞〔认识〕和“行〞〔理论〕不可别离,但又认为“知〞等于“行〞,把认识与理论混为一谈,有以认识替代理论的倾向。
黑格尔认为,所谓理论只是“绝对精神〞的逻辑开展而不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不过,他提出了深化富有启发的思想,如理论具有目的属性,具有创造和使用手段的功能,具有高于理论的重要品格,并猜想到了理论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道理。
理论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就特别强调实际存在的事物和人的“耳目之实〞,把对外物的直接感觉看作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源,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那么把理论与理论、思维、书本、学问、表象等相对立,将理论理解为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
由于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生物学上的人,因此,他所谓的理论不是杜会理论,而仅仅是生活理论。
二是理论又是人所特有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理论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才能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理论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理论的根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理论的社会历史性,理论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从一开场就是社会活动,理论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即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3.理论的根本形式
物质消费劳动理论、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科学理论。
其中物质消费劳动理论处于根底地位,对其他理论形式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10〕理论与人的存在
一句话:
理论是人的存在方式,即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理论为根本方式和标志的。
三个含义
1.人独有的活动;
劳动理论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的特有本质。
2.理论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理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本身,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己的社会。
〔知识点1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理论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2.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时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的理论活动的对象化,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消费根底上互相交往、互相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3.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开展一定阶段上随人类的产生出现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根底。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互相联络互相作用。
〔知识点12〕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在理论中形成的、纳入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