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 4.docx
- 文档编号:2631037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80.94KB
工程地质 4.docx
《工程地质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 4.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4
1.矿物的物理性质
(1)颜色(按成色原因)
1自色:
矿物自有的颜色;
含铁、锰——颜色较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含硅、铝、钙——颜色较浅(石英、长石、方解石)
2他色:
矿物混入了某些杂质所引起的,与本身性质无关
3假色:
由于矿物内部的裂隙或便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所引起的
(2)光泽:
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按强弱程度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
(3)硬度:
矿物抵抗外力刻画、研磨的能力
①摩氏硬度计:
(1)滑石,
(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
(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②鉴别硬度:
指甲(2-2.5)铁刃刀(3-3.5)玻璃(5-5.5)刚刃刀(6-6.5)
③注意:
鉴别硬度时,要在矿物的新鲜晶面或解理面上进行
(4)解理、断口:
矿物受打击后。
能沿着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面称为解理面;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的破裂面叫断口
1根据解理出现方向的数目分为一个方向的解理(云母);两个方向的解理(长石)三个方向的解理(方解石)
2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
2.岩浆岩的分类
(1)按成岩的地质环境不同
①深成岩:
岩浆侵入地壳某深处(约距地表3km)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良好
②浅成岩:
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距地表较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较细小
③喷出岩:
岩浆沿地表裂缝一直上升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较差
(2)按二氧化硅含量
①酸性岩类(含量>65%),矿物成分:
石英、正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颜色浅,比重轻
②中性岩类(52%—65%),成分:
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岩石颜色比较生深,比重比较大
③基性岩类(45%--52%),成分:
斜长石、辉石、角闪石、橄榄石;岩石颜色深,比重比较大
④超基性岩类(<45%)成分: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颜色很深,比重很大
3.岩浆岩的产状:
是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
可分为:
(1)岩基:
(2)岩株
(3)岩盘
(4)岩床
(5)岩脉
4.常见矿物的主要特征表
类别
矿物名称
化学成分
形状
颜色
条痕
光泽
硬度
解理
断口
相对密度
其他
主要鉴定特征
氧化物
石英
柱状块状
乳白或无
无
玻璃油脂
7
无
贝壳
2.6
晶面有平行条纹
形状光泽断口颜色
碳酸盐及硫酸盐
方解石
菱形粒状
白或无
无
玻璃
3
三组完全
2.7
遇稀盐酸起泡
形状硬度解理与酸作用
白云石
块状或菱形
白带灰色
白
玻璃
3--4
三组完全
2.8-
2.9
粉末遇酸起泡
形状解理与酸作用
硅酸盐
橄榄石
粒状
橄榄绿色
无
玻璃
6--7
无
贝壳
3.3-
3.5
颜色硬度形状
斜长石
板状柱状
灰白色
白
玻璃
6
中等
2.6-
2.7
解理面上有平行双晶纹
解理光泽硬度颜色
正长石
板状短柱状
肉红
白
珍珠
6
中等
2.6
解理面成直角
解理光泽颜色
白云母
片状鳞片状
白或无色
无
玻璃珍珠
2-3
一组完全
3-3.2
薄片具有弹性
解理颜色光泽形状
黑云母
片状鳞片状
黑或棕黑
无
玻璃珍珠
2-3
一组完全
2.7-
3.1
薄片具有弹性
解理颜色光泽形状
4.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可分为:
(1)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有结晶的矿物颗粒组成。
(主要为深成岩和浅成岩的结构)其中同一种物质矿物的结晶颗粒大小近似者,称为等粒结构。
等粒结构按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可以分为:
1粗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大于5mm;
2中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2—5mm;
3细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0.2—2mm;
4微粒结构矿物的结晶颗粒小于0.2mm。
(2)半结晶结构:
岩石由结晶的矿物颗粒和部分未结晶的玻璃质组成(主要为浅成岩具有的结构)
(3)非结晶结构:
又称玻璃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熔岩冷凝的玻璃质组成(为部分喷出岩具有的结构)
5.岩浆岩的构造:
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
主要有:
(1)块状构造(花岗岩,花岗斑岩)
(2)流纹状构造(仅喷出岩)
(3)气孔状构造(玄武岩)
(4)杏仁状构造(玄武岩,安山岩)
6.岩浆岩的分类表
化学成分
含硅、铝为主
含铁、锰为主
产状
酸基性
酸性
中性
基性
超基性
颜色
浅色的(浅灰、浅红、黄色)
深色的(深灰、绿色、黑色)
含正长石
含斜长石
不含长石
石英云母角闪石
黑云母角闪石辉石
角闪石、辉石、黑云母
辉石、角闪石橄榄石
橄榄石、辉石
深成的
等粒状,有时为斑状,所有皆能用肉眼辨别
花岗岩
正长岩
闪长岩
辉长岩
橄榄石、辉岩
岩基
岩株
浅成的
斑状(斑晶较大,且能分辨出名称)
花岗斑岩
正长斑岩
玢岩
辉绿岩
未遇到
岩脉岩床岩盘
喷出的
玻璃状,细粒斑状,难用肉眼辨别
流纹岩
粗面岩
安山岩
玄武岩
未遇到
熔岩流
玻璃状或碎屑状
黑曜岩、浮石、火山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玻璃
火山喷出的堆积物
7.岩浆岩的肉眼鉴定方法:
(1)确定岩浆岩的产状
(2)结合产状:
观察岩石结构、构造。
(3)确定矿物成分:
根据岩石颜色、晶形、解理等,初步判断
8.沉积岩:
是在地表下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有松散的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是地表分布最广的层状岩石
9.沉积岩的物质组成
(1)碎屑物质
(2)粘土矿物
(3)化学沉积矿物
(4)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10.沉积岩的分类(根据物质组成特点)
(1)碎屑岩类:
由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类。
由先成岩石风化破坏产生碎屑物质形成的,称为沉积碎屑岩。
如:
砾岩、砂岩、粉砂岩;有火山喷发的碎屑物质形成的,称为火山碎屑岩。
如:
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2)粘土岩类:
主要由粘土矿物及其他矿物的黏土颗粒组成的岩石,如:
泥岩、页岩。
(3)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盐类的矿物及部分有机物组成的岩石,如:
石灰石,白云岩
11.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
由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胶结而成
按粒径大小可分为
①砾状结构:
粒径大于2mm
②砂质结构:
0.05—2mm
③粉砂质结构:
0.005—0.05mm
按胶结物成分可分为:
①硅质交接
②铁质胶结
③钙质胶结
④泥质胶结
(2)泥质结构:
几乎全由小于0.005mm的粘土质点组成,有:
泥岩,页岩
(3)结晶结构:
由溶液中沉淀或经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一般多小于1mm,有:
石灰岩,白云岩
(4)生物结构:
由生物遗体或碎片组成
12.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1)板状构造:
片理厚,片理面平直,重结晶不明显,颗粒细密,光泽微弱,沿片理面裂开则呈厚度一致的板状
(2)千枚状构造,片理薄,片理面较平直,颗粒细密,沿片理面有绢云母出现,容易裂开呈千枚状,呈丝绢光泽
(3)片状构造,重结晶明显,片状、板状或柱状矿物沿片理面富集,平行排列,片理很薄,沿片理面很容易剥开呈不规则的薄片,光泽很强
(4)片麻状构造,颗粒粗大,片理很不规则,粒状矿物呈条带状分布,少量片状、柱状矿物相间断续平行排列,沿片理面不易裂开
13.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的因素
(1)高温
(2)高压
(3)新的化学成分的加入
14.岩浆岩鉴别方法
(1)先看岩石整体颜色深浅
(2)分析岩石结构和构造
(3)分析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确定岩石名称
15.沉积岩鉴定方法
如果岩石是由碎屑和胶质两部分组成,或者碎屑颗粒很细而不易与胶结物分辨,但触摸有明显含砂感的,一般是属于碎屑岩类的岩石。
如果岩石颗粒十分细密,用放大镜也看不清楚,但断裂面暗淡呈土状,硬度低,触摸有滑腻感的,一般多是粘土类岩石,具结晶结构的可能是化学岩类
(1)碎屑岩,先观察碎屑粒径大小,其次分析胶结物的性质和碎屑物质的主要矿物成分,根据碎屑粒径,先区分砾岩、砂岩还是粉砂岩,根据胶结物的性质和碎屑物质的主要矿物成分判断所属亚类,并确定岩石名称
(2)粘土岩,常见的粘土岩,主要有页岩和泥岩两种,他们在外观上都有粘土岩的共同特征,但页岩层理清晰,一般沿层理能分成薄片,风化后呈碎片状,可以与层理不清晰、风化后成碎块状的泥岩区别
(3)化学岩,常见的化学岩,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
他们的外貌特征很相似,所不同的是,方解石、白云石及粘土矿物的含量有差别,所以鉴定时,要特别注意对盐酸试剂的反应石灰岩与遇盐酸强烈起泡,泥灰岩遇盐酸也起泡,但由于泥灰岩的粘土矿物含量高,所以泡沫浑浊,干后往往留下泥点白云岩遇盐酸不起泡,或者反应微弱,但当粉碎成粉末之后,则发生显著泡沸现象并伴有咝咝的响声
16.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
(1)地层对比法
(2)地层接触关系法
(3)岩性对比法
(4)古生物化石法
17.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1)侵入接触,岩浆侵入体侵入沉积岩层之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形成年代,晚于发生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
(2)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来的剥蚀面上又产生新的沉积,剥蚀面上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部往往存在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风化剥蚀的痕迹。
这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
18岩层产状:
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的产状。
19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1)走向:
岩层层面与水平交线的方位角。
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
(2)倾向:
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的投影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倾向。
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3)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称为岩层的倾角。
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
20褶皱构造:
组成地壳的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21.褶曲:
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是褶皱构造的单位。
褶曲的要素有:
(1)核部,位于褶曲中央最内部的一个岩层
(2)翼,位于核部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部分
(3)轴面,从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假象面)
(4)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5)枢纽,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层面的交线
22.褶曲的基本形态
(1)背斜褶曲,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
(2)向斜褶曲,是岩层向下凹的弯曲
23.褶曲的形态类型
按轴面产状可分为:
(1)直立褶曲:
轴面直立,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岩层的倾角基本相同,在两翼横剖面商量一对称也称对称褶曲
(2)倾斜褶曲:
轴面倾斜,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但两翼岩层的倾角不等,在横剖面上两翼不对称,又称不对称褶曲
(3)倒转褶曲:
轴面倾斜程度更大,两翼岩层大致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层为正常,另一翼老岩层覆盖于新的岩层上,层位发上倒转。
(4)平卧褶曲:
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于水平,一翼层位正常。
另一翼发生倒转
按枢纽产状可分为:
(1)水平褶曲
(2)倾伏褶曲
24.断裂构造:
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层。
根据岩体断裂后两侧岩块的相对位移情况,可以分为裂隙和断层。
25.裂隙;也称解理,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26.裂隙的类型(按力学性质)
(1)张性裂隙,裂隙张开较宽,断裂面粗糙一般少有擦痕,裂隙间距较大且不均匀,沿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主要发育在背斜和向斜的轴部。
(2)扭(剪)性裂隙,一般多是平直闭合的裂隙,分布较密、走向稳定,延伸较远,裂隙面光滑,常有擦痕。
常沿剪切面成群分布,形成扭裂带,将岩体切割成板状。
常出现在褶曲的翼部和断层附近
27.断层:
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28.断层的基本类型:
(1)正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逆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3)平推断层:
由于岩体收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
29.断层的野外识别
(1)地貌特征,当断层的断距较大时,上升盘的前缘可能形成陡峭的断层崖,如经剥蚀,会形成三角面地形;断层破碎带岩石破碎,易于侵蚀下切,可能形成沟谷或峡谷地形,此外,山脊错断、错开,河谷跌水瀑布,河谷方向发生突然转折等,很可能是断裂错动在地貌上的反映。
(2)底层特征,岩层发生重复或缺失,岩脉被错断,或者岩层沿走向突然发生中断,与不同性质的岩层突然接触等特征,说明断层存在可能性很大
(3)断层的伴生构造现象,是断层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常见的有岩层的牵引弯曲、断层角砾、糜棱岩、断层泥和断层擦痕等。
30.不整合:
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之间重叠在一起的构造行迹,叫不整合。
他是一种由于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
31.整合接触:
地壳上升的隆起区域产生剥蚀,在地壳的下降的凹陷区域产生沉积,当沉积区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则沉积区连续不断的进行着堆积。
这样,堆积物的沉积次序是衔接的,产状是彼此平行的,在形成的年代上也是顺次连续的,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32.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过程中,如果地壳发生上升运动,沉积区隆起,则沉积作用即为剥蚀作用所代替,发生沉积间断。
其后地壳又发生下降运动,则在剥蚀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的沉积。
由于沉积过程中发生间断。
所以岩层在形成年代上是你连续的,中间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岩层,岩层之间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
存在接触面之间因沉积间断而产生的剥蚀面,称为不整合面
33.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1)重量
①比重:
是岩石固体(不包含空隙)部分单位体积的重量。
在数值上等于岩石固体颗粒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重量的比
②重度:
也称容重,是指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在数值上等于岩石试件的总重量与其体积只比。
(2)空隙比:
反映岩石中各种空隙的发育程度
(3)吸水性:
反映岩石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水能力
(4)软化性:
岩石受水作用后,强度和稳定性发生变化的性质。
(5)抗冻性:
岩石空隙中有水存在时,水一结冰,体积膨胀,就产生巨大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的作用,会促使岩石的强度降低和稳定性破坏,掩饰地空这种压力作用的能力,称为岩石的抗冻性。
34.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因素
(1)矿物成分
(2)结构
(3)构造
(4)水
(5)风化:
是在温度、水、气体及生物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改变岩石状态、性质的物理化学过程。
35.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岩体:
是指某一地点一种或多种岩石中的各种结构面、结构体的总体,
36.岩体的结构分析
(1)结构面
37.岩石的水理性质
(1)岩土的含水性:
岩土含水的性质。
①容水度:
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含水量。
②持水度:
岩土颗粒的结合水达到最大数值时的含水量。
(2)岩土的给水度:
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排出水的体积之比。
(3)岩土的透水度:
岩土允许重力水渗透的能力。
38.地下水的类型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
亚类
水头的性质
补给区与分布区的关系
动态特点
成因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水
土壤水、沼泽水、不透水透镜体上的上层滞水,主要是季节性存在的地下水
基岩风化壳中季节性存在的水
垂直渗入带中季节性及经常性存在的水
无压水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
一般为暂时性水
基本上是渗入的成因,局部才能凝结成因
潜水
坡积、洪积、冲积、湖积、冰渍和冰水沉积物中的水;当经常露出或邻近地表时,成为沼泽水、沙漠和海滨沙丘水
基岩上部裂隙中的水
裸露岩融化岩层中的水
常常为无压水
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
水位升降决定地表水的渗入和地下蒸发并在某些地方决定于水压的传递
基本上是渗入的成因,局部才能凝结成因
承压水
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向斜和盆地—自流盆地中的水、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单斜和山前平原—自流斜地中的水
构成盆地或向斜中基岩的层状裂隙水单层斜岩层中层状裂隙水、构造断裂带及不规则裂隙中的深部水
构造盆地或向斜中岩溶化岩石中的水,单斜岩溶化层中的水
承压水
补给区与分布区不一致
水位的升降决定于水压的传递
渗入成因或海洋成因
39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1)降低地下水位会使软土地基产生固结沉降
(2)不合理的地下水流动会诱发某些土层出现流沙现象和机械潜蚀
(3)地下水对位于水位以下的岩石、土层和建筑物基础产生浮托作用
(4)某些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基础产生腐蚀
40风化作用类型
(1)物理风化作用:
指岩石在风化营力的影响下,产生一种单纯的机械破坏作用。
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变化和岩石裂隙中水分的冻结
(2)化学风化作用:
指岩石在水和各种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和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坏过程。
特点是不仅破碎了岩石,而且改变了化学成分,产生了新的矿物。
包括
①水化作用:
是水分和某种矿物质的结合,在结合时,一定分量的水加入到物质的成分里,改变了矿物原有的分子式,引起体积膨胀,使岩石破坏。
②氧化作用:
常在有水存在时发生,常与水化作用相伴进行
③水解作用:
是指矿物与水的成分起化学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
④溶解作用:
是指水直接溶解岩石矿物的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岩石在动植物及微生物影响下所起的破坏作用。
41岩石风化的治理
(1)挖除方法
(2)防治方法
42河水的侵蚀作用:
包括溶蚀和机械侵蚀
43河流阶地的分类(根据侵蚀和堆积之间关系的不同)
(1)侵蚀阶地:
特点是阶面上的岩基毕露,或覆盖的冲积物很薄。
多分布于山间河谷原始流速较大的河段或河流上游。
(2)堆积阶地:
完全由冲击形成,土层深厚,阶地面不见基岩。
可分为
①上迭阶地
②内迭阶地
③嵌入阶地
(3)基座阶地:
属于侵蚀阶地到堆积阶地的过渡类型,阶地面上有冲积物覆盖,但阶地陡砍的下部仍可看见岩基出露。
44.滑坡:
是斜坡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斜坡内某些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
45.滑坡的构造:
(1)滑坡体:
斜坡内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
(2)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
滑坡体沿其滑动的面称为滑动面。
滑动面以上,被揉皱了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结构扰动带,叫滑动带。
有些滑坡的滑动面可能不只一个,在最后滑动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称为滑坡床。
(3)滑坡后壁:
滑坡体滑落后,滑坡后部和斜坡未动部分之间形成的一个陡度较大的陡壁。
(4)滑坡台阶:
滑坡体滑落后,形成阶梯状的地面称为滑坡台地。
(5)滑坡鼓丘:
滑坡体在向前滑动的时候,如果受到阻碍,就会形成隆起的小丘,称为
(6)滑坡舌:
滑坡体的前部如舌状向前伸出的部分。
(7)滑坡裂缝:
在滑坡运动时,由于滑坡体各部分的移动速度不均匀,在滑坡体内及表面所产生的裂缝。
①拉张滑坡
②鼓张滑坡
③剪切滑坡
④扇形张滑坡
(8)滑坡主轴:
也称主滑线,为滑坡体滑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代表整个滑坡的滑动方向。
可以为直线,也可以为折线
46.滑坡的力学分析及影响因素
47.滑坡的治理原则:
要贯彻以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尽量避开大型滑坡所影响的位置;对大型复杂的滑坡,应采用多项工程综合治理;对中小型滑坡,应注意调整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平面位置,以求经济最优;对发展中的滑坡要进行整治,对古滑坡要防止复活,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要防止滑坡的发生;整治滑坡应先做好排水工程,并针对形成滑坡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48.滑坡的治理措施
(1)排水
①地表排水,主要是设置排水明沟系统。
②地下排水,为了排除地下水可设置各种形式的渗沟或盲沟系统,以截排来自滑坡体外的地下水流
(2)支挡:
在滑坡体下部修筑挡土墙、抗滑桩或用锚杆加固等工程以增加滑坡下部的抗滑力。
(3)刷方剪重:
通过削减坡角或降低坡高,以减轻斜坡不稳定部位的重量,从而减少滑坡上部的下滑力。
(4)改善滑动面(带)的岩土性质,主要是为了改良岩土性质、结构,以增加坡体强度。
措施有:
对岩质滑坡采用固结灌浆;对土质滑坡采用电化学加固、冻结、焙烧等。
49崩塌:
陡峻或极陡斜坡上,某些大块或巨块岩石块,突然地崩塌或滑落,顺山坡猛烈地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过程称为崩塌。
50崩塌发生的条件和发育因素
(1)山坡的坡度及表面的构造
(2)岩石性质和解理程度
(3)地质构造
5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地形条件
①泥石流形成区(上游)
②泥石流流通区(中游)
③泥石流堆积区(下游)
(2)地质条件
(3)水文气候条件
5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预防:
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拦截:
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
(3)排导:
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措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
53.岩溶:
是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对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54.岩溶的主要形态
(1)溶沟溶槽
(2)漏斗
(3)溶蚀洼地
(4)坡立谷和溶蚀平原
(5)落水洞和竖井
(6)溶洞
(7)暗河
(8)天生桥
55.岩溶的形成条件(由于水对岩石的溶蚀结果)
(1)岩体:
岩体首先是可溶的,其次必须有透水性能。
能造成岩溶的岩石可分为:
①碳酸盐类岩石,如:
石灰石,白云石,泥灰岩
②硫酸盐类岩石,如:
石膏,硬石膏。
③卤素岩,如:
岩盐。
碳酸盐溶解度最低,但当水中含有碳酸时,其溶解度剧烈增加,其次为硫酸盐类岩石,卤素岩溶解度最大。
我国以碳酸盐类岩石特别是石灰岩分布最广,次之为石膏和硬石膏,岩盐最少。
(2)水质,水是流动的,有侵蚀力的。
(3)水在岩体中活动方面,是造成岩溶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水在岩体中流动,地表水或地下水不断交替。
因而造成水流一方面对围岩有溶蚀能力,另一方面造成水流对围岩的冲刷。
(4)岩溶的垂直分带
①垂直循环带,或称包气带,位于地表以下,地下水位以上。
平时无水,降水时才有水渗入,形成垂直方向的地下水通道。
呈漏斗状的称为漏斗;呈井状的称为落水洞。
②季节循环带,或称过渡带。
位于地下水最低水位和最高水位之间,受季节性影响。
在本带形成的岩溶通道是水平与垂直的交替。
③水平循环带,或称饱水带,位于最低水位之下,常年充满着水。
形成水平通道,称为溶洞,如溶洞中有水流,称为地下暗河。
常常呈放射状分布。
④深部循环带,地下水流动方向取决于地质构造和深循环水,交替强度极小、岩溶发育速度与程度很小。
形态一般为蜂窝状小洞,或称溶孔。
56.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地壳振动现象,主要发生在近代造山区和地球的大断裂带上,即形成于地壳板块的边缘地带。
这是由于板块边缘处可能因上地幔的对流运动引起地壳板块的缓慢位移,差位的位移可引起岩石弹性应变,当应力最终超过岩石强度时就会发生断层。
在弹性应力的作用下,已受到应变的岩石因释放弹性能以振波的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