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内容云南大学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docx
- 文档编号:26310366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31
- 大小:90.64KB
教案内容云南大学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docx
《教案内容云南大学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内容云南大学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docx(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内容云南大学动物生物学精品课程
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动物生物学教案
教材:
左仰贤主编.《动物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
1.许崇任等.《动物生物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2.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小麟.《动物生物学》(第3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4.蔡益鹏等译.动物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5.华中师院等.动物学(上、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江静波.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杨安峰.脊椎动物学.修订版.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8.杨安峰等.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概论
1.1生命活动
1.1.1生物的基本特征
(1)适应(adaptation)
(2)应激性(irritability)
(3)内生活动(endogenousmotility)
(4)营养(nutrition)
(5)呼吸(respiration)
(6)排泄(excretion)
(7)生殖(reproduction)
1.1.2动物学及其分科
动物形态学(animalmorphology),如解剖学(anatomy)、组织学(histology)、细胞学(cytology)等;动物分类学(animaltaxonomy);动物生理学(animalphysiology);动物遗传学(animalgenetics);动物胚胎学(animalembryology);动物地理学(animalgeography或zoogeography)和古动物学(palaeozoology)等。
按研究动物类群形成的分科有:
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昆虫学(entom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鱼类学(ichthyology)、鸟类学(ornithology)和哺乳类学(mammalogy)等。
从不同研究层次形成的分科有:
细胞生物学(cellbiology);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等。
交叉学科形成的分科如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生物数学(biomathematics)和仿生学(bionics)等。
1.2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
1.2.1动物的生活环
1.2.2动物的生存方式
1.2.3动物的身体大小
1.3动物体的结构功能水平
动物的结构功能水平分为五级,即细胞(cell)、组织(tissue)、器官(organ)、系统(system)和动物体(organism)。
1.3.1细胞
1.3.2原核细胞
鞭毛、纤毛、
细胞周期
1.3.2组织
1.3.2.1上皮组织
1.3.2.2结缔组织
1.3.2.3肌肉组织
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1.3.2.4神经组织
1.3.3器官
1.3.4系统
1.3.5动物体的统一整体性
1.4动物的体形
1.4.1对称
1.4.2分节
1.4.3头部形成
1.4.4多态现象
1.5动物的发育
1.5.1胚胎发育阶段
动物胚胎发育阶段包括:
受精(fertilization)、卵裂(cleavage)、囊胚形成(blastulation)、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分化(differentiation)、动物的基本体形形成;
生长(growth):
动物大小由细胞分裂或增大而增长。
1.5.2螺旋型卵裂和辐射卵裂
1.5.3胚层
1.5.4体腔
1.5.5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1.6动物分类基本知识
1.6.1种的概念
1.6.2种的双名法
1.6.3分类等级
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dehaani属于:
动物界Animal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多足纲Myriapoda
唇足亚纲Chilopoda
整形目Epimorpha
蚣形亚目Scolopendromorpha
蜈蚣科Scolopendridae
蜈蚣属Scolopendra
1.6.4生物的分界及动物界分门
1.6.4.1生物的分界
(1)二界系统
(2)三界系统
(3)五界系统
(4)六界系统
1.6.4.2动物界分门
(1)原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Protozoa)分为7个门:
肉鞭毛门(PhylumSarcomastigophora)、盘蜷门(PhylumLabyrinthomorpha)、顶复门(PhylumApicomplexa)、微孢子虫门(PhylumMicrospora)、囊孢子虫门(PhylumAscetospora)、粘孢子虫门(PhylumMyxozoa)、纤毛门(PhylumCiliophora)
(2)后生动物亚界(SubkingdomMetazoa)的主要门类有:
多孔动物门(PhylumPorifera)、中生动物门(PhylumMesozoa)、腔肠动物门(PhylumCoelenterata)、、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t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PhylumNemertea)、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oda)、轮虫动物门(PhylumRotifera)、环节动物门(PhylumAnnelida)、软体动物门(PhylumMollusc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棘皮动物门(PhylumEchinodermata)、半索动物门(PhylumHemichordata)、脊索动物门(PhylumChordata)。
1.7化石和地层年代
作业
1.简述动物生活环境、生存方式、身体大小与结构的关系。
2.细胞的基本构造分几部分?
比较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3.四大类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及机能是什么?
4.掌握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5.比较螺旋型卵裂和辐射卵裂、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6.掌握种的概念及种的双名法。
7.了解分类等级以及生物分界、动物界分门。
8.了解化石和地层年代。
2动物的要类群
2.1原生动物(Protozoa)
重点:
原生动物为什么是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难点:
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
2.1.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1)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
(2)缺乏组织和器官;
(3)功能分化是靠细胞器完成的。
(4)包囊形成很普遍;
(5)除包囊外,均生活在含水或潮湿的环境中。
2.1.2原生动物的营养、运动、呼吸、排泄、生殖和分类
2.1.2.1营养
有3种营养类型:
1.全植营养:
有色素鞭毛虫的营养方式。
其体内具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全动营养:
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
在体内形成食物泡。
(1)借伪足把食物包裹到身体里面去;
(2)通过胞口。
3.渗透营养:
借体表渗透作用,摄取周围可溶性有机物。
如寄生等。
2.1.2.2运动
有2种形式:
1.鞭毛或纤毛:
两者结构基本相似,但鞭毛一般较长,数目较少,摆动无规律,纤毛反之。
2.变形运动:
以伪足在固体上爬行。
2.1.2.3呼吸
借体表的扩散作用,与周围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2.1.2.4排泄
一般的含氮代谢废物都是水溶性的,可以通过扩散作用从细胞表面排出。
此外,还有伸缩泡,位于细胞质中,由一层与细胞膜相似的膜包围而成,泡内是水和溶入水中的排泄物。
伸缩泡不断伸缩,从细胞质中收集水份,并将吸入的水通过体表的开孔排出体外。
伸缩泡本来是调节水份的细胞器,因为淡水原虫原生质的渗透压较外界水环境的高,不断有大量的水份由体表渗入,或随食物进入,原虫必须借伸缩泡将这些多余的水份排出去,以维持原生质固定的水含量,即起到调节渗透压的作用。
当然,水份被排出的同时,溶解与水中的代谢废物也随同排出。
2.1.2.5生殖
1.无性生殖
(1)二裂:
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二。
二裂又有纵裂和横裂两种。
(2)出芽:
与二裂基本相同。
但形成的两个个体一大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
(3)复分裂:
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体,每核周围的细胞质也同时分割,于是同时形成多个小个体。
2.有性生殖
(1)配合或受精:
2个配子愈合为一。
①同配:
2配子大小相同
②异配:
大小不同,大的称大配子或卵,小的称小配子或精子。
两者结合成的受精卵称合子。
(2)接合生殖。
2.1.2.6分类
一、肉鞭门(Sarcomastigophora)
1)鞭毛亚门(Mastigophora):
(1)植鞭毛纲(Phytomastigophorea):
(2)动鞭毛纲(Zoomastigophorea):
2)蛙片亚门(Opalinata):
(1)蛙片纲(Opalinatea):
3)肉足亚门(Sarcodina):
(1)根足总纲(Rhizopoda):
(2)辐足总纲(Actinopoda):
二盘蜷门(Labyrinthomorpha):
(1)盘蜷纲(Labyrinthulea)
三顶复门(Apicomplexa)
(1)拍琴纲(Perkinsea);
(2)孢子纲(Sporozoea):
四微孢子门(Microspora)
(1)原微孢子纲(Rudimicrosporea):
(2)微孢子纲(Microsporea):
五囊孢子门(Ascetospora)
(1)星孢子纲(stellatosporea):
(2)无孔孢子纲(Paramyxea):
六粘体门(Myxozoa)
(1)粘孢子纲(Myxosporea):
(2)放射孢子纲(Actimosporea):
七纤毛门(Ciliophora)
(1)动基片纲(Kinetophragminophorea):
(2)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
(3)多膜纲(Polypymenophorea):
2.1.3原生动物经济重要性
(1)自由生活的种类:
(2)寄生种类:
锥虫(Trypanosomaspp):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spp.):
疟原虫(Plasmodiumspp):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
艾美球虫(Eimeriaspp):
痢疾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
2.2多孔动物门(Porifera)(海绵动物门Spongia)
重点:
1.海绵动物主要特征如:
水沟系、骨骼等。
2.海绵动物的胚层逆转。
2.2.1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
(1)水生固着生活,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2)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由疏松的细胞群组成。
无器官或真正的组织;行细胞内消化;通过扩散作用进行排泄和呼吸。
(3)无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是局部的和独立的。
细胞之间无协调作用。
(4)身体具水流通过的孔、沟、室。
(注意了解水沟系)
(5)具有骨针和(或)有机纤维组成的内骨骼。
(6)通过出芽或芽球行无性生殖,通过卵和精子行有性生殖,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
2.2.2成体
(一)体制
体制就是体形和对称性。
多孔动物的体制基本上是辐射对称的。
辐射对称,就是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切面把身体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
辐射对称的体制只有固着端和游离端之分,身体的周围是相似的,这是海绵动物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应。
(二)体壁
分3层:
1.皮层:
位于最外面,扁平细胞、孔细胞。
2.中胶层:
中间一层。
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
3.胃层:
即最内一层。
领细胞,具鞭毛,摆动可引起水沟系内的水流动。
保持有和原生动物领鞭毛虫构造一样的领细胞,是海绵动物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三)水沟系
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也是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应。
2.2.3幼体
2.2.4发育
多孔动物发育到囊胚后,胚层的内外面出现逆转,使胚层位置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正好相反。
海绵动物称皮层和胃层,而不称外胚层和内胚层,以便和其他多细胞动物区别。
2.2.5觅食和营养
由于领细胞的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水沟系,水流中的食物颗粒附在领细胞的领上,然后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
海绵动物没有消化腔,和原生动物一样只有细胞内消化,没有细胞外消化,这是其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水沟系有进水小孔、中央腔、出水孔。
分单沟型、双沟型、复沟型。
2.2.6呼吸、渗透调节和排泄
细胞依靠渗透作用与外界水体和水沟系中的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和排泄可溶性代谢废物。
2.2.7生殖
1.无性生殖
出芽
芽球:
中胶层中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几丁质膜和骨针,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条件适合时,发育成新个体。
再生能力强,说明海绵动物组织上的原始性。
2.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
2.2.8多孔动物的分类地位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又有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因此它们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侧支,称为侧生动物。
作业
1.海绵动物的体型、结构有何特点?
根据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与其它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的区别是什么?
4.水沟系对海绵动物的固着生活有何意义?
2.3中生动物门(Mesozoa)
2.3.1中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
(2)身体由少数细胞组成,外层是具有纤毛的体细胞,内层是生殖细胞。
无任何器官。
(3)无体腔,也无消化腔。
(4)生活史复杂,包括有性生殖期和无性生殖期。
(5)寄生生活,为海栖无脊椎动物的体内寄生虫。
2.3.2成虫
菱形虫纲(Rhombozoa)、直游虫纲(Orthonecta)。
2.3.3幼虫
2.3.4发育
2.3.5觅食和营养
2.3.6渗透调节和排泄
2.3.7运动
2.3.8呼吸和循环
2.3.9生殖
(1)无专门的生殖器官。
(2)有性生殖:
(3)无性生殖:
2.3.10协调
2.3.11化石纪录
2.3.12栖息地
2.3.13经济重要性
2.3.14分类
菱形虫纲(Rhombozoa)有2目,5有2目,3属。
属。
直游虫纲(Orthonecta)有1目,3属。
2.3.15中生动物的分类地位
有两种观点:
1.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扁形动物;2.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作业
1.中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了解中生动物的分类地位。
2.4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重点:
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
2.4.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辐射对称。
(2)二胚层、原始消化循环腔。
(3)组织分化。
(4)网状神经系统。
(5)具刺细胞。
(6)海水或淡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
(7)多数雌雄异体。
2.4.2成虫
腔肠动物有两种基本形态
2.4.3幼虫和发育
合子发育至原肠胚时,内部充满内胚层细胞,但尚未形成消化循环腔,体表则由外胚层细胞覆盖并布满纤毛,能游泳,称浮浪幼虫。
以后附着在固体物上,发育为成体。
在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其个体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
1.水螅型:
圆筒状,固着生活,口向上,中胶层薄;
2.水母型:
伞形,浮游生活,口向下,中胶层厚。
水螅型个体以出芽或横裂的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幼虫和发育
2.4.4觅食和营养
开始出现了消化器官,即消化循环腔,相当于原肠腔,也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管。
但腔肠动物的这一消化管不完整,即有口无肛门。
口即为原口。
口旁有捕食用的触手。
在口旁内胚层有腺细胞,分泌物可润滑食物进入,腔壁内胚层的腺细胞,可分泌酶将食物初步消化为碎粒,随后被腔壁上的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残渣经口吐出。
因此,腔肠动物兼有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2.4.5呼吸、渗透调节和排泄
没有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
气体交换和代谢废物的排放是靠外胚层细胞与体外的水借渗透作用来进行的。
内胚层细胞也与消化循环腔内的水进行气体交换和渗透排泄,因为腔内的水在不断流动,与体外的水比较,其含氧量和代谢废物的扩散速率也不会太低。
2.4.6运动
2.4.7循环
消化循环腔还有循环的作用,可将细胞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
2.4.8生殖和再生
(1)无性生殖:
出芽、横裂、纵裂。
芽体可不脱离而长成群体。
(2)有性生殖:
一些种类具有,多数雌雄异体。
(3)再生
2.4.9协调
出现了神经系统。
这是动物界最原始最简单的。
其神经细胞具有2~3个或更多的细长突起,彼此互相联络成网状,因此称神经网,也称为扩散神经系统,传导没有固定的方向,速度也慢。
特点:
1.无中枢;2.成网状而不成束;3.传递不定向。
2.4.10多态现象
2.4.11化石记录
2.4.12栖息地
2.4.13经济重要性
2.4.14分类
(1)水螅纲(Hydrozoa):
(2)钵水母纲(Scyphozoa):
(3)珊瑚纲(Anthozoa):
2.4.15腔肠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发育经浮浪幼虫,可推想最原始的腔肠动物能够自由游泳且具纤毛;群体鞭毛虫的表层细胞移入后,发展成腔肠动物。
水螅纲最原始。
其余二纲起源于水螅纲,并沿不同的道路发展。
钵水母纲水母型复杂化,走向漂浮生活的道路;珊瑚纲则是水螅型的幼体继续发展而水母型退化并消失的结果。
作业
1.列表比较腔肠动物门三个纲的特征。
2.名词解释:
刺细胞
2.5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重点:
涡虫与自由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吸虫、绦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难点:
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性。
2.5.1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营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
(2)两侧对称,三胚层,具有完善的器官系统。
(3)排泄系统一般由焰细胞(flamecell)和排泄管构成。
(5)神经系统包括一个脑。
(6)缺体腔,器官之间的空隙充满实质组织。
(7)雌雄同体。
2.5.2成虫
(一)体制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的体型。
背腹扁平。
(二)体壁
1.中胚层
出现了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
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2.体壁的构成形式——皮肤肌肉囊(皮肌囊)
扁形动物的体壁包括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表皮之内,由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肌肉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一般分为3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肌。
这样的体壁称皮肤肌肉囊。
这是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2.5.3幼虫
2.5.4发育
2.5.5觅食和营养
与腔肠动物相似。
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
但已出现肌肉质的咽。
寄生的种类其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和消失。
2.5.6渗透调节和排泄
为原肾管系统。
大多数扁形动物已产生排泄系统,为最原始的排泄系统,称原肾管系统。
原肾管是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而形成的。
通常由具许多小分枝的排泄管所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
每一分枝管的最末端为盲管状,盲管顶端由一个盲管状的细胞和盲管内的许多纤毛组成,称焰细胞,其上有许多细孔,周围的水份及溶解其中的代谢废物由细孔进入焰细胞,随纤毛的摆动,流经排泄管,从排泄孔排到体外。
与原生动物的伸缩泡相似,原肾(管)最初的功能是调节体内的渗透压,代谢废物主要还是由体表渗透排出。
2.5.7运动
除了皮肌囊的3层肌肉外,还有背腹肌,用以连接身体的背腹面,以维持扁平的体形。
扁平的身体与自身的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这样就能使身体内部器官的所有部分始终保持与体表的接近,通过渗透作用,有利于气体交换和直接从体表排出代谢废物。
2.5.8呼吸
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
呼吸作用依靠体表渗透进行。
2.5.9生殖和再生
由于中胚层的出现,生殖系统有了很大进步。
不但具有生殖腺,而且还有了生殖导管和附属腺。
这些管和腺使中胚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使交配和体内受精得以实现。
而体内受精又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再生:
2.5.10协调
为梯形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扩散的网状,神经细胞在身体的各部分基本是均匀分布。
到了扁形动物,神经细胞的分布已相对集中,出现了原始的中枢。
身体前端具有“脑”,由脑向后分出若干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又有横神经相互连接。
脑和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
这样的神经系统,形如梯子,称为梯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2.5.11寄生现象
2.5.12化石纪录
2.5.13栖息地
2.5.14经济重要性
1.血吸虫(Schistosomaspp.):
形态:
雌雄异体,雄虫两侧具抱雌沟,雌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并维持终生。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人体肝门静脉,虫卵随血至肠壁并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毛蚴孵出后侵入钉螺。
尾蚴成熟后逸出,侵入人皮肤,经移行到肝门静脉发育为成虫。
2.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
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卵随粪排出,人食水中囊蚴而感染。
3.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寄生于人胆管,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人吃食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4.布氏姜片虫(Fasciolopsisbuski):
寄生于人小肠,卵随粪排出,人误食水生植物上的囊蚴而感染。
5.猪带绦虫(Taeniasolium):
头节有钩。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含卵的孕节随粪排出,猪吞食后,六钩蚴孵出,经血流至肌肉中成囊尾蚴。
人误食后,囊尾蚴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被感染。
6.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
无钩,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于牛。
7.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
成虫寄生于狗,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家畜的肝等器官。
8.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latum):
2.5.15分类
(1)涡虫纲(Turbellaria):
(2)复殖纲(Digenea):
(3)盾腹纲(Aspidogastrea):
(4)单殖纲(Monogenea):
(5)绦虫纲(Cestoda):
2.5.16扁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扁形动物起源于浮浪幼虫式的祖先,它的一支营固着或浮游生活,具辐射对称的体制,发展为现代的腔肠动物;另一支营爬行的生活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内容 云南大学 动物 生物学 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