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 三人物形象.docx
- 文档编号:2630545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4.64KB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 三人物形象.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 三人物形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 三人物形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三人物形象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三人物形象
微点突破一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一的“微点突破”四 情节探究类)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6分)
答:
剖析 1.审题。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说明在回答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2.分析人物的生活状态,一是依据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二是依据文中的相关情节,三是依据行文中概括人物形象的修饰语。
作答时先答出人物的生活状态的特点,再结合文本给出对应的分析。
3.从筹集“水果蛋糕基金”的过程等可知“我的朋友”生活贫穷;从“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可知,“我的朋友”生活孤单;从“我的朋友”做事的心态以及送蛋糕给朋友来看,她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
答案 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奎尼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
技法透视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
部分考题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先概括再分析。
设问方式
1.(2017·江苏高考)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2.(2016·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
请简要概括。
4.概括×××段所描写的人物的形象特点。
5.×××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题思路
四步欣赏人物,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1.重视人物的身份特征。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包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形成。
在分析回答某一人物的形象时,须结合全文,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身份特征,进而可准确判断出该人物的行为依据。
2.揣摩人物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包括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广,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细节描写,尤其语言、行动的细节描写,是揭示人物性格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3.分析人物的交互关系。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表现各自性格的有效途径。
所以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等,有助于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4.注意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答题模板
1.形象特点
总分: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
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2.性格特点
××的性格特点:
①××;②××。
(分条作答)
针对练习
(2017·福建质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鸭的喜剧
鲁迅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①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久,便向我诉苦说:
“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
”
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
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
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
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
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
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
“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
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
其间时时夹着蛇鸣:
‘嘶嘶!
’可是也与虫声相和谐……”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
我开不得口。
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
“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蛙鸣是有的!
”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
”
“哦……”
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②。
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
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
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适的处所。
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
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
”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
”
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
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
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
后来仲密家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
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
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
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
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
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
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
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
”
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
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
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
“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
”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
“唔,虾蟆?
”
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
“唉,唉!
……”他说。
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
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
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
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
一九二二年十月
[注] ①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世界主义者。
②科斗子:
小蝌蚪。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
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外貌,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紧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
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他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
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
答案 A
解析 由第二段的“这应该是真实的”可知,“我”不是不认同,但因为作者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
★2.作品中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童心不泯。
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在院子水池里养育未来的“池沼的音乐家”。
②喜好天籁。
他双目失明,却能凭心灵与听觉来感知天籁,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神奇。
③温和善良。
与仲密一家和睦相处,与孩子们亲密无间,甚至将爱倾注在可爱的小生灵上。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重把握文中对爱罗先珂的描写,比如为了摆脱心灵的寂寞,他买来蝌蚪,想培养“池沼的音乐家”,说明他童心未泯;他十分迷恋缅甸夏夜蛇鸣虫唱的声音,说明他喜爱大自然的声音;劝仲密夫人养各种动物,与仲密一家和谐相处,说明他善良温和等。
3.作品看似“喜剧”,却隐含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鸭的喜剧:
四只小鸭终于长成,自由欢快。
②爱罗先珂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如意:
劝仲密夫人养小鸡,小鸡难得长寿;养蝌蚪指望听蛙鸣,蝌蚪又被鸭子吃了;养了鸭子,鸭子长成之前他却回国去了,未能听到“鸭鸭”的欢叫声。
③他想排遣寂寞始终未能如愿,意味着爱罗先珂温情博爱的社会理想难以实现。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喜剧”和“悲剧”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所谓“喜剧”,就是有关买鸭子的一段经历,即爱罗先珂买了四只小鸭子,后来它们长大了,十分自由欢快。
所谓“悲剧”,就是爱罗先珂的目的没有实现的内容,即小鸡难得长寿,小鸭子把蝌蚪都吃了,未听到小鸭子“鸭鸭”的叫声爱罗先珂便回家了,他想排遣寂寞却最终没有如愿。
微点突破二 分析形象的作用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
(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一的“微点突破”四 情节探究类)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4分)
答:
剖析 1.审题。
解答此题要关注题干,要找出奎尼“多次出现”的段落,并明确与人物刻画之间的联系。
“映衬”,是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文中提到奎尼的有五段:
第3、4、8、9、12段。
根据这几段中写奎尼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其映衬作用即可。
2.作者在创造和选择次要形象时,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符合作者创作意图的意义。
首先,次要形象自身具有的意义。
其次,次要形象往往对主要形象起补充作用、衬托作用,使主要形象更加丰满立体、鲜明突出。
3.解答此题,需要找出文中对小狗奎尼的描写内容,然后分析其对人物的映衬作用。
如以奎尼遭遇瘟疫和蛇咬可知“我们”生活不易;从奎尼和“我们”愉快地朝夕相处以及“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可知,“我们”的善良和平等;从奎尼的意外离世,“只剩她一个人”映衬了“我的朋友”孤单无依。
找出相关语句分条作答即可。
答案 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
技法透视
小说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在小说阅读中,以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主,但有时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还要对次要人物进行刻画。
命题角度:
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17·江苏高考)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2016·全国卷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结合文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4.请简要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5.“×××(物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三考虑”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
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五考虑”
1.从“自身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
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又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
考虑是否起线索作用,是否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从“主题作用”考虑:
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从“‘我’的作用”考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
因为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性的作用。
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
1.“自身作用”方面:
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环境作用”方面:
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3.“人物作用”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
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玉、竹等。
4.“情节结构作用”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点题作用”方面:
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针对练习
(2018·兰州诊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
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
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
”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
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
“你发疯了。
”
“同志。
”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
“先生。
”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
”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
我笑了。
“你别笑!
”他当真发火了。
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
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
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
“为什么?
”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
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
”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
“我蛮高兴么!
”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
”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
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
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
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
他牵着我走了。
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
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
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
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
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
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
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
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间房间,静悄悄的。
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
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
“普通同志。
”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
“囚犯。
”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
从哪里放出来的?
”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
“当时的罪行?
”
“高兴的面孔。
”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
”预审员说。
“当时。
”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
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
“刑期多久?
”
“五年。
”
“表现?
”
“不好。
”
“原因?
”
“服劳役太少。
”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
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
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
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话中有话,既写出了“我”悲欣交集复杂的表情,又为故事后面“我”的被捕作了铺垫。
B.“我”假装不知道“要你高高兴兴的”的法令,百般抵赖,想要寻求逃脱的机会,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
C.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样子,就注意到“我”有违反法律的行为,还表情严肃、气冲冲地逮捕了“我”,理由如此的荒谬。
D.小说中“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讽刺了政府的荒唐可笑,折射出百姓的苦不堪言。
答案 B
解析 “假装不知道‘要你高高兴兴的’的法令”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才想起有法律规定”可知,“我”不知道这条法令是因为当时“我”还没想起来。
“抵赖”“逃脱”“惯犯”,于文无据。
★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以“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通过“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表述,集中体现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
②推动情节:
“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
小说中“我”的无辜与弱小,更加衬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寄予了作者对“我”深切的同情。
解析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作用类题目,可以从小说的三维(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考虑其在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小说中,叙述人“我”是第一人称,即小说是以“我”为视角展开故事的,通过“我”的遭遇推动情节发展,并在“我”的遭遇中凸显其他人物的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环境。
6.小说为什么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艺术效果上,通过“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
(2)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悲凉,“面孔”是无法选择的,但却因此获罪,足见“我”的现实痛苦之深,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
(3)思想内容上,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现了“我”两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解答小说为什么要使用某一结尾,实际上就是考查这一结尾的作用。
可以从艺术效果、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
(1)艺术效果上,考虑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本题的戏剧性情节,充满了讽刺意味;
(2)人物形象上,写出了“我”的现实痛苦和社会底层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命运;(3)思想内容上,批判了高压的政治统治,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微点突破三 人物形象类探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真实情节
[美国]希区柯克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
”
“你们要去哪儿?
”他问。
“圣路易斯。
”金发女子回答。
晚上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
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
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
他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
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走的路只有几条街。
“当然可以,请上车。
”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
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
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
这个世界变得真快,他记得十七岁那年,当他手臂上刺了一个花纹回家时,父母见此大呼小叫;而现在,女孩子纹身都见怪不怪了。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
经过两条宽阔的街道后,车驶进一条偏僻的小马路,在那儿开车他放松了许多。
他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
“停车!
”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
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
”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是人家抢劫的对象,其他人可能,但不会是他。
“如果我没有钱,我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
”他问,“告诉你,我刚从监狱出来,你们俩不也刚从那儿出来吗?
”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
“你怎么知道!
”黑人女子问。
“那可是最早消除种族隔离的地方,”他说,“除了监狱,哪儿还会不分种族、白人与黑人相互信任呢?
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
“你怎么会那样想?
”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
“我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
”他说着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是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
“有道理。
”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
“是吗,说来听听。
”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恰当。
”“你是什么意思?
”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
如果你们必须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
你们若非用刀不可,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
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
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
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滑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你们准备干什么?
”他问。
“换衣服。
”金发女子说。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
“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
”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照原先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
“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
“我把最头疼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微案 三人物形象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 小说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