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30174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82KB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神河镇中心学校陈双
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
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第四组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
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
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
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创设法,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等教学方法。
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
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写好“言、每、棵、怪、慢”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3、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
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写好“言、每、棵、怪、慢”6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及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教学重点:
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
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通过读读、找找、想想、说说、编编、画画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
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读生评价、分角色读)再加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道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看图和朗读得到充分的感悟。
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学习一、四自然段——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找不同画面。
2、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找出不同。
3、请学生带着游戏中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为后文找出课文插图的不同做好铺垫。
)
二、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质疑:
从课题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主交流。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自主交流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生更能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图文结合,体会葫芦的可爱。
(1)、出示葫芦图片,引导学生评价葫芦。
(可爱)的葫芦
(2)、出示:
(可爱)的葫芦多么可爱的葫芦哇!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比较感叹句的语气。
(赞美)
过渡:
这么可爱的葫芦,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葫芦的可爱。
(5)、指名朗读描写葫芦可爱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细长的、满、雪白的、可爱”;齐读。
过渡:
这么可爱的葫芦,同学们喜欢吗?
种葫芦的人呢?
2、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1)、出示:
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引导学生体会“每天、几次”这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让生从多次的朗读中深深感受到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不需多讲术语,只要引导孩子入情入境,身临其境,感情自然会出来。
)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
小葫芦变黄了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2、学生读中比较句子意思的不同。
3、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伤心)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现种葫芦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
4、多媒体出示文中两幅图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
①人的表情不一样:
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
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③葫芦不一样:
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过渡:
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同学门脑子里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交流。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文中两幅图画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紧紧抓住“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进行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
)
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探究葫芦落地之谜。
(一)学习第二段
1、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一些蚜虫,那个人是怎么想的
(板书:
一些蚜虫变黄了)
多媒体出示: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
谁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名)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你觉哪一句更能说明不可怕呢?
请大家把这两句读一读。
2、是的,他要的是什么?
不要什么?
(要葫芦不要叶子)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朗读指导。
(理解“盯着、自言自语”)
3、是啊,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
你听了他的话,想对他说什么呢?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学习第三段
1、种葫芦的人这样做,难怪他的邻居也实在看不下去了,来劝他。
请大家读第三段。
画出他不要叶子的句子。
2、多媒体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知道这话的意思吗?
这两句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加肯定地说叶子上的虫子不用治呢?
再读读这两句。
3、如果你是那个邻居,接下去还会怎么劝告他呢?
(指名)
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任何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会互相影响。
要想得到好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每部分的生长。
我们做事情也一样,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
板书:
叶和果有联系
4、全班齐读二、三段。
5、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
为什么?
6、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议,读中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采用课后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得到再认识,再创造,从而达到理解、积累、感悟文本之目的。
教学中设紧紧围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效性得到了加强。
)
六、拓展延伸。
1、想一想: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
2、编一编: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些葫芦……
(设计意图:
通过指导学生续编故事来内化课文中的语言,这样对他们进行一次人文教育,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
3、画一画:
你能画出长大后的葫芦吗?
七、写字指导
1、出示“言、每、棵、怪、慢”6个字
2、指导学生观察发现:
言和每为独体字,后3个字为左右结构的字。
结合“母”字指导“每”字的笔画顺序,师范写
“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
复习“忄”的写法,师范写“慢”
3、生描红书写
4、点评
八、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绿叶小花小葫芦
一些蚜虫变黄了
蚜虫更多了都落了
叶和果有联系
(设计意图:
板书是根据学生理解课文时出示的,这样能让学生知道葫芦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学习第一自然段,板书第一行。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板书第二行。
学习第四自然段,板书第三行。
总结全文,板书第四行。
)
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
一、课前出示的“火眼金睛找不同”那些卡通图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
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
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
”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
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
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
”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课件演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我让学生找找书中是怎样描写葫芦可爱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茫然,他们根本体会不到葫芦的可爱是从它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花朵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假如我把这个问题换成这么可爱的葫芦是怎么长成的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一些,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葫芦生长过程的可爱和有趣,也能让学生很快的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葫芦的可爱来。
所以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
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其次,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 第二 课时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