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艺.docx
- 文档编号:2629370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2.19KB
生物工艺.docx
《生物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工艺.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工艺
目的:
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工业生产
从生产工艺过程上看,还可以将微生物工程区分为两大部分:
发酵、提取
基本条件:
1、适于某种目的需要的微生物菌种。
2、具有能够保证微生物生命代谢过程充分发挥的各种外在环境因素。
3、进行微生物工程化生产的相应设备
微生物工程的特点
1、不完全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2、生产步骤简化
3、可以开辟一条安全有效、纯净的生物制品途径,并且环境污染小。
4、可定向创造微生物工程新品种、新物种,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需要,造福于人类。
第二章
一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1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2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3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4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5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6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代谢控制发酵:
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土样的采取——预处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菌落的选择——产品的鉴定
定向培养的方法:
物理方法:
加热、高压、加入抗生素、膜过滤等,主要是通过培养的方法
纯种分离1、对好氧菌的分离方法:
划线法、涂布法、利用平板的生化反应法。
2、对厌氧菌的分离方法:
平皿厌气培养法、加还原剂法。
产品的鉴定目的:
分离出高产菌株。
方法:
1、酶分解大分子底物:
透明圈法、抑制圈法;
2、酶催化的反应产酸或碱:
酸、碱显色法;
3、反应产物或底物有颜色变化、有紫外吸收或有显色反应:
分光光度法、酶联检测法、免疫法
回复突变:
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然后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优良菌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的过程:
1)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2)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3)诱变处理(4)筛选(5)保藏和扩大试验
目前在实践上常用的诱变剂主要有:
紫外线氮芥硫酸二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或MNNG)亚硝基甲基脲(NMU)
后两种因为有突出的诱变效果,所以被誉为“超诱变剂”。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或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特点:
1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较小。
2重组频率高。
3遗传物质的传递更完整。
4筛选效率高。
5重组体种类较多。
6诱变频率高。
处理细菌细胞壁用酶溶菌酶Lysozyme处理放线菌细胞壁用酶LyticEnzyme裂解酶、溶菌酶Lysozyme
处理真菌用酶:
纤维素酶Cellulase酵母裂解酶Zymolyase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Chitinase
融合子检出策略①亲本的遗传标记②原生质体灭活③荧光染色
基因工程:
将外源DNA通过体外重组,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技术称为基因工程。
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所ACCC: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CGMCC:
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菌种的复壮是要将具有优良性状的菌体与发生衰退的菌体分离开来,淘汰衰退菌体。
防止衰退的措施:
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第三章:
培养基:
广义上讲培养基是指一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和原料。
同时培养基也为微生物培养提供除营养外的其它所必须的条件。
培养基按其用途可分为孢子(斜面)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三种
工业上常用的糖类:
①葡萄糖②糖蜜③淀粉、糊精
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叫生理酸性物质,如硫酸胺,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则此种无机氮源称为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钠。
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的提高
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
合理的实验方法1)单因子实验2)多因子实验:
均匀设计、正交实验设计、响应面分析等
正交设计确定优化的配方
第4章:
灭菌:
指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料及设备中所有的微生物永久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即杀死一切微生物的措施。
方法:
化学药品:
甲醛、高锰酸钾。
机械除菌:
过滤除菌。
大量制备无菌空气。
生活态
休眠态
干热灭菌:
烘箱。
条件:
160下保温1h。
湿热灭菌:
饱和蒸汽灭菌。
射线灭菌:
紫外线照射。
彻底灭菌的标准:
杀死细菌芽孢为标准。
对数残留定律:
热灭菌=微生物细胞内酶(蛋白)的变性失活=蛋白质分
子的分解和重排反应。
所以,热灭菌过程遵循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即:
培养基内微生物的死亡速率(dN/dt)与任一瞬间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dN/dt=KN
其中K-----比热死速率常数(灭菌速率常数)(s-1)t-----灭菌时间(s)N-----任一时刻的活菌体浓度(个/L)
微生物的热死灭动力学接近一级反应动力学,它的比热死灭速率常数K与灭菌温度T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方程表征:
K=Ae-E/RT
T变大,K变大,结合对数残留定律,t减小高温短时灭菌。
T减小,K减小,结合对数残留定律,t变大低温长时灭菌。
分批灭菌:
将配制的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通入蒸汽达到预定灭菌温度后并维持相应时间,再冷却至发酵温度,然后接种发酵。
实消:
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空消:
发酵罐
分批灭菌的优缺点:
优点:
1投资少,成本低;2灭菌后再次感染杂菌的可能性少;3加热灭菌均匀;
4适合发泡性强、黏度大和固形物含量高的培养基灭菌。
缺点:
1对培养基的营养成份破坏大。
2加热和冷却的时间长,仅适于小型发酵厂生产。
实消原则:
“能进则进,不进则出,活汽灭菌”
实消流程:
放罐-----清洗-----检修-----空消-----进料-----预热-----实消-----冷却-----接种发酵分批灭菌的目标:
残存的活菌孢子数N=10-3个/罐(次)即灭菌1000罐(次),存活一个活孢子的机会为一次
N/N0是灭菌程度的指标。
为分批灭菌设计的依据,也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判断。
连续灭菌(连消):
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连续加热、维持和冷却,然后进入发酵罐内的过程。
:
优点:
1易做到瞬时升温和冷却,实现高温短时灭菌,避免营养成分的大量破坏;2易于自动化控制,传热稳定;3劳动强度低,产量高,质量好;4蒸汽负荷稳定,但一般要求高于5×105Pa。
缺点:
设备复杂,投资较大。
连续灭菌设备:
配料罐:
用于培养基的配制;
预热桶:
目的是使培养基在后续的加热过程能快速升温至灭菌温度,同时避免在培养基中带入过多的冷凝水。
温度:
70—90。
加热器:
套管式连消塔,汽液混合式连消塔,喷射式加热器
保温设备:
将培养基维持灭菌温度一段时间,是杀菌的主要过程。
降温设备:
经保温后的培养基需迅速降温至培养温度
第5章:
介质过滤除菌特点:
利用过滤介质阻截进入的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除菌效率高,处理能力大,可以达到发酵生产所需要的无菌要求,且投资少,能耗低,工厂普遍采用。
机理?
对数穿透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通过单位厚度滤层后,微粒浓度的下降与进入滤层时空气中的微粒数成正比.即-dN/dL=K′N
式中:
N-----微生物数量(个)L-----滤层厚度(cm)K′-----过滤常数(cm-1)
对上式进行积分得:
lnN2/N1=-KLL=1/KlnN2/N1
过滤效率:
η=(N1-N2)/N1=1-N2/N1
一般以过滤效率η为90%时的介质层厚度,取η=1-N2/N1=90%,则N1/N2=10。
L90表示介质阻截微生物的能力
三种空气除菌的流程图:
1两级冷却、分离、加热的空气过滤除菌流程
特点是:
两次冷却,两次分离,适当加热,能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尤其适用于高湿地区。
2冷热空气直接混合式空气过滤除菌流程
特点:
可省第二冷却分离设备和空气再加热设备,流程比较简单,冷却水用量较少,利用压缩空气的热量来提高空气温度。
此流程适用于气候寒冷、中等湿度地区。
3高效前置过滤除菌流程
特点:
无菌程度高,适用于中原地区,湿含量在0.01kg/kg干空气以下地区
第6章:
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方程dx/dt=μx
式中:
dx/dt------生长速率(g/L.h)x------浓度(g/L)μ------比生长速率(h-1)
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特点:
诱导期:
μ=0x无净增长
加速期:
μ增加,Δμ>0,x增加
对数期:
μ=μm=常数,x对数增加
减速期:
μ减小,Δμ<0,x增加缓慢
稳定期:
dx/dt=0,μ=0,xxm
衰亡期:
μ<0,x减少
莫诺方程:
是描述比生长速率与单一限制性基质浓度之间关系的方程
μ=μm×s/(ks+s)
式中:
μ--------比生长速率(h-1)
μm--------最大比生长速率(h-1)
s-------即制性底物的浓度(g/l)
ks-----微生物对限制性底物的半饱和常数(g/l),它等于微生物以μm的一半生长时的限制性底物的浓度
限制性基质:
在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中对微生物的生长起限制作用的物质。
细胞或产物的得率(转化率):
消耗单位重量的基质所形成的细胞或产物的量
理论得率YG------细胞的理论得率:
基质完全转化为细胞时的细胞得率(g/mol)
YP------产物的理论得率:
基质完全转化为产物时的产物得率(g/mol)
实际得率1)Yx/s------细胞的得率:
细胞量的增加与基质消耗的比值(g/mol)
Yx/s=Δx/-Δs又称细胞对基质的得率系数
2)Yp/s------产物的得率:
产物的积累与基质消耗的比值(g/mol)
Yp/s=Δp/-Δs又称产物对基质的得率系数
3)Yp/x------产物对细胞的得率:
产物的积累与细胞增加的比值(g/mol)
Yp/x=Δp/Δx又称产物对细胞的得率系数
分批培养产物形成动力学模型:
⑴生长偶联型:
产物的形成与菌体生长相伴随。
产物是能量代谢的结果。
如scp,酒精发酵。
⑵部分生长偶联型:
产物的形成与菌体的生长部分相伴随。
产物是能量代谢的间接结果。
如谷氨酸,柠檬酸发酵。
⑶非生长偶联型:
产物的形成与菌体的生长不相关。
产物是次级代谢产物或胞内胞外蛋白。
如抗菌素,维生素发酵和酶等。
恒化培养:
维持一定的体积,恒定限制性基质的浓度,从而达到连续培养的目的。
恒浊培养:
维持一定的体积,自动化控制进出料量,控制培养液中菌体的浓度恒定,从而达到连续培养的目的。
D----稀释率:
单位时间内流入的CSTR的限制性基质的量与培养液的体积的比值;或新进入CSTR的限制性基质的体积占原培养液体积的百分比。
1/D----停留时间
所以,单级恒化器要实现连续培养的首要条件是:
μ=D
稳态下单罐连续培养应满足的条件:
μ=DD 第7章: 一个优良的生物反应器应具备: 1严密的结构;2良好的液体混合性能;3高的传质和传热速率;4灵敏的检测和控制仪表。 通风发酵罐的结构: 罐体,搅拌器与挡板,消泡器,空气分布器,传动装置,换热装置 搅拌器的作用: 打碎气泡,提高氧的利用率,促进传质和传热,促进生化反应。 挡板作用: 改变液流方向,消除液面中心旋涡,提高搅拌混合效果,提高湍流强度。 消泡器作用: 打碎气泡,防止逃逸。 空气分布管作用: 使通入的空气均匀分布。 传动装置: (1)变速装置: 无级变速与皮带轮变速. (2)搅拌轴 轴封作用: 防止料液泄露,导致染菌 换热装置作用: 实消时预热和冷却,发酵过程中的冷却和加热。 自吸式发酵罐主要结构: 空心叶轮(转子)和导轮(定子)。 伍式发酵罐结构: 套筒和搅拌器。 固态发酵: 在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在有一定湿度的水不溶性固态基质中,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发酵的生物反应过程。 第8章: 种子扩大培养即种子制备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种子制备的两个阶段: 实验室阶段: 不用种子罐,所用的设备为培养箱、摇床等实验室常见设备,在工厂这些培养过程一般都在菌种室完成,因此现象地将这些培养过程称为实验室阶段的种子培养 生产车间阶段: 种子培养在种子罐里面进行,一般在工程归为发酵车间管理,因此形象地称这些培养过程为生产车间阶段 补料-分批发酵: 是在分批发酵过程中补入新鲜的料液,以克服由于养分的不足而导致发酵过早结束的弊端,是分批发酵的发展,又称流加-分批发酵。 该过程中物料的浓度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恒定水平。 半连续发酵: 在补料-分批发酵的基础上加上间歇放掉部分发酵液(行业中称为带放)就是半连续发酵 高密度细胞发酵 1.无生长抑制物积累时高密度细胞发酵 流加补料 提高氧分压、加快搅拌速度以加大通气量 2.有生长抑制物积累时高密度细胞发酵 除去抑制物质是实现高密度细胞发酵的必要前提。 除去抑制物质的方法有渗析、萃取、过滤和渗透气化等。 混合发酵又称混合培养物发酵,是指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共用一种培养基进行发酵来生产某种产品 pH的控制: 1、调节好基础料的pH。 基础料中若含有玉米浆,pH呈酸性,必须调节pH。 2、在基础料中加入维持pH的物质,如CaCO3,或具有缓冲能力的试剂,如磷酸缓冲液等。 、 3、通过补料调节pH。 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糖氮消耗需要进行补料。 在补料与调pH没有矛盾时采用补料调pH。 4、当补料与调pH发生矛盾时,加酸碱调pH 溶氧控制的一般策略: 前期大于临界溶氧浓度,中后期满足产物的形成 常用消泡剂 (1)天然油脂: a酒糟榨出液b啤酒花油 (2)聚醚类消泡剂(3)高碳醇(4)硅酮类 不同时间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种子培养期染菌: 由于接种量较小,生产菌生长一开始不占优势,而且培养液中几乎没有抗生素(产物)或只有很少抗生素(产物)。 因而它防御杂菌能力低,容易污染杂菌。 如在此阶段染菌,应将培养液全部废弃。 发酵前期染菌: 发酵前期最易染菌,且危害最大。 因为发酵前期菌量不很多,与杂菌没有竞争优势;且还未合成产物(抗生素)或产生很少,抵御杂菌能力弱。 在这个时期要特别警惕以制止染菌的发生。 染菌措施: 如果前期染菌,且培养基养料消耗不多,可以重新灭菌,补加一些营养,重新接种再用。 发酵中期染菌: 发酵中期染菌会严重干扰产生菌的代谢。 杂菌大量产酸,培养液pH下降;糖、氮消耗快,发酵液发粘,菌丝自溶,产物分泌减少或停止,有时甚至会使已产生的产物分解。 有时也会使发酵液发臭,产生大量泡沫。 措施降温培养,减少补料,密切注意代谢变化情况。 如果发酵单位到达一定水平可以提前放罐,或者抗生素生产中可以将高单位的发酵液输送一部分到染菌罐,抑制杂菌。 发酵后期染菌: 发酵后期发酵液内已积累大量的产物,特别是抗生素,对杂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因此如果染菌不多,对生产影响不大。 如果染菌严重,又破坏性较大,可以提前放罐。 造成染菌的主要原因总结1、设备渗漏2、空气带菌3、种子带菌4、灭菌不彻底5、技术管理不善 基本自控系统: (三种) (一)前馈控制: 具有预测性,是指被控对象尚未发生变化时,预先的控制。 如控制器提前对冷却水控制阀发出控制动作指令,以避免温度波动。 (二)反馈控制: 传感器检测被控输出量,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器根据与预定值的比较,得出偏差,进而控制动作。 (三)自适应控制: 自动修改控制器的控制操作,使之适应实际生产过程。 第九章: 下游技术的名字源于英文里“DownstreamProcess”也称做下游工程、下游加工过程或生物分离工程。 下游技术其实是一种分离、加工和精制的过程。 按照生产过程划分,生物工业下游技术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 预处理、提取(初步分离)、精制(高度纯化)、成品制作. 1.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过滤: 成本低,首选,有时需加絮凝剂进行絮凝,或加助滤剂; 离心: 难度大些,成本高 细胞破碎: 在需提取胞内物质时才进行. 2.提取(初步分离) 除去与产生性质差异较大的杂质,为后道精制工序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选用技术比较多,离子交换,RME、沉淀技术等 3.精制(高度纯化) 除去与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相接近的杂质。 通常采用对产生有高度选择性的技术,如色谱分离技术,重结晶技术,膜分离技术 4.产物制作 制作最终的产品的形状,要求美观,使用。 可用的技术: 浓缩,干燥,成型等。 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清洁产品、清洁能源 评价一个分离过程的效率主要有三个标准,即目标产品的浓缩程度、分离纯化程度和回收率。 凝聚作用就是向胶体或悬浮液中加入某种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来的离子与胶体物质表面电荷发生作用,胶体表面的电位降低,使胶体的稳定体系受到破坏,胶体粒子之间碰撞的机会增多,开始逐渐结合凝聚而沉淀。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上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的胶粒表面,产生桥架联接作用,就形成了较大的絮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能使滤饼疏松,滤速上升。 因为使用它后,悬浮液中大量的细微胶体粒子被吸附到助滤剂的表面或微孔内孔,从而可以改变滤饼的结构,它的过滤阻力就降低了。 根据所加入的沉淀剂的不同,沉淀法可以分为: (1)盐析法; (2)等电点沉淀法;(3)有机溶剂沉淀法;(4)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5)聚电解质沉淀法;(6)高价金属离子沉淀法等。 盐析: 当盐离子的浓度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再继续升高盐浓度会使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度下降,最后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叫做盐析。 盐溶: 蛋白质与酶类等高分子化合物在较低浓度的中性盐溶液中,其溶解度会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个过程叫做盐溶。 第10章: 细胞破碎(Celldisruption),用一定方法(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酶法等)打开细胞壁或膜,使细胞的内含物有效地释放出来。 机械破碎法与化学破碎法的比较: 机械破碎法: 优点: 处理量大、破碎效率高、速度快,适用于工业规模的细胞破碎。 缺点: 由于操作条件比较剧烈,往往容易造成细胞的过度破碎,不利于后续处理。 化学破碎法: 优点: 选择性高,胞内产物的总释放率低,料液粘度小,有利于后处理过程。 缺点: 适用范围小,通用性差,破碎速度慢,处理时间长,破碎效率低,不适于大规模细胞破碎操作 由以上比较可知,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则可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能够得到很好的破碎效果。 蛋白常常互相交联在一起,形成不溶性的聚积物,通常称为包涵体(Inclusionbodies),它们都是没有活性的固体颗粒。 包涵体比较坚硬,一般的水溶液很难将其溶解,只有在变性剂溶液中才能溶解。 在这些溶液中,溶解的蛋白质呈变性状态,即所有的氢键、疏水键全被破坏,疏水侧链完全暴露,但一级结构和共价键不被破坏,因些当除去变性剂时,一部分蛋白质可以自动折叠成具有活性的正确构型,这一折叠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目的: 由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实现工业生产 从生产工艺过程上看,还可以将微生物工程区分为两大部分: 发酵、提取 基本条件: 1、适于某种目的需要的微生物菌种。 2、具有能够保证微生物生命代谢过程充分发挥的各种外在环境因素。 3、进行微生物工程化生产的相应设备 微生物工程的特点 1、不完全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 2、生产步骤简化 3、可以开辟一条安全有效、纯净的生物制品途径,并且环境污染小。 4、可定向创造微生物工程新品种、新物种,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需要,造福于人类。 第二章 一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1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2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的可操作性要强3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4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5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致病菌无关)6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代谢控制发酵: 用人工诱变的方法,有意识地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最大限度地积累产物,这种发酵形象地称为代谢控制发酵,最早在氨基酸发酵中得到成功应用。 菌种分离的一般过程: 土样的采取——预处理——富集培养——分离纯化——菌落的选择——产品的鉴定 定向培养的方法: 物理方法: 加热、高压、加入抗生素、膜过滤等,主要是通过培养的方法 纯种分离1、对好氧菌的分离方法: 划线法、涂布法、利用平板的生化反应法。 2、对厌氧菌的分离方法: 平皿厌气培养法、加还原剂法。 产品的鉴定目的: 分离出高产菌株。 方法: 1、酶分解大分子底物: 透明圈法、抑制圈法; 2、酶催化的反应产酸或碱: 酸、碱显色法; 4、反应产物或底物有颜色变化、有紫外吸收或有显色反应: 分光光度法、酶联检测法、免疫法 回复突变: 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然后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优良菌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的过程: 1)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 (2)制备待处理的菌悬液(3)诱变处理(4)筛选(5)保藏和扩大试验 目前在实践上常用的诱变剂主要有: 紫外线氮芥硫酸二乙酯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或MNNG)亚硝基甲基脲(NMU) 后两种因为有突出的诱变效果,所以被誉为“超诱变剂”。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或细胞融合。 原生质体融合特点: 1受接合型或致育性的限制较小。 2重组频率高。 3遗传物质的传递更完整。 4筛选效率高。 5重组体种类较多。 6诱变频率高。 处理细菌细胞壁用酶溶菌酶Lysozyme处理放线菌细胞壁用酶LyticEnzyme裂解酶、溶菌酶Lysozyme 处理真菌用酶: 纤维素酶Cellulase酵母裂解酶Zymolyase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Chitinase 融合子检出策略①亲本的遗传标记②原生质体灭活③荧光染色 基因工程: 将外源DNA通过体外重组,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技术称为基因工程。 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所ACCC: 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CGMCC: 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菌种的复壮是要将具有优良性状的菌体与发生衰退的菌体分离开来,淘汰衰退菌体。 防止衰退的措施: 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第三章: 培养基: 广义上讲培养基是指一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和原料。 同时培养基也为微生物培养提供除营养外的其它所必须的条件。 培养基按其用途可分为孢子(斜面)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