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629219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33KB
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
《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民族声乐教学中川剧的运用-声乐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现代声乐的进步离不开对传统戏曲的文化借鉴和学习,在这个方面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此做出针对性的研究和合作。
而川剧具有本土独特的民族风格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它对于丰富今天中国学院派的专业民族声乐发展以及夯实民族声乐的理论根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吸收川剧唱腔中有利于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些重要的部分,诸如声腔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特点,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术,丰富自身的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声乐教学的平台,可以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的民族声乐演唱和技术风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使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得以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
川剧唱腔民族声乐教学运用
近些年,川剧的繁荣和创新,一直是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中进行的。
作为西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首先应该在川内的艺术高校中推广普及,使学生们接受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
民族声乐处于在继承中发展的状态,独特的川剧唱腔和多样的演唱技巧,为丰富民族声乐作品,为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支撑和较大的实践意义。
一、了解川剧唱腔
川剧是由多种来源不同的声腔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转化并合流所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其中结合了四川民歌、号子、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
最大的特点是用四川方言进行演唱,语言生动且贴近生活,体现了四川人的幽默风趣,个性爽朗。
从川剧唱腔特征上来说,川剧声腔旋律优美,富有很强的朗诵性,其语言处理以“顺口”为主,较为口语话;其次川剧声腔以高腔作为主导,音乐多为曲牌体,曲牌数量繁多,演唱相当灵活自由,其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形态成为我国戏曲高腔艺术的杰出代表,深化了川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最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南北戏曲的精髓,并融入了巴蜀艺术的特色,使得川剧唱腔更具民族性与地方性。
传统川剧唱腔基本上都是口传心授、师唱生随的形式,长期以来便出现“轻声重唱”的情况,演唱者不科学的发声使得声音听起来沙哑、尖细,观众只对川剧表演的绝活感兴趣,如吐火、变脸、顶灯等等,对演唱者的唱仿佛没有什么共鸣,因此被人们形容成“重演轻唱”“好看不好听”。
经过川剧艺术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代接轨,川剧演唱艺术的发展渐渐适应新时期观众的审美要求。
现代川剧唱腔在保留了传统声腔韵味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地方曲艺、民族声乐发声方法以及西洋歌剧等方法,与川剧融会贯通,使川剧唱腔更加美化,旋律性与歌唱性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二、将川剧音乐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中
对于艺术院校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单纯的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传统民歌、民族歌剧选段、地方民歌等是远远不够的,更别说唱戏曲风格的作品。
戏曲唱腔讲究“韵味”,它是演员自身在对音乐剧情理解上的一种即兴的表现,只能靠演员本人去揣摩体会,所以戏曲唱腔的教学多采用“口传身授”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曲谱或文字性的教学资料。
在开放式教学的今天,想让学生唱好戏曲风格的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学习戏曲唱腔。
在成都丰富的文化生活中,有太多川剧艺术学习的资源,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院基本上每周都有小剧场演出,并且现在也在大力推广川剧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逐渐喜爱这门戏曲艺术。
笔者也经常组织学生们看川剧不同类型的演出,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去学习川剧并借鉴运用到自己专业中。
在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的川剧表演视频,一起探讨表演者演唱技巧的运用;选择适合该学生嗓音条件且感兴趣的川剧唱段进行模唱,找到唱川剧的感觉,在反复练习后总结演唱要领,再结合演唱带有川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使学生能够较自然的将戏曲唱腔运用到作品中。
实践中发现,在演唱理论和审美价值取向上,传统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是有一致性的,在二者相互吸收与借鉴的过程中,川剧唱腔的灵活运用既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手法,又提升了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
因此,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川剧唱腔的学习与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川剧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咬字行腔上的运用川剧演唱要求“依字行腔”和“死腔活唱”。
“依字行腔”就是根据唱词中字的四声位置来安排唱腔。
“死腔活唱”中的“死腔”是各种板式的基本腔,活唱就是要把基本腔唱活。
“活”有两个含义:
一是充分运用旋律、节奏、音区、速度以及演唱技巧的变化,使唱腔活泼生动;二是根据唱词的含义和感情安排唱腔,把人物唱活,也就是要用唱腔来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①。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只会练声,不会咬字。
若是借鉴川剧咬字行腔的方法,按照戏曲中字头、字腹、字尾及声调“四因素”的处理,便可解决学生在演唱时咬字不清、发音不准、字腹不圆、字尾不巧、归韵不正、字音走样等问题。
主要方法体现在:
第一,咬清字头。
就是强调字头咬出的力度,戏曲唱腔理论中说的字重声轻。
从个人的演唱经验上说,就是要用嘴皮子咬字说话,用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上咽壁,从而促使发出的字音清晰,也就是常说的咬字在前,发声在后。
第二,引长字腹。
字腹就是字发声后的部分,反射给人耳听到的母音。
在我们演唱时,运用戏曲发声技巧,把发出的每个音、每个字都交代清楚,字音归到韵声上,这样能使声音听起来圆润、饱满、准确。
嘴型不能因字的不同而随意改变,要一直保持口腔张开统一的状态。
气息均匀、合理控制。
第三,收清字尾。
在气息的控制下做好尾音收声,字音顺畅,交代清楚归韵,收尾气息托在音韵上,不可随意断气,即使音的时值很短,也要吐清、归韵。
时值长的音,要将气息沉下来,有控制的将声音送出,口腔保持通畅,嘴型控制字音,随即用稳定的气息控制来归韵收声。
此外,川剧唱腔中拖腔与润腔技巧的运用也是丰富和提升川剧唱腔表现力的重要方式。
以字行腔,吐词清楚,才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如演唱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梅兰芳》,在演绎这首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意境时,行腔需要根据字的口型变化,细腻表现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加之戏曲的咬字和润腔的正确运用,将提高演唱者对该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运用川剧中的润腔技巧能使音色圆润饱满,准确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增强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二)在情感表达上的运用民族声乐演唱不光要强调“字正腔圆”,更要做到声情并茂。
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光要有高超的声乐演唱技巧和动听悦耳的声音,还要有真实情感表达的舞台表演。
川剧表演者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与塑造是准确鲜活且协调统一的,这与戏曲表演要素中“唱、作、念、打”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因此,民族声乐教学中可通过对川剧唱段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手眼身法步的协条合理运用,正确诠释作品的情感表达。
本段以现代剧目《金子》为例,此剧是以主人公金子的爱恨情仇为主线,虎子的复仇之路为辅线,在保持原著的基础上,深入刻画了中国女性真善美的一面。
它是一部与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较为接近的现代剧目,用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演绎现代戏曲人物,这对戏曲表演者从演唱到表演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部剧目使用了川剧传统的高腔和其独特的帮腔唱法,适合嗓音高亢明亮、声音技术较好、表演灵活的女高音演唱。
在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故事剧情,使学生直观感悟到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及内在情感,然后运用情境引入方式与学生一起分析演唱者是怎么准确把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如《生生死死长相随》唱段中,唱段开始的前两句帮腔就换了三次板式,营造出悲惨、凄凉的环境和紧张、迫切的氛围。
这时候演唱者应将人物内心压抑、苦闷的情感展现出来,唱词格式相对自由,可随情绪调节;当金子诉说自己心中的爱恨情难时,板式又一次转变,演唱时可以不紧不慢地道出心中苦闷;唱段到中间部分,随着板式逐渐加快,可通过半说半唱的唱腔展现出人物内心压抑悲痛的情绪;最后,剧中金子唱“清清白白心儿美,自自由由心儿飞”这两句时,唱句压“ei”韵,是整个唱段中唯一表现欢快情绪的两句唱腔,最后一个“飞”字运用拖腔的处理更是使金子压抑已久的心境释放出来,整个唱腔更具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该唱段的情感表达与演唱分析,使学生更深层次的领会作品的内涵,比较清楚应该以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并通过对视频的反复观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演唱韵味以及模仿曲目中涉及到的肢体语言的表演望。
实践证明,学生在咬字吐字、拖腔以及情感表达上都有了较明显进步,虽然对于整首作品的情感拿捏还不够到位,但学生也有在努力用心去体会。
(三)在民族声乐作品上的运用民族声乐的学习需要我们活学活用,把所学到的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形成独有的演唱风格。
在川剧唱腔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经过川剧唱段的演唱练习后,对演唱四川民歌、民族歌剧等民族声乐作品也有较大帮助。
例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这是一首典型的地方民歌。
整首歌曲旋律简明悠扬,节奏自由但情感丰富,加上歌词中川南方言的运用,更能赋予这首歌更真切的情感。
学生在没有学习川剧唱腔之前演唱这首作品时,完全没有任何四川民歌的风味,哪怕是模仿范唱也不对味儿。
经过一段时间川剧唱腔的训练后,学生再来演唱这首作品,很自然就会运用到川剧高腔的唱腔,高音区混合真声演唱,充分利用头腔共鸣,腔体不易开太大,保持高位置深呼吸,节奏随演唱时的内心情绪而抒发,语言像对话式的“口语化”表达,能体现出川南民歌纯朴之感,这样学生演唱出来的《槐花几时开》才更具地方风味。
再例如运用戏曲音乐手法进行创作的民族歌剧《江姐》,其中包含了多种戏曲种类与民间音乐元素,最具特色的就是板腔体的戏曲结构和川剧帮腔的音乐形式。
在《江姐》的大部分唱段中采用了川剧和四川民歌的音调素材展开音乐,演唱时需要采用多种戏曲唱腔的表演程式。
因此在《江姐》唱段的教学中,笔者借鉴了新版川剧《江姐》的艺术特征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
川剧《江姐》沿用了歌剧中核心的唱段唱词,从音乐上回归川剧,对原有歌剧版本中的川剧元素充分提取凝练,在高腔、弹戏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戏歌音乐,运用川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法,给整部剧定下了川剧音乐基调,加上地道的四川方言演唱,拉近了观众与戏曲故事的距离。
例如演唱歌剧《江姐》中的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时,学生通过对川剧版《江姐》中此唱段的直观情感与演唱方式的代入,能够较快进入人物角色与戏剧情境,演唱时咬字行腔的戏曲韵味自然地融入到歌剧唱段中,演唱技巧与人物的情感表达明显有所提高。
实践证明,川剧唱腔的学习与运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强化演唱情感的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川剧唱腔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作品风格,在民族声乐不断发展前行的道路上,离不开对川剧的传承与创新。
民族声乐教学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声线的统一,演唱技术是为作品服务的,根据作品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挖掘学生创作性思维和艺术表现力,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综合演唱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奉铸.川剧声腔教材[D].成都:
四川省川剧学校,1985.
[2]谢树莹.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J].艺术品鉴,2016(07).
[3]张世文.浅谈戏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音乐创作,2013(09).
[4]张雁.戏曲中的演唱技巧对民族声乐作品演唱的启示[J].黄河之声,2012(05).
[5]杜建华.新中国川剧改革与发展之思考[J].中国戏剧,2009(12).
[6]邓曼玲.论民族唱法和戏曲唱腔的融合———以川剧为例[J].北方音乐,2017(14).
[7]杨韵.对中国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的再认识[J].艺海,2008(06):
75-7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 声乐 教学 川剧 运用 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