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628398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7.98KB
财政学复习题.docx
《财政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复习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复习题
第1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概念】市场失灵;财政
市场失灵: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
具体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的因素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被认为不完善的地方。
财政:
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对财政涵义的理解:
1、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2、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
3、与私人经济相对应;
4、是经济范畴;
5、本质: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财政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不依据生产要素的投入。
依据是社会的政治权力。
)
【复习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哪些?
市场失灵:
指市场经济存在着的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
具体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的因素以及经济运行结果被认为不完善的地方。
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涵义:
(1)市场机制可以起作用,但难以优化资源配置。
如:
外部效应;垄断;
(2)市场机制完全无能为力。
如:
提供公共产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也称为外溢性,是指社会生活中某一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个人或厂商)带来的非其他经济主体所能决定或控制的影响。
也可以解释为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
(2)公共物品
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使得其市场定价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者说是不可能的。
在一般情况下,市场更适合私产品的提供,而政府则应主要从事公共产品的提供。
(3)垄断
垄断包括了自然垄断和政府垄断。
垄断的存在会破坏市场的竞争,损失了市场效率。
(4)信息不对称
指的是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
结果会造成有行无市或即使有市场但易产生欺诈行为。
(5)收入分配不公平
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分配不公可能损及社会和政局的稳定。
(6)经济波动
宏观经济稳定包括: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市场经济缺少协调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机制,一般认为,无须动用大量经济资源,政府的稳定政策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财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是么?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而对公平的理解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经济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财政关注的主要是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的衡量标准:
基尼系数。
(二)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如间接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遗产税等。
4.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救济、补贴等,使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4.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什么?
可以称为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
是指利用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活动纠正市场失灵,进而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均衡,促进社会再生产协调运行。
(二)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通过灵活运用紧缩财政政策和扩张财政政策,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变动支出和税收,这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4.财政应切实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概念】免费搭车;公共生产;公共定价
免费搭车:
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某种公共产品的行为。
公共生产:
是指由政府出资(即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生产有形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国有工商企业(狭义);
公共生产(广义)
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国家机关、公安、司法、国防和事业单位。
公共定价:
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复习题】
1.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1、非排他性:
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
特点:
效用不可分割;受益不可拒绝;无法阻止拒绝付款的人参与消费或即使技术上可以阻止他人参与消费但阻止代价昂贵。
如治安、国防、公共卫生、公园等
2、非竞争性:
指新增消费者消费某产品并不影响原有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
特点:
生产成本固定;拥挤之前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增加一个消费者无需额外再增加新的公共物品的数量;消费是无对抗性的。
如道路、桥梁、义务教育等。
3、对公共产品的进一步理解
即便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他们对这种消费的评价也未必一致。
例如国防,担心外来威胁者对国防的估值比其他人高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商业信用;分配公平;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试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即新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无法按边际成本定价,私人部门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过高,消费者不会自愿购买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现象。
(免费搭车行为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
3.简述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平均成本定价法(P=AC)
(1)概念:
平均成本定价法是指在保持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2)优缺点:
在成本递减行业,因未能实现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故存在效率损失,但企业可收支平衡。
(3)平均成本定价法适用于垄断生产(不含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如邮政、烟草、盐业等
2、二部定价法(基本费+使用费)
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
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如通讯费)
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的性质”
是价格管制行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定价法。
二部定价法适用于自然垄断产品,如自来水、煤气、有线电视等,存在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3、负荷定价法(不同时段采用不同的价格)
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在需求处于最高峰,收费最高;在需求处于低谷时,收费最低。
可以平衡需求状况。
(如居民用电南京市:
上午8:
00-21:
00元/千瓦时
21:
00-次日8:
00元/千瓦时)
负荷定价法适用于一些容量有限、需求季节性强的拥挤性产品定价,如电力、煤气等。
第三章财政支出概述
【概念】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购买性支出:
又叫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政府投资所需的各种商品或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是指GDP一定幅度的增长所引起的财政支出增长幅度的大小。
财政支出弹性=某个时期财政支出的增幅(%)/同一时期GDP的增幅(%)。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
财政(或公共)支出一般会随着GDP的增加而增加,在增加的GDP额中有多少用于增加政府的财政(公共)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GDP增加额)×100%
【复习题】
1.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情况。
1、传统划分方法
(1)经济建设支出。
(2)社会文教支出。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国债利息支出。
(6)其它支出。
2、现行做法
(1)维持性支出:
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
包括行政管理费和国防安全支出等。
(2)经济性支出:
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应用性科研支出、对生产和生活的补助等。
(3)社会性支出:
指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福利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
包括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2.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情况。
1.划分标准:
按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2.定义
购买性支出:
又叫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政府投资所需的各种商品或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
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
3.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政府活动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随市场发展,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引起对法律、融资、信息等的需求。
2、经济因素--工业化--都市化,出现“拥挤效应”,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
其他因素--教育、文化、保健等公共支出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导致政府活动范围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4.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基本特征
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是一条波折上升的曲线,有的年份波折度较大。
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滑然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这种发展变化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二)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发展变化原因的分析
1、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比较高。
2、经济体制改革后,为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性,政府实行放权让利政策,财政收入增长放慢,财政支出相应减少,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GDP加快增长,财政支出也逐渐增加,其占GDP的比重也开始上升。
5.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核心是什么?
社会保险(核心)
6.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1.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
2.“内在稳定器”作用;
3.私人保险的局限: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及“免费搭车”问题;
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第四章财政收入概述
【概念】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1.预算内收入:
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
它们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的、按照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1)各项税收;
2)专项收入:
征收排污费、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
基建费、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亏损补贴:
冲减财政收入。
2.预算外收入: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它们是不纳入国家一般预算统计的、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
【复习题】
1.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1、绝对规模:
不断增长.
1978年——2004年——2009年
11322639660倍
2、相对规模:
呈V形波动
由于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
3、横向比较
按国际可比的口径(广义)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
即使把全部土地出让收入包括在内,也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持平。
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狭义)占GDP比重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
从绝对规模看,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按国际可比口径,2010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为万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万亿美元左右),世界排名第三位。
2.试分析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总量越大,物产越丰富,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财政收入规模越小。
2、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加快生产速度,提高生产质量,引起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
3.试述收费不同于税收的特殊作用。
1)弥补市场失灵,矫正私人物品的外部效应;
2)有利于提高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遵循受益原则.
3)税收和收费方式的选择:
政策目标和效率原则.
第五章税收原理
【概念】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超额负担、税收中性、税负转嫁
税收的替代效应:
是指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税收的超额负担:
税收在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中性:
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有效配置状况。
税负转嫁:
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复习题】
1.简述税收的“三性”。
1、强制性
2、无偿性
3、固定性
2.试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
.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
2.效率原则
经济效率:
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
行政效率:
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
3.检验标准:
——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
——税收的额外收益最大化
3.试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
(1)受益原则:
税额与受益大小成正比。
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有一定的合理性
存在一定局限性:
只能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
唯一办法:
自己呈报,但不现实
(2)能力原则:
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
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
4.简述税收的效应及其内容。
一、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概念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二)表现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三)税收的收入效应
1、概念
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机制
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使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纳税人减少商品购买量,导致消费水平下降。
(四)税收的替代效应
1、概念
是指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2、机制
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5.税负转嫁的方式包括哪些?
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2、后转3、消转4、税收资本化
6.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第六章国债
【概念】国债;国债期限结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
国债:
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债期限结构:
指不同期限的国债占国债总量的比重
国债负担率:
国债余额/当年GDP=国债负担率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额=国债依存度
【复习题】
1、国债的基本特征。
产生的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产生
公共收入不抵公共支出:
必要性
社会存在可供借贷的闲置资本:
可行性
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和完善于资本主义社会
2、国债的负担包括哪些?
国债负担:
社会负担
(1)认购者负担:
改变认购者的经济行为;
(2)政府(债务人)负担:
还本付息;
(3)纳税人负担;延期的税收;
(4)代际负担:
透支子孙。
3、不同期限类型的国债各有哪些功能?
一)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
从承销机构来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认购国债,取决于认购的国债是否可以顺利的推销出去;从投资者来看,其是否投资国债,也要看国债的流动性的高低
(二)实现国债的偿还
政府可以通过流通市场采用购销偿还法来偿还可转让国债
(三)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国债持有者与国债购买者之间的交易实际上是以国债券为中介的社会资金的再分配,通过这种交易,可以调剂资金余缺,使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
(四)实现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
4、试述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功能)
1、动用历年结余:
无结余可用;
2、增税:
重税造就懒人--经济萎缩;
3、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财政挤银行,银行发票子”--货币供给增加--通货膨胀;
4、发行国债:
资金总量不变;经济增长--最佳途径。
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最理想的方式
二、筹集建设资金(投资功能)
税--经常预算--经常支出;
债--资本预算--经济建设支出
三、调节经济(金融功能)
1、集中和利用闲散资金;
2、变消费基金为积累基金;
3、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载体和便利
第七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概念】复式预算;零基预算;预算管理体制
复式预算:
它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政府预算收支按经济性质归类,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财政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并使两者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零基预算:
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预算管理体制:
是处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各级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复习题】
1.试述国家预算的原则。
1、公开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统一性
5、年度性
2、我国预算权限的划分。
(一)按政府级次分为五级预算:
中央预算、省预算、市预算、县预算、乡镇预算。
(二)预算管理权限
各级人大:
行使审查、批准国家预算的职权。
各级人大常委会:
行使审查批准预算调整方案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职权。
各级政府:
行使编制预决算草案、向人大汇报、汇总下一级、组织执行、决定动用、编制调整方案、监督各部门及下级执行的职权。
各级财政部门:
行使具体编制草案及调整,定期汇报的职权。
3.何谓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政府采购制度(governmentprocurementsystem)是指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劳务的一种制度,也叫公共采购制度。
特征:
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和竞争性,以公开竞争为基石
4.试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
1*每级政权都是一级预算主体,且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事权)和支出责任
3*政府间的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taxessharingsystem)
4*建立政府间预算调节制度,即由纵、横向转移两种形式构成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参见本章第四节)
5*各国的分税分级预算体制由适应本国政治经济体制和历史传统而长期形成,整体上具有体制的相对稳定性,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第八章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
概念】财政赤字;结构性赤字;周期性赤字财政政策;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
是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
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如失业率不超过4-5%)条件下的赤字,也称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
是由政府财政政策的变量决定的,是一种外生变量,体现财政政策变量对经济的影响。
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周期性赤字财政政策:
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波动而自动地产生和增减的赤字,体现经济运行对财政平衡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增减。
是经济衰退的结果和表现。
补偿政策:
政府有意识地从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经济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稳定经济。
——逆经济风向行事。
汲水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增支减税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该政策使社会总供求差额缩小以至平衡。
紧缩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减支增税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过旺时,通过该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达到供求平衡。
【复习题】
1、什么是硬赤字和软赤字?
第一种口径:
硬赤字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第二种口径:
软赤字
赤字(或结余)=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2、财政政策的目标有哪些?
3、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哪些?
政策主体
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
各级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经济的适度增长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收入的合理分配
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税收
公共支出
政府投资
国债
4、汲水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诱导经济复苏;载体是公共投资;支出规模有限;短期政策。
5、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不同政策组合及其应用背景。
(一)“双松”的政策组合。
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或(和)扩大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下调利率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需求。
2、“双松政策”适用的经济背景:
“双松”政策组合,使社会的总需求量得到较大程度地扩张。
适用的经济背景:
往往是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即当经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扩大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预期风险。
(二)“双紧”的政策组合。
1、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
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税减支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总需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