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28189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34K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公孙丑下》中的句子,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关心;违反道义、仁义,必定陷于孤立。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尝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3)鼓舞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通过合作沟通,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学问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
预习法,诵读法,探讨法,讲读法,体验法,说学法
(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
五、课时支配: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
这个成语是比方违反事物进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
对,是拔苗助长,那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
其实,有很多我们常见的成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积累文言学问,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熟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探讨点拨法
教具预备:
朗读视频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品尝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
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_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_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概磅礴,论证严密,富有劝说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进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留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
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概。
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
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探讨,质疑、解疑。
3.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学问。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同桌之间探讨、沟通。
)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探讨课文论证的语言:
逻辑严密、气概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
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
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3
1、学问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熟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探讨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预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支配: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估量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留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老师评点)
1、学生分组探讨,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索,到底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一般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洁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熟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3.让学生熟识我国古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和世界文化的进展作出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连续培育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读议结合法
2.分层教学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备
熟读课文,思索问题
教学用具
幻灯机、录音机
教学步骤
课前活动
生进行课前活动
师有针对性简析
一、导入
有一个成语,它比方违反事物进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日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
2.留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
3.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鼓舞:
男女生曾经都赛过1班的)
生读后老师简评
三、探讨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
(一)、探讨
学生形成4人探讨组探讨,时间8分钟.幻灯机提示可探讨的内容.老师巡察,适当解疑,提示少言寡语者,提示探讨的时间,要求各探讨组A层次负责人留意把握进度。
(二)、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
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探讨。
1、虚词
之: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的
环而攻之:
指城郭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表承接;后,表转接.
夫:
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
2、古今义
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
亲戚畔之:
内外亲属
3、实词
去
委而去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域:
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
通”叛”.
4、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关心.
5、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
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一段:
提出论点
第二段:
分析论点
第三四段:
总结论点
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
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行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肯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实施仁政,而不行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
四、朗读训练
1、听录音
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
作业
1.背诵
2.分类积累词句
3.拓展: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理解常见虚词.
2.找出疑难语句.
3.推断中心论点.:
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如何划分段落?
5.理解孟子的思想:
治理国家,主要靠实施高压政策,还是实施仁政?
6.读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教学教案设计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
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
3。
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目的要求1、2
教学难点:
目的要求3、4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预习:
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老师范读。
(2)老师巡察,释疑点拨。
(3)对比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索,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
)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
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三段接受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
“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
(3)字词:
多音字:
夫;一词多义:
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
亲戚、去。
(4)词性活用:
域、固、威
9.小结:
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动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败的打算 作用,从而阐明白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
1。
领悟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宁》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分层 教学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