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2625879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6.17KB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
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
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
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
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
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
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
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
(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
6×4、B:
2×3、C:
8×3、D:
8×12、E:
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
6×4、B:
2×3、D:
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
“这里面有什么奥妙?
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
”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
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
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A
B
C
D
E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
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
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
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
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
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
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
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
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
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
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
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
“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
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
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
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3)6:
2/3(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
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
(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
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
它是一个比吗?
(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
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
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
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
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
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
告诉同学们:
(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
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
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
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
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
“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
又有学生说:
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
此时教师适时接上:
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
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正负数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
(一),课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教材创设了比赛计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教材正是借助这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在胜负的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及学生喜欢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课堂中开展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功的收获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
教具准备
1、学生每小组一张记录单
2、小黑板(有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将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课前谈话
出示学生熟悉的男老师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我和这老师的相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说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从而引出男和女这一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提示学生说出更多的反义词,为后面引出正负数做好铺垫。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
石头。
布的游戏入手,告诉学生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不过这一次有新的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胜一局记作正1分,平一局记作0分,并且让学生演示在什么情况下是平了一局。
然后向学生提问,负一局我们该如何计分,学生会说出记作负一分,同时教师利用正负表示相反的意义,引出+1和—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游戏规则来玩这个游戏,并且在老师事先发好的计分表中记录成绩,游戏结束后找学生汇报交流告诉大家分数是怎么记录出来的。
并且找一生板演自己的得分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困惑适时引导
2.让学生计算自己最后的得分情况,并且说出得分原因来。
设计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计算一下自己至少再赢几局就会转败为胜。
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汇报。
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4.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结。
第三个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正负数。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在我们生活中的中无处不在。
第二个练习,课本74页的试一试中的第一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思考过程,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第三个练习,教材75页试一试第二题,太空游戏时间表。
在这个练习的处理上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关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辨别的,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第四个练习,从学生熟悉的飞人刘翔在逆风训练中的速度如何计算入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想借助这个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2.。
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历史。
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想不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待学生群情激昂的回答后教师出示: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从而进一步深化正负数这一主题。
让学生不管是在数学知识方面还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上都有收获。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对于《正负数一》这一节课的设计与想法,其中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活中的比说课稿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
2.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这次研讨的主题“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
“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
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
“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
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后,由于前面对比的意义体验较深刻,因此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比时,学生找出的生活中的比很多,范围也很广,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这节课中的一个小亮点。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
”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用课堂中出现的实例进行简要说明)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再教学这一内容,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
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探索规则图形面积中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
(一)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小学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