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625783
- 上传时间:2022-11-0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77KB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docx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读后感.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姓名:
胡超学号:
03172014116期班:
控制56034队别:
3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跟许多自然科学一样,社会心理学至今还是没有一个为所有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的定义。
但是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之源。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人,是人和环境的互动,无论何时何地,人的心态和行为总是受到其他人的存在以及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学习这门学科,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新的方法去观测人和理解人,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这种观测里和理解力对于我们即将踏上社会指路的青年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学。
它又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
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和特定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比如说观察法,心理测试很档案研究等等。
看到这儿,我心里不觉得想起了一些经典的心理电影,《沉默的羔羊》,《美丽心灵》这些名噪一时的电影直到现在也是心理学电影的经典之作。
《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心理学家,食人魔汉尼拔通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女警探办案;《美丽心灵》中疯狂的数学家因为不堪忍受别人对自己和学术上的歧视而产生幻觉。
这些电影的精彩之处,就是运用了一些心理专业知识,充分的将错觉,唤醒,情绪等元素发挥到极致。
现在我甚至有那么一点感觉,研究心理学有的时候是透过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社会人格”一词。
在心理学中,人格又被称为个性,但是依旧是没有确切的定义。
奥尔波特认为: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的动态组织,他/她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特性。
而我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陈忠庚对人格进行了这样一个界定: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它表现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的给予人的特色的身心组织”。
这些概念读完一遍是真的令人脑袋大了,但是隐隐约约的,我们是真的感受到了人格的一些特性。
比如可塑性,自主性和受动性,还有部分的相对独立性。
看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现在在做的很多事情似乎都跟这些特性有关。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这些古典的著作不就跟人格的可塑性,受动性和独立性相关吗?
读书学知识就是为了是自己能与众不同,打破人的自然性,从而塑造自己的社会性。
同样,“人心不同,如其面焉”,没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没有人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自我,大概就死所说的人格。
坚持自己的人格,才是最真实的自我。
说到心理活动,不得不说的一点就是态度,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态度不仅决定着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向与强度,而且也支配着外在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了解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预测他的行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可以改变他的社会行为。
这心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现在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的偏见越来越多,所谓的偏见其实也就是社会态度中的一个小部分。
比如城市居民对待农民工的偏见,记者在采访时对被访者的偏见,是对人对事的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常常具有刻板性,具有过度化的以偏概全的特性,而且常常是先入为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偏见很可怕!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消除刻板印象,消除偏见,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态度。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处等方面来体现个体社会心理现象。
例如:
如何成为受别人喜欢的人。
人人都希望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被他人赞赏和喜欢,能够让一个人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成就感。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
“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
”被人喜欢和尊重,可以激发一个人做事情的无限热情和精力。
喜欢和尊重应该是相互的,当一个人对自己给予过度的关注和爱护,那么他有限的精力用于真正关心他人的必然少了许多,当另一双目光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爱护时,却没有得到满足时,你又如何期盼在自己希望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喜欢呢?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做一个讨人喜欢的人,做一个真诚独立的人,而决非一个中庸的和事佬。
其实一个真正讨人喜欢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招致一部分人厌恶的人,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够更为自如和自由看待如何讨人喜欢,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纯粹的人。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
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
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
“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
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
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
如:
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帮助。
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
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
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如:
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
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来往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时间的来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