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doc.docx
- 文档编号:2625771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4.08KB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doc.docx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doc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
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3.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为初三的学生,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我们肯定有太多的抱怨,这样的生活真的很苦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代文人宋濂他是怎样学习的吧。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一)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概述背景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了解文体
赠序:
古代的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
如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东阳马生序》即是“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
序言:
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书前面的话,多是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1.读顺课文,疏通文意。
2.按要求完成作业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降辞色(jiàng)叱咄(duō)媵人(yìng)皲裂(jūn)负箧(qiè)縕袍(yùn)烨然(yè)裘葛(qiú)
(2)理解词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爱好)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③不敢少逾约超过约定的(超过约定期限)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3)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i)”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i)”通“披”,穿)
(4)古今异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对)
②走送之(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是这,此;今义是表判断)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古义是交往,外出求学;今义是游览)⑤既加冠(古义是表示进入成年;今义是帽子)
⑥媵人持汤沃灌(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⑦右备容臭(古义是气味,这里指香料;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5)一词多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
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故余虽愚(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特意)
(6)文言虚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因)
以中有足乐者(助词,的)
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录毕,走送之(代词,它,指书)
弗之怠(代词,抄书这件事)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代词,他,指马生)
足肤皲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却)
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言和而色夷(连词,表并列,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向)
今诸生学于太学(介词,在)
(7)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余幼时/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8)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3.同桌合作,检查朗读翻译
同桌之间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读,另一个人翻译,然后交换,发现疑问,及时解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深入了解,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
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幼时求学的情形;成年后求师的情形;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艰苦;求学时的生活情况。
探究二概括品质
3.从下列句子中概括出作者的优良品质
(1)“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勤奋刻苦
(2)“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
尊敬老师,态度虔诚
(3)“援疑质理”“则又请焉”
学习专心,对求知的渴望和诚心
三、课堂小结
1.脉络分明,首尾呼应:
课文以“劝学”为线索构思行文,开篇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文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
2.叙述简洁,描写适当:
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中,适当地穿插精练的描写,如写了百里之外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的谦虚恭敬等。
这些描写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四.链接生活
现在请同学们再谈一谈:
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评价自己以前的那种想法?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尝稍降辞色(减,减退)
(2)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3)非天资之卑(低下)
(4)其将归见其亲也(父母)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行/深山巨谷中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假诸人而/后见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答案见教参)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寓逆旅。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项是(C)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足肤皲裂而不知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5.(口语交际)你的同桌王明是个“留守儿童”,长期留校,缺少亲情与关爱,对父母心生怨恨,产生厌学情绪,你会这样劝慰他:
(观点积极,合理即可)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理解,品析第一段。
1请学生高声诵读课文第一段,变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的句子。
2.讨论交流
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3.交流感受
(1)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第一:
幼时求学的情形;第二:
成年求师的情形;第三:
从师求教的道路异常之辛苦;第四:
求学时的生活状况;第五:
作者“勤且艰”的求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
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也完成了本段的层次关系)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二.研读探究,品析第二段
1.文中写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自行完成表格,按照初三学生的水平,完全可以完成)
对照:
余幼时
今之诸生
致书难
无冻馁之患
好处:
通过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明白:
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专。
2.这一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最好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回答,那么这篇课文的思想渗透就达到了。
)
(我们应该认识到:
现在学习条件好了,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应多反省,知警惕。
)
三.明确写作意图,把握主旨
3.作者在第3段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提出告诫。
4.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四.提高升华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诚恳专一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
给学生一个宣泄的途径,但在阐述观点时一定要备足理由。
)
三、课堂小结
1.运用对比,阐发主旨:
作者在生活上(吃、穿)的方面将自己与“同舍生”作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教师、书本等)将自己与“今诸生”作对比。
这些对比黑白分明,褒贬明晰,从而鲜明突出地阐发了文章的主旨,令人折服。
丰满,立体感特别强。
2.措辞委婉,言辞恳切:
作者是一位德高厚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用一种如话家常话娓娓道来,表达出一种诚挚的感情,自然亲切,催人奋进。
中考链接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卒获有所闻(最终)
卒有疾(士兵)
B、岂他人之过哉(过错)
人恒过(过失)
C、足肤皲裂而不知(脚)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D、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扁鹊复见(又,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答案见教参)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文:
3.默写填写
(1)《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选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回升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又从致书以观(取得)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
C、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D)
A、无从致书以观不以物喜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门人弟子填其室其真无马邪
D、足肤皲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开邓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
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未尝/稍降辞色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俯身/倾耳以请D、余之勤助艰/若此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答案见教参)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寓逆旅。
译文: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6)作者在写自己生活的艰苦时,又写了同舍生,有什么作用?
形成对比,突出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专。
5.(生活语文)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将怎样学习?
(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有凡所应有之书
有司业、博士为师
无奔走之劳
无冻馁之患
无书
无师
无钱粮
缊袍敝衣
对比
作者
太学生
赞扬好生
勉励后生
条件优越
求学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 送东阳马生序doc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23 东阳 马生序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