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docx
- 文档编号:2625768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72KB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docx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
103苗忠义
论文题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探讨
摘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成为了日渐重要的社会问题。
如何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度晚年,不仅是一个传统道德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此,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首先对目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并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对策的建议,并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对完善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老龄化农村养老养老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人口大国。
为了有效应对过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老龄化危机。
目前我国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
然而由于中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无疑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个重大的问题。
较之城市居民,农村养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并且,就目前来看,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使我国目前的“421”家庭基本上已经形成,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我国正在不断的加大对养老问题的解决措施,也完善了养老保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农村和城市相比,养老问题仍然突出,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1.1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首先,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养老负担增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家庭供养老人的子女减少,子女压力增大,农村“四二一”家庭逐年增多,不少农村家庭赡养2~4个老人,抚养1~2个小孩。
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其次,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影响。
随着农村家庭体制和户籍制度、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市,大量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使他们无暇顾及父母,同时,一些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现象,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忽略了对老人的供养,对传统家庭养老产生负面影响。
农村养老制度不够健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在农村,有些儿女不够孝顺,有些儿女就不在身边,老人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劳动,但又不在五保之列,根本得不到政府的周济;在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农民的参保意识本来就差,再加上经济条件限制,农民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保;农民在农村没有退休金,特别对于贫困户来说,生存很困难。
我国现有农村人口8亿多,其中老年人1亿多,在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农村地区养老方式都一样,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模式存在。
一是家庭养老。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家庭养老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保障的养老方式,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
二是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就是由国家政府对年老多病的孤寡老人进行集中赡养的制度。
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改革开放前,社会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即“五保供养”。
在我国的五保制度,有的采取分撒供养,即由村组织负责或由邻里照顾;有的采用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供养,将“五保”老人安排在乡镇或农村养老院,统一安排吃、穿、住等生活需要,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照顾。
三是养老保险。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不断上涨,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农村人口对养老保险的认识水平较为低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想仍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四是储蓄养老。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
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
1.2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由于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出现了老龄化趋势。
1990年中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有7676368人,其中农村有5751632人,占全国高龄老人的74.9%,2000年农村高龄老人人数上升到8179952人,比1990年增加2428320人,10年间增长了42%。
据有关专家预测,在2000一2050年这50年时间里,中国高龄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4.4%,绝对数量将由2000年的1200万激增到2050年的一亿以上。
一般而言,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将会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x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这一负担主要由劳动力年龄人口来承担,因而对于劳动力年龄人口来说,其负担越轻,对社会经济发展越有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
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快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话,那么,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的变化,势必影响甚至制约人均消费基金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是,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
老年人大都身体状况不佳,且年龄越高,身体状况不好的人越多。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必然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每年需要为老年人支付比成年人和青少年高得多的医疗费用。
三是,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
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必然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
二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2.1生活水平偏低
农村的生活水平条件与城镇差距日益增大,同样老年人的生活条件也较为偏低。
而目前不仅是要农村老人解决温饱问题,同样要让他们吃好喝好过得好,实现老人的小康生活,实现老人们的夕阳红。
“新人住新房,老人住老房”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且在农村大部分老人因为房子都分给了自己的子女,导致他们老了竟然无房可住的局面。
2.2患病无钱医治
我国的医药费一直是居高不下,花钱治病成了农村老人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绝大数人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而看不起病。
农村老年人能否去的起医院主要是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条件。
“小病不医、大病不治、由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仍很普遍。
2.3空巢家庭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
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了空巢现象的普遍性,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不仅要教育孙辈,还要忙于生计的劳作,子女的常年在外,缺乏对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2.4“四二一”结构给家庭养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农村老年人口是经济上最弱势群体之一。
他们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最大的差异是除了耕种土地外,基本没有其他收人来源,当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土地收益率低,老年农民维持温饱已是十分困难,根本承受不起疾病的袭击,“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是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农村特困老人样本的分析,因病和残疾致贫的占46.69%,几乎占到了被调查特困老人的一半。
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内经济日趋复杂等原因,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
2.5群众养老观念落后
一些旧观念在农村己经盛行时间比较久远,想要快速的改变是很困难的。
也正是由于之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形式很难被农村人口所接乏,要想改善他们的观念,提高参保率,这对于他们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
国蒙也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在制定相关法律的同时注意到了这方面的原因。
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以及传统的观念都强化家庭养老的意识,这也就造成了很多的农村人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并不关主,也不做了解,这就使得社会养老保险执行的难度加大。
除此之外,群众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以及本质缺乏了解,社会养老保险亡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社会养老保险都是针对城市人口的,农村人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不给予重望,所以,农村人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非常低。
2.6政府投入不足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和计划生育国策的长期实施,我国以较快的速度进人老龄化社会。
但目前不少地方x政领导还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列人政府的议事日程。
与城市相比,直接服务于农村老年人口的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和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措施不到位,缺乏长远性的制度安排。
2.7养老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首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性和福利性。
《基本方案》规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
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稳定性。
当前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
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来执行,而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由于养老保险缴费是一个持续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这种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将会使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导致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不愿意投保。
最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强制性。
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所谓强制性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要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社会劳动者必须参加,按规定交纳社会保险税(费),享受规定的待遇。
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强调其强制性,一方面是调节人们的消费与储蓄行为,因为人们侧重于当前的消费,不能完全预见养老资金的需求量,从而可能不会积累充裕的资金养老;另一方面,防治因为对自身寿命的错误预期,影响对养老资金积累的判断,并由此导致老的年生活困难。
三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对策的建议
基于以上关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的体系的思考,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
3.1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国从2021年起开展新农保试行,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我国新农保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多方缴费机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
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
史妍等人分析了新农保的特点,其中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险费的筹资机制是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新、老农保的一个根本的区别。
据调查发现,在2021年,陕西省45个省级试点县都陆续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同年,广东省的14个县、区也开展了新农保试点;并且山东省也有19个县区开展了试点,除此之外,就连黑龙江省也有14个县区开展试点以及西部偏远的西藏和新疆也陆续开始了新农保的试点。
使其在同一时间段内全国各省都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推出了相应的新农保试点实施制度,从而加大了各省新农保试点快速健康的开展。
新农保政策具有的划时代历史意义,让我们不仅关注着它的推广进度,也紧紧跟随着实行点的脚步,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新农保预算基金的管理办法。
3.2推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
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但是在目前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养老在整个农村养老体系中作用依旧是举足轻重的。
目前我国农村有90%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近期仍然必须继续坚持农民家庭保障为主体。
提高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途径在于增加农民收人水平、减轻农民负担,改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
加大对社会养老的支持及投入,鼓励社会群体、个人、企业建立养老机构。
改变农村老人依赖子女的观念,鼓励老人入住养老机构。
形成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体系结构,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
3.3加大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
政府是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者,同样也是养老保障问题资金的投入者,多渠道广泛筹集资金也是农村养老保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坚持资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的原则下,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人,优先解决无子女或独生子女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国外养老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我国也应该完善税收制度,试行开征新税种,开辟新税源等,解决农村养老保障资金缺乏问题。
3.4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老龄人口的就业岗位
人口老龄化给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最大挑战不是在于劳动力数量不足,而是劳动力年龄人普遍老龄化,即是劳动力的质量不能满足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日趋下降,而绝大部分是成年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
对此,我国在加强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应根据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采取相关措施,开辟相关政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一些老龄人口设置一些岗位,以此来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再就业率,同时还可以缓解目前四二一家庭的经济负担。
3.5健全农村养老保险的配套措施
人口老龄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配套措施。
首先要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一体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只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其发展和运行必然受到诸多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社会政策的协调和衔接问题。
而这里所谈的城乡一体化也并不是指现在就采取城乡养老体制合而为一的方式,只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其次,实行农村养老保险优惠政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遵循“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是符合中}l农村实际情况的。
由于农村集体补助极为有限,那么作为“社会”保险,主要应体现在“国家政策扶持”上。
当前国家虽然规定了一些减免税待遇,但是从保值增值的角度看,国家政策的倾斜仍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无优势可台,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最后要增强农民参保能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最有效解决办法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一方面,应以金融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城乡非农产业发展。
要另一方面,也应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6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由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庞大资金支持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农村虽然经济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是单纯的依靠财政投入,彻底解决养老服务体系与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不仅对政府财政是一个巨大负担,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具有现实意义。
对此,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在投资方面就需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首先,必须强化政府主导意识。
养老服务体系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如果离开政府主导,单纯的依靠社会力量,会因为社会力量的不足难以实现预期目的。
而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完全采用市场化道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经济,如果纯粹的依赖于市场供给,要么导致供给不足,要么就出现服务低劣、质量低下,这些都是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
为了真正保证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其次,以市场为手段,实现供给主体多元。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得到重视。
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可以增加供给数量,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水平,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因此有必要尽快的进行市场化改革。
3.7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据相关专家对部分农村人口的调查表明,当前农村急待解决的问题是跟城镇一样推广社会养老金。
未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使得农村家庭规模逐步萎缩,子女数量相应减少,农村人口老年化又加剧严重,同时也加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负担。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所以我国也可以提倡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增强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
对于情况特殊的老人,应继续实行特殊的养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2)推进养老、医疗保险,逐步构筑社会养老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人口看病难是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农村人口的医疗费用都是自费,因此部分农村老人由于经济收入低,付不起医药费,小病只有硬撑,大病才进小医院治疗,以至于一些可治之病恶化成顽疾。
根据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收入偏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大部分农村人口无法支付大额的医疗费用,实在望而生畏。
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尽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农村人口医疗费用,让大部分的农村老人看病难的心病得到缓解,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传统的养老模式正随着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悄然变化,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辩证看待,逐步在农村广大地区实现“居家养老”,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和设施,而“以房养老”不符合当今“农村”的现实——房子只属于儿女,应促进“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
它既符合中国几千年来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而且也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为政府减轻了养老负担。
另外笔者认为养老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是杯水车薪,社会企业、慈善机构应该投入其中,让鳏寡孤独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每一个青年人也应谨记:
老人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以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也应意识到:
“老龄化一定要往前走,没有解决办法,只有发展,加强富裕程度”,阻止未富先老的步伐。
四结论
由于形势的发展,传统的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条件下中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
而在国家经济不足够宽裕的情况下,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才是我国养老问题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当前条件下农村养老方式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燕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21年01月
[2]林春霞.记者,新农保调查(—).中国经济时报[J].2021年11月30日
[3]郭巍青.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M].《公共政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4]唐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南方都市报.版名:
[评论周刊公共政策]版次:
[TM02].日期[2021年9月20日]
[5]王德文,《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展望》,[M].《开放导报》,2009年第2期[6]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76
[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制度建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
(1)
修改意见:
举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做的好例子
注意:
对策与问题的呼应
修改过的用红色标出来
在这版上修改,保留修改意见
前面谈老龄化,后面没什么关系了,按照你的题目,问题分析部分要结合老龄化,
对策部分要联系老龄化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口 老龄化 背景 农村 养老 问题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