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625433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94KB
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docx
《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
青海省湟中县班仲营村规划
(2009—2020)
班仲营村位于青海省东部湟中县境内,是全县设施农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本规划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紧密衔接青海省、西宁市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性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结合班仲营村的实际编制而成。
一、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情况
1.自然和资源湟中县拦隆口镇班仲营村位于青海省东部,平均海拔2460米。
平均气温0~5℃,最热月(7月)均温11~17℃,最冷月(1月)均温-9~
14℃,年平均日照时数
588.3小时,年总辐射量142.14千卡/平方厘米,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
年均降水量360~500毫米,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
班仲营村水源分两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西纳川河,流量2.3立方米/秒,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二是地下水,有三眼机井,主要用于人畜饮用。
全村土地总面积2.05平方公里,东西宽1.86公里,南北长1.1公里,其中,村庄占地面积200亩,耕地1
494亩,林地110亩。
耕地土壤以冲积灌淤土、粟钙土为主。
种植业以小麦、油菜籽、蚕豆、马铃薯、蔬菜为主,畜牧业以羊、猪、鸡为主;林业以青杨为主,山坡中有少许沙棘和柠条。
矿产资源贫乏。
交通比较发达,距省会西宁市近30公里,距县城37公里,近距国道G109线和青藏铁路。
全村通电率100%。
总的来说,班仲营村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
2.经济和产业
全村经济总产值597.22万元,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11.07万元,其中种植业211.33万元,林业5.79万元,畜牧业193.9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53.96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32.22万元。
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分别为68.8%、25.8%、5.4%。
2005年,全村总种植面积1
494.6亩。
无公害蔬菜产业为本村的主导产业,日光节能温室解决了当地光热不同步的问题,实现了蔬菜的常年供应,改变了蔬菜市场的品种结构,提高了种植蔬菜的效益。
目前全村日光温室321栋(每栋0.5亩),涉及全村260户,平均亩产值1.425万元。
种菜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2005年,班仲营村被认定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随着种菜规模和产量的扩大,班仲营村与西宁市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的供销关系,蔬菜销售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班仲营村种植业情况见表1。
班仲营村的林业和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
2005年林业产值仅为5.79万元,主要是农户出售房前屋后的林木。
果树主要种植在庭院内,产量低、品质差,几乎没有经济效益。
养殖业主要是庭院小规模饲养,管理粗放。
由于草山资源和饲料短缺,以生猪养殖为主,个别农户兼顾养羊和鸡。
2005年,本村生猪存栏仅410头,出栏1
120头;羊存栏420只,出栏540只;鸡存栏1200只,出栏1
500只。
80%以上农户仅养殖1~2头猪,很少应用配合饲料,饲料转化率低,出栏周期长,养殖成本高。
由于养殖数量少,养殖规模有限,畜牧效益远未发挥。
同时,肥料相对短缺,不仅制约着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限制了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家园的建设和发展。
表1班仲营村种植业情况(2005年)
作物面积(亩)单产(公斤)总产(公斤)产值(万元)
马铃薯150400600002.4
蚕豆202.6350709112.76
小麦3023209664013.53
蔬菜320153.51
油料5202404809627.46
总体来看,全村的产业结构仍以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为主,以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产值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蔬菜单产较低,品种单一,栽培技术有待提高,日光节能温室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与生活全村有290户,总人口1
187人,民族全部为汉族。
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
有劳动力650人,占总人口的54.76%,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和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为51.8%、35.4%、12.8%。
人均耕地面积1.26亩。
户均纯收入13
0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
收入来源为劳务性收入1
175元(占总收入的38.78%),种植业收入890元(占总收入的29.37%)、牧业654元、商饮166元、交通运输业106元、林业39元。
生产、医疗、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80%,其中生产性支出占28%,医疗卫生支出占27%,教育支出占25%,其他支出10.2%,人均结存占12.7%。
生产投资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和基础设施为主。
按住宅聚集情况,全村分为三个社,有少量农户远离聚居区。
全村居民住房总面积2.76万平方米,人均23.3平方米,其中砖混结构45户、4
721平方米,砖木结构7
762平方米,土坯房1.51万平方米。
门前乱建厕所、畜圈,乱堆粪土,乱放草垛,垃圾、污水随意乱倒的现象普遍;村庄道路全部为土路,尚未硬化;村中有小学一所,占地3
200平方米,教师5名。
村委会在村小学内设有办公室2间、会议室3间。
有村级土木结构医疗室1所,有乡村卫生员1人。
目前尚无垃圾处理设施。
地下水盐碱含量高,不符合人畜饮用标准,已影响到人畜健康。
总之,村容村貌、基础设施都亟需改善,公共事业也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综合分析本村经济产业的基础上,向全村290户发放了调查问卷,走访了全村有代表性的12家农户。
综合分析各种资料,本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蔬菜产业发展有待升级,其他产业发展缓慢
80%以上村民认为除了发展蔬菜产业,还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沼气建设,构建生态家园。
目前,蔬菜产业几乎仅限于种植,销售渠道少,没有初级加工和深加工,没有龙头企业,也没有组建农民协会。
2.人居环境较差
水、路、卫生、教育、文化、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
调研中发现,目前全村的人畜饮水取自地下20米的三口深井,盐碱含量很高。
乡村道路急需整修。
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
院内卫生状况较差,圈、厕、厨都需改进。
信息通讯困难。
3.技术、人才短缺
村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竞争力强、适应本地生产条件的新品种,并配套引进适用的栽培技术,以提升蔬菜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4.能源单一
缺乏清洁、卫生的能源。
尽管村民普遍反映发展沼气和太阳能十分必要,本地的气候条件等也适合发展沼气,但限于养殖业落后,缺乏资金支持,目前都没有发展起来,燃料仍以秸秆薪柴为主。
5.生态脆弱
荒山绿化有待加强,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农业的稳定发展。
目前,河川的平坦耕地已基本利用完毕,而村东北部的山体绿化任重量大。
6.农业生产缺乏投资
虽然本村人均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但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投资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温室设施老化,大棚骨架急需更新。
(三)发展需求与机遇
根据与县乡村干部座谈以及对全村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对典型农户进行家访的结果,班仲营村新农村建设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在产业发展方面95.13%的农户认为本村急需发展、最有条件发展的产业是蔬菜产业。
2.在农业科技方面
92.51%的农户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品种改良和引进;90%以上的农户认为急需改进栽培方式,完善和改建现有的温室设施。
3.在农业产业化方面
93.25%农户认为应发展农产品销售企业,87.64%的农户认为应发展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
88.76%的农户认为应鼓励发展以技术和销售为主的农民协会;77.90%的农户认为应注册自己的产品品牌。
4.在基础设施方面
农户认为急需解决问题的顺序是道路交通、人畜饮水、房屋改建、信息通讯。
其中98.50%的农户选择了道路交通,89.77%选择了人畜饮水,96.25%选择了房屋改建。
5.在生态建设和村容美化方面88.38%的农户选择发展沼气;
87.27%选择发展太阳能;85.76%选择绿化美化;57.68%选择垃圾处理。
6.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方面
98.87%希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89.14%的农户认为应开展社区农民读书活动。
同时,农民也反映了本村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绝大多数农户认为,班仲营村建设新农村的发展机遇在于:
1.面临历史时机
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对全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2.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积累
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321栋日光节能温室,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村民热情高涨本村被确定为省部共建示范村和青海省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广大群众积极性很高。
4.领导集体充满凝聚力村两委班子健全,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威信很高,战斗力很强。
5.具有区位优势
班仲营靠近西宁市、“109国道”与“青藏铁路”。
可把以班仲营村为中心的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定位在青藏铁路的中途补给站,特色果蔬、农畜产品等将不断向外输出,可促使湟中地区的农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6.政府支持
得到了农业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各层的积极支持,通过以上调查问卷,结合各级专家和领导分析论证,确定班仲营村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是设施蔬菜栽培,在注重品种改良、引进适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可不断促进产业升级。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班仲营村应立足自身优势,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班仲营村建设为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思路:
以设施蔬菜栽培为主导产业,通过引进加工和销售型企业,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人畜饮水、道路硬化、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和太阳能利用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二)规划原则
1.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通过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立足班仲营村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
2.科学安排,量力而行
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解决的事情办起,量力而行,防止急于求成,防止用城市的标准建设新农村。
3.综合规划,突出特色
体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培育新型农民,实现环境与现代新农村的良性互动。
4.相互衔接,省部共建与青海省、西宁市和湟中县各方面的指导性意见相互衔接,行动一致。
(三)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6—2010年,班仲营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
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
全村农业总产值504.82万元,比2005年的411.07万元年递增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
102元,比2005年的3
030元年递增6.24%,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到2010年,主导产业蔬菜总产值达215.91万元,比2005年的156.62万元年递增6.63%。
——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以上实用技术。
每户至少有一人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
——初步组建蔬菜种植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联系农户与市场。
——2010年,农产品加工处理率普遍提高,各主要品种加工处理率是:
油菜33%;蔬菜20%;小麦62%。
——2010年,农产品商品率普遍提高,各主要产品商品化率是:
蚕豆92%;油料67%;蔬菜72%;生猪82%;羊90%。
——2010年,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均达到50%以上,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平方米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
——村主干道路6公里,硬化率达100%;支线1公里,硬化率达80%。
——全村饮用上符合标准的自来水,建卫生厕290户,占100%。
——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90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290个。
——到2010年,垃圾处理率100%;绿化覆盖率达到25%。
——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00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30户。
——农村特色文化初具规模,培育发展一定数量的“文化中心户”、“科技示范户”。
有集宣传法规教育、报刊图书阅览、广播电教、科技推广、民间文化艺术展、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站。
建设活动健身场所、幼儿园、广播室等公共设施。
广播入户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98%;电话入户率70%以上。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100%,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达9平方米,试验、电教设施齐全。
——达到“平安村”标准。
达到市级“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文明信用户”占总户数的70%以上。
——村里各类基层组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
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满意率达80%以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老年活动室、幼儿园、医务所等公益设施完善率达100%。
三、产业布局与村庄布局
(一)种植结构与布局调整
为突出特色和增加效益,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口粮田面积,压缩油料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适度扩大蚕豆等易于加工、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的种植规模。
规划期内,拟在现有种植基础上,将种植业结构由现有结构调整为设施蔬菜和蚕豆为主。
蔬菜总规模1
000亩,蚕豆200亩,小麦和马铃薯300亩。
新建280座塑料大棚,以发展绿色果菜为主。
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率,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村庄占地与布局调整
在目前200亩的居住用地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将当前散居的农户搬迁到目前集中的三个社区,可腾出80~120亩的土地。
新建幼儿园,更新小学设施,新建村文化娱乐设施。
全部农田林网化,山体逐步绿化,配置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
整体村落的调整与建设布局如图2所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湟中县 班仲营村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