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二散文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625181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62KB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二散文阅读.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二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二散文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二散文阅读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项综合全练
(二)散文阅读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陈满意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
“树大分权,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
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
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
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
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
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地十分得意地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
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
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
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是母亲一个人的舞台。
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瞬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
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
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火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口守着。
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
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
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的。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
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
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
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
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
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
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选自《喜鹊是村庄的标点》)
1.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秸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灶膛里,一灶膛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从全文看,以“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一段写道:
“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记叙文阅读
黄蜂筑巢
周涛
①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
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
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②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
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③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
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
生活着多么好啊。
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④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⑤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⑥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
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⑦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拔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⑧小家伙!
⑨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⑩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
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
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
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⑪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知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
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茶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
”我说。
⑫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
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⒀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
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象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⑭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⑮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
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
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⑯明日立冬。
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啊,小家伙!
5.文中两次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
6.细细品味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7.“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8.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
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XX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
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说:
“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
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
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
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
然后她又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
然后她又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
”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我们至今还记得,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花塘里。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又开始走上讲台,那一天是讲作文课。
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间,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
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
“丑八怪!
”
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
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
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
“你请进来坐一会儿。
”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
“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是这些字,你的那些作文,字非常地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
你再看看那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
她又说:
“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
但是后来你慢慢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
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
她说:
“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
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
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
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9.作者回忆了关于语文老师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0.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的含义。
12.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画线语句。
①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
“丑八怪!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②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3.本文蕴含了作者对语文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
2.
(1)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动作的熟练,也写出了母亲的勤劳。
(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燃烧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柔薄。
将棒子秸燃烧的过程比作老者走过的一生,写出了火炭的宁静与安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脱”与“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棒子秸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棒子秸层层燃烧,慢慢剥落,直至完全燃尽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
3.①父亲的灶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是伴随着灶台展开的;②灶台既代表着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③灶台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它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4.①“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图腾”指的是一种信仰,也是一个集体凝聚的标志;②炊烟是一种信仰,因为炊烟代表着饱足、温暖与安详;③炊烟也是家的标志,正如文中所写“有锅才有家”,灶台生火升起的炊烟就是温暖怡人的家的象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理清行文思路的能力。
答题时,根据题干提示,在整体上把握内容,确定答案范围,抓住关键句。
文章开头部分写的是父亲垒灶台,接着写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要围着灶台转,母亲从田里回到家在灶台旁烧火;然后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瞠里塞上一块红薯,为“我”驱寒,我们兄妹逐渐长大后,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
提炼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句子的能力。
答题时,第
(1)题,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可以抓住句中的一系列动词,从动作描写角度把握人物形象。
句中的“拿”“点”“送”“挑”“吹”等可知,运用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了母亲起火时的全过程,写出了母亲动作的熟练,表现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洋溢着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第
(2)题,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可以结合语境,首先明确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手法的格式理解。
“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安详圆满”等可知是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棒子秸燃后的红炭比作薄羽,生动形象地写出红炭化为灰烬前的轻薄,袅袅上升的特点。
棒子秸燃烧、剥落、完全燃尽的过程,赋予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表现棒子秸的安详圆满,给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可以从把握标题的一般作用着手:
①表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点明文章主旨;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母亲在灶台旁烧火”“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子女长大后,父亲为母亲支起精致小灶”,可见“灶台”是文章行文的线索;“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母亲在灶膛为‘我’烤红薯驱寒”“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等内容,可知“灶台”,连缀着“我”的情感,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既代表了父亲的社会身份,也承载着父母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更凝聚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文章人物的事件来看,“灶台”与父亲母亲有关,“灶台开出的花”指的是炊烟,炊烟是乡下人的一种信仰。
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因此“灶台”就是家的象征。
“图腾”指的是一种信仰,是个集体凝聚的标志。
只要灶膛里有火,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有灶台,有灶台燃起了炊烟,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
【点睛】
5.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紧抓住扫帚尖
怜惜(不忍、同情)
第二次
整理触须
欣赏赞美
6.这里使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把马蜂比作芭蕾舞演员,并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它的身形和状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马蜂的怜爱、同情及不舍之情。
7.它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表达的主旨所在。
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是文章叙事线索的需要,又是作者在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情——作者借物言情,歌颂生活的美好,呼唤人们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不要去叹息那些没必要的伤悲。
8.感悟有:
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作者是一个包容于人,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不要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寒冬等等不如意,我们应该用享受生活美好的态度,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爱好每个人……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情的梳理能力。
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根据“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一句,可得出第一空的答案:
抓住扫帚尖;再根据“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看到整理触须的黄蜂时,心生怜爱。
6.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这个句子将“黄蜂”比作“谢幕的芭蕾舞演员”,运用比喻的修辞,为读者形象地勾画出它临死前的表现,并以阳光来作陪衬,让我们看到它死的从容、优雅,表现出作者对它们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两次,第一次在文章第三段,交代这个季节是黄蜂死亡的时间,表现了黄蜂在死前对生的眷恋。
第二次在文章的第十五段,再次强调黄蜂对生的眷恋,同时结合作者对自己一家与黄蜂和平相处的描述,可以看出黄蜂的善良与勤劳,它们虽然对生无比的眷恋,却又能平静的面对死亡。
这样首尾呼应,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8.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或感悟。
比如从黄蜂短暂的生命与对生的眷恋,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从我们一家与窗下的黄蜂和平相处,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
启示感悟与文本内容相关即可。
9.
(1)第一次语文课上,她给我们解释什么叫“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季节、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
(2)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指出“我”作文中的问题。
10.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易于学生接受;认真负责,关爱学生,默默的关注“我”的写作;及时地指出我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见地深刻;温和友善,面对“我”发脾气依然微笑着对“我”进行教育。
11.“我”最初写作文时非常认真、诚实、朴素,受到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赞赏,被认为“有才气”;当“我”得到夸奖之后,却开始学会卖弄所谓的“才气”,作文写得臃肿、夸张。
12.
(1)这里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如“砸”、“骂”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被语文老师批评后的不满和愤恨情绪,从而与后面老师对“我”巧妙引导、耐心指导后“我”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对语文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明亮,表达了“我”得到语文老师的教导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13.敬佩、感激、怀念之情。
【解析】
【分析】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3~7段回忆语文老师刚开始上课时给我的深刻印象,她的上课方式与众不同,引领我们观察留意生活;文章8~14段具体叙述语文老师批评我的作文,惹怒我后依旧真诚地为我指出原因,让我认识到写作需要的不仅是“才气”。
据此概括作答。
10.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从文中描述的内容来看,语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有:
虽然相貌平平,但是“我心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她学识渊博,空手上课却能将“语文”阐释两节课;教学有方,能利用天气来即兴上课;严格要求,我的作文在历任老师眼中都是最好的,她却能指出我的失误;面对“我”发脾气也依然微笑地对我进行教育等。
可以看出语文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教学有方、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温和友善的人。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1.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语句“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说“我”最初写的作文非常认真、诚实、朴素,受到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赞赏,认为自己“有才气”。
但自己却变得骄傲,卖弄这种所谓的“才气”,使作文写得张扬、浮躁而空洞。
深层含义是一个人如果自己依仗自己的“才气”而目中无人,就会变得心浮气躁,从中会害了自己。
据此理解作答。
1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1)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作用:
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语句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砸”“骂”,并用“丑八怪!
”这一骂人的语言,对“我”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被语文老师批评后内心的不满、愤恨。
这与后文老师对“我”巧妙引导、耐心指导后的愉悦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师的美好品质,表达了“我”对语文老师的感激、怀念之情。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
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语句将“月色”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月光的整个校园的景色,表达了“我”得到语文老师的指点后心里的轻松、愉悦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1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①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③依据含意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题作答可结合“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
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等语句和文章叙写的两件事,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对语文老师的敬佩、感激、怀念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专项 综合 全练二 散文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