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散文5篇.docx
- 文档编号:2625029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29KB
清明节散文5篇.docx
《清明节散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散文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明节散文5篇
清明节散文5篇
【篇一】
望着女儿给我买的节日礼物,我深深地思念我的母亲。
母亲节那天,我好想跟母亲一起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可是此时此刻我的母亲——我年过六旬的母亲远在他乡。
无奈之中我深深地自责:
“我这个老大,很不负责任!
”其实我可以制止这件事的,或者说我可以建议不让母亲漂泊在外。
可是一向优柔寡断的我没有做任何的选择,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没有提任何的建议,没有站在母亲已年迈的立场,没有考虑母亲体弱多病的实际情况。
我坐在窗前,抿着一杯白开水,往事历历在目。
迷恋山野 还记得孩童时代的一个雨天,那时正值春季,山上到处是诱人的雀梅果,中午放学后,我和伙伴们冒着纷纷扬扬的雨上山采野果去了。
孩子的自我管制能力总是很差,容易被某种兴趣盎然的活动迷恋得忘记了时间,迷忘了自我。
那时候我们正是处在这样的年纪里。
更何况又是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里,那种放荡不拘的野性更是没法说了。
当我们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不远处的小村庄时,才发现村里炊烟袅袅,于是我们知道我们错过了下午上学的时间!
尽兴之后,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了。
到家门口时,我放慢了脚步,屏住呼吸,侧着脑袋倾听屋里的动静,悄悄往里探着头,我松了一口气,屋里没人!
我一溜烟往屋里钻,以极快的速度往卧室里跑,因为我们的衣服和头发都被雨淋湿了,干净的衣服在卧室里。
我刚溜到卧室门口,抬起的左脚正想往门槛跨,还没有来得及往门里踏。
“站住!
”我清清楚楚地听到身后传来了母亲坚定而有力的呵斥声,这声音正是从母亲的卧室里传来的,母亲的卧室和我们的卧室正对着门,中间是一间不算宽敞的厅堂。
我判断,不,是事实告诉我,母亲正好从房间里出来了。
我像只单脚站立的丹顶鹤一样定在了那里,所不同的是,我耸着肩,缩着脖儿,两手提着湿漉漉的裤腿儿。
“今天没有上学对吗?
过来!
”挺严厉的声音,是不容反抗的那种。
我只好乖乖地转过身,低着头向母亲身边走去。
我窥见,母亲脸色惨白,目光愤怒但又隐藏着深深的慈爱。
母亲四处张望,她正在寻找什么东西,很快她的目光停在一把父亲编箩筐用的刨好了的细长的竹条上,随手捡起了一条。
伺候我的一定是一顿臭骂加上愤怒的抽打。
我思忖着,紧张着。
我移到了母亲的身边,同时她把脸一绷,高高地扬起了手中的武器。
我打了个寒颤,紧锁双眉,稍微侧身,等待着那竹条的亲吻。
奇怪,我紧张的神经已经放松了警惕,怎么竹条还不到啊?
我本能地看看母亲,她的脸依然这么惨白,嘴角颤抖着说不出的或者不想说的话,右边手拿着竹条的一端,高高地举着,那种姿势绝不亚于火炬手拿着火炬的姿势,竹条在半空中弯成了一道柔美的弧形。
此时一阵微风从门口吹进来,竹条随风舞动,恰似春天湖边的垂柳。
血液慢慢红润了母亲的脸庞,慈祥目光正在母亲的眼角流露,脸上的肌肉已经自然放松,那高举的手缓缓而下,随即,竹条归回了原位。
这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疼爱的母亲。
母亲用她的衣襟心疼地擦拭我脸上的残露,并吩咐我快点换下衣服,以免感冒了。
我如释重负,也很愧疚。
晚饭后,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让我第二天早点上学,跟老师道歉,同时把落下的功课补上。
“今后不许再这样淘气了。
”母亲告诫我说。
“我吃过了” 从小我身体就不是很好,比同龄人瘦弱得多,在几个孩子中母亲特别心疼我。
我念初中的时候,学校在二十里外的镇上,往返学校靠的是11号车——步行。
这样一个从未离开母亲的弱孩子要远离亲人独自在外,母亲难免会牵挂。
第一个学期那时,母亲隔三差五就跑到学校去看看我,当然了,也是步行。
她有时候给我带上几颗糖,有时候是她拿手的玉米粉煎饼,或者天气转变的时候给我送来衣物。
每当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身影出现在校园里,出现在节奏有些快的同学当中,我既欢喜,又怜爱。
母亲憔悴的脸上写满了牵挂和担忧。
她如春风般柔和的目光掠过我的脸上移遍我的全身,继而她轻轻地摇着头裂开嘴角微微一笑。
显然她对我又瘦了好多表示心疼了。
母亲把该交给我的东西交到我手里,问候了好多,叮嘱了几句,然后转身离去。
母亲昼出耘田夜缝衣,家外还家里忙着,的确母亲很辛苦。
我适应了学校里的生活,在后来的几个学期里,母亲少到学校看我了。
我很想念母亲,但是也不希望她跋山涉水路途遥远来看我,我会心疼的。
在三年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我们学习比以往要紧张,母亲也知道这一点。
六月的一天中午放学后,天气很热,其实这样的天气已经持续十天了,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教室里转着的电风扇根本不起作用,汗水一大滴一大滴地从同学们额头上、从背上不断地冒出来校园中央池塘里的鱼儿时不时哗啦地冲破水面,跃到空中,暂时性地离开闷热的水底,然后又沙地掉进水里。
校门外旱地里的玉米卷起了长长的绿中透黄的叶子,减少水分的蒸发,显得焦渴难耐。
铺着三角石头的道路上已经积了厚厚的细腻细腻的尘土,路上时时刻刻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从远处看,路面上似乎浮动着、跳跃着一层火焰,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这么恶劣的天气有谁会愿意出来受罪呢?
“雨,你妈来了。
”我真真确确地听到这个确确实实是喊我的声音。
我本能地往窗外望去,我妈,正在走廊上往教室里寻找我,她风尘仆仆,汗水湿透了她的青丝,也浸湿了她的衣服。
母亲带我到市场上买了一块猪肉进一家小炒餐馆给我额外做午餐。
母亲告诉我,家里的那头大肥猪出栏了,趁着有钱,她赶来给我买点肉补补身子。
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伙计端出了热腾腾的瘦肉汤。
里边放着两个调羹,“吃吧,你又瘦了好多。
”母亲把碗往我面前移,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妈,你也一起吃吧。
”我看着母亲说。
母亲解释道:
“我吃过了,你吃吧。
”我相信母亲,因为她从来就不对我们撒谎。
于是我心安理得地边吃边跟母亲聊起来。
最后我吃饱了,放下调羹,把碗往外一挪,碗里只剩下一点残羹和几块肥肉可怜巴巴地躺在那里。
“浪费了怪可惜的,我知道你吃不了肥肉,给我吃吧。
”说着,母亲端起那个碗——那个刚才装着满满一碗肉汤而现在被我吃得只剩下残羹的碗,很快就把这些“肉汤”喝完了。
看着母亲我才发现她嘴唇干渴,整个人憔悴,是饥饿才表现出的那种憔悴。
我明白了,心里哽咽着,泪水打转着,我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不想让母亲看到我感动、自责的泪,如果看见我哭了,她会带着放不下心的心情回家的。
儿媳妇来了 已经年过六旬的母亲,看着人家纷纷抱孙子,她忧郁、焦急,脸上的皱纹都拧到了一起,她盼着也能抱上孙子。
前年终于来了儿媳妇。
母亲很高兴,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老头儿,如今我们有了儿媳妇,今后你不可以乱发脾气。
我们也不要指使媳妇做着做那的。
不管怎么样一起相处或多或少都会磕磕碰碰,我们让着年轻人点儿,都是一家人。
”母亲给我父亲上家庭平安课。
在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的确如是做。
最后,祝愿母亲在他乡安康快乐,幸福相随
【篇二】
现在正是清明前夕。
每当春雨绵绵之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每年的4月5日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日子里,人们都会以踏青、扫墓的形式,来怀念故去的亲人。
也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们活着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珍惜生命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珍惜每一天、每一时。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来创造生命的奇迹;我们要好好把握住每一天,来报答父母赐予我们生命的恩情……
记得妈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片黄黄的油菜地,一个不太大的小池塘,旁边有几座坟墓。
有一家人来到坟墓前,跪下。
纸钱在烧着,只见得其中有一个人在磕头,嘴里念叨着:
“爸,给您送些钱,在那边多买些好吃的。
在这边吃了一辈子苦,现在可以享享福了……”这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
亲人走了,却给活着的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怀念。
此时风儿正轻轻地吹着,悄悄地在将那些人的忧伤带走。
让我们去做该做的事,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
【篇三】
伴随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今年的清明节对我而言心境格外凄清。
在母亲去世十一年后,父亲也于去年的初冬故去。
如果说,当年母亲的猝然离世,让我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与至亲的死别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极度哀痛,使我对生死有了相当程度的感知的话,那么罹患癌症近三年的父亲的去世,则让我在悲痛之余对生死有了更深程度的理性认知。
从三年前父亲被初诊怀疑患肺癌时的震惊惶恐,到确诊后的悲哀伤痛,再到向父亲隐瞒病情的强作镇定,及至陪同父亲保守治疗过程中,随着病情的忽好忽坏而时喜时悲,直到父亲病情加重溘然长逝的哀伤心痛,这一路走来所经受的心路历程,让我对生命与爱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记得刚参加工作之初,我觉得自己终于长大,可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此成为他们的依靠,但其实那时忙工作忙孩子忙朋友忙生活,忙得不可开交,甚少有时间有精力为父母尽心尽力地做过什么,反而是父母从来都是我心中的依靠,有他们在,我觉得自己永远都是孩子,觉得自己还很年轻,离死亡很遥远。
但随着母亲的猝然病故,我的心一下子空了,感觉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彻骨之痛,似乎在一夜之间真正的长大,开始认识到人生的无奈与生命的无常。
而直到父亲生病离世,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
父母除了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数十年无微不至的关爱,同时也给我们在人生长路上设置了生死之间的屏障。
父母的相继离世,于我而言,意味着通向天堂的路从此再无阻隔。
悲痛之余,我逐渐认识到,其实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就如四季轮回,生的同时孕育着死,生死从来都不是对立面。
但是生而为人,我们尽管早就懂得生离死别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懂得要随时面对它们所带来的伤痛,可是懂得和经历真的很不一样,有些伤痛真的无法治愈,不管多大的年龄,懂得多么深刻的道理,他人多么真切的安慰,都无法治愈这些伤痛。
这世间的确有感同身受,但也只有真正痛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同样的心境。
只有时间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所以,我们只有在生命过程里慢慢地走过,阵阵地痛过之后,伤痛才会渐渐地平复。
三毛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
一个人的声音和足迹,如果能被另一个人深深的怀念和铭记,这就是永恒。
愿亲爱的爸爸妈妈安息!
【篇四】
清明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日子,为纪念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我们清河监控调度中心监控四班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冀南烈士陵园,悼念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
进入陵园正门,柏油路两边的翠柏,给人以庄严、静谧之感。
沿甬道西行北望,便看到冀南烈士纪念塔,来到塔前,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赫然刻在塔身上——为国牺牲永垂不朽。
高大挺拔的纪念塔,雄伟壮观,象征着先烈们的伟大与纯洁,记录了冀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业绩。
纪念塔的北面,一条水泥板路直通另一建筑——冀南革命斗争纪念馆。
馆门前有两座路军和民兵在青纱帐中打击日寇的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的全身雕像。
它展现出三位首长率一二九师开赴平原,创建抗日根据地的风采。
展馆内分别展现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冀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了许多烈士的英勇事迹。
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述郭企之烈士的事迹,郭企之是曲周县抗日时期的一名县长,1939年2月的一天,当他来到南里岳村鼓舞民众抗战之时,不幸被汉奸发现,他在向村外冲时被捕,在狱中受尽了种种酷刑。
敌人用铁丝穿透了他的两个手腕,拧在了一起,鲜血把地面染红了大片,企之同志始终意志坚定,宁死不屈。
当黄土埋到他的胸口时,敌人多次劝降,郭企之同志用尽最后气力,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就这样年仅24岁的郭企之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多少仁人志士跌倒在了血泊之中,浴血奋战,为解放全中国舍生取义,听着讲解似乎又回到那个战争年代中的枪林弹雨……想到这里,我们在英雄前深深地鞠躬!
烈士业绩垂青史,留得精神在人间!
在那个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正是有了郭企之这样的先烈们,是他们用鲜血筑造了万里长城,是他们不惜舍小家顾大家,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年代,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我们不会经历,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生活。
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珍惜,尽自己微薄之力回馈社会。
感恩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拥有一份踏实的工作,从今以后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的勤恳工作,做一名有益于青银发展的人,做一名有益于祖国发展的人。
【篇五】
又逢清明节我的头发湿了,浑身沾满了泥浆,清明节特有的雨丝欲断还续,从遥远的天际无声飘落在荒凉的山野,我踩着泥泞艰难地走着,寻找着,任凭雨水洒在头上、脸上、身上。
找到了,找到了!
妈妈,妈妈!
我的心在颤抖,妈妈,原来,原来您在这里!
我流着泪抚摸孤独的墓碑。
妈妈,您孤独吗?
我来看您,您笑吧!
我的手在抖,一切都模糊了,模糊了往事闪电一样掠过心头,我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牛鬼蛇神第二代子孙,我被剥夺了生活在父母身边的权利,是她,据说是外婆的远房侄女一个生活在偏僻山沟的独身农村女人,不顾一切地收养了我。
她那么爱我,为了我,她不惜一切,甚至生命。
因为她说:
波儿,你是我惟一的亲人!
我叫她妈妈,应该叫她妈妈!
妈妈,你总是那身打扮:
上身穿着带白点的紫色罩衣,下面是一条肥大的黑色裤子,脚上是一双洗得发白的黑布鞋。
头发剪得短短的,仅齐到耳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笑得那么真挚,那么慈祥,妈妈,那种笑只有您才有,真的!
您还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岁月吗?
一定记得!
那时候我才五六岁,一天,阳光灿烂,天晴朗得可爱,我和您妈妈一起去小菜园摘菜。
对了,那个小菜园就在山下,你在园子里摘菜,我在园旁玩。
突然,我看见一块大石头,喔,好大的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眼看就要砸到我了,我大叫一声妈人却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刹那间,我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力量把我推开,我掉进了土坑,石头滚过去了,下面压着您,不省人事,裤腿子都红了。
医生说,要是再重点就残废了,我没命地哭。
妈妈,您还记得吗?
有段时间,好像是闹旱灾,没有粮食,我们每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仅是两个红苕。
妈妈,你是那么讲面子,每当中午人家吃饭时,您也生起火来,把水煮得开开的,弄出一缕缕烟,让别人以为我们也在吃饭。
我经常闹着肚子饿,瘦骨嶙峋的您总是把自己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我一点。
晚上,我从梦中醒来,常听见您轻轻的抽泣声,以后,我再不闹了,因为这样妈妈会伤心的。
我那时认为世界上没有让妈妈伤心更令人难过的事啦。
那一次分离,妈妈,您一定记得。
我快七岁了,要上了,爷爷奶奶也平反了,有个陌生人来接我,我们坐在马车上,我隐隐记得您流着泪对我说:
波儿,好好念书,不要忘了俺马车动了,我挣扎着,想从陌生人(爸爸)的怀里逃出来,我大叫着:
妈妈,快来救我!
妈妈,妈妈,你不要我啦!
后来,我到了城里,您还不断地捎信来,省吃俭用,托人给我带鸡蛋、布鞋等。
然而。
您却不明白,您惟一的亲人已背叛了您,我甚至为自己有一个农村妈妈而感到耻辱两年前,你忽然来到我家,说是来城里看病的。
您微笑着看我,希望我再叫你一声妈妈,然而,我嘴里脱口而出的却是大姑!
我看见您的脸色变了,惨白。
那些日子,我居然一直叫你大姑。
没想到这次见面却是永别,我把您送到火车站,您叹了一口气,轻轻地说:
波儿,你要好好念书,不要像我一辈子受苦受穷。
我打量着您,依然是一身紫色白点罩衣,肥大的黑裤子,发白的布鞋,齐耳根的头发,已有一半被岁月染白,在夕阳中,轻轻地飘动,脸上是苦笑,一道道深深的皱纹像一道道崎岖的小路,记载您经历的多少辛酸苦辣。
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
当火车开动时,我大叫着:
妈,我永远忘不了您!
追逐着这吞云吐雾的怪物,我奔跑着。
您仿佛听见了,笑了,那真挚的,慈祥的,只有您才有的微笑!
您脸上似乎还挂着泪珠。
后来是爸爸告诉我,您得的是绝症,活不了多久了,我多么痛苦啊!
生怕噩耗传来,但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我竟没有见到您最后一面。
那天是4月5号,正是清明节。
今天又是清明节。
妈妈,我来了,我来看您了。
在这孤零零的山头,只有我伴着您。
妈妈,我永远忘不了您。
妈妈您原谅我吧,原谅我吧!
雨水淋湿了我,我不在乎,黑夜降临了,我不害怕,和妈妈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
我流着泪,我唱着: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女儿有个小小心愿,愿还妈妈一个吻妈妈,您还孤独吗?
去年的清明节,我没能来看望您,听说您临终前一直呼唤着:
波儿,波儿今天又是清明,我一定要陪伴您多坐一会儿,我有好多话要跟您说,妈妈您听着天快黑了,山头只有我和妈妈,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妈妈,今天又是清明节清明祭奠之意义: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这是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的话。
望着这句话,我就在想,既然是历史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但是我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我对尊重的理解,因而也就无法让别人和我一样表现出尊重之情。
我们读过: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司马迁说过: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些都使我们对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里,我要表述的是广泛的尊重与尊敬,向过去了的所有生命表示一种深切的哀思。
因为是清明节吗?
也许吧。
我们明白,生命一来到这个世界,她就以肉体和精神的形态存在。
我们有时不清楚我们身边每个真实的生命与其他的生命有什么不同,一个生命在她消失之前,我们几乎不能察觉到: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是一部历史。
我们诵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们体会:
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们感怀:
清明寒食谁家哭。
为什么会这样?
让我们在这种感怀中,放眼去看一看。
中国古代的祭祀有很多,小到月祭,多到四时之祭,大到大规模的宗庙祭祀。
即使现在,农村或逢初一或逢十五或逢节气,都要或大或小地祭祀一番。
没有人能对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祭祀仪节作出准确的描述。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
孔子说:
慎终追远,明德归厚。
他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
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
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
他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现在我们明白,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
这并非简单的死人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更非一个封建迷信所能全部概括。
寒食节介子推的传说,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都寄托了炎黄子孙崇敬先人的民族精神,这里,血脉相承,民族精神在延续。
和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等等。
日本很重视盂兰盆节,全国放假三天以上,人们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
城里人都纷纷返回乡下,到墓地祭祖,全国都沉浸在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中。
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为鬼节,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称为盂兰盆节,有人考证日本的盂兰盆节即由中国传入。
可是我们中国现在的城里年轻人有多少还明白这个节日?
即使是清明,又有多少城里的年轻人真诚地去祭奠过呢?
有人说我们倡导的是文明祭祀,心中表示一下哀思,或在网上搞一点祭祀,革除了陈规陋俗。
这当然不错。
但是我们有必要看到另一方面。
许多年来,我们痛恨漫长的封建统治延误了中国近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就对过去的许多文化加以排斥,总认为传统的祭祀不科学。
实际上,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没有科学可言,因为死去的人不能明白活着的人在想念他们在祭奠他们。
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祭祀都是活着的人所进行的一项活动,这个活动能够让活着的人记住他们是来自相同的祖先,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不学礼,无以立,说的是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
从中国有文献记录开始,婚、丧、祭等多保存于礼书中。
礼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国家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虽然历经几千年,其中有不少属于封建的东西,但主线是知耻守礼,讲的是做人的准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人心纯朴,正如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为什么能做到思无邪?
因为正气在胸。
何以能正气在胸?
孔子又说:
大道之行也。
当西方的情人节为我们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时候,当西方的圣诞节为我们都市里的高学历者所追捧的时候,甚至是当古老的祭祀成为公园里的民族风情表演时,我们是不是已忘记了什么和正在丢弃本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习俗?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现代化正向我们大步走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比的。
新的道德观、人生观正在取代旧的道德观、人生观,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不需要了,更不等于说礼能够不要了。
我们依然需要感谢祖先、感谢前辈们为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需要并应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像法国人那样,像日本人那样,每年清明的这一天,隆重地到逝去者的墓地旁祭奠,献上一束鲜花,献上我们的礼仪,献上我们的庄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明节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