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图片男女装发饰图首饰图.docx
- 文档编号:26249929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3.90MB
古代服饰图片男女装发饰图首饰图.docx
《古代服饰图片男女装发饰图首饰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服饰图片男女装发饰图首饰图.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服饰图片男女装发饰图首饰图
古代仕女服饰主要有两大类,一、上衣下裳制;二、衣裳连属制。
1、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前主要为上衣下裳制,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将上衣下裳连成一件衣服的深衣。
梳椎髻,穿曲裙宽袖袍服,下着裙,束带。
2、汉代梳垂髻,穿绕膝深衣(也作申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束带。
3、梳垂髻,上穿襦(短上衣),下着长裙,腰系禁步,头钗花。
上襦下裳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基本服饰。
4、梳灵蛇髻,内穿襦裆,外罩无袖短袄,下着长裙
5、梳双环望仙髻,穿宽袖衫,套半臂,着长裙,脚蹬高头履。
6、梳垂髾髻,戴步摇,方额(将额发修成直线)上穿宽袖衫,下着杂裾。
下摆饰袿(三角形之飘带)
7、梳丫髻,穿大袖衫,着长裙,束腰裙,脚穿高头履。
8、梳盘恒髻,穿窄袖上衣,着长裙,腰带束至胸部,很像现在朝鲜族妇女的服饰。
9、梳流苏高髻,穿窄袖襦衫,着长裙,披领巾(窄幅帛巾),系禁步。
这种发式和服饰这种一直保持至明朝
10、梳惊鹄髻,穿窄袖衫,套半臂,下着长裙,披绢帛。
面部做酒晕妆(两颊抹浓胭脂像酒晕一样),脚穿笏头履
11、梳小双髻,穿窄袖衫,套半臂,着间裙(用不同颜色的布条拼成之长裙),披长帛。
12、戴高冠,穿不制矜(不用纽带,两襟敞开,露内衣的窄袖褙子),内束围裙。
缠足陋习约始于宋朝,据传最早始于南朝陈代,至南宋开始盛行,这之前妇女仍保持天足
13、梳流苏髻,穿窄袖衫,着长裙,系宫绦和禁步,披长帛。
14、戴冠,穿不制矜,内着长裙,此时已盛行裹足。
15梳双髻,穿窄袖衫,外罩比甲,着素裙。
16梳牡丹头,披云肩,上穿宽袖衫,下着长袖,披领巾,系禁步。
17戴假高髻,穿窄袖背子,下着花裙,穿翘头弓鞋。
18清初汉族仕女的服饰基本上保持着明末的特点。
发髻较低,高髻已不见,松鬓扁髻为明末清初汉族妇女的时髦发式。
梳松鬓扁髻,扎勒子,穿扣身衫子,下着凤尾裙。
一.商周服饰
1.商周贵族服饰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
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
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的直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图为战国妇女的窄袖曲裾女服。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
二.秦汉服饰
1.秦汉皇帝服饰
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
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2.秦汉时期男子服饰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
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
图为灰地菱纹袍服。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图为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3.秦汉妇女服饰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汉代宽袖绕襟深衣
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直裾女服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而裙子很长。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男子服饰
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是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南北朝时期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
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
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服饰
深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深衣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
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
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
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
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妇女的衫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
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有絳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
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四.隋唐五代服饰
1.隋代和初唐女服
襦裙和披帛
襦裙是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
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
隋唐胡服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
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隋唐半臂
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
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
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
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
2.中唐女服
基本样式大致未变。
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3.晚唐女服
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晚唐,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图为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
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4.回鹘装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
回鹘装在中晚唐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广为流行。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
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
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
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
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
足穿翘头软锦鞋。
五.辽金元服饰
1.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
一般都是左衽、圆领、窄袖。
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
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
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
2.金代贵族服饰
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
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
3.元代服饰
元代贵族便服
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
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
图为窄袖织龙纹锦袍、瓦楞帽、云肩、缎靴。
元代贵族织金服饰
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
织物加金,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
至于汉族服饰上得到运用,时间大约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
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
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
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
图为交领织金锦袍。
元代襦裙半臂
图为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六.明朝服饰
1.明代皇帝与皇后的服饰
明代皇帝常服
常服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
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
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明代皇后大袖衣
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
图为其中的大袖衣。
明代皇后的霞帔
霞帔是一种帔子,它的形状象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
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隋唐以后,人们常赞美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有了霞帔的名称。
到了宋代,已正式将它用作礼服,并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而有所不同。
图为霞帔。
2.明代妇女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明代背子
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窄袖背子。
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图为窄袖背子。
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图为宽袖背子。
明代比甲
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
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
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图为明代比甲。
明代襦裙
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在明代妇女服饰中仍占一定比例。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
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
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明代襦裙与唐宋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
图为襦裙及腰裙。
七.清代服饰
1.清代皇帝服饰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2.清代后妃服饰
清代后妃朝服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
披领也绣龙纹。
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图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朝袍。
图为清末宣统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黄地绸绣朝袍。
清代后妃朝褂
样式为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但纹样有几种不同样式。
此图为清乾隆皇后朝褂。
本图朝褂纹样为自上而下分四层以金锦沿边分隔,上层两肩前后各绣立龙一条,2层、3层、4层前后各绣立龙10条、12条、16条,总计78条,上层有珊瑚扣5粒。
朝褂领后均垂有明黄色绦,绦上缀有珠宝。
朝褂穿在朝袍外面。
清代女龙袍
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明黄色的长袍。
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
纹样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为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纹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条,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条。
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皇贵妃龙袍与此相同为黄色,贵妃及妃龙袍用金黄色,嫔龙袍为香色。
第二类为织绣五爪金拢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条。
襟饰行龙四条。
下幅饰八宝立水,其它与第一类龙袍相同。
第三类为下幅无纹样,其它与第二类龙袍相同。
图为内蒙古荣宪公主墓出土清代荣宪公主黄缎穿珠绣八团龙有水女袍。
雍正明黄缎五彩云金龙女朝袍
清代皇后常服
皇后常服样式为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只是图案有所不同。
本图展示的服装纹样为凤穿牡丹。
整件服装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
牡丹的颜色处理得净穆而素雅,色彩变化惟妙,具有传统的山水画特点。
与此相反,凤的颜色比较浓重,红绿对比度极为强烈,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本图为皇后所穿的百蝶袍。
展示的服装纹样为菊花及蝴蝶。
整件服装为湖蓝色缎地,衣身绣各种姿态的蝴蝶。
蝴蝶中间,穿插数朵菊花。
袖口及衣襟也以菊花及蝴蝶为缘饰。
清代宫廷妇女的氅衣
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图为晚清葡萄紫纳绣折枝栀子,金团寿纹加镶滚氅衣,袖口内缀接袖头。
3.清代其她妇女服饰
清代命妇礼服
霞帔是宋代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的高低而不同。
清代命妇礼服,承袭明朝制度,以凤冠、霞帔为之。
清代霞帔演变为阔如背心,霞帔下施彩色旒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
中间缀以补子,补子所绣样案图纹,一般都根据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唯独武官的母、妻不用兽纹而用鸟纹。
图为霞帔。
云肩
云肩为妇女披在肩上的装饰物。
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
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
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
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
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
图为晚清云肩实物。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在“男从女不从”的规范下,变化较男服为少。
后妃命妇,仍承明俗,以凤冠、霞帔作为礼服。
普通妇女则穿披风、袄裙。
披风是清代妇女的外套,其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
披风之上,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
披风的里面,还有大襟、大袄小袄,小袄是妇女的贴身内衣,颜色大多用红、桃红、水红之类。
妇女的下裳,多为裙子,颜色以红为贵。
裙子的样式,初期尚保存着明代习俗,有凤尾裙及月华裙等。
清末,在普通妇女中间,还流行穿裤。
本图为窄袖、大襟、花缎、阔边大袄(传世实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服饰 图片 女装 发饰图 首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