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
- 文档编号:26245202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56KB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河口街道希望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分析人:
余洁玲
课文题目
本课侧重培养学生素质(如:
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自学能力……)
本课要讲解的重点段落或句子(段落请标明自然段,句子请在本表中列出来,并简略地指出段、句的理解)
本课口述表达训练的切入点(列出值得指导学生读、让学生补白、让学生复述、转述、讲述、口述改写、辩论、模仿朗读……等结合点)
本课积累运用或考试知识点(本课中值得积累的字、词、句、段、写作手法、在考试中最可能出现的知识内容……)这部分是重点,必须有具体的题目内容
本课要补充的语文知识或其他内容(相关的作者,文章背景,前后单元相关联的知识,指导学生查找的资料,课前准备……等建议)
21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
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及景观。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
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理解重点、难点的能力。
有条件的班级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说一说。
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注意发掘,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语“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
”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课后思考题。
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
“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
”进而组织讨论:
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的要求结合起来,习作内容及早知晓,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准备联系起来。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
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
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
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本课有14个生字要求会写。
要注意“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加以辨析。
要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
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
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
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
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
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
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
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
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
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
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22 狼牙山五壮士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
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
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们的力量之源。
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在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自读与相互推荐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范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的来说,本文朗读的感情基调是以颂扬的语气为主,语调比较高昂,有些词语要读得略重一些,叙述性的语句语调要舒缓。
具体来说,第1自然段以叙述性语气为主,第2、4、5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恨,要突出描述五壮士的动作与神态的关键词语,如,“沉着地”、“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浑身的力气”、“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猛地”等。
第3自然段要读出班长的坚决果断和其他战士的激动与自豪。
第6至9自然段,要读出五壮士对敌人的蔑视;读出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与激动;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在指导朗读中,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体会感情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课文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树立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取得文道统一的教学效果。
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
生字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平舌音与翘舌音,本课生字除“嗖(sōu)”外,“斩、坠、仇”都是翘舌音,可采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区别开;还要注意“葛”读第三声不读第二声,“吼”的声母是“h”不是“k”,“崎岖”的韵母也要注意区别开。
从字形上来说,“葛”不要多写一竖,“仇恨”的“仇”不要多写一点。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
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
它不仅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
1941年9月25日,日军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
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
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
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连队主力和干部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六班的5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为掩护连队和群众转移,一边打,一边撤,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坨的悬崖绝壁。
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
当手榴弹、子弹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
23* 难忘的一课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本文,可从实际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先简要交流学生自己最难忘的一堂课,再简介历史背景,紧扣“难忘”让学生自读探究作者为什么“难忘”,勾画有关语句作批注,最后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重点句段。
第二种思路是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想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全班重点研读“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用心感受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中语句体会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做到披文入情,入境动情。
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要多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内容和体会出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陶冶与感染。
高雄:
台湾的一座港口城市。
闽南语:
闽,福建省的简称。
“闽南语”,福建南方的方言。
国语:
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
这里指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光复:
收复。
本课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复。
真挚:
本课指师生的感情真诚恳切,发自内心。
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
第一次是作者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一笔一画地写,很认真也很吃力;他先用闽南语,再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教得非常认真。
为什么这位教师写字很吃力,国语也不太熟练呢?
这是日本侵略者的罪恶。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的时期,中国人连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都不准学,他们企图让中国人民忘掉自己的祖国。
不甘被奴役的台湾人民没有忘记祖国,没有磨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所以,台湾一“光复”,师生们就怀着真挚的感情认真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是作者走进教室跟师生一起读这句话。
吸引作者走进教室的是师生们学习的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更是他们学习这句话时的认真态度和真挚的爱国之心。
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因而“谁也没有感到意外”,而且“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第三次出现,是作者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画像后激动地说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
这里又一次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他们不许中国的孩子了解自己祖国历史上的伟人,妄图使中国永远受日本的统治。
“一定要领我去”、“中国自己的”这普普通通的几个字,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而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校礼堂里的历代中国伟人画像中,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民族英雄郑成功,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看着听着,此时此刻,作者为祖国历代伟人像重新出现在学校而激动,为教师和孩子们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而感动,所以眼睛湿润了。
“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
”这句话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②“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
台湾“光复”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
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归还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决中国内战遗留的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公元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福建厦门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八个月激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荷兰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民族伟业。
三百多年来,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备受海峡两岸人民的称颂。
24* 最后一分钟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
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透过这些诗句,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之中。
全诗共有4个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词句解析。
叩问:
真诚热切地询问。
脊梁:
即脊背,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
常被比喻为气节、骨气。
硝烟: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骨髓:
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诗中“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本课要求认识5个生字,“髓”是平舌音,“刹”与“铸”是翘舌音,不要把“刹(chà)”读成“shà”。
“三分诗,七分读”。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要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
即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小节之内词句间的停顿;有的诗句语气要高昂,有的诗句语气要沉重;有的要读得坚定有力,有的要读得亲切舒缓,等等。
为了激发学生朗诵兴趣,还可当堂分组排练集体诗朗诵,进行即兴表演与点评;必要的时候,教师或者请班上朗诵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朗诵。
香港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
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
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保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第七 单元 教材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