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241750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69KB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docx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阅读答案
篇一:
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20XX-20XX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昆明三中20XX-20XX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人:
覃大云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代码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单项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多项选择题及其它试题答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臵。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它们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
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不少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我国南、北方自然物候、作物的成熟不尽相同,但南方地区普遍接受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变化的包括惊蛰、芒种的二十四节气。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4—7题每小题3分,8题10分)
于慎行,字无垢。
东阿人。
年十七,举于乡。
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
隆庆二年成进士。
授编修。
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
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
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
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帝悦,尝大.
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疏谏。
.吕调阳阻之,不得上。
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
“子,吾所厚,亦为此耶?
”慎行从客对曰:
“正以公见厚故耳。
”居正怫然。
慎行寻以疾归。
居正卒,起故官。
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
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
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
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④,祧⑤仁宗。
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
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其言辨而核。
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
又言:
“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
”亦寝不行。
...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及冬,又请。
帝怒,再严旨诘责。
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
“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
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
”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
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
慎行引罪乞休。
章累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
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
疏辞,复留不下。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再辞不允,乃就道。
时慎行已得疾。
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
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
②夺情:
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
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
③帷盖:
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
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o):
迁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冠:
夸赞.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
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疏:
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寝:
废止.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b.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c.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D.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
6.下列各组对文中文化知识的理解,有误的一组是()(3分)
A.年十七,举于乡:
文中“举于乡”意即乡试中举。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
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中试者称为“举人”。
b.万历初:
历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
一种名号,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文中万历即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c.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
明代的翰林院除主管编修国史等许多职责外,还进讲经史,以大..
臣充任的长官和众多不同职级的属官统称为翰林。
文中所述充当日讲官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而于慎行担任了日讲官是破例任用。
D.不宜拊享太庙: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
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文中于慎行认为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的是指穆宗和宣宗。
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
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
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8.把下面课文中及选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逍遥游》)(2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3分)
(3)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
(2分)
(4)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云门道中晚步①李弥逊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
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流水赴前溪。
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
独绕辋川②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注】①在浙江绍兴。
②在陕西蓝田,唐代诗人王维的别墅所在,王维曾画《辋川图》。
9.中间两联描写了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分)
10.有人评价尾联“化实为虚,不但笔法有了变化,诗境也添了空灵的意味”,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体现作者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在未来的岁月中还来得及补救。
这一名句是“,。
”
(2)王勃《滕王阁序》中写出秋水长天的名句是“,。
”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23分)
最动听的歌声【美】罗杰·迪恩·基瑟
“孩子,你乐意替我读点东西吗?
”当我刚躲到铁轨旁的一个桥洞里时,那个正坐在火堆旁烤火的老流浪汉就问我。
我点点头。
老流浪汉把背包从背上拿下来,把包里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倒在地上。
我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着他。
“在这里,孩子!
”他兴奋地叫道。
“那是什么东西?
”我从来没见过上面贴着邮票的纸卡片。
“是像信一样的东西吗?
”我问。
“这叫明信片。
”
我伸手接过那皱巴巴、脏兮兮的明信片,仔细地看着上面的图案和文字。
我发现上面盖的邮戳是一个已经有些久远的日期:
1951年11月27日。
昨天,我又一次从孤儿院跑了出来。
目前,除了躲在这个桥洞里,我没有其他的地方可去。
桥洞里时常住着流浪汉,今天我又遇到了一个。
“你可以给我读读上面的字吗?
”老流浪汉又问。
“老先生,难道你不认识字吗?
”
老流浪汉没有回答。
他慢慢地低下头看着地面,然后抱紧了头。
“如果我说错了什么,我很抱歉。
”我低声说道。
然后,我看着明信片开始读:
“你在美国好吗?
我永远都会为你感到骄傲。
同时,我也很想念你!
爱你的梅妮。
”
“梅妮是谁?
”我问。
“我姐姐。
她住在巴黎。
”
“我知道那个地方,在海那边。
”
这时,我看见泪水慢慢地从老人的脸颊流了下来。
我想,他一定是想他的亲人了。
每当想起我死去的父母,我也会流泪。
篇二:
20XX年10月高二月考语文试题[1]
20XX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一、说明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
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歇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热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
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
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
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b.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c.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D.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十四节气 阅读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