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虚无.docx
- 文档编号:26235308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34MB
存在与虚无.docx
《存在与虚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在与虚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在与虚无
“有”到“无”时方知“有”
存在和虚无,西方和
东方
[内容提要]
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Tillich,1866-1965)认为,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就是存在和存在物的关系,是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关系。
存在者是虚无。
自为的存在是虚无。
存在比虚无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存在包蕴虚无,虚无依赖于它所否定的存在。
存在先于虚无。
虚无只能通过和存在的联系才有自己的规定性。
蒂利希认为,存在最为根本。
虚无对人构成威胁,是有待克服的困境或焦虑的根源。
焦虑是存在对于虚无的意识。
我认为,从基督教的观点看,罪的基本本体论意义是“不足”“欠缺”,是“应该是”和“能够是”的东西的缺少,是虚无性。
在虚无的意义上,此在是有罪的。
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
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的哲学理念,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
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
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
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
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
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
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
“空”对抗存在。
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
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存在。
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
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
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为它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Ontology本意是关于“是”与“有”
为“有”,何以是“是”,何以有“有”,
什么”。
是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标准。
并非西方哲学家不知道虚无或不存在,并不是他们没有虚无概念,而是西哲以存在为判断的标尺。
原始民族或脱离动物不远的民族没有虚无的概念。
人类进入一定阶段才有虚无的概念。
但是虚无的概念却使成熟的人类更了解存在概念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的主流认为虚无不可致诘(jie),不可言说。
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无。
虚无的观念导致中国科学不发达。
中国哲学排斥语言,这是其“虚无”的另一种表现。
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蔑视语言。
有人胡诌什么中国哲学是“超语言”。
1何方妖孽,竟自称“超语言”?
这“超语言”就有些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道隐无名”(老子:
《道德经》四^一章),“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也”(庄子:
《知北游》)。
魏晋玄学认为,“言不尽意”。
似此,怎么会有科学认识呢?
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倾向,使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是“语言”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规律。
逻各斯造成了西方各种-logy,就是各门实证的科学。
本文作者认为,虚无或者谈论虚无是没有意义的。
虚无是存在的遮蔽或匮乏。
“无”是“有”的影子。
立竿见影,立存在之竿,见虚无之影。
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是有待克服的消极的东西。
哲学的去蔽,去伪存真,就是去掉虚无的遮蔽,去除虚无的摩耶帐幕。
存在(Being)是个名词,有所指谓,而“非存在”(Nothing)只是不定代词,其指谓不固定,不具有实在性。
非存在(Nobeing)是从存在(Being)中派生而来的,它后于且依附于存在。
最近中国学人在炒作中华文化“虚无”的同时,也对数学上的零情有独钟。
零,于是变作虚无了。
于是他们说虚无是存在的。
可是,无论如何,零不代表虚无。
零是存在。
它不是对一切数目的否定,而乃增值。
零表示弃权,不是缺位。
投弃权票后,人还要阐明自己的立场。
弃权不是缺席或者阙如,不是不存在。
零和负数都表示存在。
希腊人在文明史上首屈一指,他们在公元前775年把他们的象形文字改造为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
采用拼音字母使他们更通文达理,更有能力记载思想。
后来希腊人把他们的记数制改为字母记数。
从象形文字进到拼音文字肯定是一大进步。
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凡四卷,却唯独没有中国数学思想的篇幅,因为中国古人没有字母数字,不善于运算。
近来中国学人忽然发现西方有人谈“无”论“非”,就眉飞色舞套近乎,兴致勃勃拉关系。
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从西方本体论学点什么呢!
这虚无就值得我们骄傲几千年吗!
在西方哲学中,自古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存在”的概念。
这是存亡攸关的问题。
有些哲学家说存在问题只是语言学的偶然事件,因为偏巧印欧语中有“是”(tobe)这个系动词。
但是巴雷特说,这碰巧是西方的荣耀,我们
必须遵守。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圣经,讨论的恰好是存在,而不是虚无。
他不断重复“存在”的问题,目的是要摧毁西方思考“存在”的方式。
他要求西方恢复久被遗忘的存在一一当然有些压根没有“存在”观念的哲学谈不到“恢复”的问题。
东方文明没有产生存在者和存在的分离的哲学。
海德格尔
总是从西方文明取材。
即使在他超越西方文明时,他也是从西方文明取材。
当然我们在品评他的思想时要提到东方。
海德格尔认为现在西方人必须把久被遗忘的存在找回来。
巴雷特设想,中国哲学的“道”可能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最接近。
但这不应当引动我们中国人的自大意识。
因为,他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明什么。
毕竟海德格尔死守西方传统一一尽管他超越这个传统!
2假如西方思想真的东方化
了,那连东方人也会莫名其妙!
可惜,西方毕竟是西方。
黑格尔的虚无论
有“有”无“无”,是-是“非”非,既,是,存在,
哲学的唯一问题应该是:
说,存在是完全。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
奥康诺认为,海德格尔的无”是“有害的胡说”。
3西方哲学自来就解释存在而不是虚无。
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的老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
“自古已经提出,,存在是什么?
”《圣经》说,“我是自由永有。
”“我思故我在”,从我怀疑出发展开全部的存在。
“存在就是能被感知”,解释人何以知道存在存在。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说的是,只有存在,才合理,虚无不合理。
不合理的不存在,非存在不合理,所以不存在。
对不合理的非存在,理性当然也无可主+
存在是什么?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
,就是
“虚
奉告。
“是”
•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
而非,倒不存在。
西方哲学自古就和东方哲学判然有别。
他们是从存在而不是从虚无出发。
柏拉图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哲学的天分。
但是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的确没有虚无的地位。
人类天性就相信存在高于虚无。
传统西方哲学在本体本原的意义上肯定存在,不承认虚无。
这一点不因为东西文化会通而有些许改变。
近代以来,倒是东方和印度接受西方的观念多一些。
我们看不到东方文化虚无观念有迈步踏上世界讲坛的迹象。
西方哲学向来讳言“无”。
但到黑格尔,却以虚无来衬托存在。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说,虚无化“植根于我们存在的核心”。
黑格尔说,我们对事物能够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是它们存在。
虽然各种各样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性质,但它们都存在。
因此,存在就是心灵所能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
而且,存在必定逻辑地先于任何特殊的存在者。
因为存在者体现了那原初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事物的特定状态。
这样,逻辑学就从无规定性开始,从“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开始,它是首先的。
我们称之为存在。
”这没有规定性,也就是虚无。
因此黑格尔的体系从存在概念开始,这才是正题。
黑格尔把存在和虚无当作正题和反题对立起来。
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
因为你先假定存在,然后加以否定。
存在和虚无,不可能是具有同样内容的概念。
虚无是存在的空洞。
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
黑格尔的虚无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对至高无上的存在,你无法言说,不能用范畴把握,这就有些虚无的味道。
他说,我们有一个概念,但它并不包含存在事物的性质。
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内容,当你赋予它某种内容时,它就不再是纯存在概念,而是某个东西的概念。
但黑格尔相信,从这一存在概念能够推导出另一个概念。
即,由于存在概念是纯粹的抽象,因此也就是绝对的否定,它就是非存在概念。
没有任何特定性质的存在,就使心灵从存在状态过渡到非存在状态。
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存在和非存在是同一的。
当然,黑格尔也看到,“存在与虚无是同一的,这个命题是如此荒谬,难以想像或理解,或许只是个玩笑。
”黑格尔因此说,把存在和虚无看作是同一的,“是思想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
”不过,黑格尔认为,虚无是从存在推导出来的。
虚无概念也很容易将心灵引导到存在概念。
当然,黑格尔仅局限于纯存在的概念。
他说,纯存在的观念
包含了虚无。
这样,他就从存在概念推导出虚无。
反题“虚无”被包含在正题“存在”中。
在黑格尔的逻辑中,反题总是从正题推导来的,因为它已经包含在正题中。
心灵从存在到虚无的运动产生了第三个范畴:
“变易”。
黑格尔说,变易是
“存在与虚无的统一”。
变易就是存在与虚无的合题。
一个东西如何能够既存在又不存在?
黑格尔会说,当一个东西变易时,它就既存在又不存在。
中国的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但这不能給于人任何教益。
这有点像西方哲学开始时的初级阶段的情形。
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装糊涂的前哲学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把戏。
这“IHV'(夷、希、微)是绝对的空虚或虚无。
它是至咼无上的,是一切事物的来源。
黑格尔说,当希腊人说“绝对是一”的时候,一切规定性都被取消了。
他说,假定哲学不能超出这个阶段,那它就是停留在低级或初级阶段。
黑格尔说,这“IHV”(夷、希、微)是绝对的来源,是“无”。
他说,道家以及中国佛教中的绝对原则,万物的起源、终极者和最高者,乃是“虚无”。
也可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
然而他认为,这里本来应当说:
“统一是完全无规定性的,是自在之有,因此以’无’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是离绝观念,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同一。
这“无”也是肯定的,就是本质。
黑格尔认为,实在的生命和源泉是变迁和否定。
而且,存在就是思维,现实的就合理。
这不是一个僵化死板的过程。
存在(being)的概念,作为正题,产生了它的相反的概念非存在(nonbeing),然后是合题:
生成(becoming)。
黑格尔的意图是解释变化如何可能,这显然不是本体论或存在论的问题,也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不是解释存在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也不是解释虚无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虚无的问题。
海德格尔论虚无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1889—1976)的基本存在论或基本本体论并没有包含虚无。
他把存在和在世(beingintheworld)当作基本
概念。
和历代西方哲人一样,他拥抱“存在”而不是倡导“虚无”。
在他,论述虚无是为了方便讨论存在。
虚无是使万有浮现的背景。
存在者不是虚无。
即使对于虚无,我们也只能通过存在通达它。
引领海德格尔进入哲学的是布伦塔诺(Brantano,)。
他的《论存在在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多重含义》(1862)引起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兴趣。
这一问题后来成为海氏毕生研究的主要问题。
海德格尔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存在的强调。
6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
他是
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
'是’一个存在”的。
7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
“那它是什么?
它是’虚无’。
虚无是存在的特征”。
虚无不是存在,不是本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虚无是毛,存在是皮。
在这个意义上,“存在:
虚无:
同一”。
海德格尔跨过许多步骤,才达到这个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他讨论了虚无。
讨论虚无,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存在。
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
显然,这不是虚无主义的虚无。
他真正要克服的恰恰是虚无主义。
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
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
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来对抗存在。
他的虚无,虽然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
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也被称为存在。
相反,他认为应当重返古代希腊,回到“存在者之存在”上。
他的虚无,根本上不同于东方的虚无。
他所谈论的虚无,在西方是空前绝后的。
他的虚无,包含澄明的意思。
澄明自身就是存在。
解蔽一敞开—澄明一闪耀。
他是在“解蔽”、“敞开”的意义上使用“澄明”概念的。
澄明与虚无、显豁,无疑是同一关系。
即使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
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
“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杜撰的矛盾的术语。
而且,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他认为它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是”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一切哲
学问题中最为根本的、范围最广的问题。
所有不是“无”的问题,都在此范围之内。
即使是“无”,也在此范围之内。
我们谈论“无”,丝毫不是说它是“某物”。
8在海德格尔,“无”是通达到“是”或存在的途径。
先有“有”或者“是”,才有“非”或者“无”。
“是”猫,就“不是”狗。
使“是者”成为“是者”的
“是”,同时就是“无”,因为只有在“无”的陪衬下,“是者”才成其为“是者”,才不是“无”。
所以,“是”乃万有之源,“是”也是否定之源,从而也是虚无之源。
海德格尔追问“无”的问题,据他说是在追问“虚无者”,而不是追问“虚无”。
追问“无”,是为了追问存在。
只有东方人才认为,最高的存在是虚无。
但“虚无”是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向人公开的力量。
虚无并不和存在对立,而是
和存在相联合。
存在只有嵌入“无”的此在的超越之中,才能公开出来。
“无,原则上不是任何科学所能通达的。
真言虚无从来异乎寻常。
”即使是虚无,也属于存在。
9《形而上学是什么?
》的结尾处依然是:
“为什么就是存在者在,而
‘无’倒不在?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应当是“因为有虚无,所以有存
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不是指某种现成的东西或者指实体不存在。
它指的是此在的被抛性,被抛到各种可能性之中。
虚无以被抛、筹划为根据。
和柏拉图一样,海德格尔认为,在谈到某个事物“存在”时,我们必须知道这指的是什么。
柏拉图指出,哲学对“存在”的含义纠缠不清。
海德格尔要解决的,也正是这个“纠缠不清”。
他认为,哲学必须回到存在问题上。
“唯当真理在,才‘有’存在——而非才有存在者。
而唯当此在’在',真理才'在'。
”存在和真理同样原始地’在’。
”10存在主义的存在,不是指存在者。
存在者可能不存在,但存在
“在”。
我们不能把存在者的缺席或不在,等同于存在论的虚无。
海德格尔的虚无,指的是存在者的不在和虚位。
有的人把存在者的不存在当作存在的不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
“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已被指斥为毫无意义的。
尼采明确表示:
存在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现实所蒸发出来的最后一道浓雾”。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回击尼采说;人若没有存在的概念,就不能做事;离开存在概念,他将没法说话,“确实,将完全不存在任何语言”。
那当然也没有人的存在,因为人本质上是语言的使用者。
为着能够说话,我们就必须谈到事物的“存在”。
毫无疑问,它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存在着”(are)。
这表明,存在以各种方式显示自身。
《存在与时间》试图通过人的存在去探讨存在。
在《同一和差异》(1957,
英译本I960)中,海德格尔说:
“存在只有在人这里才能定居”,“只有人,才使得他自身进入存在”。
仅仅通过现象学分析,还达不到存在。
凭借刻苦的探究,也不会发现存在。
但如果让它自己显现给我们,我们就能够发现它。
海德格尔于是回到诗歌,特别是荷尔德林的诗歌。
诗人具有与哲学家相同的权威。
不是柏拉图的对话,而是巴门尼德论存在的诗,成了哲学的典范。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特别是希腊语言,是存在借以“发现自身”的主要方式。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希腊语和德语是最“富有精神性的”语言。
希腊语可以使我们“回到根基上”。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哲学不能全都译成英语,那也不会使海德格尔感到苦恼。
在《哲学是什么?
》(1956,英译本1958)中,他说:
“希腊语言绝不像其它欧洲语言那样是单纯的语言。
希腊语言是,并且只有它才是’逻各斯’
(logos)”。
换句话说,希腊语言是存在借以对我们说话的语言。
康德认为,“哲学的耻辱”是:
它从来没有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
然而,海德格尔却认为,哲学的真正耻辱是:
这个问题只能在本体论中出现,然而本体论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说,一旦我们询问“究竟是什么东西要求关于外部世界的证明”,我们就会看到它已经是一个“在世之内的存在”
(being-in-the-world)。
一个孤立的自我能够询问关于外部世界的问题只是因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良心”只是呼唤我们的潜能。
海德格尔说,我们的被良心“尘世的罪过”,不是指那些没有按“他们”要求去做的我们未能成为我们可能成为的人的罪过。
的罪过。
是一个实体。
此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海德格尔这样引进“虚无”概念:
在“畏”中,我们“畏”什么呢?
畏“虚无”。
本真的自我的特征是什么呢?
是“虚无”。
在良心中,什么东西呼唤我们呢?
是“虚无”。
海德格尔指出,我们本真的“自我”只是行动的潜能,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动因;责备的罪过,并不是罪过,而是一种有关我们没有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感受的,是有关“虚无”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即人的存在,
是本体论的。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试图发现所有存在的意义。
这一发现是通过对此在(你自己的个人存在,即,在世之内,“beingthere”oftheworld),而不是通过对实体和原因等概念的哲学研究达到的。
每一个此在的基本问题是:
“我为什么存在?
”(WhydoIexist?
)“我为什么出生而不是从来没有存在?
”(WhydoI
evercometoberatherthanneverhaveexisted?
)这问题也是整个世界的
问题。
这一问题促使海德格尔分析了关于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虚无?
(Whyistheresomethingratherthannothing?
)
海德格尔说,确实,我们不能讨论虚无,似乎它和外边下雨或和山脉存在等等一样。
原则上,虚无是科学不能通达的。
谈论虚无总是恐怖和荒诞的事情。
本真地谈论虚无总是不同凡响的。
它不能被通俗化。
它会消解在纯粹逻辑的酸雨中。
海德格尔反复提出:
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虚无?
为什么有一个世界,而不是没有
世界?
古老的答案是:
上帝。
上帝创造了存在。
上帝存在的理由是:
上帝总是存在。
上帝是永恒的。
这出自上帝的本性。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相信某种非偶然的存在。
必然有“存在”。
但海德格尔认为,上帝存在的问题与本体论无关。
上帝不是一个答案。
他认
为最难回答的问题是最有意义的。
正是关于绝对虚无(absolutenothing)的不可
解答,被我们的存在所忽视。
虚无把存在带到意识中。
“这个虚无是什么?
”“虚无本身是虚无”“我们到哪里寻找虚无?
”“我们怎么发现虚无?
”海德格尔
不作任何回答。
他寻求经验。
这就是畏(awe)。
他认为“畏启示虚无”。
存在主义的焦虑揭示了此在的存在论的最普遍的形式。
它并不指向世界上任何具体的
实体(这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比如你一一与另外一部分一一比如追赶你的敌人),而是指整个存在同整个存在遭遇。
这就是“此在”。
面对它,你便焦虑。
那就是在世之内(Being-in-the-world)自身。
在世之内(Being-in-the-world)本身
是此在的最基本的存在论的特征。
存在哲学的虚无是“还没有”、“尚未”(not-yet),或“已非”、“不再是”(no-longer),并非彻底的空洞无物。
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乃是指人的存在的全然开放性和前瞻性,是未决性,不是印度中国虚无决定论或非决定论!
面对虚无的焦虑,就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恐惧和不安:
我们的有限性一一我们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
肯定和否定,贯穿着我们整个存在。
人生活在有限领域内,存在掺杂着虚无,真理掺杂着非真理,真实掺杂着非真实。
你当下此刻所是的此在,是自我和他者的存在论的分裂。
其最清晰的存在论
表现就是焦虑。
问遭受焦虑的人:
你畏什么?
回答是“虚无”(nothing)。
但
这里的虚无,不是和存在一样的本体,因为畏惧总要有主体:
何人在畏惧?
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是指“没有意义”,是“意义之缺乏”、匮乏。
如果说“存在的虚无”,那也是存在的不充分或存在的缺乏。
只能用存在定义虚无,而不是相反。
虚无本身不存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存在 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