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07.docx
- 文档编号:2622484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5.24KB
xx07.docx
《xx0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07.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07
第7章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
本章要点:
Ø了解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作用、内容和特点
Ø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对教学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
本章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
7.1教学评价概述
为更好地进行教学评价,有必要对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原则以及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特点有所认识。
7.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课堂结构的评价,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评价,命题教学的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的评价等等。
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
通过评价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及时反馈,还可达到调整和改进学习过程的作用。
2.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评价达到系统化知识的作用,还能促进理论和实践正确的结合。
3.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通过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提高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促进学生信息科学常识的积累,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7.1.2教学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主要有教学过程的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
1.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过程的各项基本内容就是教学过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2)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能对教材中的能力和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挖掘。
(3)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是否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组织的教学是否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
(4)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形象、生动、准确、精练。
(5)教师的板书是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具有条理性。
(6)教材的处理是否注意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7)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是否规范,对所作实验操作是否熟练,演示内容是否恰当。
2.学习活动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是否浓厚,是否积极参与。
(2)学生是否理解学习内容,对哪些问题尚未弄清,对哪些内容能做适当加工或发挥。
(3)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是否熟练掌握,能否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
(4)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教育因素是否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3.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教学效果就是对教学效益的评价,具体内容如下。
(1)对照教学目的对学生的进步发展趋势和实际达到水平做出判断。
(2)学生是否学到教师所教的内容,认知领域的达到程度和水平如何。
(3)学习内容的巩固,性与持续性如何,是否补充了其他内容。
(4)丰富学习经验,提高能力的教学设计是否实现了。
(5)己获经验与能力是否起了迁移作用。
(6)思想是否得到提高。
7.1.3教学评价的分类
对教学评价进行分类,即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来区分教学评价,划分不同的类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每一类教学评价,更准确、全面地认识它们。
对教学评价进行科学的分类也是教育评价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这里我们仅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目的、标准进行分类介绍。
1.按评价的目的进行分类
按评价的目的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行的。
焦点是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展情况。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是否达到了局部的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师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如下:
①通过观察、提问、讨论、检查作业、上机操作、作品创作、在线测试等形式和手段及时掌握教学状态中的情况,调整学习活动。
②通过单元测验,及时掌握该单元知识的教学具体情况,使学生了解是否达到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强化学习活动。
③通过总结性测验掌握整个学科知识的教学具体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记录。
形成性评价能强化正确的反应,调节和改进教与学。
这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使用。
(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判断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实际达到的水平,并随之为下一步确定相应的措施,使教学活动正常开展而进行的评价。
诊断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症状诊断:
着重找出存在的问题。
发现问题和缺陷,以便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②原因诊断:
着重于原因。
弄清产生问题和缺陷的原因所在,以便“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排除造成学习困难的障碍,确保学习活动正常开展,就要应用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使用。
(3)总结性评价是在学习结束后,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做出总结性结论的评价。
目的是对学生做出学习的鉴定,给出评定成绩,了解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评价教学的有效性。
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不多,一般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学校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均属此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考试应包括笔试与机试两个方面,这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比较高,考试内容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每个题目都包括许多计算机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应该注意到,在时间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要求,诊断性评价表现临时性,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分别表现在阶段性和长期性。
总结性评价的重点是判断结果,形成性评价则更重视反馈、调节和改进。
现在应由重视总结性评价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选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绝对评价、相对评价。
(1)绝对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标准评价。
它是根据确定的评价标准(如教学大纲或教学目标等),把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衡量评价对象是否达到标准的一种评价。
这个标准不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因被评价对象水平的高低而改变。
只要服从评价标准,评价将是公平、合理、客观的。
学校中的教学评价多属于此类评价。
(2)相对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标准评价。
它是指在某一个集团(班级、学校、地区、国家)中,以这个集团的平均状况为基准,评价每个被评对象在这个集团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一种评价。
它的客观性很强,并经过百年的发展,有一套测量和统计的方法。
它适用于竞争性的选拔考试。
它所表示的是学生之间的比较而与教学目标无很大直接的关系。
一般大型的标准化考试、升学考试、以及各种竞赛性考试均属于此类评价。
7.1.4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特点
前面我们讨论的关于教育评价的有关知识是针对普遍情况而言的,而信息技术课程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也体现一定的特点。
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教学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实践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应用及程序设计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性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践性教学,要通过课堂演示、学生实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往往实验学时要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教学评价的目标就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和理解的程度;二是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和应用的能力。
学生的成绩也应由笔试成绩和上机操作成绩两部分组成。
2.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着难以量化的因素
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所处理的是难以客观量化的对象,不能直接进行测量。
一般地,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分成3个水平层次:
初步学会能进行速度较慢的上机操作(允许有若干差错);学会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地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上机操作。
这其中含有许多不精确的成分,如把握不好,必然会给教学评价带来误差。
为减少误差,就必须解决“量具”本身标准化和“量具”使用方法标准化的问题,这是两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评价,即要对理论性教学(如讲课)和实践性教学(如上机实验)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但增加了制定和分析评价标准的难度,也使得评价过程更加复杂化。
3.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硬件支持。
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故存在资金问题,再加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认识程度的不同,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师资配置、教学条件(如机房建设、计算机软硬件)的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使得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同,在大范围进行教学评价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评价往往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评价过程中,制定的评价方案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标准依赖着课程内容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比普通课程要快得多,如以前是在DOS平台,现在是在Windows平台。
即使是在Windows平台,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地升级、不断地更新,这就造成教学评价的可变性,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评价内容及标准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而不断改变。
根据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特点,我们应认识到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时,既要考虑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教与学的评价,又要考虑实际上机操作能力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量化”问题,力求做到公正、合理。
7.2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内容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终极目标。
其价值和本体价值是相互统一的,教育所要追求的不是学生作为个体在某个孤立的知识或技能层面的熟练和熟记,不是单纯的量的发展而是要求质的飞跃。
因此,我们要培养的人不仅应在学科知识方面有所建树,同时还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个意义而言,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应涉及一个较为宽泛的维度,最基本的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以及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
(1)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包括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评价、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能力的评价。
(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
包括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评价、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评价。
(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
(4)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
7.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7.3.1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
对学习成绩进行评价的基本方式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用切合实际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学习情况。
它一般建立在评价者的经验或印象基础上,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定性评价有评语鉴定法、等级判定法等。
(1)评语鉴定法
评语鉴定法就是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价结果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对教学中许多模糊现象进行描述和鉴定。
比如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上课表现、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实际上机操作能力等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
优点是简便易行,结论一目了然:
缺点是不够精确,容易掺杂主观因素。
(2)等级判定法
等级评定法简便易行,但不够精确,同一等级者之间的差距不好区别。
等级判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五级评定法: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四级评定法:
很好、较好、一般、差;
三级评定法:
上、中、下;
二级评定法:
合格、不合格。
例如,对学生学习态度包括的各方面进行四级评定。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把评价目标数量化,进行定量分析、处理,用数字表示评价目标的评价结果。
进行定量评价常用的是统计分析方法,要计算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T分数等。
3.定性评价与之量评价的结合
定量评价是定性评价的基础,定性评价是定量评价的出发点和结果。
如果评价仅停留在纯数字上,仅用单纯的数字表示学习情况,不回到定性就失去一定的意义。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品质、个性等无法用分数来反映。
如果仅停留在定性上,没有确定合理的数量关系,就难以做出准确的科学评价。
只有将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公正的评价。
如以学生考试的答对率为标准,按五级评定:
答对率为90%~100%一一优秀(学生熟练掌握或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所有要求)
答对率为80%~90%一一良好(学生掌握或能较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要求)
答对率为70%~80%一一中等(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的要求)
答对率为60%~70%一一及格(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的主要要求)
答对率为60%以下一一不及格(学生不能掌握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以上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使得评价更为公正。
7.3.2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为保证整个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该有一个周密考虑的组织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成立教学评价领导小组和专家评价组;确定评价标准;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资料等。
1.成立专家评价组
专家评价组可由精通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人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计算机教师、教导主任和主管业务的校长组成。
为使评价组更有权威性和客观性,应尽可能聘请与被评价者无直接联系和业务关系的专家。
评价组的人数由被评价对象的人数决定,为保证评价的合理性,一般以5至9人为好。
2.确定评价标准
进行评价不能凭印象和经验,也不能凭一些数字资料,通过少数服从多数来得到评价结果。
进行评价主要根据评价标准,它是决策判断的准绳。
熟悉评价内容和标准,明确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在评价工作中就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就能保证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如下。
(1)先进性与合理性。
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体现教学评价的功能。
标准的内容要符合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
标准的技术手段和形式既要先进又要合理,要突出改革、创新、提高素质等因素的特征。
(2)统一性与协调性。
局部标准与全局标准耍一致,学校编制的标准与上级部门编制的标准要一致,地方与地方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编制的标准要尽量一致。
制定的标准要素之间要格调一致,衔接配套,不允许在评价时容易造成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出现。
(3)严谨性与可行性。
标准是属于教育管理中的一项法则。
法则必须是严肃的、严格的,否则就不能成为法则。
标准的内容和词句都应认真研究,做到语言精练、准确。
编制标准要充分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标准的内容简明易懂;标准的形式要布局合理,层次清楚;标准的用词要清楚明白。
3.收集信息资料
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座谈法、问卷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等。
(1)观察法就是根据评价指标的要求,在自然的状态下,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听课、参与各项活动而获得评价信息的方法。
观察法是收集直观暴露真实现象的重要手段。
(2)访谈法是通过调查的形式访问有关人员或找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它有明确的目的,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了解到真实情况,获得较深入和具体的资料。
(3)座谈法就是约请少数有关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交谈,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
通过召开座谈会(如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管理人员座谈会等)获取较全面的评价信息。
(4)问卷调查法就是设计有关评价信息的问题表格,通过书面填写的方式来收集信息资料。
问卷调查是最基本的重要调查方法,它完全服从问卷的要求,能有效地获得较为复杂的评价信息。
(5)统计分析法就要计算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T分数等数字资料。
通过观察、听课、听汇报、访问、召开座谈会、发问卷等工作来收集大量的文字和数字资料,获得直接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教师自评与学生自评
由被评者根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有利于发扬评价的民主精神,激励被评者的参与意识,也可以便被评者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5.结果统计与定性分析
指定专人对评委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先分别计算自评、他评和领导专家评价的各项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再用加权求和的方法统计出各评价项目的最终合成结果和总的评价结果。
最后,还应委托专人,综合评议会各方面的评价意见,写出定性分析的总结性评语。
评语要文字简洁、重点突出,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6.评价结果反馈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检查与交流,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长处与不足,调动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及时而又恰当地反馈评价结果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
在向被评者反馈和解释评价结果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对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学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7.3.3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操作性极强的评估过程,相应地,如何进行操作则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了解了评价的作用和内容之后,下面我们对评价的方法加以介绍。
1.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应用的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做出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试卷测试。
试卷测试就是通过编制书面试题并根据学生的相应回答来判断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试卷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真实情况。
使用试卷测试方法的特点是能够使用较低成本在较大范围内对多数学生同时进行测试,完成部分评价任务。
但这种测试方法也存在问题:
①选题问题。
如何选题、怎样对试题进行编配是组卷的最大问题,为了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从而提高测试效果,我们通常按照测量理论进行编题组卷。
试题选择时应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考虑到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
选题应根据测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应根据测验内容、测验目标灵活选择;②经济性原则。
选题同样也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尤其在大规模测验中更应采用易于实施、易于评分、易于处理的试题类型,评卷时可借助计算机,这样有助于提高效率、节省开支;③适应性原则。
在同一测验中,选题应适应考生的心理,题型不宜太多,以避免题型的频繁变换给考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②阅卷问题。
对学生的试卷进行准确的评阅是对学生正确评价的重要环节。
由于试题的类型不同,评判的准确性也就不尽相同。
比如说,客观试题较容易保证评判的准确性,但主观性试题评阅的就很难保证准确性。
因此,改进试题的评阅方法尤其是主观试题的评阅方法是解决评判准确性的主要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复合评判,对一个学生的试卷由多人评阅,将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成绩。
作为当前评判方法中不可缺少的试卷测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它能较实际的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它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在试卷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进行操作性的测试。
(2)机器评价。
机器测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通过机试可以检测到学生是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对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熟练程度。
考核时需要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既要考核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又要考核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
上机操作的过程考核一般是先设计与考核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操作过程评定其操作水平。
为使评定客观、准确,可根据各操作步骤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各步的权重,制定上机操作考核评量表。
在评定学生上机操作的质量水平时,可采用以下指标:
①熟练性,包括操作的协调能力;②准确性,包括操作动作的规范性;③应变性,包括对意外或突发现象的处理能力。
上机操作的结果考核一般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任务,考核者只根据结果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做出评定。
相关评定指标如下:
①操作结果的正确程度;②完成操作所需要的时间;③对操作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合理程度。
由于结果考核的间接性,故考核者要精心选择考核试题并严格监控考核过程。
也可以将试卷测试的部分内容合并在操作测试中,由计算机进行科学的组卷,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理论性问题的回答。
这样就可把理论测试和操作测试合并在上机中完成,减少了测试的环节。
机器测试还有利于远程测试,削弱了时空的限制。
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能对学生做出一定的客观评价,评价的结果有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评价也可以判断学生学习的差异程度,是对学生进行优良筛选的一种可行的方式。
2.成果的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信息能力的评价。
选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习成果是学生心理认识发生变化后所创造出的一种可观看到的真实的事物,对这种真实的事物可以进行量的测量,也可以进行质的评价。
传统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通常是由教师来进行评判的,这种评判一般是用一种权威性标准来衡量的,通常我们称这种权威性标准为科学的标准。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由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每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存在模式,这种模式很难说是好还是坏。
那么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全部用唯一的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样很多事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用存在论的观点和认识论的观点,用模拟和现实的,用既有统一又有个性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去评价事物。
所以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评价就有必要从一元性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性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教师权威评价。
教师权威评价就是指教师或由教师组成的评价团,他(或他们)按照一定的客观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学习成果的优劣。
此种方法虽然评判速度快、效率高,但主观性非常大,权威教师评判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成为影响评判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因为评价的结果是由所谓的权威决定的,所以一旦所谓的权威受到质疑,那么用他的权威标准进行的评价将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因为权威教师的错误会埋没大量的人才。
所以仅仅使用一个标准对学生成果的评价是不完善的。
我们有必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其他的评价方法。
(2)学习小组评价法。
小组评价是指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而受到小组成员的评价。
这种评价是多纬度的评价模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进行对话,可以对成果给出一个多角度的评价。
学习小组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等优点,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以小组的形式,按照主题探究的要求,经历从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到呈现成果的较完整过程。
它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评价内容是全面的,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方式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包括学习过程的积极表现、学业与情感的变化,也包括学习成果的大小。
这种评价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综合评价能力强,几乎把评价系统中的各要素都考虑进去了,而且评价目的也很明确。
小组成员通过评价别人的作品,会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听取他人的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在这方面也有不足,从而得以改正和提高。
但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