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docx
- 文档编号:2622445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08KB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docx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殖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的变化对鱼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酸碱度(即pH值)对鱼的影响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
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
什么是GH和KH?
硬度是如何分级的?
对水草有何影响?
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
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例如,在烧开水时易产生锅垢,又如硬水用来洗涤衣服时,消耗肥皂会比较多等。
因此,硬度可以用来描述水的软硬程度,其定义是指能使肥皂沉淀之量。
这是因为肥皂是硬脂酸的钠或钾盐,遇到水中的钙、镁离子,易生成不溶性的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使肥皂失去洗涤衣服的作用。
除了钙、镁离子外,肥皂还能被铁、锰、铜…离子所沉淀,所以在化学上定义︰凡是水体存在能被肥皂产生沉淀的矿物质离子,都称为「硬度离子」,这裡指金属阳离子而言,主要包括钙、镁、铁、锰、铜离子等,而象钠、钾离子都不属于。
但在一般的自然水(包括自来水)中,除了钙、镁离子外,其馀硬度离子存量很少,它们的总含量可能不到3%,因此水的硬度可以说主要表现为钙和镁离子,又称为“钙硬度”或“镁硬度”两者之和,称为“总硬度”,简称“硬度”,这其中钙硬度平均约占85%,镁硬度约占15%。
硬水又依加热之后是否可以发生矿物质沉淀,而分为“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两种。
其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可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暂时硬水,主要是指那些含有酸式碳酸盐(例如,碳酸氢钙、碳酸氢镁、碳酸氢锰…等);所谓永久硬水,是指含有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例如硫酸锰、硝酸镁、氯化钙…等)的水,不因加热而析出,故称为永久硬水。
可见永久硬水或暂时硬水主要是针对酸根阴离子而言的。
软水和硬水的判断,通常必须使用化学分析方法才能决定,无法用肉眼直接判断。
由于硬度离子的碳酸盐都是沉淀的,所以在道统化学上的定量分析中,只有使用碳酸盐法才能使所有的硬度离子都被沉淀出来。
硬度也因此通常以碳酸盐表示,又因钙硬度占总硬度中绝大部分,因此在国际上特别以碳酸钙(CaCO3)的量(ppm)来表示硬度。
但使用碳酸钙(CaCO3)的量来表示硬度,在道统化学上的定量分析中,其结果可能会有一些操作上的误差,如果能再经过进一步的焙烧处理,让碳酸钙(CaCO3)变成氧化钙(CaO),就可以更准确获得分析结果,例如,德国就是利用氧化钙(CaO)的量(°dH),来描述硬度
GH是指水体中所有硬度离子︰即钙、镁、铁、锰、铜离子等的浓度,主要考量的是金属阳离子;与之对应的考量酸根离子中主要是“暂时硬水”的酸式碳酸根(HCO3-)的浓度值,即称为KH值。
硬度对水草的影响表现下︰
GH︰硬度离子中的钙及镁离子是水草的必要养分(次要营养元素),铁、锰、铜等离子也是微量营养元素,由此看来,硬度对水草养分的获得,应该具有正面的助益;但水体中的各种养分如果存在比例不均衡,会发生相互拮抗作用,已知钙有阻止水草对水分之吸收而有利于养分吸收之作用,适与钾之作用相反,故钙与钾必须要有适当比例,否则钙与钾之间必会发生拮抗作用,让水草只能吸收钙或钾,不能吸收钾或钙,对水草的生长一定有极不良的后遗症。
硬度对水草的影响,主要是建立在养分相互之间的拮抗作用,尤其是钙与钾之间的拮抗作用之上。
水草无法生活在GH=0的水中,也不可以生活在硬度极高的水中,所以GH是水草育成的基本条件,一般以GH介于软水(5~8°dH)至适度硬水(9~12°dH)较为适当。
KH︰作为碳酸根或重碳酸根(HCO3-)的浓度值,不是水草育成的条件本身对水草生长无太大关係,但它会影响水体的pH值,以及当水草缺乏CO2来源时,供作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无机碳源,对水草的育成有密切的关係,因此,水草可以生活在KH=0的水中(但必须输入CO2及预防pH值过低),也可以生活在KH=25°KH以上的水中(但必须预防pH值过高),不过一般以4-10°KH最适当,因为在这范围之内,水体的pH值较为稳定,同时水体也能涵容适当的无机碳源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之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人为地将水的硬度分成︰强软水︰德国硬度0~4°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0~89ppm之水;软水︰德国硬度5~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90~159ppm之水;适度硬水︰德国硬度9~12°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160~229ppm之水;中硬水︰德国硬度13~18°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230~339ppm之水;硬水︰德国硬度19~30°dH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约340~534ppm之水;强硬水(veryhardwater)︰德国硬度30°dH以上之水,相当于碳酸盐硬度535ppm以上之水。
最适当,因为在这范围之内,水体的pH值较为稳定,同时水体也能涵容适当的无机碳源供水草进行光合作用之用
养殖水体中氨氮对鱼的危害和解决技术措施
养殖水体中的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其来源主要是饲料、肥料、水生物排泄以及注入的其它水体。
氨氮对养殖鱼有明显的中毒致死的危害。
我们大多数养殖鱼类对氨氮都十分敏感,如氨氮浓度为0.099~0.455mg/L就会对草鱼生长产生抑制,而水质国标规定氨氮小于0.5mg/L,氨氮在国标规定水平以下就可能对鱼造成危害了。
科技工作者经研究指出,氨氮中毒主要危害主要为:
一是氨氮增高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二是氨氮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三是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水体氨氮增高会引发鱼类氨氮急性中毒或氨氮慢性中毒现象。
鱼类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鱼口时而大张不能速度闭合。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急性中毒时能能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鱼类氨氮慢性中毒的症状:
1.鱼摄食量下降、时间短,或摄食时一会便散开了,在四周漂游喝料沫;
2.遇到阴雨天,上层鱼,如鲢鱼浮头,长时间浮在水面上,底栖鱼,如鲤鱼吃食逐渐减少。
溶氧下降,富营养化,PH值、温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如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的精养塘,本来水体中氮含量就很高,受环境因素影响造成浮游植物大面积死亡,水体中的氨氮浓度将会突然升高。
氨氮中毒需要综合防治,主要有:
1.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减少残饵量减少养殖鱼的氮排泄量。
2.严格防控生活、工业下游的“富氮”水体侵入养殖塘,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控制和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改善水质,增加底层溶氧合理使用增氧机,加强上下对流;经常清淤、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增加水体溶氧;使用化学增氧剂,精养塘选用在水中分解缓慢的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对改善水质尤其是底层水质效果更加良好。
水体溶氧尤其是塘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被消除,保持水质的pH值稳定。
4.合理施肥。
精养塘应少施效果慢、耗氧大的有机肥,高温季节要多施磷肥。
5.使用水质改良剂。
精养塘氨氮中毒后风险高、损失大,最好能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6.氨氮中毒的救治。
先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pH值低于7.0时可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沸石粉、麦饭石、膨润土、活性炭等都具有吸附作用的矿物质、减少或去除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每亩200~300kg/1.5米水深),进行底层水体置换,抽去底层老水加注新水。
预防优于救治,养殖人员要密切观察水质、浮游植物、鱼类活动的变化,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置,就能切实控制和减少氨氮中毒的风险。
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其中游离氨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
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
水体中其它形式的氮不能被浮游生物所利用,并且会对池鱼产生危害。
一、水体氮的来源
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棍合水;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
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氨氮中毒的机理
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02浓度升高。
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
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研究表明:
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
保持鲫鱼AKP和LSZ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70毫克/升(72小时)、0.56毫克/升(96小时),而保持鳜鱼AKP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143毫克/升(96小时)。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
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2毫克/升。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
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
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
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负的毒性。
NH3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毫克/升和0.559毫克/升,随着鱼体的生长,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
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
3浓度为0.099—0.455毫克/升,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毫克/升。
杂交罗非鱼的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35—0.171毫克/升。
NH3浓度超过0.66毫克/升时就会对鲤鱼种产生毒性作用。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
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鳞鱼为优势鱼群。
2.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
(1)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2)呼吸急促,口时而大张。
(3)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4)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5)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四、水体中氨氮的防治与解决
1.降低饲料系数
饲料是水体氮的主要来源,通过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来减少鱼类氮排泄量是防治水体产生“富氮”的主要措施。
准确测定鱼的需要量和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鱼类需要的平衡日粮;应用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肉碱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影响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氮的排泄率。
另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这些都可以降低水体氮的含量。
2.以磷带氮
水体中氮、磷比例严重失调,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对鱼产生危害。
由于精养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使水体中氮含量很高,施用磷肥可使水体中氮、磷比例降至较为适宜的水平,从而使浮游生物数量能够增长近1倍,易消化的藻类也明显增长。
但是当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体中的氨浓度将会突然升高,因为水中的氨除来自鱼类外,细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释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将水体氮去掉。
3.种植水生植物改良水体
在养殖水体中可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而且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氮也同时离开水体。
4.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硫化氢被消除,水质的pH值稳定。
5.使用药剂
降氨宁有良好的降解氨氮的作用,对水体氨氮浓度急剧加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平时使用EM原露或光合细菌对保持优良水质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亚硝酸盐对鱼儿的危害
水体中的残饵和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本身是无毒的。
有机物被异养性细菌氧化分解后就会产生氨氮;氨氮再被自养性细菌(亚硝化菌)氧化分解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继续被另一类自养性细菌(硝化菌)氧化分解成硝酸盐。
硝酸盐对鱼类是无毒的。
反应过程如下:
有机物(无毒)→异养性细菌氨氮(有毒)→自养性细菌(亚硝化菌)亚硝酸盐(有毒)→自养性细菌(硝化菌)→硝酸盐(无毒)
亚硝酸对鱼的毒性:
氨对鱼的毒性会随着鱼龄及尺寸的增加而减少,而亚硝酸的毒性是随着鱼的尺寸的增加而增加,亚硝酸有毒是因为它将血红素氧化成变态血红素,此变态血红素无法运送氧。
血红素中含有2价铁,可结合氧分子,当亚硝酸将2价铁氧化成3价铁之后,血红素就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成为变态血红素。
一般称为"褐血病"。
亚硝酸鱼儿的症状:
亚硝酸盐通过鱼儿的体表渗透和吸收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携氧蛋白质结合而使之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从而表现为缺氧症状。
即使水体中的溶解氧高,鱼儿也表现出缺氧昏迷状态,如摄食量下降、呼吸困难、游动缓慢、体力衰退、鳃部受损变黑,出现“浮头”、“偷死”、“冒底”等现象。
除此以外.鱼儿长时间生活在亚硝酸盐偏高的水体中,其活力差,自身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
各种鱼类中毒症状小同。
病鱼的皮肤粘膜呈黄白色,甚至蓝紫色,粘膜增多.充血,有腹水,呼吸困难呈昏迷状态,抽搐,血液凝固.呈巧克力或酱油色,呈棕褐色似酱油状,凝固不良。
肝、脾肾呈紫色,全身各赃器的血管瘀血。
预防的措施:
1、定期定量的换水稀释水中亚硝酸盐2、不要过度的养鱼并控制食饵的投放 3、增强过滤系统已求快速的把亚硝酸盐转换成硝酸盐4、水草植物的适度种植吸收。
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产生及对鱼类的危害
在冬季结冰以后,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水生动物的呼吸。
水中的有机物大都是枯死的植物和水生动物尸体,它们在腐败分解时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很大时对鱼类是有害的。
因为鱼类的生存是靠吸进氧气,通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全身进行生命活动。
可是由于水中二氧化
碳的增加,鱼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中毒死亡。
一般认为:
对于前我们养殖的几种主要鱼类直接有害的二氧化碳浓度是60毫克/升以上,超过200毫克/升鱼类便会死亡。
水中的硫化氢主要是由于一种还原细菌的作用而产生的。
当水中含有丰富的硫酸盐和有机物时,还原细菌能将硫酸盐还原和将有机物(蛋白质)分解而产生大量的硫化氢。
特别在水体缺氧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更易发生。
有的水泡子冬天打开冰眼后能闻到一股臭鸡蛋味,就是硫化氢气体的味道。
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对鱼类有直接毒害作用。
同时由于它的迅速氧化,剧烈地消耗水中的氧气。
1毫升硫化氢氧化时需从水中吸收1.4毫升的氧,因此,在发生硫化氢的水体中,溶解氧迅速地减少.当水中硫化氢浓度达到0.6毫克/升时,就能引起鱼类死亡.这一含量是鱼类的危险指标。
溶氧量对鱼儿的有哪些影响呢?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ppm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
此情况在常温常压下我想它不易发生,常压下过多的溶氧会自动从水面逃逸。
|||水中溶氧量低,鱼儿食欲下降,甚至拒食,即使食入饲料,也会造成消化吸收率低下、生长速度减缓、饲料利用率降低的状况。
|||鱼类在溶氧3.0ppm时的饲料利用率,要比4.0ppm时减少一倍。
鱼类在水中溶氧量达到4.5ppm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ppm以上时,饲料利用率达到最佳数值。
有人研究表明:
当水中溶氧量从7.6ppm下降到3.1ppm时,饲料利用率降低5.6倍、生长速度降低9倍至10倍。
|||鱼单位体重的耗氧量随鱼体增大而减少,单个鱼的耗氧量则随鱼体的增大而增加。
随水温的增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鱼的耗氧量也高。
鱼的采食量越大,耗氧量也越高。
为使鱼迅速生长,保证水中高溶氧是极其重要的。
|||热带鱼要求水中溶解氧含量7ppm以上,如果水中溶解氧降到5ppm时,热带鱼就会“浮头”,这时如不采取措施,热带鱼就有被窒息死亡的危险。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养殖 水体 PH 值氨氮 亚硝酸盐 指标 变化 影响 防治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