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622146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8.34KB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我国大西北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视频。
2、播放改造大西北后的森林视频图片。
师:
美吗?
在这美丽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2、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
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奇迹。
1、师:
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
2、用一句话向大家形容一下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这位老人。
板书:
老人 81岁 瘦小
师: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课文讲了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的事情。
课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板书:
奇迹)
师:
什么样的事才称得上奇迹?
你能举个例子吗?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指读,理解,指导读,比赛读。
师:
我们的学校大不大?
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20亩,3700亩约等于多少个珠光小学?
180个。
想一想,我们学校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
180个珠光小学全种上树是什么样子?
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
请找出来。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
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读一读这段话吗?
指导读这段话。
第3句话是一个什么句?
(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还有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一片茂密的林海中去?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4、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师:
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见,为什么称它为“了不起的奇迹”呢?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理解后,朗读。
“大环境”──险恶。
(板书)
②“小环境”──艰苦。
(板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师小结:
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四、回到题目,理解“老”与“不老”;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师:
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在大环境险恶、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老人创造了这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1、“老”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
“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板书:
81岁)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2、这样一位年迈的老人,作者却说他“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这是怎么回事呢?
①课件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②指导: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
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
师:
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
师:
同学们理解得不错。
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可能的回答:
老人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老人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老人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
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他为什么要放弃与亲人颐养天年的生活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的是什么?
不老的又是什么?
老的是人,不老的是精神。
什么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
他是现代的愚公!
我们要学习他什么?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中,应竖立起这种思想和理念。
师:
是啊,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啊!
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请看大屏幕!
(屏幕用打字机打字的形式出示近年来土地沙化减少,植被增多的数据。
)
师:
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拓展,进行环保教育
课件放环境受到破坏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这些,再想想老农十五年来创造的奇迹,你想对老农说什么?
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引导:
15年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可以把黄沙变绿洲,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件事都会创造奇迹的。
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向老人学习,爱护环境,植树造林。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今天很难得,有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我们的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倾听并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朗读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师:
好,现在谁来说说你听后,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觉如何?
(预设:
我放佛看到了四周全是绿色的树木,感觉很美;我仿佛看到了满山的树在风中摇晃,像海上的波浪,感觉很有活力…)
3、师:
是啊,多么美丽的景色。
这里有参天的杨柳,像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但在这葱郁的林海背后,却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学习16课《青山不老》
4、板书课题:
青山不老,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8页
1、要求:
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师:
好的,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指名学生读)
肆虐盘踞(重点板书)绿洲 奇迹归宿 价值
师:
他读正确了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次(生齐读)
3、师: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上面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描述了一位老人在植树造林的故事。
描述了一位老人在寒风肆虐,风吹沙起的晋西北创造了绿洲的奇迹……)
4、过渡: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课文。
为此,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提示,看看应从哪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5、交流,应从三方面深入阅读思考:
a、想一想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用“()”标出来
b、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用“”标出来
c、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师: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子思考、批注
(一)、抓“奇迹”。
2、师:
好的,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在贫瘠的山区,老人创造了哪些奇迹?
预设
(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l 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段话中有两个“全”,你感受到了什么?
l 这就是一位普通山野老人创造的奇迹,看着这一片绿的海洋,望着这一片绿的波涛,你产生了什么情愫?
(惊叹、敬佩)
l 指导读这段话。
(请带着自己的感觉朗读这段)
预设
(2):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l 点拨:
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一亩大约有13个教室,3700亩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了不起)
l 师:
谁能把这了不起的奇迹用朗读表现出来?
(指名读)
l 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齐读)
预设(3)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老人说:
“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理解:
黄土和绿树是互相依存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黄土,使之不流失。
这正如老人与青山是息息相关的,青山养育了老人,而老农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飞报答)
l 点拨:
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l 指导朗读:
是啊,有了老人才有树,有了树,才守住了这片青山。
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二)、探“环境”
1、过渡:
老人用15年的时间,为青山披上绿衣,为黄土盖上绿毯,他创造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师:
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在植树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关键句
2、预设:
交流:
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A“大环境”──险恶。
(1)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用一个词来概括(险恶)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②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肆虐、盘踞”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2)师引读:
(15年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80个月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5476个日子啊,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B“小环境”──艰苦
1、体验老人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年纪的大(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
(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而且他还是个瘦小的老人。
(2)那么这位老人又是在怎样的小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我们一起读读,在课文的第几段?
老人的生活十分的艰辛
(3)师:
“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
出示:
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
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
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学生读一读
(4)理解句子: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归宿是什么意思?
(面临享福和吃苦的抉择,老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青山)
四、解读奇迹,领悟“青山不老”
1、师:
一位平凡的山野老人,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穷山恶水中,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出来了,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齐读
(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在字面上是什么意思?
理解得不错。
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
老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
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另一种东西”指什么?
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1、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吗?
青山不老是指什么不老?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六、总结拓展
总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延伸,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1、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2、结束语:
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3、背诵背环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4)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5)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七、板书设计:
大环境──险恶
青山不老 小环境──艰苦 创造奇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概括三克镭的各自来历、用途,并从中体会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重点
从三克镭的来历、用途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开去。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的交流
课前,同学们或从影视或从报刊上对居里夫人已多少有些了解,因此,课的导入可从资料的交流开始,比如老师可以这样说,居里夫人是个伟大科学家,同学们对她一定有不少的了解,请用一两句把你印象最深的说一说。
(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了解,可能有: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家,还十分敬重小学的启蒙老师等等。
)
二、快速地阅读
通过资料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应要求学生自己快速地阅读,找出三克镭的来历和各自的用途,然后小组内交流。
(第一克镭 自己提炼 毫无保留公布提炼方法
第二克镭 美国公众的捐献 用于继续研究
第三克镭 美国公众的捐献 用于治疗癌症)
三、深入地讨论
当学生概括出三克镭的来历和用途后,应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为什么说这三克镭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
讨论前老师可稍作提示:
可以从每克镭的来历、用途去想,比如:
第一克镭是世界上第一个提炼成功,又毫无保留公布提炼方法,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精神?
第二克镭?
第三克镭?
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想想居里夫人做了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她自己怎么说的,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第一克镭 创新精神 无私奉献
第二克镭 献身科学
第三克镭 关爱全人类)
(居里夫人的话:
(1)“没有人应该因为镭面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
(2)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体会到什么:
伟大的人格,献身科学,大公无私。
)
四、尽情地表达
在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后,应引导学生从居里夫人的自传里的一段话想开去,尽情地表达。
1、体会居里夫人自传里的一段话。
要求学生把这段话读几遍,再想想这段话表达了几个意思,居里夫人最想说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达两个意思:
一是肯定获得专利的合理性;二是赞赏不要专利的大公无私。
居里夫人把大公无私、献身科学作为最高的追求。
)
2、从这段话想开去。
对学生的想开去,要稍加引导,开拓思路,比如,有了发明创造,怎么做既能服务社会,又能保障个人利益?
比如还有哪些科学家像居里夫人那样具有伟大的人格?
(学生联系的科学家,可能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使全人类都获益;华罗庚的优选法,为数学方法的普及花费后半生的大半精力等;还有霍金、纳会等伟大科学家的事迹。
)
要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开去的内容尽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地延伸
最后,可向学生朗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全文或重要语段),使学生对居里夫人有更深入的认识。
附: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
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晓的少见的严肃性。
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18《三克镭》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匆匆》教学设计之八
作者:
zouxianping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二)难点
由于人们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成为这篇课文的难点。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介绍作者,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
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
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
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
《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己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山不老 教学 设计 六年级 语文教案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