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6215098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92KB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docx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序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
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人才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阶段,要加强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为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现状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913万人,电信业137万人。
每十万人口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90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一倍。
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6、2%,比“十一五”初期提高约3个百分点。
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
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显示、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
(二)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部署,信息产业是各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关键领域。
当前,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新兴业态成长和产业体系重塑,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撑。
未来5—10年,是我国信息产业实现核心领域突破和优势领域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打造信息产业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材料等核心基础电子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价值链上移。
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和物联网等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争取新一轮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必须培育一支能够掌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推动应用电子、光电子、智能终端、新兴信息服务等新应用、新业态快速发展,培养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运行规律,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也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产业领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专家梯队有待进一步培育。
2、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难以适应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需求。
3、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发展环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常规提供渠道的矛盾始终存在。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为指引,以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信息产业发展和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方针
面向信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坚持“突出高端,打造优势;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突出高端,打造优势。
充分认识各类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
提升素质,优化发展。
在保持人才总量稳步发展的同时,将人才素质提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创新机制,完善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入手,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产业界、教育界、企业、协会及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到2015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
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00万人左右。
到2020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00万人左右。
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35%左右,形成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主体,各类人才合理配置的多元化人才结构。
3、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到2020年,信息产业本科及以上人才资源占全行业比例达到35%左右。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中级及以上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40%左右;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
4、人才机制和环境更加完善
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基本健全,高等院校教育、社会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与产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鼓励创新,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加强TD—SCDMA及演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人才高地。
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人才高地。
通过实施“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应用和标准的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二)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信息产业领域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创新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能带动共性、关键性、基础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各类领军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信息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应用电子、通信监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
集中教育和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满足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电信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知识,能带领我国信息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为重点,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信息技术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实施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
形成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30名高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5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创新型专家和技术带头人。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以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奖励制度为依托,对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给予奖励。
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
以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创新载体,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出国留学和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组织、国际产业联盟等任职或承担相关工作任务,推动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信息产业企业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需要,培养一批兼具专业背景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到2020年,力争拥有一批企业规模和效益在国外同行业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次经营管理者。
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为培训重点,到2020年完成30万家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工作。
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对经营管理者的在职教育。
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国外著名大学商学院和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学习培训基地,分层别类组织经营管理人才赴海外交流学习,提高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能力。
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管理人才回国就业、创业。
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及企业核心团队进行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开展信息产业继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0万人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训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
在软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设备、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论坛。
鼓励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和岗位培训。
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四)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
以职业技能鉴定带动技能人才培训,到2020年完成50万名技能型人才的鉴定工作。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成才的有效途径。
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信息产业布局,通过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
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行业技术能手评选工作,每年遴选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50名行业技术能手。
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集成电路、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到2020年,新增3、6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21、5万名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网络信息安全人才,172万名软件高级人才。
建立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调研跟踪企业用人需求,定期发布行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和数量,对紧缺人才供需进行动态管理。
采取部省共建方式,鼓励地方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园区,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培养平台,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应用型人才。
(六)软件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服务“两化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的需求,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到2020年,重点培养500名具备高端软件架构设计研发能力、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领军人才。
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加快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构建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每年确定一批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制定考核目标,建立评估机制。
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参加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
(七)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培养计划
适应新形势下无线电管理的需要,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既通晓专业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无线电管理尖端人才。
到2020年,全国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总数比2010年新增20%。
积极引进和培养承担卫星网络和边境无线电频率国际协调等涉外无线电谈判任务的无线电管理专业人才。
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重点培养、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三型一尖”人才的培养速度。
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无线电管理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
以提高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普及。
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掌握基础信息技能,使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利用高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开展全民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重点加强企业职工、社区服务人员、农村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提升。
依托“村村通电话”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及农村信息工作站等,开展面向农村干部、信息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辐射作用,探索以村官带动农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会同教育部门优化信息技术类教材与课程结构,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五、政策措施
(一)优先保障人才发展投入
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人才资源开发项目提供支持。
在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培训。
督促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逐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信息产业相关重点学科和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技术和项目联合组织开发,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继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博士后制度。
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鼓励产学研、地区间通过项目合作、考察讲学、顾问、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
引导东部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结合对口援疆、援藏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选调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项目和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支持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施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型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政策。
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科技创新成果入股,提高其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企业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设置科学、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四)建立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
整合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纳入信息产业国家高层次人才储备体系,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
实行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等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
制订实施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形成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衔接,政府、企业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推动建立部际合作、部省联合的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各省通信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规划与各地信息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人才规划与重点领域发展协调机制,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加强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探索建立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
逐步将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纳入行业统计体系。
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工作交流机制,及时总结、推广人才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各地区各单位人才工作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积极加强宣传,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机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产业 人才队伍 建设中 长期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