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docx
- 文档编号:26211044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04
- 大小:7.69MB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教师用书
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1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4
植物
一、单元概述…………………………………………………………………………………5
二、单元教学目标……………………………………………………………………………8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0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10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14
第3课观察叶…………………………………………………………………………19
第4课这是谁的叶……………………………………………………………………24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28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32
四、参考资料…………………………………………………………………………………36
比较与测量
一、单元概述…………………………………………………………………………………45
二、单元教学目标……………………………………………………………………………47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49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49
第2课起点和终点……………………………………………………………………53
第3课用手来测量……………………………………………………………………59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64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69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73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77
四、参考资料…………………………………………………………………………………80
·1·
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
标”),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
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
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一个较长的学习时间内,以富有包容力的学习情境将散落在不同主题下的具体知识围绕一个更为核心的概念重新编织。
用同一个概念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用逐渐发展的概念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这种组织形式也符合科学探究的整体性、过程性特点。
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经历探究的全过程,体会探究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发展对某一科学概念更深入的理解。
它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将某一跨学科概念在各领域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
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
修订后教科书中的每一课一般都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
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
板块划分的目的在于强调它们在探究活动中的功能和在意义联结中的作用。
1.聚焦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
及形成初步解释。
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
这一板块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
4.拓展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为了使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支持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我们希望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维度。
课程内容划分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和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小学六年学习科学的时间也被区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为了落实新课标的各项要求,我们在本书中对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进行了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表述的新变化。
根据新课标确定的18个主要概念,我们同新课标一样以陈述句的方式表述了它的各级目标。
这种命题式的表述方式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也便于区分各个学段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理解到什么程度。
因此,希望教师能够从科学概念和学习进阶两个方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不要任意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
二、带领学生经历连贯的、有意义的科学实践活动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认识和看待自然世界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几十年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有效的经验。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研讨和论证这个环节仍然很薄弱,还不善于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不断推进的整体。
希望教师在使用修订后的教科书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读懂、读好我们的学生
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的应是“儿童的科学”,即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也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习进阶是新课标三个学段划分的依据,对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对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从
2017年秋季起,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
四、用好教科书提供的教学工具好的科学课需要有用心设计的教学工具提供支持。
教科版科学教科书提供的支持工
教科书整体编写思路
具有: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包括学生个人活动记录、观点和看法、拓展活动等)、科学词汇(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地表达)、班级记录表(记录班级讨论的结果、积累不断增加的事实和证据为反思学习过程提供证据)、科学阅读(延伸学生的认识,扩展认识的视野)和“科学家这样做”专栏(科学家的故事、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科学史资料)。
这些教学工具本身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希望它们能够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册教科书的内容与结构
一年级上册在小学生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
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
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
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只能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
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本册教科书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
我们认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主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为此,我们慎重地选择了这两个单元作为开篇,作为小学一年级起始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对植物是生命体的认识依赖于观察,比较也需要在观察中进行。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
我们在“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中选择了观察作为主题,并配了珍妮·古道尔观察非洲黑猩猩的照片。
我们同时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活动类型在教学设计中应得到系统运用。
一年级的活动设计也不例外,并且应该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任务。
因此,我们除引导学生用感官观察外,特别强调了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个人记录和班级记录),强调了要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强调了展示证据的重要,强调了同伴合作和交流的意义,注意提醒孩子们形成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行为,注意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一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将是充满魅力和挑战的。
只要肯于钻研,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和认识,也将体验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大责任和内心的快乐!
植物
一、单元概述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
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学生对植物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这会为他们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资源丰富、易得,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
让
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1~2年级的三个学习内容。
7.1.1知道植物都是生物。
7.3.1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8.1.1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要达成这些学习目标,首先要让学生对生物的特征有所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生物。
我们也不要求学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只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和认识植物“有叶”“有茎”“有根”“需要阳光、水分”“会长大”等生命特征,即在一年级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是“活”的,为了“活”下去,它们有一些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了。
因此,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植物是活的”以及“怎么活下去”进行组织并展开的。
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生认识什么植物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典型且便于观察的植物引导学生认识。
对于植物的特征,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根、茎、叶等器官,知道这些器官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不同植物的器官也有差异,但都是植物生命体的组成部分,与植物能够“活”着有重要关系。
“种植和照顾植物”的活动贯穿整个单元,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亲自种养植物,体会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阳光,为形成“植物是活的”的认识积累经验、提供证据。
但不要求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生命周期等内容。
课程标准对1~2年级的科学探究目标做了如下要求。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本单元共有6课。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作为单元起始课,除了明确学习的主题之外,还担负着学生前概念的测查任务,借此使教师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本课中的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学生观察、比较、研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班级记录表”记录下来。
种植并照顾一棵植物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学习,特别是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做好准备。
针对这一重要的体验活动,教科书会不断提示学生,“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要照顾好它们”,教师必须对此加以关注。
第2课至第4课将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一棵植物到局部观察叶。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遵循从整体观察到用多感官对植物的“根”“茎”“叶”进行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尝试引导学生用科学词汇描述植物的器官。
第3课和第4课对“叶”的观察,首先从对“类”的认识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叶具有相同的结构特点;再通过对不同植物叶的比较、同种植物不同生长期叶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叶具有多样性,形成植物“有生命”的看法,课堂也由室内观察走向室外观察。
这几课还将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把观察到的植物和叶描述出来。
在本单元中画图是描述的一种主要方式,但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过高。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指向“植物是生物”“需要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这两个主要概念。
在总结前4课学习发现的基础上,本课要求学生讨论和呈现植物是
“活”的的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具有的“生长”特征和“需求”特征。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将引领学生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
物。
这是对第2课和第4课认识和方法的统筹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的整体回顾。
本单元最后还安排了供师生阅读的参考资料,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便利和美的感受,主要指向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本单元中,各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植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是‘活’的、有生命”这个主要概念展开,体现了单元学习的连贯性、综合性及概念与探究协调发展的特点。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认识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标准,紧扣单元核心概念,把各课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整合为一条学习线索,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在知识、方法、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等方面有效地保证课时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完整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
●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植物会生长和死亡。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
●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
●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
●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单元词汇
●根:
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茎:
植物体的一部分,由胚芽发展而成,下部和根连接,上部一般都生有叶、花和果实。
茎能输送水、无机盐和养料到植物体的各部分去,并有贮存养料和支持枝、叶、花、果实等生长的作用。
常见的有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等。
●叶: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通称叶子。
材料清单(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确定数量)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校园中各种形
状的叶子,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冬青叶,牵牛叶,梧桐叶,松树叶,月季叶,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片等。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的植物》一课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第1课。
因此,让学生领略科学的魅力,产生学习的兴趣、喜欢上科学,引发学生对植物、对大自然的喜爱也是本课的重要任务。
本课立足于学生对植物的原有认识,从“我们知道的植物”这一熟悉的话题入手引
领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
学生在感受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能描述出植物有根、茎、叶,能生长、会开花等显著特征。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图书、家庭种植或对周围环境下意识的观察,因此是比较粗浅和零碎的。
这就意味着一年级学生很可能不能准确地认识植物有生命等本质特征,为此教科书设计了植物与塑料花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让学生持久地投身于观察、研究植物的活动,本课
设计了种植活动,这是学生进行长期科学观察的首次尝试。
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认识植物的各个结构,而且能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生存和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坚持观察与记录将为学生完善对植物的认识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教师关注与重视。
后续的每一课都须提示学生照顾好自己种植的小植物,适时展示、交流学生的种植记录或者实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植物、课件等。
(三)教科书解读
教科书第1页是植物单元的单元首页,图中有高大的树、低矮的灌木丛和小草,它们都是植物。
教科书第2页是一个种植了各种植物的庭院。
教科书的意图是让学生从此开始走进植物世界,并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辨识植物。
植物有的生长在陆地上,有的生长在水里;有的高,有的矮,多种多样,可以给学生一个植物多样性的印象。
教科书第3页第一句话“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是为整个单元服务的,旨在了解学生关于植物的前概念。
这部分内容要求教师尽量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原有的认识,展示他们对植物的初始想法。
对于“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
学生会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这个问题指向了植物与环境,可以反映学生对植物的一种认识。
这里不需要学生辨认出是哪种植物,只要能找对植物就可以了。
学生在辨认的过程中能自行判断,并且认识到植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是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
“我们知道的植物(班级记录表)”指向教科书中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由教师进行填写,需张贴在教室中,并保留至本单元学习结束。
随着后续几课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会越来越丰富,这时可以将这些认识及时添加在“班级记录表”中,以便后期整理。
“班级记录表”是教师对学生交流、研讨结果的记录,很重要。
“塑料花是植物吗?
”这个问题指向“植物是生物”。
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重点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并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证据,这个问题是提升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关键问题,需要多花一些时间。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让他们“种一棵植物”,进一步观察和感受生命的生长和变化过程,十分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教科书中提醒学生要“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要照顾好它们”,意在期望学生能坚持下来,能亲自种植,并种植成功;能观察到植物生长中的变化,能了解到植物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并能记录下来。
教科书用图片提示选择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的方式进行种植,提倡选择本地常见的植物进行种植,包含植物的营
养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
大蒜可以用肉质鳞茎繁殖,绿萝、草莓可以用匍匐茎繁殖,土豆可以用块茎繁殖,白萝卜可以用根繁殖,这些属于营养繁殖。
向日葵用种子繁殖,是有性繁殖。
种植可以采取土培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水培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虽然不需要向学生讲解这些“高深”的植物学知识,但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将触发他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因此,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进行种植。
(四)教学建议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
“图中哪些是植物?
”学生会说树、草等。
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
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
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
”等。
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
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
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
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
教师也可以问:
“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
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
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
“蝴蝶是植物吗?
”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
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
“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
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
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
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
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关于植物的选择,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选择能在一个月内看到其明显生长变化的植物。
在种子的选择上,只要是秋季能发芽的都可以,如绿豆。
让学生体验到种植的乐趣很重要,这也是本单元后续研究所需要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去种。
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
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图示记录是重要的记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可以留作证据、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科版 科学 一年级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