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docx
- 文档编号:26209165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67
- 大小:352.43KB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docx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原理专作业题
1.统计总体:
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
2.总体单位:
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企业、机构、地域、甚至可以是状况、长度、时间等等。
3.标志:
也叫单位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其中,品质标志是以事物属性上的差别来表示。
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
4.指标:
反映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5.变异和变量:
变异是指在选定的标志下,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异;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
6.连续变量:
是指变量的取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个数值之间可以作无限分割。
7.大量观察法:
是指对要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
8.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9.普查:
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10.调查对象:
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确定的,需要研究其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统计总体。
11.指标体系:
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一整套指标所组成的整体。
12.统计表:
它是按国务院或国家统计局颁发的表格,由各级调查单位按照一定日期和程序向上提交统计报告的一种制度。
13.统计设计:
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
14.重点调查:
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调查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
15.典型调查:
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总体进行初步的全面的分析基础上,从调查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而进行的调查。
16.抽样调查:
也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根据概率理论,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调查单位构成样本,由样本指标推断总体相应指标的一种调查方法。
17.统计资料整理:
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基础资料进行科学地加工,使之系统化的工作过程。
18.分配数列:
是能够表明总体单位变异的界限及总体单位在这些界限之间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
19.统计分组:
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现象的性质与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
20.单项式分组:
就是以分组标志的每一个标志值作为一组的统计分组。
21.组距式分组:
是以标志值变动的一定范围为一组的分组。
22.统计表:
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成的用来表现统计资料的表格。
23.总量指标: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的指标。
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24.相对指标:
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的比率。
25.结构相对指标:
是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或比率。
26.价值单位:
是以货币来度量社会物质财富或劳动成果的一种计量单位。
27.劳动量单位:
以劳动时间来表示的计量单位
28.平均数:
作为反映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代表值,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也称平均指标。
29.全距:
是某数量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
30.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可以反映数据分散的相对程度,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数据间的横向对比。
变异系数包括极差系数、平均绝对偏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它们分别等于级差、平均绝对偏差、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
之比,其中标准差系数
最常用。
31.调和平均数:
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所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32.几何平均数:
是通过若干个变量值的连乘积,并用其项数开方所计算的平均数。
33.平均差:
是各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
34.时间数列是指将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数量表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个动态数列。
35.时点数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如果每一指标是反映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则这种动态数列称为时期数列。
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若每一个指标值所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则这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36.平均发展水平是指时间数列中各时期和时点上的发展水平。
37.增减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它表明报告期比基期增减的绝对量。
38.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现的动态分析指标,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指标对比的结果。
39.总指数:
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40.综合指数:
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
41.度量因素:
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媒介因素即为同度量因素。
42.平均数指数:
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以计算总指数的总指数编制方法之一。
43.指数体系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计指数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44.指数化指标:
用指数反映其变动的指标称为指数化指标。
45.定基指数数列:
指数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数,都采用同一固定时期为基期来计算的称为定基指数数列。
46.环比指数数列:
指数数列中各个时期的指数,都以其直接前一期为及其计算的称为环比指数数列
二、填空题:
1.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是(凯特勒),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大量(社会)和(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是一门研究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
3.统计一词有三种涵义,即(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
4.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5.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分析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点(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7.当研究某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便构成(统计总体),每一居民则(总体单位)。
8.企业工人的年龄、企业设备的价值属于(数量)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品质)标志。
9.可变的数量标志可称为(变量),而数量标志的标志体现则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
10.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之一,就是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11.国家统计兼有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
12.变量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13.统计工作各个阶段的顺序是: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14.要对某企业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测定,则该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便构成(总体单位)。
15.标志按说明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两种。
品质标志说明的是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它不能用(数值)来表示,只能用(文字)表示;数量标志则是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所以,数量标志在(总体单位)上的表现必须用(数值)表现。
16.在统计工作中,(同质)是构成总体的条件,(变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
17.统计指标按其反映事物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按其计量单位不同,可分为(实物)指标和(价值);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18.一项完整的统计指标应该由(总体范围)、时间、地点(指标数值)和数值单位等内容构
19.归纳法可以使我们从具体事实得出(一般规律),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新的知识,所以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20.统计运行机制,是指在一定的统计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内在的运行方式与功能。
21.衡量统计调查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准确性)和(及时性)。
22.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
2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经济性)
24.进行工业生产设备普查时,调查单位是(单台生产设备),报告单位是(工业企业)。
25.全国人口普查中,调查单位是(每一个人),报告单位是(每一户)。
26.统计调查中,两种不同的调查时态是(调查时间)和(调查时限)。
27.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也称(客观时间),调查时限是进行调查工作的期限,也称(主观时间)。
28.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
29.普查的对象主要是(时点)现象,因而要求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间)。
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能够避免搜集资料时产生的(重复)和(遗漏)现象。
30.调查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单位,它是调查项目和(标志)的承担者或载体,是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单位)。
31.按照普查资料汇总特点不同,可分为(一般普查)和(快速普查)两种组织形式。
31.统计报表按填报单位不同可分为(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33.由于错误判断事实而发生的误差是(登记性误差),非全面调查所固有的误差是(代表性误差)。
34.调查资料准确性的检查方法是(逻辑性检查)和(计算检查)。
35.确定统计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单位。
36.若要调查某地区工业企业员工生活情况,调查对象是(工业企业全部职工),调查单位是(每名职工),填报单位是(每个工业企业)。
37.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有意识)选取的;利用典型资料来推算总体数量的可靠程度,关键在于所选取的典型单位要有(较高的)代表性。
38.通过调查几个主要商场来了解某品牌商品的销售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重点)调查。
39.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40.重点调查是对(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抽样调查则是按照(随机)原则在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加以研究,并以(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资料搜集方式。
4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其结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配数列),它是统计整理的(最终成果)。
42.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统计总体可按(品质标志)分组,也可按(数量标志)分组。
但不论是按哪种标志分组,统计分组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线)。
43.组距数列按各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和(异距)两种。
等距式分组形成(等距分配)数列,不等距式分组形成(异距分配)数列。
44.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划分离散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应该(不重叠)。
45.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等四部分组成;从内容上看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
46.统计分布的实质是,把总体(全部单位)按其标志值所分的组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数列)。
47.变量数列中的各组(单位数)表示我们所要考察(标志值)在各组中出现的次数,所以称为次数。
48.全距是数列中的(最大变量值)和(最小变量值)之差。
49.连续变量数列,其首组为开口组,上限为8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95,则首组的组中值为(75).
50.统计整理实现了个别单位的(标志值)向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值)过渡。
51.分析分组的分组标志称为(原因标志),与其对应的标志称为(结果标志)。
52.进行统计分组时由于社会现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任务不同,所确定的分组标志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于是又有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53.社会劳动力资源按学历程度不同分组,属于(品质标志),按劳动生产率水平分组属于(数量标志)。
54.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简单分组只能说明总体(某一方面)的问题;复合分组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说明问题。
55.离散变量分组中,变量值变动幅度比较小时,应采取(单项式分组),如变量值变动很大,项数很多时则采取(组距式分组)。
56.统计分布主要包括(统计分组)和(各组单位数)两个要素。
而任何一个统计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名称)和(各组单位数)两个条件。
57.根据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
根据标志值变动范围的不同变量,分配数列又分为(单项式分配)数列和(组距式分配)数列。
58.变量数列中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称(频数),各组单位数占单位总数的比重称(频率)。
59.统计表中宾词设计可有(简单设计)和(复合设计)两种。
60.统计整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统计整理又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61.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亿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时期指标)指标;从反映总体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标志总量)指标。
62.按人口计算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强度)相对数。
而.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强度)相对数。
63.社会现象的(同质性)是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则。
64.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根据总量指标统计指标,可以派生出(相对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两种。
65.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实物单位、复合计量单位(货币单位)和(劳动量单位)。
66.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67.在各种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不能兑换的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
68.总量指标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总规模)或(总水平)。
69.实物单位是表示(实物量)多少的计量单位,包括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标准实物单
70.相对指标包括(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动态相对数)。
71.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方法有两种:
(水平法)、(累计法)。
其中(水平法)用于检查计划期末年应达到的水平;(累计法)用于检查计划规定期内累计应达到的水平。
72.在统计研究中,只有对有限总体才可计算(总体)指标。
73.统计学中的基本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74.甲班组的日产量是乙班组的112%,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75.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标准实物)单位。
76.两个数字对比,当子项数值和母项数值差别很(大)时,常用倍数表示;差别很(小)时,常用系数表示。
77.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基础是(可比性)。
由于计划任务数是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的(标准),因此该指标的分子分母(不能互换)。
78.强度相对指标数值的大小,如果与现象的发展程度或密度成正比例,则称之为(正指标),反之称为(逆指标)。
79.国民收入中消费额和累积额的比例为1:
3,这是(比例)相对指标。
80.某厂的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8%,执行结果提高10%,则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的提高程度为(2.1.85%)。
81.(变异系数)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散程度。
82.平均指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数值平均数),另一类是(位置平均数)。
83.数值平均数体现了一定范围的现象的(一般水平),但同时也掩盖了现象的(个体差异)。
84.算术平均数的权数表现形式有(绝对)权数和(相对)权数。
85.在位置平均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变量值称为(众数),它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86.中位数取决于(中间位置)的标志值,因此,其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87.中位数是位于数列(中间点位置)的那个标志值,众数则是在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某一标志值。
它们也可以称为(位置)平均数。
88.标志变异程度的指标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89.算术平均数受整个变量数列所有(变量值)的影响,尤其是受(极端)变量值影响最大。
90.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各单位)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小)。
91.直接用平均差或标准差比较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条件是:
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数)、(标准差)相等。
92.计算和运用平均指标时必须注意现象总体应具有(同质性)。
93.在计算产品产量时,往往需要采用(自然)单位。
94.算术平均数最易受极端值影响,且(最大)变量值的影响大于(最小)变量值的影响。
95.标准差和平均差的共同特点是都有具体的(计量单位),对于平均水平或计量单位不同的变量值,必须采用(标志变异系数)说明平均水平代表值好坏。
96.平均数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是表明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97.(标志变动度)反映总体内部各个变量值之间(差异程度)。
它是统计分析、统计推断中十分重要的(常用)指标。
98.调和平均数是(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99.几何平均数最适合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发展速度)。
100.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数)。
1.时间数列分析的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增长量)。
2.时间序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
其中(绝对数时间数列)是基本序列。
3.编制时间序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保证构成时间数列的(各个指标值)具有(可比)性。
4.时间数列可分为(平稳数列)和(非平稳)数列两类。
平稳数列也就是基本上不存在趋势的数列,这类数列的各个观察值基本上在某个固定的(水平上波动);非平稳数列是包含趋势性、(季节)性或(周期)性的数列。
5.平均发展水平又叫做(序时平均数),它是一种(动态)平均数,是对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
6.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7.增减量由于基期不同,可以分为(逐期)增减量和(累积)增减量,两者的关系是(累积)增减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减量之和。
8.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该公式说明( )水平已发展到(基期)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9.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若侧重点是从最后水平出发来研究,一般采用(水平)法计算;若侧重点是从各年发展水平的累计总和出发来研究,一般采用(累计)法计算。
10.某学校的招生人数年年增加:
1997年比1996年增加10%,1998年比1997年增加15%,1999年比1998年增加18%,2000年比1999年增加20%。
则1996年至2000年的四年总共增加(63%),平均每年的发展速度是(15.75%)。
1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可以直接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这是由于时期数列具有(可加)的特点。
12.某厂11月份平均工人数为190人,2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15人,3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20人,4月份平均工人数为230人。
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工人数为(208)人。
13.对每个经济指标的时间数列来说,引起数列中各期发展水平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14.把一系列同类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即是(绝对数时间)数列。
15.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所体现的时期长度称为(时期)。
16.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17.根据时间数列中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计算所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
18.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个是现象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反映现象的(指标数值)。
19.平均增长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之间的联系是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20.相对数时间数列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
21.统计学上所说的“指数”是一种对比性的(分析指标),与数学上的“指数函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运用统计指数可以考察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22.统计指数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
最初的指数是(物价)指数。
23.所谓特殊相对数,是指那些不能直接加总和对比的社会(经济现象)。
因此,必须通过某种方法把(不能相加)转化为(能够相加),然后计算其比较相对数。
24.所谓同度量因素,就是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把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过渡到可以加总的指标的那个(媒介因素)。
25.某商场2003年与2002年相比,各种商品的零售总额上涨了26%,零售量上涨了5%,零售价格增长了(20%)。
26.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内容和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可以说明现象总体规模或水平(变动)的相对程度;(质量指标)指数可以说明总体内涵(数量变动)情况的相对程度。
27.反映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价格指数称为(个体)因素,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称为(总)指数。
28.综合指数是用综合法加总体各部分数值进行对比而计算的指数。
综合指数的编制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种为(综合指数),另一种为(平均)指数。
29.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报告期数量)指数为同度量因素。
30.因素分析就是借助于(指数体系)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变动中(因素)变动发生作用的影响程度。
31.平均数指数的两种计算形式是(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32.劳动生产率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19.6%,结构影响指数为110.2%,则劳动生产率的固定构成指数为(108.5%)。
33.综合指数是由两个综合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它是(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通过(加权)来测定多种现象的综合变动状况。
34.在我国的统计中,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
用(拉氏指数)编制数量指标指数,用(帕氏指数)编制质量指标
35.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由(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三类指数构成。
36.在编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时间选择上的一般原则是:
数量指标指数化时,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化时,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37.销售量综合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销售量),同度量因素是(价格);价格综合指数中,指数化指标是(价格),同度量因素是(销售量)。
38.可变构成指数等于固定构成指数乘以(结构影响指数)。
39.编制综合指数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40.拉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帕氏数量指数公式是(
)。
三、判断题:
1.统计史上,将国势学派和图像学派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派。
(×)
2.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
3.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
(√)
4.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
(×)
5.指标和标志一样,都是由名称和数值两部分组成。
(×)
6.品质标志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字表示。
(×)
7.因为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都可以用数值表示,所以它们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
(×)
8.统计研究客观现象,着眼于其个体的数量特征,而不是研究整体的数量特征。
(×)
9.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单位就可以构成总体。
(√)
10.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科学。
(×)
11.三个商场的销售额不同,因此存在三个变量。
(×)
12.当我们把企业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计学 原理 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