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docx
- 文档编号:2620829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8.39KB
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docx
《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一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1、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为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各学科的培养要求,要确保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主编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对研究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科研能力等提出具体要求。
二、学习年限
在校学习期限一般为2.5—3年,具体学制由各学科确定。
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1.5年,学位论文形成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5年(从入学至毕业),在校攻读时间最短不得少于1.5年。
三、学科和研究方向
学科名称及代码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为准。
研究方向的设置本着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的原则,既有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又把握学科自身内涵和发展趋势,并能够体现我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以学科梳理所确定的研究方向为准,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的,研究方向涵盖其下属的我校现有各二级学科。
四、课程设置和学分
1.课程设置
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A类)、专业基础学位课(B类)、专业学位课(C类)、专业选修课(D类)、公共选修课(E类)五类和补修课程(F类)。
学位课是必选课(明确可选除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数学基础课(或其他核心课程)、专业基础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
按一级学科修订的培养方案,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设置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程可以按研究方向分组设置。
选修课是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研究方向和学术兴趣等,由导师与硕士生共同商定选课(明确必选除外)。
硕士生可跨学科选修不超过4门课程。
在选修课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和实践课程,各学科可自行确定学术型硕士生必修前沿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学分。
公共选修课注重提升研究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科学研究方法、学术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开设“自然辩证法”(理工科必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科必选)、“文献检索”、“知识产权”、“第二外国语”、“学术与职业素养”等课程。
补修课程是跨学科录取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的硕士生需补修的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补修2门(不计学分),随本科课程插班进行,没有相应本科专业的,可辅导自学。
2.学分要求
在校期间应修满32学分(除文学类,文学类应修满3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学时由学校统一确定,其他课程一般每学分16学时,每门选修课学时数不得超过32学时(2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和文献阅读四方面内容。
1.教学实践(1学分)
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讲授部分本专业课程,也可以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
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一般累计不少于16学时。
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计1学分。
2.社会实践(1学分)
社会实践内容为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社区、农村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
各学科可根据学科特点对于实践方式做出明确的要求,社会实践计1学分。
3.学术活动(1学分)
为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一些讲座或学术活动,必须参加本学科8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其中在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或学风建设讲座等中,参加总数不少于2次),并在导师(团队)安排下,强化学术专题研讨,至少做1次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
学术活动由导师负责考核,学术活动计1学分。
4.文献阅读(1学分)
为扩大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
导师要重视硕士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加强相关指导与考核,文献阅读计1学分。
各学科在学校培养方案总则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学科特点对必修环节的方式、活动次数和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达到必修环节要求后方可答辩。
六、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第一责任人。
鼓励实行导师指导团队共同培养模式。
导师(指导团队)不仅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还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
各学科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细则,建立必要的竞争机制,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七、中期考核
全日制研究生须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教育环节,取得规定学分,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文献阅读和调研、确定选题、开题、撰写论文(含实验研究)、预答辩、论文修改、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
学位论文形成过程、学生申请学位和学校评定学位等管理环节,按照学校及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各学科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前是否要求发表学术论文做出明确规定,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对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提出具体要求。
各学院除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以外,应根据各学科特点对学位论文质量(学术性、完整性、创新性、应用性、撰写等)、导师指导、论文选题、论文形式、论文评阅及论文答辩提出具体要求,还可对论文阶段的进度考核做出具体规定。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撰写学位论文,应遵守我校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文件,严禁各种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如有违反,学校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九、学位授予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教育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本方案自2016级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2、江苏科技大学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为推进我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为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要确保符合全国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相关指导性培养方案及专业学位标准,特别关注专业评估相关最新要求。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具体学制由各领域确定。
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1.5年,学位论文形成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在籍年限累计不超过5年(从入学至毕业),在校攻读时间最短不得少于1.5年。
三、课程设置和学分
1.课程设置
我校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A类)、专业基础学位课(B类)、专业学位课(C类)、专业选修课(D类)、公共选修课(E类)五类和补修课程(F类)。
学位课是必选课(明确可选除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数学基础课(或其他核心课程)、专业基础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
在选修课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外语。
工程领域的实践课程开设不少于4门,工程硕士必选实践课程不少于4学分。
实践课程可以是以下三种方式,由各领域自行确定形式和内容:
(1)具有特定主题的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
(2)与企事业单位共建的课程,企(行)业专家参与授课,共同进行课程教学;(3)案例编写和分析,等。
公共选修课注重提升研究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科学研究方法、学术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主要开设“自然辩证法”“文献检索”“知识产权”“第二外国语”“学术与职业素养”等课程。
补修课程是跨学科录取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取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补修的本领域本科专业基础主干课程,补修2门(不记学分),随本科课程插班进行,没有相应本科专业的,可辅导自学。
2.学分要求
在校期间应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
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第一外国语、公共选修课的学分、学时由学校统一确定,其他课程一般每学分16学时,每门选修课学时数不得超过32学时(2学分)。
四、专业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应做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
各工程领域应建立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应具有相关技术研发工程实验条件,提供适合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岗位、课题及相关运行与研究经费,并有协助指导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能力。
各领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专门的专业实践考核办法,对实践环节作出明确规定,不断细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内容和标准,努力提高专业实践质量。
1.专业实践方式
具体内容、要求和时间由导师安排并负责考核,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
2.实践时间
全日制工程硕士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3.学分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提交实践总结报告。
经导师审核通过后,工程硕士研究生获得专业实践6学分。
五、培养方式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导师组制,组建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
六、中期考核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须参加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学位论文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报告、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要求,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同行专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不含导师),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位论文要求、答辩和学位申请程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各领域可根据领域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学位论文提出具体要求。
八、学位授予
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教育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相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九、本方案自2016级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二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1、土木工程学科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代码:
081400一级学科名称:
土木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
081401二级学科名称:
岩土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
081402二级学科名称:
结构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
081404二级学科名称: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二级学科代码:
081405二级学科名称: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一、学科简介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结构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于2003年获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批准,2004年9月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于2011年获教育部学位委员会批准,2012年9月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活跃的研究队伍。
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学科已形成了工程结构抗震与减灾、现代钢结构理论与方法、混凝土结构及其耐久性、深基坑与边坡工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建筑环境控制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等8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学科特色。
本学科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可以持续不断的进行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所培养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应适应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掌握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本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问题,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与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
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制
学制为3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工程结构抗震与减灾
主要研究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及防灾减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
重点研究高层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海(河)岸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的防灾减灾问题,包括结构碰撞的损伤机理及结构的耐撞性设计等。
2
现代钢结构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将预应力技术应用于传统钢结构及普通钢结构构件,进行新型竖向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和其他预应力钢结构的开发,并通过弹塑性全过程分析,研究拉索直径及初始预应力的确定理论和设计方法。
3
混凝土结构及其耐久性
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的耐久性分析评估和结构使用寿命设计,及其耐久性提升的技术与方法。
重点分析海洋气候条件下混凝土碳化、冻融、碱集料反应及钢筋锈蚀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影响。
4
深基坑与边坡工程
主要研究深基坑工程、边坡工程中土体极限平衡问题的严密解法、近海岸坡稳定性、新型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支护结构与岩土相互作用及地基加固。
5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主要研究土体及场地的动力学响应规律及振动台实验等相关实验方法;研究场地和土工构筑物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以变形控制土工构筑物安全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6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主要研究中央空调领域内的一些新技术,包括环境热源热泵技术、新型空调方式、节能高效空调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建筑能耗模拟、楼宇自动化技术等。
7
建筑环境控制与绿色建筑
主要研究在满足和保证舒适健康建筑环境的条件下,如何使建筑环境的控制系统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目标;研究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其在建筑中的利用。
8
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
主要研究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模式、组织形式及其绩效评价,工程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造,BIM与工程信息管理,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项目知识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五、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备注
学
位
课
公共
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秋
第一外国语
128
4
秋、春
数学物理方程
48
3
秋
方向1-7必选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运筹学)
48
3
秋
方向8必选
数理统计
32
2
秋
方向8必选
专业
基础
学位课
弹塑性力学
48
3
秋
方向1-7,6选2
方向8,6选1
计算结构力学
48
3
秋
高等土力学
48
3
秋
高等结构动力学
48
3
秋
流体动力学
48
3
秋
高等传热学
48
3
春
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理论与方法
48
3
春
方向8必选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
48
3
秋
方向8必选
专业学位课
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48
3
春
方向1-7,6选1
岩体力学
32
2
春
高等钢结构理论
32
2
春
岩土数值分析
48
3
秋
结构抗震与减振
48
3
秋
高等工程热力学
48
3
秋
工程合同管理理论与方法
48
3
秋
方向8,2选1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48
3
秋
非
学
位
课
公共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春
必选
知识产权
16
1
秋
文献检索
16
1
春
必选
第二外国语
64
2
春
学术与职业素养
16
1
春
专业
选修课
土木工程前沿讲座
16
1
秋
必选
科研实践
16
1
春
必选
专业英语
32
2
春
必选
专业分析软件
32
2
春
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32
2
春
方向6-7必选
土木工程测试技术
32
2
春
地基处理新技术
32
2
春
地下结构
32
2
秋
边坡工程
32
2
秋
土动力学
32
2
秋
基于Matlab的地震工程分析
32
2
春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32
2
春
结构优化设计
32
2
春
结构稳定理论
32
2
秋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2
2
春
现代预应力结构
32
2
春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32
2
春
可靠性分析理论与应用
32
2
春
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加固改造
32
2
春
地质灾害和防灾减灾对策
32
2
秋
暖通空调新技术
32
2
春
新能源与建筑节能
32
2
春
节能原理与技术
32
2
春
人工环境学
32
2
秋
现代热泵空调技术
32
2
春
空调系统分析与楼宇自动化
32
2
春
生命支持系统与技术(全英文)
32
2
秋
FIDIC合同条件
32
2
春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32
2
秋
工程财务管理
32
2
春
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
32
2
秋
补修
课程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72
4.5
春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48
3
春
钢结构设计原理
48
3
秋
工程热力学
48
3
春
动热质传递基础1
48
3
秋
其他必修
环节
教学实践
1
社会实践
1
学术活动
1
文献阅读
1
六、学科相关规定
1、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对所研究的课题在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测试技术、工艺制造等某一方面有新的见解,或用已有理论及最新科技成就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
必须注重理论分析,论文能体现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优良的学术作风。
2、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以江苏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导师是第一作者或科研团队内其他老师、硕士生为第二作者可同等计算)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已录用,凭录用通知和版面费收据或发票确定)1篇以上或为第一作者被SCI、EI、CSSCI、ISTP收录1篇以上与本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
核心期刊目录以学校认定的为准。
(2)至少有已被受理的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或软件著作权)2项。
受理的专利(或软件著作权)应以江苏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本人为第一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本人为第二发明人)。
3、申请提前毕业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暂行规定》(江科大校研〔2007〕206号)等文件要求执行。
4、其他学位论文相关要求按照《江苏科技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的规定》(江科大校[2015]5号)等文件要求执行。
2、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领域代码:
085213
一、学位点简介
建筑与土木工程是基础建设中的重要工程领域,涵盖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所有专业,具有学科交叉、课程覆盖面广、基础全面与特色突出的特点,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涉及土木、交通、建筑、管理等相关学科范畴的设计、规划、勘测、施工、维护与管理等工程应用及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掌握所从事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运用先进技术方法解决在相应工程领域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维护方面的问题;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能解决工程设计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三、学制
学制为3年。
四、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研究方向简介
1
现代钢结构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新型预应力钢结构、结构抗冲击机理及防护、钢结构优化设计与可靠性、钢结构施工与加固技术、钢结构抗震与减振技术、老龄化结构性能评估等。
将预应力技术应用于传统钢结构及普通钢结构构件,进行新型竖向预应力钢结构体系和其他预应力钢结构的开发;研究结构碰撞的损伤机理和新型耐撞结构的设计方法。
2
工程结构耐久性
主要研究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的耐久性分析评估和结构使用寿命设计,重点分析海洋气候条件下混凝土碳化、冻融、碱集料反应、钢筋锈蚀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影响以及耐久性提升的技术和方法。
3
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
主要研究土的动力特性测试以及相关测试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土体电阻率等新兴测试技术;研究场地和土工构筑物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以及研究以变形控制土工构筑物安全性的抗震设计方法。
4
基坑、边坡工程安全与防护
主要研究深基坑、边坡工程中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包括新型支护体系的受力机理及其优化设计、应用研究、地基加固方法及应用研究、支护结构与岩土相互作用、相关设备改进与应用研究。
5
工程结构分析及抗震
主要通过数值仿真模型化技术分析工程结构稳定性,研究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重点研究高层建筑工程、海(河)岸工程以及海洋工程等出现的灾害情况,研究常见灾害的形成条件、成灾模式、预测预报、防治以及防灾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等课题。
6
暖通空调与建筑节能
主要研究中央空调领域内的一些新技术,包括环境热源热泵技术、新型空调方式、节能高效空调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科技大学 攻读 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 培养 方案 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