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619760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8.90KB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docx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思想政治主观题性试题题型解题技巧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准”的现象。
简而言之
1、基础知识未落实:
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
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
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
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
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主观题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审设问
1、要弄清试题的设问对所考查的知识范围的限定
知识类别: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知识形态:
微观、中观、宏观
2、明确问题指向:
单一型: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复合型:
谈认识、作分析
3、明确设问主体:
经济生活:
政府、企业、个人等
政治生活:
国家、政党、公民等
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要强调首先审清设问目标,再审材料,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材料的针对性,避免解题的盲目性,为解题赢得时间。
审清设问目标,要学会使用“层次法”,层次分得越细越好。
弄清楚有哪些角度,明白运用什么知识(知识角度)?
分析哪则材料(材料角度)?
解决什么问题(问题角度)?
这是什么题型(题型角度)?
。
题型不同,语言表述和组织的方式就不一样;从设问的内容看,有时就可以直接解读出很多答题的有效信息;运用知识角度不准确,就偏离了答题方向;材料角度不准确,答题就没有针对性。
例如:
(09全国卷1)第38题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设问(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这个设问目标其实是两个问。
第一问的信息有:
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属于“为什么”题型、主体是政府、解决“抗旱救灾”。
第二问的信息有:
运用政治常识中国家职能的知识、属于“体现型”题型、主体是我国政府。
只有根据这些有效信息,才能整理出合理答案。
参考答案: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地基本原则是对人们负责;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再比如
(1)请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产品过度包装的危害性?
(2)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对这位同学观点的看法。
(3)根据《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关知识,你能从上述三则材料中概括出哪些道理?
(4)结合材料三,说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应当如何发挥财政作用?
第二步:
要审清材料
1、读材料时既要把握材料中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材料中的隐性信息。
综合各层次内在联系,明白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感悟命题老师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对所表达的信息是“肯定”或“否定”?
是“褒”是“贬”?
即是要整体感知。
2、回归教材,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到教材中的哪几课、哪几节、哪几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
在结合相应知识,对“关键词”要敏锐感知,充分挖掘解题信息。
3、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
(09四川卷)第39题
材料六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密切联系。
据测算,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钢材500-1500吨、水泥4000-12000吨,平均消耗沥青1900吨。
新增100亿元投资将带动400亿元的投资规模。
在建设周期内每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可创造就业岗位3900个。
2009年,我国铁路建设投资6000亿元,消耗钢材3000万吨、水泥1.2亿吨,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达1.5个百分点。
材料七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贯通南北,链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008年四川省境内新开工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087亿元,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项目总投资767亿元。
2009年四川省交通建设预计完成投资580亿元。
设问(8)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正确性。
(10分)
材料六有两个层次。
第一句是第一个层次,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后面的文字材料是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的具体说明。
两个层次所体现的核心词是“联系”,设问目标要求分析说明这样做的正确性,这属于“为什么”题型,对应的教材理论知识点是“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所以必须尊重联系,不难理解参考答案: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四川省针对其在西南地区的区位特点和省情,发挥交通建设的带动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的联系”。
材料七也是两个层次。
第一句是第一个层次,“交通运输是制约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这则材料的核心思想。
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说近两年来四川省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
两个层次是在强调,通过加强东西南北的联系来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关键词有“联系”与“发展”,加强“联系”推动“发展”。
对应教材知识点“由于事物的联系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参考答案:
“②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会创造新的优势,进一步推动四川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步:
调用知识(知识迁移)
1、依据关键词,直接调用(关键词本身是学科基本概念,则直接调用)
2、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依据关键词,通过演绎、推导,找到可用知识)
3、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关键词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则先归纳再调用)
4、依据设问,有效调用(知识调用要根据设问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调用,反对盲目堆砌和过度引申)
第四步:
确定答题思路
1、确定大逻辑:
要点之间的逻辑,包括有几个要点,要点之间如何排列;
2、确定小逻辑:
要点自身的逻辑,即要点如何展开,包括有几个关键词,如何排列。
第五步:
写答案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答案内容讲理论深度、语言才有有学科性——切忌缺乏理论支撑的“口语化”现象。
要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教材理论观点进行有效整合,语言要具有学科性特点。
(有血有肉)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
5、答案内容讲政策高度、语言才有时代性——学会用时政语言(这是加分点)
6、答案内容讲知识广度、语言要有概括性——尽可能多地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
“宁肯做加法、也不做减法”
7、答案编写完整化:
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8、字迹书写整洁化:
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小提示】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特别提示:
突出关键词,突出得分点)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符合逻辑,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根据以上理论下面是我对0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38题的解析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北方有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2008年冬到2009年春,我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的8个省市遭遇50年来的特大旱灾,受面积达1.57亿亩。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遭遇旱灾地区的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抗旱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拨资金、物资,组织干部群众和解放军官兵,全力抗旱救灾,取得了显著成果。
材料二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按照《条例》,在紧急抗旱时期,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当组织动员本行政区内各有关单位和个人投入抗旱工作,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指挥,承担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分配的抗旱工作任务。
材料三以往,有些干旱地区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有些干旱地区却发展诸如高尔夫球场、造纸厂等高耗水型产业,造成雪上加霜;有些地区采取人工增雨作业,但受雨云条件限制难以及时解决干旱问题;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只能靠天吃饭。
(1)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
(6分)
(2)运用相关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分)(3)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在抗旱救灾中履行了怎样的国家职能。
(12分)
(4)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8分)
【答案要点】
(1)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2)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3)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农民遇上严重旱害,需要国家帮助救灾,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为了抗旱救灾,政府调动公共资源保证粮食生产,主要履行的是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各级政府组织力量帮助农村抗旱救灾,体现的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4)坚持实事求是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2008年冬到2009年春北方大旱为背景,考查了“三农”问题和(水)资源问题这两个长效热点。
事实上,本题也可以看作是08年湖北卷第38题粮食安全问题的延续,亦即08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市场风险(因各种市场因素导致粮价上涨),09年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
第
(1)题是应用分析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运用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相关知识谈如何推动抗旱工作。
考生要从微观上弄清“经济手段”包括哪些,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提出具体措施,这就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品质。
经济手段包括三个层次:
经济计划;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亦即政策工具,包括税收、利率、信贷、物价等。
材料一中“紧急调拨资金、物资”,属于财政投入。
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到经济手段运用的方向:
“有些地方因资金困难,农田水利设施严重缺位”,说明要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财政手段);“每逢大旱即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说明要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科技手段,产业政策);一些地方发展高耗水型产业,由此可以引出要运用价格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人们节约用水(价格杠杆)。
第
(2)题是对第
(1)的拓展,要求说明如何协调水资源利用与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实质上看,本题也考查了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这是体现学科价值的一道好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三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属于第一产业,造纸厂属于第二产业,高尔夫球场属于第三产业)。
实现三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与优化配置。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实现水资源在三大产业内的有效利用。
对第一个方面,依据两点与重点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保证农业生产用水,确保粮食安全(要点一);在此基础上,要兼顾三大产业,即合理分配用水,保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要点三)。
对第二个方面,则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水资源开发与循环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要点二)。
第(3)题有两问,分别从政府为什么要承担抗旱职责的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政府的宗旨、工作原则的理解,从在抗旱工作中怎样履行政府职能角度考查了考生对国家职能的理解,设问都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知识点与热点材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干旱灾害时常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这一信息,可调用“对人民负责原则”进行分析(即要点一和要点二,要注意这两个要点构成明显的三段论推理);根据材料二中国务院颁布《抗旱条例》,可调用“依法治国原则”进行分析(要点三)。
第二问,基于抗旱工作这一具体情境考查政府职能的知识,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
第(4)题设问范围较宽,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考生必须仔细研读材料,对材料层层解析,并进行合理归纳。
本题得分并不难,难的是得高分。
解题时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范围限制,即要求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知识板块中寻找理论观点。
答题所需要的信息在材料一、二、三中都有。
从材料一中,可提炼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可得出要点一。
从材料二中《抗旱条例》的出台,可概括出实践的观点(要点二)。
从材料三中,可概括出要点三(干旱地区发展耗水产业等)、要点四(靠抽取地下水和引河水浸灌抗旱,加剧了地下水的枯竭和河水的断流等)。
w材料二 表3 渝东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与优势例举
地区
特色与优势
黔江区
小南海地震遗迹景观;畅销重庆的“双绿”牌珍珠兰花茶
石柱县
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黄连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授信贷款15亿元
彭水县
阿依河景区;百万亩草食畜牧基地
酉阳县
龚滩古镇;中国摆手舞之乡;生产技术成熟的青蒿素制药企业
秀山县
石堤古镇;花灯歌舞之乡;锰、钒矿深加工基地
摘选自:
2007年、2008年《重庆年鉴》和《重庆经济年鉴》m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提出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从设问看:
要求结合材料二找信息、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谈措施。
依此,从材料看,包含的信息有:
黔江区(地震遗迹是自然景观,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第三产业”;“双绿”牌珍珠兰花茶,对应知识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品牌战略”)。
石柱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可旅游开发,“发展第三产业”;全国黄连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对应知识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加工业”;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授信贷款15亿元,对应知识为“银行的作用”)。
彭水县(阿依河景区,旅游资源,“第三产业”;百万亩草食畜牧基地,“发展优质特色农业”)。
酉阳县(龚滩古镇,中国摆手舞之乡,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技术成熟的青蒿素制药企业,对应知识为“发展第二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化”)。
秀山县(石堤古镇,花灯歌舞之乡,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锰、钒矿深加工基地,“发展加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把以上有效信息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认真取舍、合理整合,答案组织就容易的多。
参考答案:
①重视产品质量,发挥品牌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②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发挥自然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第三产业;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③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政治主观性试题题型归纳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设问形式】:
(1)、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2)材料体现了政治生活(经济、文化、生活与哲学)的哪些原理?
(3)、材料是如何坚持某某观点或原理的?
(4)、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做法。
【解题技巧】:
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
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比如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职能的?
所应确定的观点原理就是“政府职能”。
材料是如何体现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
材料体现了辩证法的哪些原理?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生活与哲学的某某原理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二拆分:
就对应的原理进行分解。
比如政府的职能有四个。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体现等等。
三联系:
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四梳理作答:
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这种类型题的答案的每个要点应当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材料(对材料要加以概括,而不能一味的抄材料),二是理论,实现材料与理论的有机对接或一一对应,既不能仅仅回答理论,也不能理论与材料两张皮(先罗列理论后罗列材料,或反之)。
【例】2008年夏季高考文综北京卷第39题第1问:
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六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载人航天出舱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登上月球,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回答: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10分)
【参考答案】①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是“神舟”7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
②“神舟”7号是在前6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
③从“神舟”7号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
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
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
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注意作答时要回答两个方面:
一是原因,二是意义
【解题技巧】:
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
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
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
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
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
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有点到面。
例、(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第39题)(60分)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衽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⑹结合材料,分析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二重性,并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2分)
【解析】本小题是一道“为什么”类的问答题,前一问考查的辩证法知识,后一问考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知识。
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要辩证分析,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就是其积极作用的表现,也体现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还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①马克思既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也充分肯定其发展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思想政治 主观题 试题 题型 解题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