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14.docx
- 文档编号:26197095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229.87KB
六年级科学下册14.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14.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下册14
6-43-六科-026
六年级科学第1课放大镜
一、填空
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
放大镜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的构造(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4.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5.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它是(英国)(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水滴)和(装水的透明容器)都有放大镜的作用。
8.凸透镜的(凸 度越大),放大倍数越高,放大倍数与(镜面的凸度)有关,与(镜面的大小)无关,每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9.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
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二、问答
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呢?
答:
方法一:
镜动,目、物不动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
物动,目、镜不动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或: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
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
答:
因为放大镜和能放大的器具是中间凸起,而且透明,光线通过凸透镜产生折射,所以可以放大物体。
6-43-六科-027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填空
1.昆虫的眼分(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各种昆虫的复眼数目(不同)。
苍蝇、蜻蜓、蜜蜂等都是复眼。
2.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3.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
4.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能分辩各种(气味)。
5.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
7.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清(蚜虫)的肢体。
二、识图填空
在每个图下分别填上它们是哪个昆虫的触角。
6-43-六科-028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填空
1.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5.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碱面的晶体是(花瓣),味精的晶体是(柱状)。
二、问答
1.自然界中的晶体是怎样形成的?
答:
①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蒸发得到的,如:
海水蒸发得到盐。
②有的是在一定的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如:
火山喷发物。
2.怎样制作晶体?
答:
制作一些浓的食盐、食用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就是晶体。
6-43-六科-029
第4课
一、填空
1.显微镜是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装起来的。
2.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3.荷兰的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4.(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6.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二、问答
1.怎样制作显微镜?
答:
①显微镜是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装起来的。
②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6-43-六科-030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一、填空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即(细胞)。
4.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5.从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相反)。
6.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7.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二、填图并回答
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的名称。
2.如果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那么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物镜)。
3.你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6-43-六科-031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一、填空
1.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人是(罗伯特·胡克)。
4.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细胞的生物作用是:
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来进行的。
6.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
第7课(三)
一、填空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5.(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6.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在载玻片上放一些棉花纤维的目的是(使微生物运动缓慢)或(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7.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8.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9.植物(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6-43-六科-032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填空
1.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细胞)。
2.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知)(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那时候,人能观察到的最小动物就是(蚂蚁)等昆虫。
3.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4.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5.人们通过生物技术,克隆出(牛)(羊)等动物,还可以把(人胰岛素)基因插到细菌细胞中,生产大量(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6.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
7.自然界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
比如(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等就是一个细胞。
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8.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9.血液中的(红细胞)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
10.细胞还能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白细胞)就是这样的战士。
11.各种各样每种生物的(大小)(外形)和其他(性状)也是由各自的细胞所决定的。
12.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二、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
答:
①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抵抗制服疾病;②克隆生物;③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酱油、醋、酸奶等;④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三、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
放大几倍到几十倍,晶体,生物较小的器官
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放大镜
光学显微镜
肉眼
小昆虫
分辨百分之几纳米原子、分子
放大几百万倍细菌、病菌、原子
放大几百倍,细胞、微生物、细菌
2.易拉罐压扁、水结冰是(物理变化),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点燃蜡烛是(化学变化)。
3.弯折铁丝、加热水、折纸是(物理变化)。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化学变化)。
3.混合沙子和豆子是(物理变化)。
4.小实验:
加热白糖
将勺子里的白糖放在蜡烛的火焰上加热,开始加热时白糖逐渐(熔化),这时白糖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糖变成了(红褐色)的物质,并(冒烟),这时白糖发生了(化学)变化。
5.观察蜡烛燃烧中的变化:
蜡烛熔化成液体的蜡油是(物理变化),蜡烛油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并发光和热)属于化学变化。
6-8-六科-036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填空
1.米饭的主要万分是淀粉,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2.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淀粉的食物有(土豆、红薯、玉米、莲菜、饼类、粉条、南瓜、米饭、馒头、面粉等),不含淀粉的食物有(蔬菜类[莲菜、土豆除外]例如花菜、红、白萝卜、菠菜等)。
4.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下几个字,晾干滴碘酒,字就显出来蓝紫色,这是因为(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制作神秘信件的方法)
二、问答
我们天天在吃米饭,吃进去的米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
咀嚼馒头的外皮会出现甜味,为什么?
)
答:
米饭或馒头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磨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麦芽糖),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这是化学变化。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的特点是(白色粉末),白醋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液体,有酸味)。
2.把小苏打和白醋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手感觉比较凉一些),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泡),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5.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6.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7.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6-8-六科-037
第5课铁生锈了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一、填空
1.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3.铁钉放在煮沸的水中、干燥的空气中、食用油中(不生锈),是因为(与空气和水隔绝),把铁钉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最快),放在自来水中(生锈较慢)。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非常迅速),铁生锈的速度(比较慢)。
5.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二、怎样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答: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防锈的好办法。
把铁钉放在干燥空气中、沸腾水中、涂上油脂都不会生锈。
生活中具体做法有:
刷油漆、涂油脂、电镀、加膜、晾干。
三、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铁
铁片
灰白色
有光泽
无空隙
光滑
较韧
能导电
能吸引
铁锈
红褐色
无光泽
有空隙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能吸引
四、研究报告
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水分、空气有关
实验方法:
对比实验
实验器材:
①5个相同铁钉②5个相同的烧杯③沸水④自来水⑤食用油
实验步骤:
①在同样大小的烧杯A中倒满沸水,B中不倒水,C中倒入半杯水,D中倒满自来水,E中倒满食用油;
②分别放入5个铁钉,并密封A杯(如图);
ABCDE
③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
放置位置
沸水
干燥的空气中
潮湿处
自来水中
食用油
生锈速度
不生锈
不生锈
生锈快
生锈较慢
不生锈
实验现象
铁钉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干燥的空气中、沸水中、食用油中不会生锈;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较快,水中生锈较慢
实验结论:
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系。
第6课
一、填空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了新物质)。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二、问答
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或用什么证据说明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属于化学变化?
)
答:
会观察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析出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褪色,由此判断,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产生了新物质,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2.物质化学变化伴随哪些现象?
答:
物质化学变化伴随着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等现象。
3.我们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
①看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②看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否伴随产生某种现象。
6-8-六科-038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一、填空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变化。
2.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前者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物质),后者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5.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增大(8倍)。
7.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8.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9.烟花在空中爆炸是(化学变化),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10.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11.人类进行的所有生产生活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12.放在(潮湿的地方)的铁制品很容易生锈,(裸露在空气中)的铁制品不是很容易生锈,(涂了油漆)的铁制品却不太容易生锈。
13.(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光有水(不会使铁生锈),只有当(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里时,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叫(氧化铁)的东西,这就是(铁锈),铁锈是一种(棕红色或红褐色)的物质。
14.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15.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的是(水)和(二氧化碳)。
16.中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磺)(木炭)和一些辅料如(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二、连线
加工木材燃放烟花
生产水泥物理变化茶叶溶解到热水中
制成温度计化学变化火药制作
制作橙汁饮料制作柠檬汽水
三、问答: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
①我们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为我们所用;②客人来了,泡上一杯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③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④建筑用的水泥是通过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制成的;⑤我们吃的食物,变成可吸收的营养,需经过种种化学变化。
6-8-六科-001第三单元第1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2.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3.我国探索月球取得的成绩: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绕月工作一年,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
),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体积大约是地球的(
),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
5.月球的地形地貌:
(环形山,月海)
6.“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阿姆斯特朗)
7.月球公转与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二、问答
1.从古到今人类对月球探索历程。
答:
①古人肉眼观月;
②伽利略用望远镜来观察月球;
③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近距离进行科学探测;
④人类登月进行科学考察与实验。
2.说说对“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这句话的理解。
答:
①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有限;
②从伽利略观察月海到“阿波罗”登月,这是一个从直觉到验证这样一个艰辛的历程;
③“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是科技的发展,推进了人类对月球探索。
6-8-六科-003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填空
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3.环形山的特点:
(分布杂乱随机)、(数量众多)、(大小、深浅不一)。
4.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
(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
5.(“撞击说”)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6.月球上没有(水)、(空气),但月球表面有(平原[月海])和(众多的环形山)。
二、简答
1.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
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②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火山爆发形成的。
2.实验名称:
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器材:
塑料盆、细沙、石子
步骤:
1、倒入半盆细沙,代表月面,小石子代表陨星体;
2、让“陨星体”使劲撞击“月面”。
现象:
看到陨星撞击的地方中央低,周围高,形似圆形。
结论:
可能是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
6-8-六科-002第2课月有阴晴圆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地球做公转运动。
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约需要(29.5)天,农历就是古代中国人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历法,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什么是月相?
答: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5.月相形成的原因?
答: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月球都被太阳照亮半个球面,由于月球在公转的时候,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地球上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有时多,有时少,这就是月相变化的原因。
6.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答:
月相变化是伴随着月球在空中的方位变化发生的,初一是新月,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上弦月,十一、十二上凸月,十五、十六是满月,十八、十九下凸月,二二、二三下弦月,二七、二八(残月),三十又回到新月,月相变化是循环出现的,周期为农历一个月(29.5天)。
7.月相:
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
1.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及代表事物
一半被涂黑的皮球月球自西向东绕着地球公转
皮球黑色的一面始终背对着黑板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
举着皮球的同学逆时针走动一圈被阳光照亮的月球
小圆里的几个同学太阳
黑板月球的亮面朝着太阳
6-8-六科-004第4课日食月食
一、填空
1.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
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2.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食分(月全食)、(月偏食)
3.(日食)和(月食)是地、月、太三天体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天文现象。
二、日食、月食成因:
1.日食成因:
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月食成因:
月球围绕地球,地球围绕太阳转,当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时,月球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地球上的人就会看不到月球或只能看到一部分月球,这就是月食。
3.模拟日食月食实验
实验器材:
乒乓球(代表地球)、玻璃球(代表月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实验步骤:
1、让学生拿乒乓球站在教室一白色墙壁前
另一学生拿手电筒照射,墙上出现乒乓球的影子
2、第三名学生拿玻璃球绕乒乓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转动
实验现象:
当玻璃球转到乒乓球后面时,乒乓球的影子挡住了玻璃球,这是“月食现象”;当玻璃球转到乒乓球的前面时,玻璃球挡住了一部分光,形成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这是“日食现象”。
6-8-六科-005第5课太阳系
1.我们把自身能发光的天体叫(恒星)。
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球体,是(恒星)。
2.太阳系里有(太阳一颗)恒星,(八)大行星,还有(小行星)、(卫星)、(彗星)。
3.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太阳系)。
5.金星自转周期(243天),公转周期(225天),所以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
6.太阳直径(140万)千米。
6-8-六科-006第6、7课在星空中
1.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天空的星星分为一群,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2.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它位于大熊星座的背部和尾部。
北极星位于小熊星座的尾巴尖端,可以帮助人们在夜间辨认方向。
3.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在我国北方天空常年可见。
通过大熊星座上的北斗七星我们很容易找到北极星。
4.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把全天划分为88个星座。
5.夏季是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