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18892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85KB
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雷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雷雨》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
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
教学准备:
课前发下阅读补充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言:
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
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2、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
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3、 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选取3、4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
(生1答:
残酷、狡猾。
生2答:
虚伪、阴险。
生3答:
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
生4答:
感情不专一。
)
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4、 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
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投影)
二、教学过程
1、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
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
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
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让学生体验“我们”在表意上的作用(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这是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教师问: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师问:
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教师再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投影)
(提示学生可用心理学分析法来说明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
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语言的高超。
)
3、在明确周、鲁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时,生自然明了“无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的“好”是有着特定内涵的,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4、教师:
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剧情)
过渡到情境二
鲁:
哭?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 请一位女生读屏幕上鲁的第一段话,请男生点评,教师指导。
2、 教师事先把两个你们改成你,让生找出课文与老师给的文字的不同。
3、生找到后,让生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明确:
“你们”暗示了赶鲁侍萍走不仅有周朴园,更主要的是周家)
4、请生联系上下文语境,体会鲁侍萍复杂的心情。
(鲁、周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的相爱也是真实的;鲁对周有怨恨,但更主要的是恨周的软弱)
5、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教师点拨:
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
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6、教师提问: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教师给出情境三
周朴园:
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祢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教师问:
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生1答:
应是真实的,周朴园当年能爱上侍萍,说明侍萍自然有过人的魅力。
当自己最心爱的人突然失去,周朴园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
为了弥补内心的失落,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生2答:
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生3答:
我不同意生2的说法。
周朴园的怀念当然是真实的,如果是虚伪的,事情已过去三十年了,周朴园要伪装给谁看?
吃饱了没事干吗?
生4答:
周朴园要伪装一时容易,要伪装三十年是多难啊!
在我看来,周朴园的怀念简直成了他生命中持之以恒的习惯了,肯定是真实的。
生5答:
周朴园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真切切的。
假如周朴园是个花花公子,他也不会对一个下人如此放在心上了。
)
2、(热烈讨论后明确)周朴园的怀念确实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不能因动机的自私而否定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性。
3、教师说:
此时,大家眼里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是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周朴园。
不过,随在剧情的发展,周朴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了,请看
过渡到情境四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请生分角色朗读,让生点评。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 请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讨论此时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
让生组成4人小组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交流。
教师也参与学生讨论,并给足时间讨论。
生1答:
周朴园害怕鲁侍萍来敲诈,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而变得翻脸不认人。
生2答:
周朴园已是大资本家,而眼前的鲁侍萍是佣人四风的妈,俩人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所以用残冷的话来结束这段旧情。
生3答:
周已不是当年那年轻冲动的大少爷了,几十年的磨练已使他精明世故、沉稳老练,从下文他镇压工人罢工的手段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心已变得狠起来。
所以他对鲁侍萍的残酷是比较符合其身份和心理特征了。
女生4答:
根据舞台说明中“半晌”中的提示,我觉得周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鲁不说他已认不出来了,本能的反应马上就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
4、 经过讨论明确:
此时的周朴园灵魂已被物质利益占据了统治地位,原先对侍萍的情感已被自私、残酷取代。
虽然周的语言对侍萍而言是巨大的伤害,但是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
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5、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度到情境五: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把它撕了。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 教师设问: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请同学联系上下文来说明周朴园究竟是怎样解决和鲁侍萍的恩怨?
生1答:
用金钱,即文中的支票。
生2答:
让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
生3答:
我补充一点,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
2、 教师问:
通过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同学讨论后达成共识)
(1)周只允许鲁侍萍看一看她的儿子,并没有让她相认,主要出自害怕母子相认给其家庭惹来麻烦,表现其办事周密,精明老到。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天下再也没有比母子相逢不能认的惨事了,这又表现周心狠手辣的性格。
(2)周用支票来打发鲁侍萍表现其资本家的本性——金钱是万能的。
它既可以隐瞒事情的真相,又可以赎回自己的良心,足见其圆滑、自私。
3、教师点拨:
“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请同学们看两句话: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
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
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
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
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
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
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投影)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
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
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答:
五千块钱对鲁侍萍而言,是一笔巨大收入,可见周朴园对她的偿还是真诚的,是真的想让鲁安度晚年。
生2答:
明白五千块钱的概念后,我觉得周朴园太吝啬了、太冷酷了,尤其“你可以先拿去用”中的先字让人感到周是在施舍,根本不把鲁当做自己的爱人看待。
生3答:
金钱补偿虽然过于功利,但我觉得这是周朴园最好的弥补方式了,比较符合他的身份。
在现实中,金钱补偿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我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真的是很不错了。
对周朴园形象小结:
同学们的讨论很精彩,下面请大家看看作者的观点:
(投影)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
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
作者显然是从“人”的角度去认识周朴园的,同学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有政治的、有社会的、有经济的、有联系实际的、也有从人的角度;有浅的,也有深的,都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周朴园。
如果把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的认识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
周朴园的形象太复杂了,既有明显的否定性因素,也有浓厚的人性的东西,是善恶并存、好坏兼备的,是有点说不清楚的。
那么,认识周朴园有什么意义吗?
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点拨:
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是悲剧的一种。
但是,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可以成就新的悲剧。
如果周朴园选择了侍萍,他们顶着家庭的压力走在一起,能幸福吗?
我想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们不会发生冲突,不会产生悲剧。
问题不在于谁制造了悲剧,而在于认识到悲剧无处不在、人生的不完满,这或许是讨论周朴园形象的意义吧。
认识周朴园形象的文化意义在于:
在利益社会中,当人的情感遭遇理智时,人若不愿失去现实利益,就只能付出情感作为代价。
人的生存困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投影)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戏剧语言的揣摩,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感受了《雷雨》的魅力。
一个周朴园就令人捉摸不透,更何况其他人物呢?
总之,《雷雨》是一部内涵丰富、有点说不清的伟大杰作,因为它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阅读《雷雨》全剧,细细揣摩人物语言,读出一个属于你心中较完整的周朴园或其他人物。
教学案例二:
《雷雨》的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究性学习:
个性化语言特点
二、实战演习:
1、话剧表演
2、主题辩论会
[教学过程]
一、探究性学习:
个性化语言特点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的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现。
因此,鉴赏剧本,品味人物语言至关重要。
而品味人物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
由此我们可知,个性化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所以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经说过“在剧本里,他(指作者)不能对观众提示什么。
剧中人物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而不是叙述的语言。
”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一起去感受这部剧本里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魅力:
1、学生找出文中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学生甲:
周朴园对侍萍的身份有四次发问:
1.“你——你贵姓?
”
2.(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
3.(忽然立起)“你是谁?
”
4.(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周朴园的第一问,用词文雅。
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和教养而特意用“贵姓”来问,以突出自己的身份。
当他怀疑对方的真实身份时,便一改文雅问法而为直接询问,“你姓什么?
”表现出对下人一副不屑的样子。
当他相当怀疑此人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时,便像疯狗一样跳了起来,怀着一丝侥幸心理问,“你是谁?
”这充分显现了他的怀疑和紧张。
当他断定眼前这人就是梅侍萍时,他完全被吓呆了,甚至连跳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慢慢站起语不成句地问:
“哦,你,你,你是——”这更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惧、焦虑和失态。
这四问,语言高度个性化,从开始极力显示自己的贵族风度,到最后的失态表演,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周朴园的伪装,深刻揭露了他的虚伪性。
学生乙:
我认为下列对话很好:
周朴园 哦,侍萍!
(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几句话富有变化,整个冲突有明有暗,有张有弛,既紧张又有戏剧性,充分反映了周朴园剧烈的内心活动。
因为周朴园由原来的怀疑进而证实眼前的人就是当年被自己抛弃的侍萍,而自己三十年来精心伪装的一切将可能被毁坏,于是他一下子撕下了“仁慈”“真诚”的面具。
一连串的逼问,声色俱厉,以及他的惊恐万分、慌乱失措等,都暴露出他残忍冷酷的本性。
他在地位、财富、利益的驱使下,便大声逼问,以图先发制人:
“你来干什么?
”言外之意即“你想来敲诈我吗?
”当知道不是侍萍想来时,又马上想到她身后可能是狡猾而又难以对付的鲁贵,因此进一步逼问:
“谁指使你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语言。
学生丙:
我认为“(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
(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几句台词含意很丰富。
(1)侍萍目睹了一场父亲对亲生儿子的陷害,哥哥对弟弟施淫威的人间悲剧,肝胆俱裂,于是她悲愤地指出“这真是一群强盗!
”只有侍萍这个多重身份、曾多次受到周家伤害的人才能有此体会,也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周家是一群强盗。
(2)侍萍想认分离多年的儿子周萍,但要信守不相认的承诺而使她欲言又止,加上周萍打了亲弟弟大海,面对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使得侍萍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子变成了“愤慨”。
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横在她面前,她的“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也只有这个特殊身份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决定了人物的语言。
(解说: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周朴园开始的盛气凌人、漫不经心到怀疑犹豫、猜度游移,直至惊恐万分、惊慌失措;而鲁侍萍从开始的平和恬淡到闪烁其词,直到悲愤控诉,这些都完全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确是值得深入体察,反复玩味的)
2、探究破折号的妙用
本课使用破折号的句子很多,共有23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应用我们曾学过的破折号的用法将它们归纳一下:
第一、“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已经把你开除了。
”
这两处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第二、“哦。
——没有事了?
”
“后来,后来,——道么?
”
“嗯,——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
“哦,——那用不着了。
”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
“不过是——大了,——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
“哦,——,那三个代表呢?
”
“哦,——没有告诉你旁的事情么?
”
“告诉不告诉于你没有关系,——你,……
“你是萍,……凭——么打我的儿子?
”
“我是你的——的这个人的妈。
”
这11处的破折号起话题转移的作用。
这种表示转换、跳跃或转折关系的破折号是说话人在说不清或不愿意说的情况下使用的遮掩的方法。
如周朴园就用这样的方式回避了许多难以说清的话。
第三、
“你——你贵姓?
”
“哦,你,你,你是——”
“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这些破折号起声音延长的作用。
特别是周朴园用这样的口气说话显示了他居高临下的贵族派头。
而鲁侍萍的话又可看出当时她内心的犹豫不决的心理活动。
第四、
“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还有一件——”
“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不过——”
“可是你——”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你现在还——”
这些破折号起阻断停顿的作用。
二、实战演习
1、话剧表演——《雷雨》片断
2、主题辩论会
辩题:
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说明:
刚才的表演场地可不动,学生自行分为两组,每组参加辩论人员不限,即兴辩论即可)
辩论小结:
正方:
周朴园爱鲁侍萍
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一般人认为他冷酷、自私、虚伪,是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资本家。
可我方认为就感情方面来讲周朴园也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他年轻时与侍萍相爱,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
他本是一个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但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变了他,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
这点可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旧习惯等方面看出来。
所以说,他是封建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下的可悲的牺牲品,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痛苦中。
因为他内心深处一直还爱着侍萍。
反方:
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正如正方所说,周朴园的确是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习惯等仅仅是做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有时连他自己也以为是真的。
一旦侍萍亮明身份后,他的自私、冷酷的本性马上显现出来了。
所以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他可以不择手段。
逼迫侍萍投河自尽,想用金钱买断感情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侍萍。
五、课文总结
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
《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
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六、布置课外作业:
写作练习(3选1)
1、先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写他的语言,要求个性化;
2、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
(1)、做教师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
母亲说:
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2)、高考落榜,悲观者和乐观者的神情和语言:
3、设定一个场景,写一句包含多重意思的话(潜台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雷雨 公开 教学 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