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读书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616785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27.12KB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docx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息理论读书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利息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
通论读书笔记汇总】
通论
一、“有效需求”及《通论》概述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将古典经济学就业理论作为论证的起点。
凯恩斯首先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基于两个假设。
一是工资等于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二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前者构成了就业的需求曲线,后者构成了就业的供给曲线。
针对于此,凯恩斯则通过对于经济现实状况的考察,否定了第二点假设。
他认为:
“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一般不会使在现行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
如果说会使劳动供给量低于价格上升前的实际就业量的话,那就等于说:
现在的失业者虽然愿意在现行的工资下就业,但却会在生活费用稍微上涨时,拒绝为现行工资而工作。
”此外,作者也不同意工资协议可以直接决定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一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将失业严格限制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两类。
而通过指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就业理论中“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
不过令人多少感到困惑的是,用显而易见的经济现实证伪充分就业理论,在今天看来并非难事,那么古典经济学家们固守自己的理论到底为何?
随后,凯恩斯将矛头对准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学说,该学说由萨伊、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构建,并一直居于经济学课堂的主流。
该学说认为,“在产量和就业的任何水平,总需求的价格等于总供给的价格。
”这实际上是指出储蓄与投资之间的普遍形成一致。
然而,凯恩斯则对此予以否定,整本《通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在构建对储蓄、投资各自内生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论框架。
此外,作者对于穆勒及庇古等学者将实物交易与引入货币后的经济体系等同提出了质疑。
后来的内容的确证明,货币绝非简单的交易媒介,相反,其引入使经济运行机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凯恩斯试图建立起结合货币理论与价值与分配理论的关于货币经济的统一理论体系,这可以被视作其理论的主要突破之一。
如果将凯恩斯的观点进行总结,可以简单概括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
那么何为有效需求?
凯恩斯指出“就业量被决定于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点交点”,“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函数相交时的d(即企业家雇用n个人时所预期的卖价,或者国民收入)的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在当下的宏观经济语境中,有效需求可以被理解为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支出构成。
不过,仅仅如此,尚不足以把握其在凯恩斯理论中位置。
从更通俗的意义上讲,有效需求由全社会愿意消费的数量和愿意投资的数量两部分构成。
之所以说其在凯恩斯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因为如下事实:
有效需求决定了社会就业总量,换句话说,是有效需求在总体供需分析与就业理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
随之要问,何为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指出,古典理论的“供给创造需求”意味着在任何就业量之下总会存在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值,即有效需求在任何状况下都会恰好等于社会所供给的数量。
然而他却认为,只有现期投资恰好补偿社会总收入与现期消费之差时,才存在这一种最优关系。
问题则恰恰在于,关于经济的现实运行状况,给我了我们相反的结论: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就业量扩大时存在恰到好处的力量确保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和达到与总产出相等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为何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牵涉到凯恩斯用全书
构建起的全新理论体系。
上文已经说道,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
凯恩斯认为,在一定收入状况下决定某社会消费量的因素被定义为消费倾向。
消费倾向这一心理因素使得消费以低于收入(或者产出)增加的幅度变化。
而有效需求中的投资部分,则取决
并且减少储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而反对古典学派的储蓄倾向,他认为节俭对个人是美德,但对国家却是灾难。
四、投资边际效率与乘数原理
决策实际上是将该收益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的结果。
此外,区别边际投资效率是“预期”而非“现行”收益也值得特别注意。
边际投资效率与投资量的函数关系构成投资需求曲线。
凯恩斯还使用了不少篇幅对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的互动关系进行考察。
对于利息率的论述则拥有更加复杂的内容。
毕竟,利息率始终是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概念。
在笔者看来,凯恩斯所构建的利息理论是颠覆性的。
凯恩斯之前的利息理论认为,利率源于全社会储蓄总量与投资需求量之间达到均衡的状况。
但凯恩斯认为这两个因素不可能得出利息率。
他指出,一个人的心里偏向决策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心理上的时间偏好,既消费倾向,第二则是将剩余部分以何种形式保存。
凯恩斯提出,后者取决于“流动性偏好”。
即一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资产的价值。
而已有的利息理论错误之处在于只是试图从上述偏好的第一方面得出利息率。
马歇尔将利息定义为等待的报酬,而凯恩斯则认为,利息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另一种表述是“能使以现金形式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平衡的?
价格?
”。
在对古典利息理论的纠正过程中,凯恩斯申明一点十分重要的结论,即投资与消费是经济制度的外生因素,而非内生因素,换句话说,他们是“因”,而不是“果”。
今天看来,也许足以明白这一论述在经济学理论学说中的基础性地位。
在十五章中,凯恩斯一如往常的对他所创造的“流动性偏好”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流动性偏好源于三大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
除流动性偏好外,决定利息的另一大因素是货币数量。
正如凯恩斯所言,这是首次把货币引入我们的因果环节中。
而货币数量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流动性偏好构成一条斜向下的货币需求曲线,而货币数量则画出一条毫无弹性的竖线。
二者的交点即均衡的利息率。
相比于前人,凯恩斯对理论的重构至少看起来具有似乎更加合理。
讲清了边际投资效率与利率各自的内涵,利率实际上是投资的成本,而边际效率则被看做是收益,因此,“投资将会继续下去,直到投资的边际效率等于利率为止”。
由此来看,正如大部分经济决策一样,投资数量的决定,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进行成本收益衡量的过程。
随后,凯恩斯通过对实物和货币的比较,将货币与利率论进一步深入。
此处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较为难以理解的内容。
不可否认的是,凯恩斯货币论,开始将货币对于经济运行的作用拓展至价值表现和交易媒介之外,这极大地拓展了之后经济学的研究空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以及对《通论》的评价
在《通论》中,凯恩斯并没有系统地描绘一幅现实图景,明确地展示对经济体系施加影响的方式及信条。
然而这样的思想渗透在他从头至尾的理论论述中。
凯恩斯理论围绕有效需求不足展开,最终则指向就业量这一经济指标。
因此,简单来讲,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主张便是在回答如何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提高就业率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看重政府对于经济的主动作用。
而措施则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后者则是指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和公共投资,实现投资的乘数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政府干预经济均以增加投资为目标,而对于有效需求的另一组成部分提及较少。
这一方面是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决定消费的另一因素的收入,其增加则同样有赖于投资的推动。
无论从何角度看,《通论》的出版对于世界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近代西方世界所经历的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萧条的历史背景下。
当时的西方各国正深陷高失业率的危机当中,经济长期停滞。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初期的飞速发展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各国都在应对危机方面难有作为。
与此同时在经济学界,亚当斯密、李嘉图以来的被视为铁律的“看不见的手”仍然占据主流,政府干预经济则缺乏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虽然在《通论》出版之前,就有很多学者开始提倡后来被看作“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部分也被用诸于实践,但是直到凯恩斯《通论》出版,一套全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被构建起之后,才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
从某种程度上说,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度过危机后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核心的思想成果,时至今日,其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成为超越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共识。
此外,凯恩斯开启了宏观经济和总量分析的学术传统,正是以其理论体系为基石,才建立起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就理论本身而言,正如第一部分所说,凯恩斯经济学并非之前微观分析的简单加总,而是整合需求、供给、就业及货币的“全盘体系”。
另外,“有效需求”理论彻底颠覆了古典主义供给创造需求的理论主张,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济运行内涵的机理。
然而,没有永远正确的理论。
当凯恩斯主义在世界盛行将近半世纪之后,美国等经济体迎来“滞胀”的全新问题情境。
对此,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们难以给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用今天的眼光审视,会发现其理论较为基础性的问题。
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即使见效,又该如何消化在长期埋下的隐患。
再比如:
在扩大消费成为迫切需要的今天我们发现,并不能从凯恩斯的理论中寻找到有效的答案。
另外,笔者认为,客观上,凯恩斯主义所宣称的政府干预也在今天被用作政府过分管制经济、破坏市场机制的理论幌子。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凯恩斯之本意,但却不可避免。
在经济理论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终结性的完美学说或理论。
不同的理论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其针对彼此的互补及修正的意义,远远大于该理论自身所拥有的价值。
因为有自由放任的学说,政府干预理论才成为必要。
由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复杂性,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与实践中保持一份谦卑,以开放的心态接纳随时出现的事物。
【篇二: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统计10011102100132高健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西方经济思潮中最大的一个流派,不论是对西方经济学说,还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有重大影响。
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轰动,有人把他的理论誉为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
上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一直由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理论所领导,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市场可以依靠市场自动的调节机制——看不见的手,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
凯恩斯早年也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
但是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市场失灵使得凯恩斯意识到古典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即市场机制无法维持经济的繁荣,看不见的手无法完全操控市场的一切。
为了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寻求拜托危机的措施,凯恩斯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在通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用国家的力量强制调控市场经济,用看得见的手,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
古典经济学以以萨伊定律为基础,认为供给本身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除了用于自己使用以外,其余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用于与别人进行交换),单单考供给便能达到充分就业,并以此为前提进行分析。
凯恩斯认为,仅仅靠市场机制单独运行是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经济理论完全就是建立在一个错误假设上的错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他自己的理论才是符合现实假设的合理理论。
凯恩斯认为,是有效需求的不足造成了市场无法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共给等于上面的总需求时商品的需求量,总共给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所以有是否能达到充分就业就主要受总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流动性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在他看来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上投资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其中之一不足,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
“消费倾向”影响消费需求,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流动性偏好”影响
着投资的需求。
为此,他着重分析了这三种心理因素,以及这三钟因素的规律。
消费倾向心理:
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人们出于谨慎的动机,往往不愿意将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而更加愿意将钱存起来,以便自己未来使用。
因此,社会的总需求将会小于社会的总供给,如果储蓄无法有效的转化为投资,将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以及失业。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边际消费递减规律,即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计即资本的边际效率。
凯恩斯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就是一种贴现率,用这个贴现率将资本的未来收益折算为现值,则它的现值应当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就是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大大影响了投资量,当资本的边际效率小于银行利率时,人们更加愿意将钱存到银行,而不是将其用于投资。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随着资本品产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呈递减趋势。
边际效率递减将大大减少资本家对投资的意愿,导致投资减少即有效需求的减少。
流动性偏好:
人们处于某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总是会将一部分的货币留在手中。
以此为基础,凯恩斯发现了流动性偏好规律,人们处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所留下的货币主要由收入决定,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故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主要由投机动机决定。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在股票,债券市场上投机获利,而将货币留在手中。
凯恩斯认为,人们因为投机动机所持有的货币主要受银行利率的影响,与银行利率呈反向变化。
此外,凯恩斯认为,当银行利率低到某一值时,人们往往预期利率已经低到极限,不会再下降,因此,即使人们手里持有再多的钱,他们也不愿意将钱用于投资,即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
由于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危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极高的时代,故凯恩斯的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危机,增加需求,提供就业,以此为目的,以三大心理因素为基础提出了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动用国家的力量,强制干预经济,提供就业,以此解决经济危机。
而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凯恩斯时代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凯
恩斯理论”来分析和调控市场,而应当与其他的经济理论结合,构建一套更加符合现状的经济理论,来应对目前世界上出现的经济问题,从而走向繁荣。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以及一些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而现在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我们不应该被禁锢在这种思想中,而要灵活的应用,从而让经济理论更好的应用到社会经济当中去。
【篇三:
经济解释读书笔记】
卷一:
科学说需求
第一章:
科学的方法
第一节:
现象必有规律
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
第一,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判断,而大家不能再这个主观上有分歧。
第二,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循的,有规律的。
第三,任何事情的发生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第三节:
特殊理论和套套逻辑
凡是有解释力的理论,一定要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错。
第二章:
从自私说起
第一节:
个人做决策
天底下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选择是一定有局限的约束,而这选择是个人做主的。
第四节:
人的自私本质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
一般而言,他不会意图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和利益。
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
张五常认为上述自私的观点有两点要补充:
一是斯密轻视了自私给社会带来害处,牵涉到交易费用及产权问题。
二是他没有说自私是天生的,他的含义是自私是被逼的。
非所欲也,不能不自私也。
这个适者生存的观点后来影响了达尔文。
第三章:
缺乏与竞争
第一节:
物品的定义
物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经济物品,二是免费物品。
前者的定义是多胜于少,在现实生活中数之不尽。
黄金白银、鲍参翅肚、旅游休憩、天伦之乐,都是经济物品。
免费物品的定义是有胜于无,却不是多胜于少。
这样的物品供过于求,即使再多一点也没用。
最常见的是空气。
当然再空气混浊之地,新鲜空气也就变成经济物品了。
第二节:
什么是缺乏
凡是有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代价而获得的物品,就是缺乏的。
换言之,凡是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
第三节:
竞争的本质
竞争的定义,是指经济物品的需求多于一人的需求。
一个人对某种物品想多要一点,其他人也想多要一点。
僧多粥少,竞争不可避免。
在社会中,差不多每一种经济物品都有竞争的,竞争差不多无日无之。
一些经济学课本,论及垄断及专利权时,说没有竞争。
然而,垄断及专利只不过是压制了某一种竞争,但增加了另一种竞争。
第四节:
游戏规则与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也是约束竞争行为的一种局限条件。
阿尔钦说得好,产(property)、竞争(competition)、缺乏(scarcity)这三个词是同义的。
第五节:
竞争准则的含意
阿尔钦说:
价格决定什么,远比价格是怎样决定的重要!
价格是一个决定胜负的准则,而私有产权是决定这准则的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与决定胜负的准则有直接的连带关系:
前者决定后者,而后者决定社会的经济运作。
第七节:
经济学的范畴
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即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第二,是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
这一部分最简单。
第三,这一部分最难。
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又因为游戏规则与竞争准则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部分也是要解释竞争准则是怎样决定的。
第四章:
功用的理念.
第三节:
费雪的贡献
费雪于1892年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其中的一个重点,是从解释行为那方面看,基数排列功用是不重要的。
这是因为在边际上,技术排列与序数排列没有什么不同,而解释行为单看“边际”就足够了。
功用只不过是武断地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
第四节:
替换定理与等优曲线
替换定理(postulateofsubstitution):
每个人都愿意牺牲任何物品来换取任何其他物品。
因为每个人都愿意替换,功用分析就创造了等优曲线——即无差异曲线:
在这曲线上每一点功用都相同。
第五节:
内凸定理
即边际替换意图下降定理。
第六节:
贫穷物品与吉芬反论
整个功用分析中我们只有三个安全可靠的定理假设:
其一是每个人争取局限
下最高的功用数字;其二是替换定理;其三是内凸定理。
吉芬物品是贫穷物品(收入低时需求多,收入高时需求少的物品)推到极端:
某物品的价格下降带来的实质收入增加,导致该物品的需求量下降。
第五章:
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是说:
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第一节:
观察与验证
需求量是需求者的意图之量,在真实世界不存在。
第三节:
不变量的选择
只要需求定律的验证含义着不被事实推翻,其他的不变因素越少越好——因为这会增加需求定律的解释现象的广泛性。
——其他变量不变的选择准则。
在这个准则下,我认为如下三项“不变”与“变”的界定是“安全”的。
所谓安全,不被事实推翻也。
(一)凡是直接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皆可变。
(二)凡是直接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可变。
(三)价格转变会导致需求量的转变,这价格转变也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转
变,而这些“其他因素”可能再影响需求量。
这些中间的、间接影响
需求量的因素皆可变。
第四节:
品味(taste)不变的假设
我认为如果要以需求定律解释行为,我们应该假设每个人的品味不变。
第五节:
用值(usevalue)与换值(exchangevalue)的理念
用值是某物品给予拥有者或享用者的最高所值,或这个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
换值是获取该物品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而在市场上,换值就是该物品的市价了。
第六节:
何为价?
价是一个消费者对某物品在边际上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
也就是该物品在边际上的最高用值。
以市场来说,换值就是市价。
某物品的边际用值比市价高,消费者就多购买。
反之则少。
如此一来,在均衡上,市价会和边际用值相等。
价格永远是相对价格。
因为没有不想对的价格,“相对”一词可以省去。
第七节:
何为量?
需求量是指在某个价格下一个消费者意图换取的量,而供应量则是出售者的意图,二者皆非事实。
不要把购买量与需求量混而为一,也不要把出售量和供应量画上等号。
我认为“量”可以分为“有质”的与“委托”的两大类,也有二者的合并。
比如买金,一克金就是一克金,比半克多一倍,比两克少一半。
此乃有质的量也。
买钻石,一克拉。
此钻石的大小,量也。
然而除了克拉以外,钻石还有色泽、瑕疵、切工等被量度的价值,各有各的价。
因此是质和量的合并。
在市场上找委托量的例子,我喜欢维他命丸的销售。
你买维他命,表面上是以瓶计价的,但这里的委托是很清楚的,每粒容纳多种维他命的不同分量说得清楚。
这些不同分量是亮度了的,也算了成本,但是我们买的是一瓶瓶的委托瓶子。
第八节:
消费者的盈余
简单说,用值与换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盈余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利息 理论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