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最新.docx
- 文档编号:26165793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41KB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最新.docx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最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最新
《灰雀》教学反思
我教《灰雀》一文,没有想到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的理解是如此到位,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
首先我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练,从课文的理解的内容入手,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把描写三只灰雀的可爱样子的句子反复读,认真体会,并且适时地给学生出示了相关的灰雀的图片,学生顿时性质高涨,也从内心产生了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那么在接下来的描写列宁对三只灰雀喜欢的句子,学生也读得兴趣盎然,学生对于列宁喜欢三只灰雀的强烈感情也就不难体会了,尤其是学生对于下文中灰雀的丢失的原因也是自己体会透的,是因为小男孩太喜欢灰雀了,以至于想把它据为己有。
孔溢冰当时是这样说的“老师,我现在终于知道灰雀到哪里去了,我预习的时候就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不知道灰雀是怎么丢的,我现在知道了。
”看来,学生读透了课文对课文的理解是非常关键的。
尤其是对课文的重点内容的铺垫部分更不要放过。
其次,要注重文中人物对话的朗读,要做到让学生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尤其是让学生体会到这只灰雀大家都是喜爱的,但是怎么才算真正地爱灰雀呢?
学生都能说出让灰雀自由自在地生活,关心它才算真正的爱,如果只为了自己喜欢,而把灰雀关起来,这不是真正地喜欢灰雀,课堂上,学生都能理解到列宁因看不到灰雀而焦急,但是,他们在时候,还没能真正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有关。
这时,我示范朗读,学生的体会深刻多了,也能进入情境模仿,效果好多了。
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们想象一下,灰雀在小男孩那里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很多同学都能想象到小男孩会把灰雀关到一个小笼子里,灰雀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伙伴不吃也不喝,小男孩也很着急,因为他也十分喜欢这只灰雀,所以当列宁寻找灰雀时,他才有一步步的变化。
最终把灰雀放回来了。
总之,在课堂中,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思考。
《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
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朗读。
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
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
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
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
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
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
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
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
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
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教起于思,开而弗达。
学起于悦,活而有序。
”这是我作为坪洲的新老师,开学一周多后在年级组各位热心帮助下连续备公开课《爬天都峰》、《灰雀》,执教《灰雀》,被校长、教研员、各位热心的同仁指点评课以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作为坪洲的教风、学风,张校长真是智慧的!
我不得不承认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离我们课堂预期的设想真的还很远,在设计时我是想得太多了,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孩子,正如占芳老师说的,可能越简单反而效果越好。
唐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不能急,提倡“大问题”教学,讲究提问的艺术,要适度、适时、适量,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灰雀》一课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我们三年级组集体备课,设计《灰雀》一课教学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执教过程我努力优化课堂结构,借鉴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希望有所突破、创新。
1、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质疑问题,例如:
读了男孩的几句话,你能发现什么?
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
在课文3-10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l)自读自悟:
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哪儿去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
(2)质疑启思:
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
(3)读议领悟:
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不问男孩,问灰雀呢?
)课文学到最后,入境入情了,问你想对列宁或者男孩或者是灰雀说点什么,写一写。
让学生在开放思维中,自主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2、确定课堂的训练意识。
为了使教学重点鲜明突出,环节简单实用,我以课文3—10自然段为训练重点,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
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我以读为本,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
将情感贯穿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安排在最后的“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了本课的收获,了解学生的“内化”情况,而且通过动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虽然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去引导,虽然设计了多元解读,读写结合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是我把握学情不够准确,研读教材还很肤浅,思维也不开阔,唐教授的“阅读教学不能急,提问不可碎”简直一语中的。
虽然阅读教学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的,但是面面俱到、一百个不放心似的,也确实是束缚了思维。
正像张校说的我还是开放式教育的门外汉,纵有千百客观理由,我也不得不承认,作为坪洲开放式的新人,我必须重头开始,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但愿今天一“灰”而过,明日也能欢呼“雀”跃!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以和男孩的老实和天真。
本篇课文的设计抓两个点:
一、第一段中对灰雀的描写。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
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这一段学习时,以“你读出了这是三只怎样的灰雀?
”为点,读出敏捷、欢快,惹人喜爱,为后文“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的理解作铺垫。
但是,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这一段,最先关注的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我也不急,而是先引导学生读好这一句,体会“每次……都……”和“经常”里面包蕴的情感,再以一句“这究竟是几只怎样的灰雀,让列宁如此喜欢?
”,引导学生回头关注描写灰雀的句子。
对于这些句子,不只是读好就算,而是在后文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目标时,顺便进行词语积累。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填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
只见那只___的灰雀,不再___地唱歌,显出很不安的样子。
男孩想起刚才与列宁的谈话,___地说:
“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
明天我___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
这里,可让学生引用课文中相关词语来说,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文中相关词句的理解。
二、对话
这篇文章对话极多,而且大多留白,提示语极少,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心里是怎么样想的?
”让学生体会平淡对话后面的情感。
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放手,他们多方面的感悟,其实对老师的思维也是一种冲击。
上完课文之后,我让多个孩子给课文的对话加提示语,基本都很到位的。
在此基础上的分角色朗读,更加有味道了一些。
教学本文时,我紧紧围绕“爱”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
但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缺乏朗读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比较成功,但我却忽略了朗读这一块。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
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
接下来,便是想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
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依旧把握不准。
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2、课堂内容安排不合理
从三年级学习来看,生字词的把握仍是一个重点,课堂中还需花些时间。
由于个别学生的预习不充分,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全完成,整个课堂不完整,倒不如将基础安排在第一课时,重点理解放在第二课时。
而对字词的理解可以融入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
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3、急走教案,不给学生留机会。
当我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时,最浅显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孩子们很容易找到,这和我预想的相符,这时我就急忙进入了教学,根本没让孩子再发表其他意见,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或许有的孩子可以理解到更深层次的爱,我却剥夺了孩子们发表感受的时间。
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
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讲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学生正式地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最重要的过程,是学生历经低年级数(字)读到中年级朗读到高年级以及以后的成年的人默读,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儿童学习认字、读书和成人阅读之间过渡的一道桥梁,朗读训练,可谓任重道远,没有小学阶段充分的训练,成人以后的阅读则不可能流畅。
新《课标》对此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一般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接触语言的心理,还不能真正地向演播艺术家那样,感受语言文字,并力求来表现它。
所以,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必须让学生先转变读的角色,来真切地感受语言。
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合适的情境,学生会自觉地转变这种心理。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
”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
”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
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这么一争辩,读出味来了。
朗读训练艺术化,是引导学生反复读,多读,读出情味来的重要手段,说到底,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肯读书才是根本。
指导学生朗读,忌形式化,忌为指导而巧设各种环节;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读熟,培养在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大声读的习惯,把课文耐心地读完的习惯等,于永正老师提出的“五重教学法”,其中一个就是“重习惯”。
训练学生读书,老师在课堂中要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从习惯到方法,从字词到句子到一篇文章。
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
只要做有心人,多从名家学起,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就会学会朗读,就会爱读书,爱语文。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
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
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
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
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
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
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
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
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
“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
”设想的答案:
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
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
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
“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
”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
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也爱孩子的品格。
共两课时,我想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
为什么选择第一课时呢?
我没有讲好第二课时的本事。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都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
为什么?
因为能别出心裁的上出花样,上得精彩,有看头。
可是我这个人简单平淡,没有情趣,再加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没有了花样翻新的激情,即使上第二课时,也不会让大家耳目一新,于是选择了无味的第一课时。
当然,并不是自己就能把第一课时讲精彩,二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既然大家都认为第一课时没啥讲头,讲不出彩,我就把自己原生态的第一课时教学呈现出来,供大家探讨研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何定位?
如何才能上得高效有趣?
我先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关于生字,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已经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解决字音问题,但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其概括能力很弱,观察不够仔细,因此教师需要在字形方面加强指导,如哪些字容易多笔少画。
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归类识记生字,这样可以简化学生识记过程,提高学生识记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词语教学,新课标对中段的要求是: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因此词语教学不可单单让学生会读而已,要让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解词义,想象画面,读出味道。
同时要渗透理解词义的方法。
关于主要内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
我记得以前是五年级学《伟大的友谊》一课时才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现在已到了中段,虽然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但对三年级起始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
怎么降低难点?
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找找画画自然段开头表示时间的词语,接着指名读这三部分,其他同学思考三段段意,最后我让学生把三段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虽然有些生硬,但至少给学生一个方法,使学生依法读进去,想出来,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读书,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曾多次疾呼:
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教育家张庆也说:
书不熟读不开讲。
因此读通课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
当然每次读都要有每次读的要求。
读准字音练习读---反馈检查读--浏览搜索信息读---边读边思考段意----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通课文。
学生也只有在读通的基础上才能去品悟,去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
知易行难,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
还有如何把课上得有趣,一直是我难以逾越的沟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灵性,缺乏激励性等等,恳请大家给予指导帮助。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
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
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
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
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保护。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
”我就让同学读书考虑。
然后,组织交流。
有的说:
“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有的说:
“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
”有的说:
“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还有的说:
“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我觉得利用同学的疑问对同学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同学读书考虑,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同学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我在讲授《灰雀》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男孩为什么捉走那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跟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补充。
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讨论,尤其是后面的问题学生在解答时会有困难,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鸟意识。
然而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
有的“你争我夺”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有的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学习不好或不爱动脑的学生则充当了旁听者的角色;有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到小组交流当中来,我行我素,好像跟自己无关似的这些现象在以前也经常出现过,有些现象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指导,如怎样组织组员参与学习,怎样调动不爱发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有序发言等;第三,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小
组合作学习当中,尤其是那些较弱的小组当中,带动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使其感受到成就感并提供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自从上了三年级,语文课除去两节作文后就只有五节了!
明显的感觉课不够上,本来想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是数学题目偏难,错误需要订正,英语刚开始接触总要有时间练习,加上再临时开个会,哪还有什么时间?
因此放学也有些晚了!
计划上定的是每篇课文两课时,可是每次都要留个可恶的“小尾巴”!
我一直很着急!
于是我一直琢磨怎么利用好每节课的时间,提高效率。
读《灰雀》一文时,我被列宁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动着,特别是他对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爱,一直感染着我,然而课文的语言表达很含蓄,这样的寓意要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细剖析才能体会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很困难。
我脑海中一直在盘旋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反复思考,认真琢磨才开始备课。
要让学生明白列宁发现灰雀不见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从而明白列宁善解人意、尊重爱护儿童!
第一课时在读过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列宁、灰雀、小男孩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白列宁喜欢灰雀,小男孩也喜欢灰雀,只是他们喜欢的方式不同。
当然这只是粗浅的认识。
但这一概括孩子们思路就逐渐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课时,通过分角色朗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
大多数孩子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列宁 喜爱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