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165517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55KB
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盛冬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海燕》2课时
《白杨礼赞》1课时
《石榴》1课时
《马说》2课时
《紫藤箩瀑布》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海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自读作业: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2、朗读课文,写批注(不少于10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金婚》吗?
有一集剧情很感人,就是在新中国建设热火朝天的1956年,在张国立、蒋雯丽演绎的角色的婚礼上,主婚人别出心裁地让新郎新娘朗诵一首诗,当他们开始朗诵时,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整个婚礼上的嘉宾竟然都跟着朗诵起来,这是一首多么具有感染力的诗啊!
一时间,婚礼竟变成了一个激情燃烧的诗的海洋!
那是怎样的一个特别的婚礼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朗诵的是谁的诗吗?
它就是高尔基的《海燕》(板书课题、体裁)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二、朗读《海燕》,试拟副标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拟副标题)参考答案: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斗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三、体会环境描写,感受暴风雨
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
1、文中的海燕以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为活动背景。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暴风雨来临之前(1——6)
第二幅画面,暴风雨逼近之时(7——11)
第三幅画面,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12——16)
2、请学生分别朗读其中的一个画面,共同品味对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和波浪、大海的描写语句,体会环境的险恶,反动势力的猖獗,正义力量的乐观和强大。
四、揣摩语言,品味海燕形象
在暴风雨即将来临、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海面上,我们的勇士——海燕,怎样搏击风浪?
跳读三幅画面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分析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了怎样的海燕形象?
1、找出三幅画面中描写海燕的语句
2、请学生高声朗读描写海燕的语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能突出海燕形象的语句品读赏析。
例:
黑色的闪电、碰、冲
从叫喊到大笑、号叫,从飞翔到飞舞,从穿过到掠起
暴风雨!
暴风雨就要来啦!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注意象征和比喻不同)
4、总结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反复、夸张)
五、布置作业
1、可选择一些语句背诵
2、在中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事物有特定的象征义,请举例。
3、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引入情境
暴风雨是磨砺斗士的试金石,同学们,扬起你理想的风帆,与海燕一起来享受生活的战斗的欢乐吧!
二、分析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1、海燕最为渴望的是暴风雨的来临,联系课文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暴风雨——推翻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斗争
2、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大海、风、云、雷、电、海鸥、海鸭、企鹅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4、请学生朗读4——6小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画出来
5、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
象征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6、文中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其他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从而突出海燕英勇、乐观的形象
三、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展现出俄国革命前夕,阶级斗争极速趋向白热化的壮丽景象,为海燕提供特定活动的典型环境,对刻画海燕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海上波澜壮阔的景象和海燕英勇无畏形象的描绘,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全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的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暴风雨”的考验。
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该怎们做呢?
海燕是我们的精神导航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
2、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说出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主线分明
4、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但这一节课,我们却要随着作家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对话文本,点击“不平凡”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或段落
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
总结:
从“那”到“这”,从“实在是”到“决不是”,从第一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
通篇流淌的是炽热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四、聚焦“不平凡”,品味普通而不平凡的白杨树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来刻画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1、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
从三个方面来描绘:
色彩——黄绿错综
幅员——无边无垠
地势——坦荡如砥
介绍了白杨树生长的不平凡环境,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挺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转写“单调”,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浑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2、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它的外部形象——笔直、向上
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其正直、向上、靠拢、朴质的特点。
3、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于它的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坚强不屈)、力争上游、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五、研读课文7——9,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吗?
1、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却又认为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的?
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探究练习三)
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式,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学生朗读第8节,思考这段赞美白杨树和1、4、6有什么不同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和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他们的相似之处。
这段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的强调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篇末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作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课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六、总结全文
文人是社会的良知。
在荡涤乾坤的艰难岁月里,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的永远是那些对祖国、对人民怀有赤子之心的文人。
茅盾先生基于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热爱,借礼赞白杨抒写胸臆。
他曾写过一首题画诗: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诗文对读,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爱憎分明,正直向上的风骨,其实先生又何尝不是一株挺立在文学史上的白杨呢?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语段
2、选择一种喜欢的植物写一段文字,即描摹其外在美,又要揭示其内在美。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石榴》
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及形神兼备的状物方法。
2、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3、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自读作业:
1、积累字词,熟读课文。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3、积累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的诗文名句
4、写批注(不少于10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你还记得或找到了那些诗文名句?
(交流)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板书课题,出示有关石榴的图片,使学生形象感知。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整体感知课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写作的?
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
三、合作交流,品味朗读
1、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
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第1段的“最可爱”一词既是本段的核心,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用石榴和其他树木作对比,点明了自己对石榴的态度。
2、请学生用“石榴的可爱之处在于……”的句式表达看法。
石榴的可爱之处在于奇崛清新的枝叶、在于娇媚的花色、在于面对阳光直射毫不畏惧的坚强,在于由骨朵到花奇迹般的演变过程,在于由花到果“一段妙幻的演艺”,在于开口大笑的情状,在于那透明光嫩的籽粒
(让学生自己讲,教师适当点拨,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
总结: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的特征,如:
五月过后,太阳增加了威力,树木都畏惧炎热,只有石榴傲然开放,它的花对于太阳的折射毫不避易。
这些描写表现了石榴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形神兼备)
四、解读探究,深化情感
1、课文中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加以分析、思考:
石榴与心脏有何相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
第3段,主要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
第7段,从石榴的内在特征打比方。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2、文章末尾交代了写作时间,1942年10月31日,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文中的石榴有时代的烙印吗?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在本文中直抒胸臆,说“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是整个…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作者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
作者赞美石榴,实际是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为下列事物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1)蜡烛:
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
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风筝见研讨练习三
3、完成导学
《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今异义词,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自读作业:
1、熟读全文并翻译
2、收集古代名马的故事
3、了解伯乐相马的故事
4、搜集与马有关的成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以介绍韩愈的人生经历导入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
心怀大志,腹有诗书,却得不到当朝的重用,其作品多有不平之音。
现实的不幸却成了文学的大幸,内心的不平与寂寞使他留下了光耀千古的文章。
今天我们将倾听他内心的铿锵之音,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来《马说》。
2、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粟一石sùdàn祉zhǐ骈死pián
2、掌握词语的不同含义:
通假字:
见、食、邪
一词多义:
策、之、食、其、以、尽、能
古今异义:
或、是、等、安、道
3、结合下文注释,了解全文大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精读赏析
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马者的无知和愚妄)
3、文中千里马指什么?
伯乐指什么?
食马者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4、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第三个“之”却不同:
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6、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是全文的中心句。
7、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
应该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不能说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
写了些什么作品?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手册
2、写一篇小短文《论人才》,谈谈你对人才的观点。
《紫藤萝瀑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说出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3、结合具体词句赏析语言。
。
自读作业:
1、摘录三难词语
2、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3、写批注
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阅读,体验,改写成一首小诗。
一、激情导入
我们在八上《幽径悲剧》中已接触过古藤萝,作家季羡林笔下的古藤萝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却被人砍断,体现了一种悲剧美。
女作家宗璞借古藤萝发出如下的感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让我们走进她的精美散文,用心聆听她的生命感悟吧!
二、走进文本
1、自由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需要通过吟诵来传递语情,通过刚才的自由诵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彼此分享,现在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可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
例:
重读“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
因为这四个字作者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花的繁盛,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此环节赏析内容较多,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2、细细品读,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用人心去感受的。
”作者从紫藤萝花儿那里得到启示和鼓舞其实也正如花儿在对作者说话。
现在,我们也来叫醒心灵的耳朵,去倾听这富含启迪的“花开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例:
我仿佛听见花儿告诉我,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把握今天呢?
例:
我认为经历过不幸的紫藤萝花更懂得珍惜绽放的机会,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的浪花。
3、交流创作的小诗
三、走近作者
既然眼前的紫藤萝已经深深吸引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记忆中的“十多年前”的饱受摧残的紫藤萝?
为什么说“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
他们一家人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愤”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在拨乱反正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异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睹物释怀,由花儿的由衰及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四、走进生活
生命就像紫藤萝花一样,虽无众人欣赏,但仍尽情开放。
生命就像紫藤萝瀑布一样,虽历尽磨难,但仍然顽强快乐地生长。
生命还像什么呢?
根据阅读《紫藤萝瀑布》的感悟,发挥自己的想象,仿照这样的句子写一个比喻句,以“生命”或“人生”开头。
生命就像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就像蜡烛一样,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
人生如歌,有时激越高亢,有时低缓深沉。
人生就像一条船,需要划起智慧和毅力的双桨去劈波斩浪。
五、小结全文
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
让我们学会用心感悟文本,用心感悟生活。
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努力长满自己的风帆,绽放自己的生命异彩,为人类生命的长河增添光彩和芳香。
六、布置作业
在投影上展示画面:
向日葵、爬山虎、串串红、喇叭花等,发挥联想,想想会产生哪些感悟,把它写下来。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联想的意义和具体方法。
2、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3、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一、导入
“假如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有广告语导入,说明了联想的重要性
二、关于联想
1、什么是联想
2、作文中,我们怎样展开联想?
(见导学手册P113)
3、我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是不是只要丰富,尽量展开就行呢,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所有想的内容都写到文章中去呢?
联想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
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写作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
三、思路点拨
题目一:
思路一:
“小草”——可以从“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联想到小草的优势不多:
可以从“草不知名随意生”和“无人知道”,联想到小草的平凡与朴实;可以从“从不寂寞,从不烦恼”,联想到小草的不戚戚于个人得失;可以从“草不谢荣于春风”,不择地形、土质,不择气温、雨水,想到小草的旺盛生命力;可以从“草不随风偃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想到小草意志力的顽强。
可以由小草想到树木或人类,
思路二:
“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
思路三:
“桥”——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题目二:
这段文字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挖掘了泥土的“本义”,是说泥土的作用,或者说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
第二句话由泥土的“本义”展开联想,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
而第三句话笔锋一转,对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进行了理性思索。
而文字中的两处省略号,又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
由此看来,完全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是紧扣上段文字材料,包容该段文字三句话中丰厚内涵的作文。
思路一:
用童话的形式,拟题《玫瑰与泥土》,记叙泥土怎样辛勤地孕育出玫瑰那美丽的花朵,而面对骄傲的玫瑰的指责,他默默承受,无怨无悔。
当嫌弃泥土的玫瑰最终抛弃了泥土,如愿地走进了贵妇人漂亮的花瓶中时,它也就枯萎死亡了。
思路二:
记叙文,拟题《泥土·父亲》,把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在阳台上一盆泥土中种花比照着写,当观察到阳台上那盆不事张扬的泥土终于孕育出了盛开的鲜艳花朵时,“我”也读懂了父亲,感受到了那厚重如土的父爱的弥足珍贵。
单元随笔练笔参考题目
1、为本单元撰写单元导读语和单元学习结语。
2、以“暴风雨”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3、《绿的联想》
4、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皆成文章。
亲情使人感动,友谊令人陶醉,美景让人留恋。
如海一般的父母深情,如梦一般的金色童年,如画一般的山山水水……值得一写的真是太多了。
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抒写吧!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如》为题,写一篇文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八 下第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