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分配理论.docx
- 文档编号:26161325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2.57KB
第六章分配理论.docx
《第六章分配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分配理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分配理论
第五章分配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说明“为谁生产”问题,即收入分配的决定。
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本章第一节介绍各种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是其他各节的基础。
第二至第五节分别论述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的决定,即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第六节是社会分配问题及有关政策。
[教学重点]
(1)超额利润的来源。
(2)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
(3)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1)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2)利息的合理性。
[课时分配]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1课时
第二节工资、地租、利息、利润2课时
第三节社会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1课时
[教学内容]
分配理论又称要素价格理论,仍以价格理论为核心。
分配理论所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理,即生产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从而获得报酬的价格决定。
也是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及其内容
生产要素是指为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通常也被称为生产资源。
二、生产要素的需求
1.引致需求。
它的需求不是直接用于消费而是再投入生产。
其需求者是厂商而非消费者。
2.共同需求。
即对要素的需求是共同的、相互依赖的需求,这个特点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即生产要素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
3.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基本因素
(1)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2)边际要素成本。
是指可变要素投人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
三、生产要素供给
生产要素的供给实际上是其所有者在市场上对生产要素的出卖,并因此而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
第二节工资、地租、利息、利润
一、工资理论
(一)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曲线与一般要素或产品的供给曲线不同,它不是只有正斜率的曲线,在某些情况下,劳动供给曲线具有负斜率。
因为劳动的供给不仅取决于工资因素,而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劳动的市场类型、总人口中劳动力人数、劳动力的训练和质量、年龄和性别、工作条件和环境、对工作和休闲的偏好等。
(二)劳动的需求曲线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由于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所以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三)工资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工资水平。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不完全竞争是指劳动市场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这种垄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者对劳动的垄断,即劳动者组成工会,垄断了劳动的供给;另一种是厂商对劳动购买的垄断。
当然,这两种情况的结合就是双边垄断,即卖方与买方都有一定的垄断。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4.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限制条件
(1)产品的需求弹性。
(2)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
(3)劳动的可替代性。
二、地租理论
地租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即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后得到的报酬。
土地的价格由土地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1.土地的供给
2.土地的需求
3.地租的决定
三、利息理论
利息是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即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
它用相对数——利息率来表示。
(一)利息的性质
1.时间偏好
2.迂回生产
(二)利息率的决定
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1.资本的需求
2.资本的供给
3.利率决定
四、利润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通常把利润区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用。
(一)正常利润
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就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报酬。
(二)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指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它不包括在厂商的成本之中。
关于超额利润有许多种:
1.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2.创新的超额利润
3.垄断的超额利润
(三)利润的特点
1.企业家才能无所谓“边际”和“边际生产力”,因此,利润无法像其他要素价格那样由边际生产力确定。
2.利润可大可小,并且可正可负,企业家不仅获得利润,也有可能承担亏损,不像其他要素价格那样总为正值。
3.利润比其他要素报酬波动得更厉害。
4.利润是一种可变动的剩余,不像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那样是事先议定的。
(四)利润的功能
1.正常利润是保证企业家供给的必要代价,一个现代社会企业家是非常重要的,故正常利润是必须存在的。
2.非正常利润给企业家们指出哪个行业应该发展和哪个行业应该收缩,它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3.利润能保证生产由最有效率的厂商来进行生产。
第三节社会分配平等程度的衡量
一、洛伦斯曲线
洛伦斯曲线介于绝对平等线与绝对不平等线之间。
洛伦斯曲线的位置反映了收入分配平等的状况,越接近绝对平等线,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越接近绝对不平等线,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斯曲线提出的判别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基尼系数=
三、收入分配平等化政策
(一)税收政策
个人所得税是实现收人分配平等化的重要政策。
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其一是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根据收入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
其二是区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按低税率征收,股息、利息等非劳动收入按高税率征收。
(二)转移支付政策
当前西方各国转移支付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
2.向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培训。
3.医疗保险与援助。
4.对教育事业的资助。
5.保护劳动者的立法。
6.改善住房条件。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将要分析国民经济运行在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条件下的循环流动,介绍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其他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教学难点]
(1)国民收入核算中几个总量的关系
(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课时分配]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1课时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1课时
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型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体系
一、国民生产总值
1.什么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用GNP表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
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就是用不变尺度衡量的,它是指确定某一年(基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⑵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是用橡皮尺衡量的)是指用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⑴国民生产总值是以国民原则计算的,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⑵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用GDP表示,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etNationalProduct)以NNP表示,是指一国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
即从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
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可表达如下:
NNP=GNP-折旧
三、国民收入
广义上,国民收入是指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中的五大指标。
而狭义上,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以NI表示,指一国一年内提供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总和。
四、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PersonalIncome)用PI表示,指个人在一年内从各种来源所得到的收入总和。
包括劳动收入、业主收入、租金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政论的转移支付等。
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利润税-社会保险金+政府的转移支付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DisposableIncome)用PDI表示,是指一国所有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总和。
它是从个人收入派生出来的一项指标。
个人可支配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PDI=PI-各种个人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
第二节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用途法,这种方法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最终产品货币价值的总和。
对本国产品的支出由四个部分构成: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其中投资包括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因此: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成为要素成本法,这种方法从国民收入的角度计算各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即把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形成的各种收入加总在一起,计算出整个社会生产要素成本的价值总和。
用收入法核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应该包括以下几项:
(1)工资、地租、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5)资本折旧。
三、增值法
这种核算方法,实际上是按照产业部门的分类,把各产业部门的所有企业在一年间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值加总而成。
四、用GN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缺陷
首先,非市场交易活动得不到反映。
其次,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再者,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N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运行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系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
总需求=消费+投资
如果以AD代表总需求,以C代表消费,以I代表投资,则上式可以写为:
AD=C+I
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运行
三部门经济模型是由厂商、居民户和政府这三种经济单位组成的。
三部门运行的宏观经济平衡表现为:
AD=AS
所以 I+G=S+T
三、四部门经济运行模型
四部门经济模型是由厂商、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这四种经济单位组成。
四部门运行的宏观经济平衡表现为:
AD=AS
所以 I+G+X=S+T+M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宏观经济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增长等,无一不与国民收入有关。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教学重点]
(1)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
(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
(4)IS曲线的含义。
(5)LM曲线的含义。
[教学难点]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3)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4)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课时分配]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2课时
第二节IS—LM模型2课时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1.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2.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五、乘数理论
第二节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3.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内
第三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四、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
3.长期总供给曲线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大重要问题。
本章分析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1)充分就业的含义。
(2)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3)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
(4)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
(5)通货膨胀的含义。
[教学难点](6)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
(7)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
(8)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
(9)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
[课时分配]第一节失业1课时
第二节通货膨胀2课时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失业
一、就业与失业的概念
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2.充分就业的含义
二、自然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隐蔽性失业
五、失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3.进口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五、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略)
六、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
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二、菲利浦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九章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
其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增长的特征与原因。
本章第一节介绍经济增长的基本知识与增长理论概况。
第二节介绍三种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四节是其他增长理论。
增长理论内容也很丰富,尤其在八十年代之后有了突破性发展,本书亦未涉及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
(1)经济增长的含义。
(2)经济增长的源泉。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难点]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课时分配]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0.5课时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1课时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及其分析1课时
第四节经济周期理论0.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增长概述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2.劳动
3.技术进步
第二节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没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没
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三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略)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折
﹡第四节零经济增长理论(略)
一、增长极限论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对零经济增长理论的反驳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也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章。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定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
[教学重点]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赤字财政政策。
[教学难点](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
(5)货币政策的运用。
(6)收入政策
[课时分配]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1课时
第二节需求管理1课时
第三节供给管理1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略)
第二节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赤字财政政策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略)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
2.货币政策的工具
3.货币政策的运用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三节供给管理
一、收入政策
1.工资—物价冻结
2.工资—物价指导线
3.税收刺激计划
二、指数化政策
1.工资指数化
2.税收指数化
三、人力政策
1.人力资本投资
2.完善劳动市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四、经济增长政策
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2.资本积累
3.技术进步
4.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分配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