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北七家中心小学任利利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154091
- 上传时间:2023-06-17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23.14KB
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北七家中心小学任利利教学设计.docx
《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北七家中心小学任利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北七家中心小学任利利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德与社会评优课北七家中心小学任利利教学设计
*******************
课堂教学评优
教学设计
*******************
课题: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学校:
北七家中心小学
学科:
品德与社会
姓名:
任利利
时间:
2014年12月2日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而在三维目标中则有这样的阐述: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方面,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层面,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的第一课——《哺育我们的“母亲河”》第一课时《我们的母亲河》正是诠释和落实这些目标的典型课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课文这一载体,让这些具体目标在学生脑海中得到内化呢?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
”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
感受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明确河流对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是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中的主题一。
新课标指出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因此贯穿本节课始终的一条线就是让学生理解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孕育中华文明”反映的是人类诞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养育华夏子孙”反映的是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情况分析:
认知:
本校五年级学生通过学习“我们的祖国”这一单元知识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多种多样的地形,及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在学习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情感: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种想更多的了解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被祖国的地域广大而产生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深深吸引。
在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
但也有一小部分人表现出胆怯、不情愿和他人交流。
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同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初步具有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大部分学生对于较长篇幅的资料的提炼和筛选还有一定的困难。
)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
教学《哺育我们的“母亲河”》第一课时,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
教学手段说明: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
首先我通过《中国政区图》让学生了解黄河、长江流经的主要省市等相关内容。
我把粗糙简陋的早期文明图片给学生一个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通过学习认识早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学生正确理解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这一教学难点。
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与长江图片使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
我还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通过客观的、民主的填写评价表,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4.技术准备:
学生网络查阅资料、教师制作课件。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对于生活在城市打工者从农村来的孩子说,学生的家庭经济不富裕,学习资源较少,信息渠道单一。
只能通过家长、老师等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所以信息面很狭窄,对于资料的收集很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利用课下带领学生到电脑教室查找资料,并保证学生随时到图书室借阅图书。
学生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如可以从大篇的学习资料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但对于资料的提炼、筛选和进一步的整理还有些困难。
所以教师要随时指导。
对于班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一现状,在自愿建组的基础上,我做了个别调整。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当中,以求达到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识图,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通过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特点,初步分析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通过分析黄河、长江流域略图及课本资料,知道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分析图片内容的能力。
4.在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中,促进提高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得出长江和黄河是养育我们的华夏子孙、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黄河和长江的壮阔和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中第一课时“养育华夏子孙”和“孕育中华文明”两部分。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一、走进母亲河,感受文明之源
阶段目标:
课前通过阅读关于长江、黄河的资料,完成书中32页的表格,让学生对母亲河的文明之源初步的了解,如:
长度、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居全国的名次。
谈话导入,引出母亲河
1.出示长江、黄河的流经图片,引出我们中国的“母亲河”
2.师: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我国的那两条河流么?
生:
长江、黄河
师:
请同学按照书中32页的表格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两条河流。
(小组合作学习资料1根据资料填出p32表格-------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河流名称
长度(千米)
发源地
注入海洋
居全国名次
黄河
5464
青海省
渤海
第二名
长江
6300
青海省
东海
第一名
生:
出示一幅黄河长江流域图找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海洋的《中国政区图》。
师:
这两条河流都为哪些地方提供了水源呢?
(了解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份,出示长江黄河的流经图和中国地形图。
)
生:
指名回答黄河、长江的流经省份。
师:
出示课件演示
黄河: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注入渤海。
长江:
流经青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11个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
3.是的,这就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板书课题: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4.看一看,母亲河(3分钟)
师: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目睹母亲河,长江的风采吧!
(师播放长江影像资料。
)
师:
谁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预设壮观、美丽,能发电、航运等等。
师:
下面再来感受母亲河,黄河的风采!
(师:
播放黄河影像资料。
)(3分钟)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母亲河的美丽与壮观,同时又造福了两岸人们,使学生对母亲和有一种热爱之情。
二、进一步了解母亲河的早期文明(3分钟)
1.师:
几千年来,长江和黄河一直奔腾不息,让我们追溯它们的历史,看看在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这儿生活的。
看一看我们的祖先在这两河流域创造的人类早期文明。
请看,两个原始人类的遗址:
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出示课件:
两大遗址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
(出示文字,让男女生朗读)
6000多年前,长江边的河姆渡生活着人类最早的原始居民,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繁衍后代,创造了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
5000多年前,黄河边上的半坡成了原始人类的聚集区,创造了代表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师:
提到早期文明,那你认为什么是早期文明?
指生试说:
古时生活的人类。
预设:
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等。
2.小组合作,探究母亲河的早期文明(5分钟)
(1)小组合作根据资料,探究古人类早期文明
师:
出示问题请同学们从衣、食、住、生产四个方面,了解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出示问题: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衣食住行和生产方面有哪些特点?
半坡
黄河为古人类生活提供了什么?
河姆渡
黄河为古人类生活提供了什么?
食
粟黍
灌溉的水
水稻
灌溉的水
衣
麻布、兽皮
动植物提供了水
麻布
动植物提供了水
住
半地穴式
建筑材料提供了水
干栏式
建筑材料提供了水
生产
磨制石器
提供了水源
打制骨耜
提供了水源
设计意图:
在组内交流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合作的能力。
材料: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文物图片(小组分析图片)
1.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的稻种(米)
6
半坡遗址的磨制石器刀、凿、斧、铲
11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和陶羊
2
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猪纹陶钵
7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小米)的和储存粟的陶罐
3.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鱼纹盆
8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针
1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出土的猪骨总量约有二、三百头猪
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平均厚40—50厘米的稻谷堆积层,约重120吨
9
半坡出土的底部有
布纹的陶器
13
14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骨耜复原图
5
河姆渡房屋遗址
10
半坡房屋遗址
15
半坡尖底瓶
(2)全班交流,分析母亲河给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哪些作用,两遗址对比?
①学生:
回答食物时
师:
出示图片资料一原始居民种植园图和陶器图片。
河流的作用:
水浇灌庄稼,给人们提供食物,人们得以生存。
②学生:
回答穿衣时
师:
出示图片资料二原始居民涉猎、养殖和麻布兽皮衣服图
河流使动植物得以生存,植物的枝叶、动物的皮毛为人们提供护身的衣服。
③学生:
回答住房时
师:
出示图片资料三:
原始居民的房屋
由于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天气四季分明,因此,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这种房屋冬天保暖,夏天防热,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建筑房屋用的水、木材、草都是由于黄河水的滋养,非常茂盛,而且种类和数量很多,足以供人类使用。
由于长江位于我国南方,降水量大,水面易上涨,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了干栏式房屋。
把房子建在空中。
长江的水使植物长得又高又壮,足以支撑房屋,满足人类居住需求。
无论是北方的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还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了干栏式房屋,都是“母亲河”让古人类做到了就地取材的便利条件。
④学生说生产时
师出示:
原始工具的图片。
两河流域由于有水,使人类能够养殖大量的动物如(牛),它们的骨头被人类用来制作成生产、生活的工具。
水带来山中的石块,也被人们用来制作成生产、生活的工具。
师:
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衣食住行和生产方面的这些特点就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早期文明是怎么来的呢?
生答:
生产、生活,创造
师小结:
早期文明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劳动中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3.为什么说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
(1分钟)
预设生:
因为早期中华文明是由早期人类文明发展和演变而来的。
师:
黄河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6000多年前就孕育了‘半坡文化’。
5000多年华夏族就是在黄河领域的中原地区形成、繁衍。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维系炎黄子孙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
这就是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原因。
设计理念:
关注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有自学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品读母亲河,感受养育之恩
1.我们了解了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人类早期的发源地,那它又为我们华夏儿女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慢慢的也在两河流域形成了众多的城市和古都。
师:
出示历史上的三大古都,西安市、洛阳、开封。
生:
谈感受
设计意图:
了解三大古都,进一步了解母亲河的巨大作用。
它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为周围的人们提供了水源和航运的便利,使得在母亲河所流经的范围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朝代,在这不同的时期朝代中又形成了不同风格、规模和大小的古都,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丰富多彩。
2.深入问题:
一问P33:
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学生读课本中对长江、黄河进行概述的部分,从文字中再次感受到长江、黄河的伟大、无私,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1)、读一读(p32与33书中的文字①②③)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河、长江的怀抱中繁衍生息,劳动生活,黄河、长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
为了更好地发挥黄河和长江的作用,在黄河和长江的干支流上,建起了许多水电站。
等
(2)师:
出示两幅黄河、长江的主要的水电站分布简图。
长江黄河不给我们提供了水源,还造福了很多河流两岸的人们,同学们请看,今天的河流两岸,已经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利枢纽工程。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说一说母亲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再问,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生:
指明回答再问。
预设:
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衣服、中华文化等。
四、激发热爱母亲河,情感升华。
(赞美母亲河)
歌颂赞美母亲河:
(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歌颂赞美母亲河)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人们对我们母亲河的赞美吧!
唐-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仙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是啊!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感谢我们的母亲河。
今天,我们也用著名的歌曲《长江之歌》唱出你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吧!
师:
播放歌曲《长江之歌》视频。
生:
一边跟唱或一边欣赏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真心真情地歌颂赞美母亲河,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
进一步烘托出气氛,更加深了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
设计理念:
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又能产生对长江、黄河的向往之情。
突破热爱母亲河的难点。
板书: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
孕育中华文明
养育华夏子孙
长江
黄河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
本节课学生小组学习为主。
1.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
长江和黄河(全班)
2.知道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与流经的省份:
(90%以上的学生)
3.找我们的母亲河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主要好处有哪些?
(85%以上)
(二)、教师自身教学效果:
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启到较好的引领作用。
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
六、本次教学设计特点:
1.贴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空间和时间两条主线,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认识了我们的母亲河,遵循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我用自己和儿子的照片来导入“母亲河”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
2.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
用考古的实物图片分小组的进行分析与探究古人类生活的文明。
用阅读文字资料使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完成书中32页的表格。
3.多学科的整合式学习:
我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方面理解黄河、长江“养育了华夏子孙”,和“孕育了中华文明”,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黄河和长江的壮阔和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所以,我把语文、数学、计算机、地理、历史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母亲河”的含义与意义。
教学反思:
赞美中华文明的摇篮
本次《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教学设计上我是围绕着上课内容“增加密度、呈现梯度、提高效率”的主题而设计的。
因为五年级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分为四个主题:
1.《哺育我们的“母亲河”》2.《白雪飘飘的北国》3.《美丽富饶的南国》4.《资源丰富的西部》而本课的《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本课包括三个“孕育中华文明”、“养育华夏子孙”、“保护“母亲河”三个主题活动,分别展示了长江、黄河地貌的壮美、长江、黄河孕育的千年文明史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原本由三课时讲完的内容,我把“孕育中华文明”、“养育华夏子孙”、柔在一课时里讲完。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孕育中华文明”、“养育华夏子孙”的地理背景、途径省份、地理位置及对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所起到的历史意义,让学生从心里热爱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锦绣中华大地》中的第一课《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中的第一主题。
在认真阅读教材后,我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定在“孕育中华文明”、“养育华夏子孙”两部分。
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识图,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一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通过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特点,分析人类的诞生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学生通过分析黄河、长江流域略图及课本资料,知道黄河和长江在中华民族诞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和黄河是养育我们的华夏子孙、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4.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黄河和长江的壮阔和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热爱黄河、长江的情感。
我用自己和儿子的照片拉进学生的距离,引出主题——母亲河。
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我和儿子的照片谈话导入到母亲河,让学生理解母亲河的含义。
在课上我又让学生通过长江、黄河视频激发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欲望,找来古人类遗址的图片更多的了解,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和半坡古人类为中华民族发展孕育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二、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我注重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引入生活的活水,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具有时代气息,使教材“活”了起来。
比如:
播放课件:
长江、黄河的奔流画面。
播放生活中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感知母亲河生动直观,使单调的说教感性化,使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情感。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一个表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简单的知识交给学习弱的学生,把需要动脑筋的问题留给能力强的学生回答。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法、师生讨论法、小组探究法等方法,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趣,进而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学生对影像资料感兴趣,针对这个特点,我为学生补充了视频资料(浩浩荡荡的黄河),又为学生播放了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还有古人类为什么喜欢鱼的视频。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学生的小组合作,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明的历史故事、重要事件与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举例法、图片展示法等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古人类的文明。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单是地理知识或历史知识的教学,而是以情感激发作指导,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积极的认识和思考母亲河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文明。
通过资料展示法,让学生感受长江黄河的变化,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颇感兴趣,能自觉运用知识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自主的学习。
学生意识到黄河面临的严峻问题,明白保护黄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又加之学生生活在黄河岸边对黄河断流、地上河情况多,已经把保护黄河当自己的责任。
黄河、长江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投其所好,快乐学习
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特点,我将教学设计思路拟订为:
一、走近母亲河,感受文明之源;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人类的早期文明。
让学生自己通过图片去分析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二、走进母亲河,感受孕育之恩。
利用问题:
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层层深入的提问,做到呈现梯度交流展示母亲河给我们带来的财富,让学生分程度的说长江黄河怎样养育华夏子孙了。
让学生说出:
1.母亲河流域广,长江是我国南方的广大人民的母亲河;黄河是我们北方的广大人民的母亲河。
2.母亲河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3.母亲河发电:
在这两条大河上有许多的发电站,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4.母亲河灌溉:
祖国大片的农田。
5.母亲河旅游:
黄河壶口瀑布、长江三峡等众多旅游区。
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输入大量的知识,提高我们品生课的知识传授的效率。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我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着力于将儿童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利用学生生活进行导入,提问为什么中华民族把黄河和长江称为“母亲河”?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展开讨论,使学生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长江、黄河与人的关系,是长江、黄河养育了我们,我们离不开“母亲河”。
对母亲河的热爱、感激之情由然而生。
三、激情导航,情感升华。
我通过赞美“母亲河”,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歌、散文、绘画、音乐等歌颂赞美母亲河。
今天,我们也用《长江之歌》唱出你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吧!
努力营造和谐自主发展的品德与社会课堂。
使学生对长江、黄河产生向往之情激发他们热爱母亲河的情感。
让学生知道母亲河不仅孕育中华民族还养育了华夏子孙,同时也给我们附近流域的人们带来了很多财富,所以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都发出了对母亲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总之,在这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一课包容的知识极其丰富,有地理的、有历史的、有人文的、有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准备的时间不多,对教材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对母亲河要讲的知识没有预设好,所以只讲完了一走进母亲河,感受文明之源。
所以,今后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少,突出重点,学生多说我少说的课堂模式。
回首每年的星光杯,虽然是累的但是每一次都有一个收获,学校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想出成绩的;老师为了自己的发展好好做好每一节星光杯的课吧!
努力!
加油!
!
!
这节课我请教校领导后,又自己仔细查阅了课标和教参。
再次商量讨论课程的内容与环节,最终定稿。
我还是很有收获的,每一节课如果都是反复的梳理和揣摩会有很好的提高的。
这不是我自己的功劳还有领导和听课老师的很多智慧,所以我从心里很感谢您们。
以后还要多多请教您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社会 评优 课北七 家中 小学 任利利 教学 设计